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黃埔區(qū)禾豐小學 羅利穩(wěn)
新課程實施以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成為一線教師們重要的研究內容。其實,閱讀帶給我們首要的、最大的意義應該是“愉悅”。這種“愉悅”就是一種最原始的閱讀內驅力。那么,如何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內驅力,變“閱讀”為“悅讀”呢?我在學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精心設計了以下四步曲,一步步引導學生,走近閱讀,走進閱讀,愛上閱讀。
奧維爾·普瑞斯特科說:“很少有孩子會主動喜歡上閱讀,通常都必須有某個人引領他們進入書中奇妙的世界。”我是聽電臺故事長大的,在耳濡目染中練就了一套模仿電臺講故事的硬本領。當上老師之后,在思考如何引導學生親近書本、愛上閱讀時,我決定把這個特殊的本領用上。每天,我利用10分鐘的晨會時間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一聽老師要講故事,孩子們都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聽得津津有味。但每次講到最精彩的地方,我就故意打住,告訴他們想知道故事的結局請看XX書的第X頁。同時,我會在網上找出相應的文章貼在“每周讀書欄”上,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后來,我又逐步變換講故事的形式,不僅老師講,還鼓勵學生講,經常組織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學生有了“悅讀”的沖動,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就這樣,“悅讀”帶動了“閱讀”,教室里每講一個故事,都成了一劑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
因為傾聽故事的成功,孩子們已經形成了初步的閱讀習慣。這時,需要對他們進一步地引導,提高他們的閱讀效果。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充分、更自由地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我將班里的圖書角辦成分享區(qū),要求孩子們把自己的書帶到學校來與同學共同分享。我特意一個星期設一節(jié)閱讀課,要求孩子們把每個月布置的閱讀任務完成后,寫一份讀后感或讀書心得,粘貼在分享區(qū)。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我經常親自加入閱讀的隊伍,與孩子們共讀一本書,并和他們一起談論讀書感受,把自己寫的讀書心得讓全班同學傳閱。在這樣的帶動下,班里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景:下課后幾個同學圍在一起談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或是幾個同學圍在一起爭相看一本班級里新推薦的書……慢慢地,班里有了“小博士”(因博覽群書而得名)、“智斗星”(喜歡與同學辯書)、“故事王”……小小的閱讀分享區(qū)讓自主快樂的“悅讀”取代了“為讀而讀”的“閱讀”。
從審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理解,當閱讀與繪畫結合,能讓枯燥的語言文字變得直觀、形象,更有趣味。但如果一味地推薦圖畫版或繪本圖書給學生,無疑又將禁錮學生單純閱讀文字獲得的更豐富全面、更有生命力的閱讀體驗。怎樣找到一個合適的點,讓“文”與“圖”完美相遇呢?我想到了“美文配畫”,讀文在前,配畫在后。指導孩子們讀《綠山墻的安妮》時,我布置了一樣特殊的作業(yè)——選取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人物或情節(jié)畫下來,并能根據圖畫復述故事。讀書交流會上,孩子們的熱情超過了我的想象,他們一邊展示自己的畫作,一邊如數家珍地講著文中的故事。臺上的孩子自信滿滿,臺下的孩子也聽得格外認真。這本書后來被選為班級推薦書目中的“年度最喜愛圖書”。
受這個成功案例的啟發(fā),我在后面的課外閱讀指導中,嘗試讓學生詩歌配畫,童話配畫,進而再發(fā)展到做《繪畫日記》,設計《閱讀手抄報》等,這種把圖畫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的藝術魅力充分發(fā)揮的“悅讀”,引發(fā)孩子們更熱切、更專注的閱讀期待和閱讀需求。
孩子們的課外閱讀之路正在延伸,在閱讀中適當休整,有利于走得更遠。我把孩子們一份份讀書心得裝訂成冊,發(fā)回去讓他們自己欣賞,盤點閱讀的收獲。這些小冊子,就成了閱讀的休息站。在這個休息站里,孩子們發(fā)現了原來讀書可以給生活帶來那么多樂趣。看來“閱”與“悅”,的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讀書方式,但不管怎樣,讀書賞文始終是一件好事情,我們要用一種虔誠而愉快的心情去品讀,并爭取讀出一種賞心悅目的效果來,享受到讀書賞文的真正之樂,讓“閱讀”變成真正意義的“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