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豐偉 高澤林 朱娟娟
“啪嗒”一聲脆響,隨著手中最后一顆鋦釘完好地嵌入鋦釘孔內,趙鳳林會心地笑了。他手上的那把茶壺上,46顆鋦釘勻稱的在壺身上勾勒出一彎弦月。
打碎的瓷器,被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重新修復起來。這就是鋦瓷,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這項技藝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圖》上就有手藝人鋦瓷的情景。
踏入鋦瓷這個行當?shù)诹?,傳統(tǒng)技藝在這位90后手里重新鮮活起來,從蝸居在五六平方米的宿舍一遍遍練習技藝到如今開辦自己的工作室,趙鳳林的業(yè)務延伸至20多個省市,“鋦瓷成就了藝術品,也幫我成就了自己”。
租住在一間廚房里埋頭練習技藝
趙鳳林出生在廣西一個工匠世家,從小見識過不少老手藝,鋦瓷也不例外。那時,祖輩擔著工具走街串巷吆喝,有時也趕大集攬生意,“老手藝人迫于生計趕場子,更多情況考慮實用性,不太在乎美觀?!?/p>
2013年,趙鳳林在朋友的推薦下到武漢學習茶藝。泡茶時,偶爾會有器物損壞,一些比較名貴的茶具丟掉非??上?,趙鳳林萌生了重拾祖輩鋦瓷手藝的想法。
說干就干,他白天在茶樓上班,晚上回到住處鉆研鋦瓷技藝,一遍遍練習鉆孔和上鋦釘。為激勵自己鋦瓷的膽識,趙鳳林甚至親手把心愛的紫砂杯摔碎,再用4天時間,一釘一釘?shù)劁|好。2014年,趙鳳林辭職,全身心投入鋦瓷技藝的鉆研中。
“差不多一年沒有任何收入。”趙鳳林當時租住在一個五六平方米的廚房里,只夠放下一張工作臺,他托人打出半個吊頂當床。
生活條件艱苦在醉心鋦瓷的趙鳳林看來不算什么,但練習材料的匱乏著實讓他痛苦萬分。趙鳳林不得不去尋求各種廢棄的殘破器件,修好了還回去還要感謝人家的信任。他感慨當時“幸虧有幾位看得起自己的長輩抬著”,不時提供些精致材料,讓自己有條件練習技藝。
趙鳳林經常連續(xù)一兩個月埋頭練習一種工藝,逐漸熟悉了找碴、對縫、鋦釘、鉆孔等工序,并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感覺。
“每個師傅的感覺不一樣,都會找到自己合適控制的鉆孔角度和力度。”趙鳳林坦言手藝和工業(yè)化生產不同之處就在于獨一無二,一個師傅修不出一模一樣的兩件作品,鋦釘有瘦長的,有飽滿的,一切隨器物自然形態(tài)而定。
在趙鳳林的收藏柜上,他的處女作放在一個并不太顯眼的位置,但在他心中,這件臺灣陶水壺的分量非同尋常。整件水壺鋦釘160顆,打孔320個,密集處每顆釘間距不到兩毫米,趙鳳林做了整整半個月才完成,那時他才學了8個多月,“這個壺的鋦釘大小差別很大,因為它是一個煮水壺,鋦釘抓力不夠會漏水,要大的;又因為它的壺嘴、壺蓋有缺失,又必須有小釘。反復量了幾次,才把各處釘?shù)拇笮〈_定妥當。”
隨著技藝的精進,趙鳳林現(xiàn)在可以在4厘米高、1.1毫米厚的器體上打下16顆鋦釘,而且可以精準控制鋦釘孔的深度不超過壁厚的三分之二。
從口徑30厘米的花瓶到不足5厘米的小茶杯,從瓷器、紫砂到玉器、琉璃,趙鳳林用金、銀、銅、鐵、錫,珠、玉、石等材料,運用手藝與創(chuàng)造力,對器物的缺損部分進行“鋦補”。
經過一把金剛鉆,殘碎的器物又“活”了過來
“用修復好的瓷器去說話?!痹谮w鳳林看來,無論是價值數(shù)十萬元的宋代建盞,還是普通茶杯,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它們共同包含的是情分,“許多愛瓷器的人,一件東西相伴幾十年。每件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而修復,就是重生?!?/p>
一次,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捧著一只破損的大瓷碗來,要求不惜用銀釘鋦并鑲上漂亮花釘。原來,這是老先生已故夫人當年的嫁妝。夫人故去,這只瓷碗承載著濃濃的情思。修復經驗豐富的趙鳳林更加慎重,他小心翼翼測量瓷碗的尺寸,揣摩鋦釘?shù)奈恢?,力求讓每一顆銀釘?shù)拇笮?、寬窄、間距都與整個瓷碗的氣韻相適宜。
考慮到它是結婚嫁妝,趙鳳林用金屬鉆刻工藝鉆了一個“喜”字,將之鑲嵌在碎片缺失的位置。老先生收到后,特意打電話向趙鳳林表示感謝:“心里的遺憾終于補好了?!?/p>
在趙鳳林看來,隨著人們物質條件與審美水平的提高,鋦瓷技藝不能停留在老一輩“補實了、不漏水”的階段,要更進一步——不僅做到還原器物形態(tài),更要加入對美的不同理解,讓產品成為藝術品,“殘缺也可能煥發(fā)出生機。我希望能對一件器物進行再創(chuàng)作?!?/p>
蜻蜓、荷花、祥云……他把傳統(tǒng)手藝的智慧和古典文化的內涵,傾注在一件件殘碎的器物中——經過一把金剛鉆,它們又“活”了過來。
2018年6月,27歲的趙鳳林作為武漢最年輕的鋦瓷非遺傳承人,被選拔參加國家藝術基金“古陶瓷修復青年人才培養(yǎng)項目”。他深知應肩負起弘揚鋦瓷技藝重任,讓傳統(tǒng)手藝在90后手中重煥光彩。
入行6年他也不敢說自己出師了
一桌、一凳、一壺、一鉆、一匠人,香爐裊裊地冒出青煙,各式各樣的瓷器靜靜陳列著,一縷茶香悄然從一把經過鋦瓷修復、鑲著銀荷葉的茶壺里溢出。
“至今,我也不敢說自己出師了?!逼闵弦槐瑁w鳳林緩緩地說。在他看來,慢工才能出細活兒,急不得,躁不得。而得到趙鳳林認可并且堅持留下來的徒弟,只有陳然、張偉、張秋玲3個同為90后的年輕人。
他們從鑲鋦釘學起,在鋦瓷的各項工藝中屬于最簡單的一類,即便如此,也需要反反復復鉆至少200個孔、鋦100個釘,才能夠對釘與瓷之間的微妙關系有所把握。
“瓷器的表面是曲面,鉆頭要90度垂直進去,貼緊瓷沿。進去后就要開始內傾,微微的角度,兩邊內傾的角度還要一樣,否則一邊大一邊小,瓷就會裂開;傾斜的角度若是不夠,釘又卡不牢。”趙鳳林比劃著說,一點一滴,用心揣摩,才可能有日后熟能生巧的杰作。
張秋玲感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速成班,一個星期就教會一門技術,很多年輕人只圖快、不求精,“做鋦瓷是不一樣的,進入這行,3個月也只能說知道怎么做。跟著趙老師學一兩年,才逐漸找到自己擅長的那一種手法?!贝髱熜株惾簧瞄L做鋦釘,不僅美觀耐用,而且排布勻稱合理;二師兄張偉擅長銅器鏤空技藝,寥寥幾筆刻畫出鶴、荷、水的神韻。
“90后有90后的想法和創(chuàng)新?!壁w鳳林說,好多年輕人想創(chuàng)業(yè),有一個男孩在他這里學了一個月,就回家鄉(xiāng)開自己的工作室了。趙鳳林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鋦瓷手藝,但更期望,當下的年輕人能慢下來,潛心揣摩瓷的質感和釘?shù)拿栏?,安安靜靜將手中的工作做好。
在這間名為“匠林”,意在“希望能將鋦瓷手藝傳播開來,在腳下這片土地上蔚然成林”的工作室外,大街上汽車呼嘯而過,行人腳步匆匆。而室內,年輕的師徒伏在桌前,專注著手頭的活計。只聽得“鐺——鐺——”,金剛鉆與鋦釘碰撞發(fā)出的聲響,在裊裊青煙中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