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珂
“水果自由”喊了快一年,還是實現(xiàn)不了?這對我們來說也許只是個別現(xiàn)象,但在古代,水果確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享用的。即使是在市井經(jīng)濟繁榮的宋朝,實現(xiàn)“水果自由”也要面臨重重難關(guān)。
宋朝水果品類眾多,貌似有實現(xiàn)“水果自由”的資本,但價格怎樣呢?
宋朝著名書法家蔡襄在《荔枝譜》中說,福建興化軍的陳紫荔枝可謂天下第一,人們根本等不及上市后再買來品嘗,還未采摘時,很多慕名而來的人就已聚在陳氏荔枝園外。為不致混亂,陳氏采取了很特殊的售賣方式:采摘時先將門關(guān)閉,買荔枝的人將錢塞入門縫,陳氏根據(jù)錢的多少遞出荔枝。
能得到荔枝的人都覺得很幸運,也不敢計較多少;有些人即使塞了錢也可能達不到陳氏的心理預期,因此什么都得不到。買家甚至連價錢也不敢問,任由主人決定。這一品種的荔枝盡管沒有固定價格,但昂貴是肯定的。
福建地區(qū)的其他荔枝價格也不低。宋神宗時,福建官方購買17萬顆荔枝,共花了15萬貫,平均下來一顆約值880余文。福建某沿海地區(qū)出產(chǎn)名為“皺玉”的荔枝,一顆就可賣到100文。“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來無論唐宋,荔枝一直都和“水果自由”不太搭邊。
在宋朝,水果還被當作禮物互贈。水果成熟時期,一些官吏趁機從百姓那里搜刮勒索水果,用來賄賂上級。宋仁宗知道后,禁令各地官員以上貢為名欺詐百姓,但這種現(xiàn)象仍然存在。到了南宋,更多水果成為禮品,產(chǎn)地官吏還以高價買來運至京城,送給近臣。
高價競購提高了水果價格和運輸成本,但也有不少巧取豪奪的事發(fā)生,讓百姓深受其害。針對這一現(xiàn)象,宋高宗明確規(guī)定:水果的贈送人和收受人都要受罰,按貪贓罪量刑,可以越級訴訟。
幾年后,宋孝宗在登基大典上重申了禁止饋贈水果的原因,“在水果成熟時期,各個州郡上貢花費巨大,還有額外索取,已成一種風氣。還有人假借供奉之名奪取百姓的利益,使百姓以有土產(chǎn)為苦,甚至封閉園林。”
由此可見,南宋時期饋贈水果之風已嚴重阻礙了水果種植業(yè)的發(fā)展,導致水果價格過高,百姓實現(xiàn)“水果自由”的難度可想而知。
名貴的水果吃不起?沒關(guān)系,一些普通水果的價格還是很親民的,尤其在大豐收時。北宋中期,太湖流域產(chǎn)橘的山中,每100斤桔為一籠,按質(zhì)量或行情,每斤價格在7-15文之間。南宋時期,柑橘的價格更便宜,一文錢就可買一顆柑橘,普通百姓也能接受。
據(jù)記載,在北宋都城開封,一個普通家庭維持生活的最低費用約是每天20文,相對來說,幾文錢的普通水果還是可以負擔的。有些家庭還會用水果制作菜肴,如蜜餞、水果沙拉、冰鎮(zhèn)水果等。
其實,“水果自由”的焦慮本不必有,貴的吃不起,但總有吃得起的。不同消費人群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能力選擇所需商品,只要量力而行,該有的自由無人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