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爽
(中交二航局市政建設有限公司, 遼寧 大連 116600)
在國內道路交通建設中,軟土地基問題多出現于沿海施工項目的道路橋梁建設過程中,因地理位置的綜合屬性選擇,最終不得不在軟土地基施工。而在高流量建筑周邊,軟土地基的沉降作用嚴重影響道路運作,并且沉降過程不均勻更是對路面橋面使用壽命影響巨大。
常見路面建設以及橋梁建設需要采用樁基礎構造,在地基表面上施加的全部總負荷應小于軟土地基本身的總負荷能力,而當地基周邊的負荷壓力超出軟土承受限度即出現沉降。而因為路面建設指標以及技術手段的不同,路堤以及路面橋面的總荷載限度有所差異,橋梁路面的沉降量小于路堤沉降量的比例,因而沉降過程本身出現不均勻的現象,而這一現象的根源就在于軟土地基本身的性質。其不穩(wěn)定性以及隨機性使建筑與其上的工程項目必須考慮實際安全問題以及工期、施工技術之間的協調問題,這更加突出了軟土地基表面的施工難度。
道路建設過程中會因為地理位置的選擇以及沿線區(qū)位發(fā)展的考慮而出現必須經過軟土區(qū)的狀況,而軟土地層建設地基會因其土質差異導致壓縮性差異更加明顯,尤其是軟硬土層突變或夾雜地段更容易因為沉降性質的不同導致不均勻沉降。這一狀況與土地性質實驗報告也有一定關聯,施工前人員測定土質狀況以及報告的專業(yè)性與否都會影響地基建設以及前期設計的準確性,最終這一誤差也會影響軟土地基建設的效果,造成建設完成的道路橋梁出現不均勻沉降。這不僅是對工程項目以及建筑本身的責任缺失,更是對道路橋梁運載能力的不負責,同時也是對行駛其上車輛以及人員安全的極大隱患。因此,從任何角度出發(fā)都應保證道路橋梁建設中對軟土地基問題的極大重視,以技術手段避免潛在危險。
而且路面不均勻沉降形成的縱面駝峰以及在橋梁路堤交界產生的錯臺,對行駛車輛的安全性影響極大,極容易出現跳車顛簸等情況,對于途徑車輛的安全性以及行駛舒適性都會大打折扣。所以,軟土地基條件下對路面的沉降防治應在施工階段予以應有的重視和處理手段。
道路橋梁的沉降問題在以往的傳統(tǒng)建筑行業(yè)中就已經出現,而較為常見的應對方法就是通過樁基礎的形式平均地基壓力。通過平衡受力方式協調橋面路面狀態(tài),然而對于軟土地基這一方法并不完全適用,對此在現代科技的進步下逐漸開始找到了新的應對方法,相對較早的通過拋石擠淤還有井點降水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現在更有了具有強化效果的應對方案。
首先是樁處理技術也成為CFG技術,通過粉噴樁加固,以錘擊振動加上靜態(tài)壓力的作用將鋼制樁基礎插入地基中并且到達足夠深度,再以混凝土進行二次填充。通過這一形式進行樁基礎的構建能夠在道路橋梁于軟土地基上進行建設的時候達到足夠的支撐效果,并且有效避免地面不均勻沉降的問題[1]。
通過對軟土地基的性質評測以及軟土地層的特征的了解,能夠充分將地質條件狀況掌握到工程的實時進展中,而對于這種鋼筋結構的使用,在軟土地基中能夠有效降低投入成本,節(jié)約資金使用。并且為了改善土質狀況,設計人員可以提前注明施工中使用粉煤灰改善土壤成分比例,讓混凝土能夠發(fā)揮更好的工作性能。對于這一解決方案,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進行試驗樁的嘗試,保障地質狀況與設想當中一致,避免大規(guī)模鋪設過程中出現意外。在試驗樁打樁完畢后,應根據土質條件測定相關數據,通常土地沉降狀況與地表壓力的相關性可以通過相應的表格數據進行了解,根據在施工中的情況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避免出現不均勻沉降的情況。
另外,對于軟土地基工程施工,應考慮到長遠效益以及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隱患問題,在前期施工中就著重加強地表強度,避免承受壓力過大情況下軟土地基出現塌陷等問題。
同時,水泥粉噴樁技術也是在處理軟土地基的不均勻沉降中具有先進性的方法之一,其應用過程首先要保證樁體的直徑達到規(guī)定尺寸,一般以 500毫米為界限,并且樁管應該達到軟土地基以內的硬土層。這樣通過粉噴技術一方面可以加固樁體,同時能讓管內水泥受到擠壓深入到硬土層得到更為堅固的支撐屬性,避免因為樁體強度不足造成路面橋面不均勻沉降問題。
按照技術標準,水泥粉噴樁技術可以同時操作幾根試驗樁,但是相互之間應保持足夠的距離間隔,并且以三角結構建立穩(wěn)定支撐。但最主要的是首先確定對應工程區(qū)域的軟土地層性質,以及樁體打入多深才能達到硬土層水平都需要在試驗過程中了解,所以前期準備工作相對復雜[2]。
對于軟土地質的探究工作應具有嚴密的邏輯性以及數據方面極高的準確性,因為軟土地基的地質存在特殊性,其壓縮能力以及不規(guī)則性也遠超其他地形條件,因而在水平方向上的施工建筑很可能因為土層軟硬結構變化的不同導致不規(guī)則的沉降結果,因此前期的探測以及試樁工作的重要性就體現無疑。尤其在試驗報告中應該體現的是對于不同施工范圍內的地表壓力水平以及深處土層變化范圍,幫助后續(xù)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給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并且根據實際用途考慮到道路橋梁的運載力存在浮動變化,對于軟土地基表層的建筑應采取資源能力限度內最大深度的樁體進行施工,從而保證工程項目能夠長久投入使用而不會在短期內出現不規(guī)則沉降現象造成長期維護等問題。
當前對于軟土地基施工過程中,避免不均勻沉降的方法已經在上文進行了概述,這些方法中CFG技術以及水泥粉噴樁處理都已經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并且隨著技術的成熟化,未來也將具有行業(yè)主導作用。不過科技本身的進步反饋于生產實踐,所以在科技水準有了新的提升后,未來軟土地地基的加固還將有新的技術模式出現,帶來更高的效率水平。并且通過在橋梁道路鋪設過程中的實踐經驗,指導建筑行業(yè)選擇更加具有可比性的技術類型[3]。
任何一種技術的使用帶來的都會是成果效果上的積極轉化,對于路面橋面不均勻沉降的問題,也將帶來更好的解決方式,避免發(fā)生路況危險,保障公共財產設施的使用年限達到更高的水平。
軟土地基工程施工實踐方式正在以逐漸加速的狀態(tài)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通過市場檢驗后,有效的解決方法才能被更廣的進行應用,提升建筑作業(yè)效率[4]。
道路橋梁施工規(guī)劃設計階段,對于軟土地基的防治策略就應成型并予以階段性實施,而在施工階段,更應注重對軟土地基周邊防護措施的保護。結合地質環(huán)境特點隨時調整預備方案,運用科學方法以及治理方案將軟土地基進行持續(xù)加固,保障路面建設以及橋梁建設完成后的建筑穩(wěn)定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