錢豆梨
無為而至,而非“治”。一字之差,意相去甚遠。不妄加作為,也不意有所圖。來時放空,去時放下。意“無為而至”。
戊戌年的冬至前,自韓國、臺灣、大陸來的十余位茶人學(xué)者,自八方聞訊來的眾茶友,與上海冇空間齊聚。在名為“冇”的空間,做一場“無為”的會面。
志趣相投人的聚會,以茶、香、花、禪音為介,言志,宜趣。
那場名為“無為而至”的人文講座與音樂茶會,結(jié)束一周有余。這一周里,循環(huán)著當(dāng)時聽到的禪音和嘯吟。在樂音的環(huán)繞里,閉上眼,那日當(dāng)天色漸暗時,被這樂音帶入到的深幽曠靜的瞑想狀態(tài)就載回到眼前。
伴著嘯吟,在清醒的身體知覺了,意識走向了深邃的遼遠之境,近乎無限的自由和廣大,安住自我。曲盡時,意識歸來,雙目觸摸真實的世界。禪音再起,佛的慈悲,一聲聲入耳,一句甸入心。
聽禪音嘯語,并非要傳達佛家道家的義理,僅是借佛道兩家的自修的境,自省反觀。漸次,遇見更好的自己。無為而無不為,宜靜而宜動。
吃茶前,瑜伽帶入,在呼吸的吐納里,從身體的細致覺察開始,體會每一口茶湯給身體的感受。十人十席,用不同的瀹茶手法沖不同的茶,燃不同的香,在味覺和嗅覺里安住身心。隨遇而安的茶人,自在自然的瀹茶手法,毫無壓力的一杯茶。吃茶的事,本該如此。不舍本味,不失本色。
青青澀澀卻一口難忘的韓國綠茶,帶著竹葉香湯水甘醇的單叢,花香桂圓味的正山小種,花蜜味的古樹紅茶,醇厚甘鮮的武夷巖茶……茶香溫?zé)?,暖了一室煙?/p>
而再燃香時,已是茶味盡時。人文情懷皆是詩。樂音茶香,常有。有高度和深度的“人文”講座,不常有。
國人制茶史,宋人茶文化,寺院茶文化,明朝文人士大夫雅室筆記,中國茶道之精神……三位老師娓娓道來。那些我們遺忘的,甚至是丟失掉的文化,是我們區(qū)別于別族的文化基因。
在古人的筆記里,古時的畫作里,當(dāng)天的講述里,那些遠去的時代和時代里的人、事,皆鮮活起來。所謂“人文”情懷,大抵是對這種美好文化遺失的不舍得。
在這種情愫里,學(xué)者們經(jīng)由古籍舊物,甚至是只言片語,去追溯那些塵封了幾百上千年的人物和文化。我們感謝,他們考證和復(fù)述而出的那些朝代、那些事。字字句句,都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