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番禺區(qū)育龍中學 胡薇娟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深知,作文成績幾乎占據中考半壁江山,因此作文教學長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但目前作文教學的現狀是:一方面,教師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殫精竭慮地去命題、指導和講評;另一方面,學生卻“畏文如虎”,為完成任務而挖空心思地去編造、拼湊材料,于是,說假話、寫假事,毫無真情實感的作文比比皆是。
面對這一現象,我曾堅定地認為:學生寫作難,一定是是教師課堂講授的寫作技巧不夠!導致學生無從下手。于是,我一遍遍地改進教學措施,堅持每周開展一節(jié)寫作輔導課,從“鳳頭”“豬肚”“豹尾”、人物描寫、抒情議論等角度,不厭其煩地給學生灌輸寫作知識。當我洋洋得意地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寫作技巧,定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時,我卻仍舊失望地發(fā)現,學生的作文依然是干巴巴的語言,毫無美感可言,作文仍然是學生的難題。
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偶然一次,我閱讀學生的周記,給了我很大的感觸,這是一個作文成績中等同學心聲:“老師,感謝您一節(jié)節(jié)精彩的作文輔導課,讓我掌握了很多的技巧,但是,我卻發(fā)現我沒有材料可寫。您的寫作技巧如同給了我一口精美的米鍋,和一個個烹飪美味米飯的技巧,但是我卻‘無米下鍋’,只能看著米鍋繼續(xù)發(fā)呆,老師,我希望您能教給我們輕松獲取材料的好辦法,讓我們真正不再懼怕作文,輕松烹飪出一鍋鍋美味的米飯……”
是啊,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感到作文難寫,根本原因是學生掌握的材料太少。充當學生寫作內容的生活素材,并不是廣泛閱讀課外書就能夠達到的。朱熹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在過程中才能體會生活,而這些生活經歷,就像一股“泉眼”,為學生的作文內容提供“源頭活水”。
番禺區(qū)課改的核心是“研學后教”,“先研學”的目的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先了解上課的內容,發(fā)揮學生的主導地位,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而我之前一味執(zhí)著于講授“寫作的技巧”,卻忽略了讓學生主動獲取寫作材料的機會,這無疑是“教師主導”的課堂。
課改后的語文課堂,特別重視開展語文綜合實踐,這是一門集趣味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新生課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币虼?,我積極嘗試將語文綜合實踐課與作文教學有機整合,讓學生走出單一、封閉的課堂,在廣闊的實踐天地中激發(fā)寫作興趣,拓寬寫作內容,醞釀寫作情感,張揚寫作個性。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為作文教學的“泉眼”,有效改善學生“作文難,難于上青天”的狀況。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同樣是學生圍繞主題,探究人與自然、社會等問題,它的內容豐富多彩,不僅包括主題研究學習、社會實踐、探究自然等領域,還包括班會、級會等班級傳統(tǒng)活動、還包括科技節(jié)、校運會、藝術節(jié)等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總目標是:通過親身參與實踐,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的整體認識;發(fā)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養(yǎng)成合作、分享等良好品質。
1.課改體驗之一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要求以“月亮”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學生雖然每天看見月亮,但對“月亮文化”卻知之甚少,自然難以寫出內容豐厚的作文。于是,我組織開展了“我和月亮有個約會”主題實踐活動,把全班分為六個小組,即“神話、故事表演組”“月亮風俗講述組”“月亮詩詞朗誦組”“月亮常識、謎語、對聯(lián)、歇后語考查組”“月亮歌曲演唱組”、“探月工程介紹組”鼓勵學生從六個方面,綜合探究豐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調查,匯報課上,大家熱情高漲地匯報自己對“月亮文化”的探究成果?;顒咏Y束后,學生們不僅擁有自己收集的材料,與他人交流中又獲得了更多材料,寫作時就不愁“無米下鍋”了,大家一氣呵成,“樂為有米之炊”,寫出了一篇篇獨具匠心的作文,例如《我是小小探月工程師》《我和嫦娥姐姐約會》《月球探險記》等,涌現許多美文佳句:
例文1:未來的月球還有綠樹和紅樹和七色花。綠樹是地球上的樹。七色花可以的發(fā)射光線,把偷果子的人一網打盡。紅樹可以在一秒中結出一萬多個果子。有了這些樹和花,月球會讓人們生活得更好。
《遙想未來的月球》
例文2:在未來的許多年后,人類終于可以在月球上“蹦”了。那天,我坐上飛船飛向了太空。點點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天幕中,茫茫一片,讓人感到眼花繚亂,歡快的心情在心中激揚起來。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例文3:在這冰雕雪地宮殿中,人看見了嫦娥。她好美麗呀!身材窈窕,一身縞素,潔白如冰雪,渾身上下散發(fā)出一種高貴雅致、清麗脫俗的氣息,紅頰櫻唇,宛如披月棠梨,沐露玫瑰,清艷絕倫。
《我遇見了嫦娥仙子》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溪水自然流個不歇?!比~圣陶先生這段話形象地說出了生活與作文的密切聯(lián)系。正是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才拓寬了學生的作文內容,令他們信手拈來寫出豐富多彩的作文,寫作不再是無源之水。
2.課改體驗之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因此廣州中考作文立項評分表從2012年開始,內容項說明加入了“情感真摯”的評分點,要求學生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
我在作文教學中,開展與作文主題一致的綜合實踐活動,營造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調動學生的情緒,醞釀寫作情感,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有效改善作文無病呻吟的干巴現象,讓學生快樂地烹飪一鍋鍋美味的“作文之飯”。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要求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深深的愛護和濃濃的關懷之情,而且用作文語言向含辛茹苦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表達真摯的謝意。作文課同樣承擔著教學育人的重要責任,因此,我把它設計為融思想教育和習作訓練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調動情感。上課開始,我播放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燭光里的媽媽》《母親》等著名歌曲,引導學生觀看經典電影片段《媽媽再愛我一次》,朗誦朱自清《背影》的感人散文,通過動人的歌曲、感人的電影場面和細膩的文字,讓父母的愛浸染每個學生的心靈,很多同學觸動情懷,思想產生震撼,當場淚流滿面,感悟到父愛母愛的偉大無私。
感恩實踐。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后,我要求他們把感恩之心用在日常生活中,并把這個星期定為“感恩一星期”,每個學生回家認真觀察父母為自己操勞的神態(tài)和動作,回憶與父母之間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要求學生身體力行為父母做一件感恩的事情,對父母說一句感恩的話,并且隨時在日記本記錄下自己感悟。
回歸作文。作文課上,我引導學生以“感謝父母的愛”為主題,寫一篇作文,經過“感恩一星期”的綜合實踐,同學們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到父母博大無私的愛,習作可謂文思如泉,佳句迭現,篇篇感人肺腑。
佳句1:“父母就像參天大樹,我們就像那稚嫩的小樹,在父母的樹蔭下漸漸長大,在父母參天大樹的呵護下,我們慢慢的由小樹長成參天大樹!”
佳句2:“有一種愛讓我震撼,有一種愛讓我流淚,有一種愛讓我成長,有一種愛讓我懂得珍惜,學會堅強……這就是源于血脈親情、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父愛與母愛。”
生活處處有作文,只要用心實踐,用情體會,生活就會充滿溫情,習作內容自然也會真情流露。由此深信,這樣的作文綜合實踐課,不僅醞釀了學生的作文情感,也是一次感恩的精神洗禮。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課改之路仍在繼續(xù),我的作文探索之旅也在不斷進行。把綜合實踐活動融入作文課改的課堂,是語文課程改的一道亮麗風景,她關注學生對實踐活動過程的經歷、體驗、感情和探究。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寫作興趣,拓寬寫作內容,醞釀寫作情感,張揚寫作個性,使學生獲得對生活的真切感受。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像一股“泉眼”,為學生的習作注入了新的“活水源頭”,讓學生“樂為有米之炊”。讓學生在寫作的天空自由翱翔。讓學生的寫作更輕松,讓學生的作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