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燕
(山西財經(jīng)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讀書是貫穿我們一生的話題,而如何讀書則是其中縈繞我們心頭的現(xiàn)實問題。近日筆者觀察到新西蘭作家凱利·安娜·莫雷所寫的《如何讀一本書》,不禁想到至今暢銷多年,盛世未衰的閱讀學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與《如何讀一本書》雖書名相同,其實質(zhì)內(nèi)容卻各有偏頗。前者像一本實用指南,教你如何在書籍的迷途中步步前行。后者則像是在深情講述一段故事,一段作者與書相伴的惺惺相惜之旅。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為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與查爾斯·范多倫(1926-)。艾德勒為西方著名的學者、教育家、編輯。他一生著作頗豐,除編寫此書之外,還專注于哲學領(lǐng)域,著有《十大哲學錯誤》《哲學的四個維度:形而上學-道德-客觀-范疇》等,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jīng)典》,并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于世。范多倫則在離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后,成為艾德勒工作上的親密伙伴。合著此書的過程中,范多倫提出了很多建設(shè)性意見。
《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版出版于1940年初,當年就已一舉成名,久居暢銷書榜單。30年后,艾德勒覺察到了美國教育事業(yè)的變化,遂決定重新改版此書,以適應時代潮流下新的閱讀需求。改版后,書籍按內(nèi)容編排為四篇,即閱讀的層次、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及閱讀的最終目標。作者第一篇概略性地總結(jié)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并詳述前兩個層次的具體內(nèi)容。第二篇則重點闡述分析閱讀這一層次的深刻內(nèi)涵。第三篇作者以實用性的角度提出閱讀不同讀物的具體操作方法。第四篇則著重解釋第四層次即主題閱讀的步驟要領(lǐng),升華閱讀主題。全書內(nèi)容豐富具體,實為指引讀者迷途之佳作。
《如何讀一本書》從屬于樂活系列,該系列書籍以休閑娛樂為主,系列叢書還包括《如何品酒》《如何欣賞古典音樂》《如何觀星》等。此書出版于2017年8月,作者是新西蘭作家凱利·安娜·莫雷,曾獲得2004年休伯特教會獎的第一本最佳小說獎和2005年珍妮特文學小說獎。凱利·安娜·莫雷創(chuàng)作此書純屬偶然。出于對閱讀榜單的質(zhì)疑與不理解,作者無法在浩瀚的書海中排名圖書的優(yōu)劣。因而作者從自己與讀書的緣分開始,講述了一路走來與書相伴的心路歷程。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到,所謂讀書,更重要的是“讀”,而不是“書”。在內(nèi)容的編排上,作者沒有過于強調(diào)邏輯性和條理性,而是以隨筆的形式將自己對于讀書的理解娓娓道來,意蘊悠長。全書分為14個章節(jié),每一章卷首語以名人名言開頭,作為本章內(nèi)容的精華,易于讀者抓住主題。如“財產(chǎn)”這一章節(jié)中,卷首語為“值得一看的書就值得買下——約翰·拉斯金”,精妙地將書比作人生財富。該章節(jié)正文中,作者更是將愛書之情毫無保留的表達。最后一個章節(jié),作者還挑選出100部經(jīng)典作品,為讀者傾心推薦。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強調(diào)的是目標的意義。艾德勒在書中明確表示閱讀的目標是:“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1]。換句話說,是要帶著主觀目的去選書、讀書,以求獲得理解力的增進和心智的成長。這是一種追求閱讀效果的目標。而在《如何讀一本書》中,作者凱利·莫雷沒有明顯強調(diào)閱讀的目標。通篇而言,作者傳達的讀書觀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有書,讀就好。在作者看來,即便是被強迫灌輸?shù)臅惨廊唤o予了她觀察世界、觸摸世界的方法。因此她對于“閱讀”的定義是“閱讀不僅是走進那一塵不染、安分守己的世界,而且是探知書籍背后那參差不齊、混沌一片的萬事萬物”[2]。她認為,閱讀一本書更重要地是去探求未知。顯然這是一種追求閱讀過程的目標。筆者實則更贊同凱利·莫雷的說法,讀書應力求純粹。若每讀一本書,都想著去增進理解力,去獲得資訊,反而不夠純良。如今的社會已然功利十足,人人妄圖“一本萬利”,擺脫讀書惰性的閱讀,屈指可數(shù)。因而“不圖所得”的讀書,或許更應是值得追求的最高境界。
那么,“不圖所得”的讀書,要如何才能做到?這兩本書給出了共同的答案——閱讀要主動。艾德勒在書中提到“良好的閱讀基礎(chǔ)在于主動的閱讀”[3]。所以其強調(diào)的是調(diào)動自我,擺脫外力的主動閱讀。而凱利·莫雷的觀點為隨時隨地的捧書而讀,這也是一種主觀調(diào)動的閱讀。
不同的是,兩位作者給出了引導主動閱讀的不同方式。
艾德勒強調(diào)讀者要帶著問題去讀,在讀的過程中尋找答案。作者給出的四個問題分別是:“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作者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4]。艾德勒主張以這四個問題引導讀者思考,逐漸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激發(fā)讀者內(nèi)在的閱讀興趣,愛上閱讀。而凱利·莫雷強調(diào)讀者跟隨內(nèi)心,從心出發(fā),自由自在的閱讀。凱利·莫雷的讀書觀,與美國閱讀教育學者克拉生的觀點不謀而合??死蔡岢杂勺灾鏖喿x(Free Voluntary Reading,F(xiàn)VR),他認為FVR是純粹因為想閱讀而閱讀,是令人著迷的閱讀方式[5]。
元代教育家程端禮(1271—1345)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曾對讀書與作文的關(guān)系有過如下描述:“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边@一觀點與兩位作者的理念可謂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艾德勒在書中提出“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寫下來”[6]。他將讀書形象地比喻為作者投球和讀者捕球的過程。讀者若能精準捕捉到作者投出的球,那將是一次完美配合的閱讀體驗。
艾德勒還對閱讀過程中的讀者與作者進行了分工,“讀者是要‘發(fā)現(xiàn)’書中隱藏著的骨架,而作者則是從制造骨架為開始,但卻想辦法把骨架‘隱藏’起來”[7]。凱利·莫雷在《守望燈塔》這一章節(jié)中,用卷首語也表達了自己對于讀者與作者的看法:“驀然回首,讀者即作者——約翰厄普代克”[8]。全篇更是以自己寫作的經(jīng)歷為故事背景,不斷深入自身對閱讀的體驗,做到讀與寫的知行合一。因而所謂讀與寫,讀者與作者,看似分裂,實則一體。
游戲中玩手按照段位通常被分為“青銅”和“王者”,因而我們不妨將讀者也分為這兩個段位來討論。筆者認為《如何閱讀一本書》與《如何讀一本書》,在內(nèi)涵上區(qū)別甚大。《如何閱讀一本書》側(cè)重于實用,但卻略去了讀書的閑情逸趣;《如何讀一本書》側(cè)重于體驗,但卻失去了方法論的輸出效能。因而對這兩本書的使用,還需讀者根據(jù)自己所處的段位進行選擇,從而發(fā)揮二者各自的效力。
對于學習能力較差、讀書體驗感較少,容易分心的“青銅”讀者,筆者認為其可先選擇前者,按照書中介紹的閱讀方法,完成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逐步培養(yǎng)成熟的閱讀習慣,不斷提升閱讀技巧。而“王者”段位的讀者,因其自身閱讀興趣濃厚,閱讀技巧嫻熟,則可以隨心而讀,任意暢游書海。當然若能將兩書中所述的方法結(jié)合,融技巧與興趣為一體,閱讀效果自然更佳。以往筆者讀書,雖不至于翻書即困,絲毫提不起興趣,但也常有書讀一半,合書而罷的情景。讀完這兩本書之后,才明白,興趣不足時面對書籍的困頓與放棄,皆是由于不良的閱讀習慣所致。這也提醒讀者,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積極的閱讀興趣,才能真正學會讀書。
讀罷兩書之后,筆者對《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述讀書的四個層次,印象最為深刻,并由此聯(lián)想到“2018全國十佳閱讀推廣人”之一、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徐雁教授所倡導的三種讀書方法:提綱挈領(lǐng)式閱讀、懸疑解疑式閱讀及結(jié)網(wǎng)式閱讀。提綱挈領(lǐng)式閱讀可對應“檢視閱讀”,懸疑解疑式閱讀可對應“分析閱讀”,結(jié)網(wǎng)式閱讀似可對應“主題閱讀”,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梢姶藢嵱眯烷喿x方法是獲得中外人士所認可的,讀者不妨切身一試。讀者自應秉持“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的理念,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總結(jié)提煉,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才是。
在當下,如何扭轉(zhuǎn)讀書風氣,擺脫讀書惰性,是各界有識之士所倍加焦慮的問題。讀不讀書,讀多少書,讀什么書?雖說是一種民眾個體的行為,但也確實關(guān)乎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大小,乃至一個民族可持續(xù)發(fā)展力強弱的宏觀問題。因此,連續(xù)五年來,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要強調(diào)“促進全民閱讀,建設(shè)學習型社會”,乃至編制《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予以法理規(guī)范??梢姟按龠M全民閱讀”,事關(guān)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唯有社會各界人士在共識基礎(chǔ)上,矢志不渝,身體力行,所謂“全民閱讀”,才有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循名責實,福蔭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