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文化的“運動”到運動的文化
      ——文化建構視域中的五四運動

      2019-02-19 05:30:45張振國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9年2期
      關鍵詞:新文化陳獨秀運動

      張振國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山東青少年研究所,濟南 250103)

      五四百年,百年五四。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進程波瀾壯闊,值得紀念的事件頗多,但沒有任何一個事件能享有五四那樣的榮光——自五四發(fā)生后的第二年,國人即開始紀念五四,之后的紀念活動幾乎年年舉行,從未間斷;而且,更為難得的是,不同時代的不同階層、不同派別都對紀念五四保持了持久的熱情與虔誠。應該說,五四不僅僅是一場政治運動,更是一種文化,對于中國近現代文化的建構而言,五四是一種燈塔式的存在,深刻影響著中國近現代文化的價值取向。因此,作為對于五四運動的百年紀念,從文化建構的視角對五四運動進行解讀,也許更有意義。

      一、因思想而行動:學生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

      談及五四學生運動,新文化運動自然是無法回避的話題——沒有新文化的思想動員,就沒有面對國家危亡青年學生的勇于擔當,也就沒有五四運動的發(fā)生,可以說五四學生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

      (一)由精英到學生:五四前新文化“運動”的趨向

      把1915年《新青年》(《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刊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端,已是學界的基本共識,但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需要一個過程,更何況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啟蒙運動,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關注這一運動從醞釀到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在這方面,王奇生對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過程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與解讀,為我們認識新文化運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1]

      在《新青年》創(chuàng)刊號的社告中,第一款就明確提出:“國勢陵夷,道衰學弊。后來責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蓋欲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治國之道。”[2]很顯然,陳獨秀辦刊的宗旨在于挽救國家危亡,而且明確指出國家之命運前途系于青年,呼吁青年應為之負責,為之奮斗。1919年6月,《青年雜志》改名《新青年》,陳獨秀親自撰文,指出青年與老年在生理上、心理上存在“絕對鴻溝”,鼓勵青年人打碎舊的枷鎖,弘揚屬于青年人的新思想。[3]不難看出,陳獨秀等創(chuàng)辦《新青年》倡導文學革命,宣揚新思潮、新文化,其目標預設應是利用新文化對青年進行國民性教育,或者說是對青年進行社會動員,使之主動承擔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是播下了新文化運動的火種,以此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開端是可以的。

      既然《新青年》以覺悟青年、改造社會為己任,獲取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自然是前置性條件。然而,雜志的社會影響力需要一個培育的過程,陳獨秀對于這一點是有非常清晰的認知的,他認為《新青年》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4]。而從整個運動的過程來看,早期的《新青年》只是極其普通的一個雜志,當時并無太大的社會影響,《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只是新文化運動醞釀的起始,距離形成“運動”的標準還相距甚遠。如眾所知,在雜志的初創(chuàng)時期,主編的人脈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供稿者基本上都是自己的“朋友圈”內人,而作者群體的社會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著雜志的社會關注度,《新青年》也不例外?!肚嗄觌s志》首卷六期的作者幾乎是清一色的皖籍或準皖籍文人:陳獨秀、高一涵、汪叔浴、潘贊化、陳嘏(陳獨秀之侄)、李亦民、彭德尊、易白沙(湖南人,在皖任教)、謝無量(四川人,父輩在皖任職)、劉叔雅(文典)、孟明、高語罕、薛琪瑛、蕭汝霖等[5]。這批人多是來自《安徽俗話報》與《甲寅》雜志,曾與陳獨秀同事,其知名度在五四前后并不高[6],至于雜志創(chuàng)刊號聲稱“本志執(zhí)筆諸君,皆一時名彥”[7]應是一種“廣告”式表述,有自我宣揚的成分在內也不為過。改名為《新青年》后,陳獨秀在通告中特意宣稱:“自第二卷起,……。且得當代名流之助,如溫宗堯、吳敬恒、張繼、馬君武、胡適、蘇曼殊諸君允許關于青年文字,皆有本志發(fā)表。此后內容,當較前尤有精彩?!盵8]其中,吳敬恒(吳稚暉)、馬君武、蘇曼殊可以算是當時的名流了,但胡適(當時尚留學美國)在內的其余則有些名不副實了,為擴大雜志的社會影響雖難免有些浮夸的成分,但從雜志經營及創(chuàng)刊宗旨的視角來看,也無可厚非。

      沒有真正“大名家”的支持,早期《新青年》的社會影響不大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每期印數僅1000本[9]。1917年8月,終因銷路不暢而被迫中止出版。1918年1月,《新青年》的“復活”則得益于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后,站在了當時中國文化教育的最高平臺之上,其“朋友圈”的容量和質量獲得大幅度提升,因此,重新出版后的《新青年》不再接受社會投稿,改為同人刊物,章士釗、蔡元培、錢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一大批北大資深教授成為雜志的撰稿人,比之以前的默默無聞,此次《新青年》的復活可以說是鳳凰涅槃,一躍而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雜志。

      為了使雜志獲取廣泛的社會關注,《新青年》創(chuàng)刊伊始,便設置了“通信”專欄,用以激發(fā)公眾參與討論的興趣,但開始效果并不理想。為博取公眾的關注,1918年3月,錢玄同化名“王敬軒”以讀者身份致函《新青年》,肆意指責《新青年》排斥孔子,廢滅綱常,之后由劉半農代表《新青年》逐一批駁。按照現代的觀點來看,這難以擺脫“炒作”之嫌,但不得不承認,這種“雙簧”效果頗佳,“王敬軒”的來信激活了一批反對者,《新青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林琴南、蔡元培等學界名流介入爭辯之后,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更是將“林蔡之爭”冠之以“新舊之爭”、“新舊思潮之決斗”,《新青年》及“新文化”才真正成為知識分子關注的熱點話題,《新青年》成為新文化的品牌、主陣地。

      與此同時,在新文化、新思潮的激蕩之下,《每周評論》和《新潮》先后于1918年12月和1919年1月相繼創(chuàng)刊,倡導新思潮、新文化,新文化的陣營發(fā)展壯大?!睹恐茉u論》由陳獨秀和李大釗等共同創(chuàng)辦,相比于《新青年》,政治性特點突出,時效性強,對于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高潮進行了報道,并號召人們起來反對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缎鲁薄窞楸贝髮W生傅斯年、羅家倫等創(chuàng)辦,其宗旨在于啟發(fā)引導中國青年融入世界思想潮流,“欲為未來中國社會作之先導”[10],借文學革命來倡導思想革命,“變奴性的思想為獨立的思想,變專制的思想為平民的思想,變昏亂的思想為邏輯的思想”[11]?!缎鲁薄芬蛴蓪W生創(chuàng)辦,更能迎合青年學生的朋輩心理,深受學生的青睞——第一卷出版賣完后,再版不到半月也售罄,而索求者仍不絕,遂出三版[12]。對于《新潮》在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從當時還是學生的施存統(tǒng)給《新潮》編輯部的信函中可以了解大致情況,他在信中說:“你們的宗旨和主張,我都非常佩服。自從你們的雜志出版以來,喚起多少同學的覺悟,這真是你們莫大之功了!就是‘文學革命’一塊招牌,也是有了貴志才豎得穩(wěn)固的(因為《新青年》雖早已在那里鼓吹,注意的人還不多)??梢姟ブ瘍勺郑_是成功之母?!盵13]施存統(tǒng)的這一表述頗耐人尋味,按理說陳獨秀就任北大文科學長,大批資深教授的加盟,尤其是“林蔡之爭”已使《新青年》聲望日隆,但在施存統(tǒng)看來,在《新潮》創(chuàng)刊之前,《新青年》在學生中的影響并不廣泛。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之前關于新文化的討論主要集中于社會的精英群體(尤其是教育精英)內部,而對于一般的學生群體影響不大,而《新潮》的出現才使得新文化陣營由起初的文化教育精英階層拓展到青年學生群體,為新文化由傳播而升級為“運動”奠定了基礎。

      (二)因志同道合而結社:新青年群體的初步建構

      其實,從另外的視角來看,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旨在喚醒青年,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青年群體。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是什么?》一文中指出:“新文化運動要注重團體的活動。美公使說中國人沒有組織力,我以為缺乏公共心才沒有組織力。……新文化運動倘然不能發(fā)揮公共心,不能組織團體的活動,不能造成新集合力,終久是一場失敗,或是效力極小?!盵14]應該說,對于青年一代的思想啟蒙,目的在于建構一個新的青年群體,使之成為改造社會的中堅力量。因此,在新思潮的浸潤下,青年逐漸覺醒,開始獨立思考社會現實問題,積極求索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道路,變革社會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人開始組建團體,青年人日益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

      1918年5月,為進一步控制中國,日本與北洋政府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對于這一賣國行徑,學生堅決反對,初步展示了學生群體的力量——先是留日學生罷學回國,之后留法、留美學生通電反對,國內學生則紛紛響應,北京學生2000余人到總統(tǒng)府請愿,要求廢除密約。經過斗爭的洗禮,青年知識分子們愈加感受到組織起來的必要性,一些志同道合者開始組成一些團體,而這些團體大都有明確的目標與宗旨。正如當時還是學生的潘光旦所言:“學生自動結合的小團體,多的四五十個成員,少的七八個人,大都是班級相近,年齡相仿,而所謂志同道合的分子;他們都有章程,章程必有‘宗旨’一條?!盵15]先是北京一部分學生組織了愛國會,接著又聯絡上海、南京、天津、濟南等地的學生,組成了全國性的學生愛國組織——學生救國會。到1918年8月,救國會的成員已有二百多人。之后,為了便于展開活動,救國會的成員們于1918年10月20日創(chuàng)立了國民社,并出版《國民》雜志。1918年12月,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等成立新潮社(初為新潮雜志社),出版《新潮》雜志。1919年3月,北大學生成立“平民教育講演團”,旨在“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自覺心”,鄧中夏任總干事,國民社和新潮社的主要成員幾乎都是講演團的成員。

      1917年10月,惲代英、梁紹文、冼震、黃負生在武漢成立了“互助社”(之后以此為基礎成立利群書社、共進社),創(chuàng)辦啟智圖書館,向武漢地區(qū)廣大青年推銷進步書刊,宣傳新思潮。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年輕人,胸懷“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遠大志向,在長沙創(chuàng)立新民學會,蕭瑜任總干事。

      這些青年社團的相繼成立,無疑是新文化“運動”的結果,而文化“運動”的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對廣大青年深刻的思想動員,通過文化的“運動”完成了新一代青年群體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初步建構,為五四學生運動的爆發(fā)積蓄了力量,準備了組織基礎。上面幾個青年社團的成員大多參與了五四學生運動,傅斯年、羅家倫等還成為五四學生運動的直接策劃和指揮者。因此,從這一層面來看,可以說學生運動是由新文化孕育、運動而成。關于這一點,也許敵對一方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五四學生運動爆發(fā)后,當時政府教育部的一個主事,在給其上司處置學生運動的條陳中說:“……北京大學發(fā)行雜志多種,專以提倡過激派偽說。平時教授學生亦本此旨。此次罷學風潮,近因雖由政治問題發(fā)生,而其遠因,未始不由此種學說有以致之?!盵16]眾所周知,陳獨秀、李大釗則是條陳中所說的“過激派”學說的始作俑者,因此,盡管從表面來看,五四學生運動因外交問題而起,運動的目標關乎政治,但運動的源動力則是文化,是新文化“運動”的結果。

      二、由思潮到運動:五四學生運動使新文化成為“運動”

      誠如前文所述,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豎起新文化的旗幟,其終極關懷并非僅僅是鼓勵青年致力于學術研究,而是期冀使青年覺悟以改造社會、挽救危亡,其實踐性的價值取向是比較明顯的,它所倡導的新文化、新思潮必須付諸于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進行校驗。因此,當面對民族危機的關鍵時刻,受到新文化、新思潮熏陶的青年學生走出象牙塔,直接介入了國家政治,從文化建構的視角來看,這是新文化的一次社會化實踐,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新文化的價值理念以及新青年群體的力量,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進而使新文化從知識分子圈內的論辯思潮升級為民眾參與其中的社會運動,并通過這一實踐對新文化、新思潮進行了校驗,做出取舍、修正——運動的實踐促進了中國青年新的覺醒,他們見證了勞動群眾的偉大力量,“勞工神圣”成為青年群體的共識。

      (一)由思潮到運動:五四的實踐使新文化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可

      毋庸置疑,五四學生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大眾的覺醒,促進了新思潮的廣泛傳播,在“五四”事件發(fā)生后的半年內,中國涌現出約400種白話文新刊物[17]。五四學生運動的領袖羅家倫在對學生運動進行總結時曾指出:“新思潮的運動,在中國發(fā)生于世界大戰(zhàn)終了之時。當時提倡的還不過是少數的人,大多數還是莫名其妙,漠不相關。自從受了五四這個大刺激以后,大家都從睡夢中驚醒了。無論是誰,都覺得從前的老法子不適用,不能不別開生面,去找新的,這種潮流布滿于青年界?!┤缥逅囊郧罢勎膶W革命的,不過《新青年》、《新潮》、《每周評論》和其他二、三個日報;而到五四以后,新出版品驟然增四百余種之多。其中內容雖有深淺之不同,要是大家肯出來而且敢于出來,已經是了不得了!又如未上市以前,白話文章不過是幾個談學問的寫寫;五四以后則不但各報紙大概都用白話文,即全國教育會在山西開會也通過以國語為小學校的課本,現在已經一律實行采用?!盵18]

      羅家倫關于五四學生運動與新文化傳播關系的認知與同時期胡適的觀點基本一致。胡適在1922年發(fā)表在《申報》上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一文中指出:“民國八年的學生運動與新文學運動雖是兩件事,但學生運動的影響能使白話的傳播遍于全國,這是一大關系;況且,‘五四’運動以后,國內明白的人漸漸覺悟‘思想革新’的重要,所以他們對于新潮流,或采取歡迎的態(tài)度,或采取研究的態(tài)度,或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漸漸的把從前的那種仇視的態(tài)度減少了,文學革命的運動因此得自由發(fā)展,這也是一大關系。因此,民國八年以后,白話文的傳播真有‘一日千里’之勢?!駠拍?,教育部頒布了一個部令,要民國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從九年秋季起,一律改用國語?!盵19]

      從羅家倫和胡適的表述中我們可以推斷,五四前新文化雖已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但這種影響一方面更多是限于知識分子階層,另一方面,這種影響更多是一種論辯式的思潮,并不意味著社會的廣泛認可,而是由于五四的“刺激”才使民眾進一步覺醒,認可、接受新文化,使其由思潮升級為民眾廣泛參與的社會運動。有一點我們應該清楚,在新思潮廣泛傳播成為運動的背后,是廣大民眾對新文化的價值理念及新青年群體的社會認可和期盼,這正如時人所評述的那樣:“在老大中國底社會中,青年運動是很不多見的,自從‘五四’以后,青年方漸漸為社會所注意,青年運動也方漸漸地開始?!盵20]對于這一點,也許旁觀者的視角更為客觀、更為清晰。作為五四學生運動的旁觀者,時任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在他的回憶錄中講述:“北京的學生們‘發(fā)動了某種行動’。這是幾千年來中國輿論第一次被喚起,并組織起來。由于學生們的行動,商人們也和學生聯合起來了,在巴黎和會作出山東問題決議前后,中國發(fā)現了自己的能力……。學生們英勇不屈并團結一致地進行工作。政府很快看到,雖然它可以拘禁他們,但卻無力阻擋他們所產生出來的憤激情緒的浪潮。全國各地人民發(fā)出了怒吼,人們承認,只要學生愿意,他們就能使全國人民起來反對政府……。從巴黎和會的決議的禍害中,產生了一種令人鼓舞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使他們?yōu)榱斯餐乃枷牒凸餐男袆佣o密地結合成一個整體在一起。”[21]可以看出,在芮恩施的眼中,學生運動使中國民眾覺醒了,他們認可了新思潮的價值理念,并對新的青年群體充滿了期待——人們承認,只要學生愿意,他們就能使全國人民起來反對政府。

      (二)勞工神圣:知識分子的新覺醒

      如前所述,五四學生運動是新文化的一次社會化的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新文化也進行了自我的校驗與取舍,其中最為重要的校正就是認識到了勞動人民的偉大力量,知識分子將啟蒙的對象拓展至勞苦大眾階層,促進了知識分子與勞苦大眾的聯合。

      在五四學生運動的過程中,青年學生逐漸認識到,挽救國家危亡,僅僅依靠學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fā)動勞動群眾廣泛參與。他們指出:“國為全國人民之國,學生不過國民之一種,救國大事,斷非學生之力可以濟事。凡為中華民國之國民,均應同來出力救我中國?!盵22]在“六三”之后,學生更是親自見證了勞動群眾力量的偉大,促進了青年學生的進一步覺醒。前面提到的國民雜志社,很多成員都是學生運動的直接參加者,在運動中,他們目擊人民大眾,特別是工人階級的無比政治威力,因而初步放下了“五四”以前那種開口閉口斥責國民“愚昧無知”,以國民的“改造者”自居的臭架子,開始談到工農大眾的力量?!秶瘛范硪惶?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上《五四運動與青年的覺悟》一文,比較全面地分析了五四運動給予中國青年的影響。其中提到了:“顯示了社會制裁與民眾制裁的力量”、“明晰了聯合的效用和必要”以及“破除了以前祟拜的錮蔽思想,表示了民眾的真精神是適合于德謨克拉西的運動”等等方面。基于這些認識,作者認為要貫徹五四運動的“打倒軍閥,反抗強權,為人類求自由幸福的主張,首先就必須在反軍閥的同時實行平民政治”,為此就必須“加入勞動階級的活動”,只有到勞動階級中去,和他們打成一片,灌輸他們知識,使他們有組織、有辦法,成無數個精密完善的團體,那些“騙文憑,做高等流氓、寄生蟲的先生的舊習慣”才能獲得改造。因此,這是“知識階級與勞動階級的大聯合,是民眾活動和民眾政治實行的第一步,是打倒軍閥,解除社會上種種糾紛的根本辦法”[23]。

      基于以上認知,青年學生非常注重將新文化、新思想傳播到人民大眾中去。如前面提到的北大學生創(chuàng)辦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五四以后活動異?;钴S,在城里和鄉(xiāng)村為勞苦大眾做演講,宣傳新思想。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chuàng)辦了平民教育社,發(fā)行《平民教育》;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生也積極參與了平民教育實驗;晏陽初更是發(fā)起了聞名全國的平民教育運動。

      三、青春擔當:五四文化“運動”中的精神永恒

      關于五四精神是什么這一話題,學界歷來眾說紛紜,啟蒙、救亡、重估一切價值等觀點不一而足。因為,從文化建構的角度而言,五四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最為重要的標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圖騰,幾乎每一時代都會標榜是對五四精神的傳承,然而這種傳承往往是基于現實社會需求的,所以每一時代對五四精神的解讀及傳承也就不盡一致了。其實,對這一問題的解讀,應該有兩個維度,一是從播火者的角度來看,發(fā)起新文化運動的目標預設是什么,這是主觀的動機;一是從受眾的視角來看,廣大青年最大的收益是什么,這是客觀的效果。

      (一)覺悟青年以擔當救亡重任:新文化運動發(fā)起者的目標預設

      眾所周知,“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基本標識,似乎這已經成為學界公認的定論。王奇生對于這一結論的形成進行了歷史性的考證指出,自晚清以來,民主與科學等觀念,經過國人的反復倡導,到五四時期已成為知識界的主流話語(自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是無需證明的真理,陳獨秀高懸“民主”“科學”兩面大旗,主要是想借民主與科學的權威震懾和封堵那些“非難者”,其潛臺詞是:《新青年》是擁護民主、科學的,誰非難“本志”,便是反對民主與科學。[24]應該說,這一分析是合乎情理的,盡管新文化運動高擎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但卻志不在此——《新青年》自1915年9月創(chuàng)刊至1926年7月終刊,總計發(fā)表各類文章1529篇,而以民主與科學為話題的文章卻不足10篇。[25]因此,“科學”與“民主”只是新文化思想啟蒙的兩面旗幟,其背后的價值導向則是青年人對于國家民族的責任與擔當意識。

      《新青年》(《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號社告中就明確宣示,“本志以平易之文,說高尚之理。凡學術事情足以發(fā)揚青年志趣者,竭力闡述,冀青年諸君于研習科學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26]。我們知道,《新青年》是文學革命的發(fā)起者,在五四時期《新青年》的聲譽也是因其倡導文學革命的原因,然而,主辦者的宗旨則并非局限于鼓勵青年致力于學術研究,而是要使青年獲取精神上的滋養(yǎng),即思想啟蒙。在雜志社創(chuàng)刊號的社告中,第一款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國勢陵夷,道衰學弊。后來責任,端在青年”[27],明確宣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命運掌握在青年一代手中,青年人應有為國分憂的擔當,“修身以治國”。李大釗則強調:“吾輩學生,于國民中尤當負重大之責任,研究精神上之學術者,助我國民精神上之發(fā)展;研究物質上之學術者,謀我國軍事工藝器械之發(fā)達?!盵28]當時擔任《學生雜志》編輯的沈雁冰也倡言學生為社會之“中堅”,鼓吹救國之責任非學生界莫屬[29]。

      蔡元培也同樣認為挽救國家與民族的危亡,青年學生責無旁貸。蔡元培在《國民》創(chuàng)刊號的序言中指出:“向使學生而外之國民均能愛國而盡力于救國之事業(yè),使為學生者得專心求學,學成而后有以大效于國,誠學生之幸也。而我國大多數之國民方漠然于吾國之安厄,若與己無關,而一部分有力者乃日以椓喪國家為務,其能知國家主義而竭誠以保護之者,至少數耳。求能助此少數愛國家,喚醒無意識之大多數國民,抵制椓喪國家之行為,非學生而誰?嗚呼!學生之犧牲其時間與心力,以營此救國之雜志,誠不得已也?!盵30]

      (二)敢于擔當,勇于犧牲:五四青年的重要標識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青年人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或者說是五四青年表現出的最具有標識性的精神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歷來學界多有研究,卻持論不一,在此不再一一贅述,而是嘗試從五四親歷者的視角來進行解讀,也許當事人的感受是更為客觀的。

      作為五四的親歷者,羅家倫認為青年對于國家民族的責任與擔當及勇于犧牲的精神是最大的收獲,并認為這種精神是改造中國的希望所在。他在《每周評論》上發(fā)表的《“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中指出:“不知這次運動里有三種真精神,可以關系中國民族的存亡。第一,這次運動,是學生犧牲的精神。從前我們中國的學生,口里法螺破天、筆下天花亂墜,到了實行的時候,一個個縮頭縮頸。比起俄國朝鮮的學生來,真是慚愧死人哩!唯有這次一班青年學生,奮空拳,揚白手,和黑暗勢力相斗,傷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傷而憤死的也有,因賣國賊未盡除而急瘋的也有。這樣的犧牲精神不磨滅,真是再造中國的元素?!盵31]

      應該說,羅家倫的這種認知是比較客觀的。前面提到,五四以后,白話文雜志數量驟增至400多種,促進了新思潮的廣泛傳播,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新期刊大多志向遠大,以改造中國為己任。如《少年中國》確定的宗旨為“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chuàng)造少年中國”;《曙光》的宗旨則是“本科學的研究,以促進社會改革之動機”;《新社會》的宗旨為“考察舊社會的壞處,以和平的,實踐的方法,從事于改造的運動,以期實現德謨克拉西的新社會”;《覺悟》的目標是做學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業(yè),即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覺”、“自決”;等等??梢哉f,經歷了五四運動的洗禮,對于許多知識青年來說,天下要擔負在他們肩上是個非常直接的感覺。1919年8月,毛澤東大聲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32]這種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是五四青年的重要標識。

      關于五四精神的認知,陳獨秀與羅家倫的觀點也基本一致。五四運動一年后,陳獨秀把五四精神歸結為兩點:一是直接行動,二是犧牲精神?!爸苯有袆?,就是人民對于社會國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動,加以制裁,不訴諸法律,不利用特殊勢力,不依賴代表。”[33]顯而易見,正是因為學生已經覺悟,認識到對于國家民族的未來命運自己責無旁貸,才會有面對國家危亡時刻的“直接行動”和“犧牲精神”。對于學生的社會擔當,蔡元培也有清晰的認知,他指出:“五四運動以后,學生有兩種覺悟是最可寶貴的:一是自己覺得學問不足,所以自動的用功;二是覺得教育不普及的苦痛,所以盡力于平民教育。這兩種覺悟,很見得與前不同,不能不算是五四運動的紀念?!盵34]

      不僅五四的親歷者對于學生的敢于擔當、勇于犧牲的精神有清晰的認知,作為旁觀者,時任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對于學生在運動中表現出的擔當和犧牲精神也是印象深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到六月四日,北京有近一千名學生被拘留;后來被捕的人考慮得很周到,他們在出發(fā)演講的時候就隨身攜帶裝著食物的背包?!盵35]顯然,學生們知道走上街頭抗議游行對他們意味著什么,但面對危險,他們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直面危險,敢于犧牲,因為他們認為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自己責無旁貸。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播火者的主觀動機,還是從受眾的客觀效果來看,五四青年最為重要的標識應該是青春擔當,他們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主動放在了自己的肩上,為了這種責任與擔當去奮斗、去犧牲而義無反顧,這應該是五四文化“運動”中的精神永恒。

      五四百年,百年五四。五四運動發(fā)生后的第二年,中國知識分子就開始紀念五四。李大釗在1920年紀念五四運動時說:“我盼望中國學生界,把這種精神光大起來,依人類自由的精神撲滅一切強權,使正義、人道,一天比一天的昌明于全世界,不要把它看狹小了,把它僅僅看作一個狹義的愛國運動紀念日。我更盼望從今以后,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意義。”[36]后來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對于五四的紀念,每個時代都是各取所需,對五四文化進行新的詮釋,五四也從而成為“運動”著的文化,對此學術界歷來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我們應該清楚,能夠為不同時代、不同政治力量所用,五四文化能夠與時俱進,意味著五四精神的內核是具有普適性的,它對于任何時代、任何派別都是有價值的。在我看來,五四精神的內核就是“青春擔當”,是青年一代對于國家民族未來命運的責任與擔當,因為所有人都清楚,任何時代,青年都是最富有理想追求的社會力量,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因此,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激活青年一代的“青春擔當”意識,應是我們對百年五四最好的紀念。

      猜你喜歡
      新文化陳獨秀運動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不正經運動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新文化購買PDAL40%股權
      綜藝報(2017年1期)2017-02-17 16:22:31
      《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13:20
      新文化等級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就與挑戰(zhàn)以及韓國在未來國際合作中的角色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漢語世界(2016年2期)2016-03-14 20:06:38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瘋狂的運動
      五四運動與陳獨秀價值觀的變化
      宜川县| 安义县| 广西| 睢宁县| 蕉岭县| 荆州市| 行唐县| 宜宾县| 博湖县| 海兴县| 横峰县| 鹤山市| 金平| 股票| 西盟| 绥阳县| 三都| 繁峙县| 象山县| 宜丰县| 临安市| 昌乐县| 瑞昌市| 长兴县| 进贤县| 正定县| 和政县| 凌源市| 航空| 武宣县| 嘉善县| 罗田县| 二手房| 新干县| 黔江区| 台东市| 苍山县| 泰兴市| 辽阳市| 禹城市|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