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育幸,苗忠文,王志飛
(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前進農場,黑龍江 佳木斯 156331)
試驗設在前進農場科技園區(qū)3#1地。
水稻,墾稻32,主莖11片葉。
水稻紋枯病
1.4.1 耕作栽培管理
本田4月7日放水泡田,4月14日耙地。
采用大棚育秧,4月12日播種,5月10日移栽。插秧規(guī)格30cm×14cm,5~6株/穴。化學除草采用3次施藥。蟲害防治,水稻插后一周,噴施30%氯氟·毒死蜱20g/667m2預防水稻潛葉蠅。五月末六月初人工消除田間四周及池埂上的雜草,同時噴施30%氯氟·毒死蜱20g/667m2防治負泥蟲。水稻生育后期田間發(fā)現稻螟蛉幼蟲啃食葉片后使用55%氯氰·毒死蜱14ml/667m2、2.5%溴氰菊酯3ml/667m2進行噴藥防治。
1.4.2 肥水管理
全生育期施肥量為30kg/667m2;基肥:尿素4.4kg/667m2,磷酸二銨8.0kg/667m2,硫酸鉀6.6kg/667m2;返青分蘗肥施尿素4.4kg/667m2;穗肥施尿素2.2kg/667m2,鉀肥4.4kg/667m2。
花達水插秧,插后灌淺水扶苗,之后全生育期采用淺濕間歇灌溉,分蘗末期及時晾田,黃熟末期排干。
試驗藥劑:17%四氟·嘧菌酯(意莎雷)懸浮劑,意大利意賽格公司。
采用大區(qū)對比試驗,設2個處理,1個藥劑處理和1個清水對照,不設重復,每處理面積400m2。
3.3.1 施藥時期
7月4日,水稻10.1~10.3葉期,風速2.3m/s,溫度21.6℃,相對濕度75.0%。水稻未發(fā)生紋枯病。
3.3.2 使用器械
使用新加坡利農背負式噴霧器,扇形噴頭,噴頭型號為80002。
3.3.3 施藥方法
莖葉噴霧,噴藥高度30cm,噴液量20kg/667m2,向下莖稈均勻噴霧。以均勻噴施全部葉片、莖稈,藥液欲滴未滴為度。
4.1.1 調查時間
第一次調查,施藥前紋枯病病情基數調查;第二次調查,施藥后15d調查紋枯病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治效果。
4.1.2 紋枯病調查方法
采用對角線取樣方法,每處理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5穴,共25穴,并計算紋枯病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紋枯病分級標準:
0級:全株無??;
1級:第四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ㄒ詣θ~為第一片葉);
3級:第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
5級:第二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p>
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病;
9級:全株發(fā)病,提早枯死。
藥效計算方法:
試中:ck0: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
ck: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
pt0: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
pt: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
若施藥前未調查病情基數,防治效果按式(3)計算:
成熟期取樣考種,測定株高、穗長、穗粒數、結實率、平方米有效穗數,千粒重,每處理區(qū)中間隨機取3m2脫粒測產,折算成畝產量。
施藥后2d(7月6日)、7d(7月11日)分別對藥劑處理區(qū)水稻目測觀查,均無灼傷、生長抑制、褪綠、畸形和死亡等癥狀,試驗區(qū)的水稻葉片顏色、狀態(tài)與清水對照區(qū)無區(qū)別。說明藥劑用量43ml/667m2劑量,對水稻安全。
施藥后15d(7月19日)對水稻紋枯病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清水對照區(qū)和藥劑處理區(qū)內水稻紋枯病發(fā)病率均為零。由于田間無紋枯病害發(fā)生,因此無法判斷試驗藥劑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從實驗測產結果來看,處理1 17%四氟·嘧菌酯(意莎雷)懸浮劑的產量較高,產632.3kg/667m2,比清水對照增產2.0%。
(1)本試驗中,由于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均無紋枯病發(fā)生,所以未得到17%四氟·嘧菌酯(意莎雷)懸浮劑對紋枯病的防效結果。
(2)安全性上,莖葉噴施一次17%四氟·嘧菌酯(意莎雷)懸浮劑43ml/667m2用量時,水稻無藥害發(fā)生。
(3)產量上,水稻10.1~10.3葉期莖葉噴霧施用一次17%四氟·嘧菌酯(意莎雷)懸浮劑43ml/667m2后,水稻產632.3kg/667m2,比清水對照增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