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述評

      2019-02-20 11:16:08徐天宇周蒙男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 2019年2期
      關鍵詞:觀點階段兒童

      武 俠 徐天宇 周蒙男 陳 巍

      (1.紹興文理學院 大腦、心智與教育創(chuàng)新平臺,浙江 紹興 312000;2.紹興文理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人們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而觀點采擇能力作為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的核心,逐漸成為了兒童認知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觀點采擇(perspective taking)源于發(fā)展心理學中對角色采擇(role taking)的研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角色采擇漸漸被觀點采擇所取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外學者從未停止對觀點采擇的相關研究,其中不乏對觀點采擇概念及分類的更新。

      一、觀點采擇的概念

      對于觀點采擇概念的界定,Rubin認為觀點采擇是個體區(qū)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并協(xié)調兩者的能力[1]。Flavell認為觀點采擇是個體通過某種事物或手段來理解他人觀點的過程[2]。王雪、崔麗瑩認為,觀點采擇就是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并能換位思考[3]。而國內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這是個體能區(qū)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并進而根據(jù)當前或先前的有關信息對他人的觀點作出準確推斷的能力[4-6]。因此,Galinsky等人將其形象地比喻成“進入他人的頭腦中去思考”[7],認為觀點采擇是個體從他人的角度來想象世界或用他人的視角來想象自己的過程[8]。

      二、觀點采擇的分類

      觀點采擇這種猜想他人觀點的能力,是一個由認知、視覺和情感三個不同成分構成的多維結構[9],可以細分為社會觀點采擇和空間觀點采擇[10]。1978年,Rubin將社會觀點采擇分為認知觀點采擇和情感觀點采擇兩個子類型[11]。認知觀點采擇是對他人在某一事件或情景上的觀點的推斷。而情感觀點采擇則是對他人情感的推斷。在空間觀點采擇方面,F(xiàn)lavell等人將其分為一級觀點采擇和二級觀點采擇。他認為前者是指個體判斷他人能否看到某個物體的能力(比如,個體能看到某一物體,但由于視線的遮擋,他人卻無法看到)。而二級觀點采擇則能使個體理解同一物體在不同視角看到的外觀可能是不同的[12]。

      三、兒童觀點采擇發(fā)展階段模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人即使沒有別人明確的指示也能通過揣摩他人的意圖而高效地完成任務,而有些人卻需要努力尋找一些額外的信息或線索來達到這一目的。在企業(yè)管理中,觀點采擇能力會影響領導的自我效能感和雙元性創(chuàng)新[13],同時高觀點采擇能力的下屬也能更加全面、準確地解讀領導所反饋的信息,從而能有效地開展下一步工作[14]。觀點采擇作為社會認知發(fā)展中的核心因素,與兒童的社會化、同伴交往、親社會行為、道德發(fā)展、問題行為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發(fā)展有助于兒童與他人交流溝通、互助合作、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可以說,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對于個體在工作、生活、社交等社會發(fā)展中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觀點采擇能力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其發(fā)展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隨著研究的深入,更多研究者將重點聚焦到了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觀點采擇發(fā)展的理論模型。

      (一)Piaget兒童認知發(fā)展四階段模型

      從本質上來說,觀點采擇在于個體認識上的去自我中心化,而Piaget提出的四個階段的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進程,在社會認知發(fā)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iaget將兒童認知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他認為,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之前的兒童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點,表現(xiàn)為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從他人的角度而只能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知事物。當兒童進入具體運算階段時,其“去自我中心化”能力得到了發(fā)展,開始能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并能調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以此來推斷并解決問題。

      (二)Flavell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四階段模型

      Flavell發(fā)展了Piaget有關兒童認知的理論,認為觀點采擇是一種認知過程,并將它分為4個階段[15]。

      1.存在階段,這一階段中兒童認識到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擁有不同的觀點。

      2.需要階段,此時兒童認識到有必要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推理,從而達到一定的目的。

      3.推論階段,這一階段兒童根據(jù)所掌握的線索推知別人的心理活動。

      4.應用階段,兒童將自己推斷出的關于他人的信息應用在與他人相關的事件中。

      (三)Selman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六階段模型

      Selman在Piaget的分類基礎上,將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劃分為前后相繼的6個階段[16]。

      Level 0:自我中心階段(3~6歲),這一階段的兒童不能認識到他人觀點與自己的不同。

      Level 1:社會信息階段(6~8歲),兒童意識到自我和他人可能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看待相同的社會狀況,相似的行為可能反映背后不同的原因,但是兒童還不能理解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Level 2:自我反省階段(8~10歲),兒童逐漸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對于相同事物自己和他人的觀點也可能會有一定差異。

      Level 3:相互性階段(10~12歲),兒童開始從第三人稱的角度看待兩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他開始把人際關系看成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chǎn)生的一種抽象的相互關系,而不是具體情況下的具體交流。

      Level 4:社會和習俗系統(tǒng)階段(12~15歲),此時兒童已開始運用社會信息大背景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分析,認識到為了準確地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自己要考慮社會系統(tǒng)的共同觀點。

      Level 5:象征和互動階段(15歲以上),人們意識到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主觀關系可能有多種含義,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事實性的,有些則是象征性的。

      這些模型的提出,表明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階段和水平。根據(jù)以上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兒童的觀點采擇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發(fā)展,并且從6歲開始意識到自己和他人觀點的不同,逐漸脫離“自我中心”。那么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關鍵期是否同以上研究所述的一樣?在Piaget、Flavell、Selman等的幾種兒童觀點采擇發(fā)展階段理論的指導下,研究者們通過開發(fā)和改進觀點采擇研究范式,提出了測量觀點采擇的“三山模型”任務、“旁觀者故事”任務、自編問卷等實驗范式,并在后續(xù)的不斷研究中,更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并探索了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變化的關鍵年齡。

      四、兒童空間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研究

      (一)研究現(xiàn)狀及結果

      Piaget和Inhelder曾做過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來證明兒童是否具有自我中心傾向。實驗者將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不同顏色的假山模型展示給兒童,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仔細觀察。之后,兒童面對模型而坐,而模型的對面是一個玩具娃娃,要求兒童從幾張包含不同視角的山的圖片中指出以娃娃視角所看到的“山”。結果表明4~6歲兒童會犯相同的錯誤,他們誤認為坐在不同位置角度的娃娃所觀察到的模型的形狀跟自己所處位置上觀察到的形狀一樣(自我中心主義)。兒童直到9~10歲才能準確地把自己看到的視覺圖象和別人看到的視覺圖象區(qū)分開來。我國有學者作了驗證實驗,取得了相同的結果。

      張莉、王曉齡通過自己編制的空間觀點采擇任務,對3~6歲兒童空間觀點采擇能力進行了研究。實驗中,研究者用兩個一模一樣的兔子玩偶作為被觀察對象,用兩只一模一樣的青蛙玩偶作為觀察者,要求被試判斷兩只青蛙所看到的兔子的樣子。結果發(fā)現(xiàn),小班(3歲半)和中班(4歲半)的兒童空間觀點采擇能力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但大班(5歲半)的男孩空間觀點采擇能力優(yōu)于女孩;各年齡段幼兒空間觀點采擇能力的差異并不顯著;實驗中還發(fā)現(xiàn)3~6歲的兒童是以自己為中心來認識事物的,很難站到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認識事物,但部分發(fā)展較好的大班兒童已經(jīng)逐漸在認識上去中心化[17]。

      郭力平等人采用倒轉圖形的研究范式探討了3~6歲中國兒童二級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情況。實驗結果表明,兒童的空間觀點采擇能力在3~6歲間得到迅速發(fā)展,尤其是在4~5歲間,并推測6歲兒童已經(jīng)基本具備了空間觀點采擇的能力[18]。

      Moll等人使用“藏與找任務”對24個月大嬰兒的一級觀點采擇進行了研究。實驗中,主試一與被試呈直角坐立在一張圓桌旁,如果兒童能正確地采擇另一個主試二的觀點,那他就會把藏在擋板后面的玩具遞給主試二,如果被試把沒藏在擋板后面的玩具遞給主試二或者做出其他不正確的反應,說明他沒有正確地采擇主試二的觀點。實驗結果表明,兒童在24個月時就已經(jīng)具有一級觀點采擇能力,知道他人因為擋板的存在而看不到其后的物品,并能區(qū)分自己與他人的視覺觀點[19]。

      (二)兒童空間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階段差異的討論

      Piaget在“三山實驗”中證明4~6歲兒童不能區(qū)分自我與他人的視覺觀點,9~10歲兒童才開始能把自己的視覺圖像與他人的視覺圖像相區(qū)分。這一結論與他所提出的兒童認知發(fā)展四階段中的具有“自我中心化”的前運算階段(2~7歲)和開始“去自我中心化”的具體運算階段(7~12歲)相一致。而在張莉、王曉齡的研究中,3~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中心”來認識事物的,這些兒童基本處于Piaget認為的前運算階段。但他們認為,部分發(fā)展較好的大班兒童已經(jīng)逐漸開始“去自我中心化”,這與Piaget認為的具體運算階段相矛盾。而4~6歲兒童的所謂視覺觀點采擇的自我中心主義并不是必然的,可能取決于任務的難度[20]。如果選材更為貼近兒童的認知水平,那么他們是可以完成的,如Helen Borke報告的一項任務,背景被設定為一個有小湖、森林、動物、建筑物和人的農(nóng)莊,而布娃娃被替換為美國著名兒童節(jié)目《芝麻街》中的角色Grover。當研究者把Grover放置在農(nóng)莊各處并詢問兒童它能看到什么景象時,即使是三歲的兒童都能繪聲繪色地講述。

      同時,兒童與成人對于遮擋的理解的不同可能也是造成關鍵期不同的原因。因此郭力平等人在排除視知覺干擾的條件下,將Piaget“三山實驗”中的三維視覺對象改成兒童更能接受的二維平面視覺對象,采用倒轉圖形的研究范式,發(fā)現(xiàn)其實3~6歲兒童的空間觀點采擇就已經(jīng)開始快速發(fā)展,尤其是4~5歲。并由此推斷4~5歲可能是兒童空間觀點采擇發(fā)展的關鍵期,6歲兒童可能就已經(jīng)具備了視覺觀點采擇的能力。更有研究者認為,兒童在24個月時就已經(jīng)具有一級視覺觀點采擇能力。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兒童視覺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時間也在不斷提前。從最初Piaget兒童發(fā)展階段理論的7~12歲到3~6歲再到24個月。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可能與研究范式的不同、任務難度的不同以及被試其他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情況有關,這都會對觀點采擇的測量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Piaget的實驗對于那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實驗器材的設置脫離了兒童的認知經(jīng)驗。之后的研究者用一些兒童更熟悉的、更貼近生活的材料,從而更能測出兒童真正的視覺觀點采擇發(fā)展水平。因此,研究者在改進研究范式時要充分考慮被試在其他(如視覺等)認知上的發(fā)展特點,采取難度合適的實驗任務??梢哉f,兒童視覺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規(guī)律,但測量方法的不同所導致的誤差使研究者們對于兒童視覺觀點采擇能力的關鍵期有不同的認識。

      五、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研究

      (一)研究現(xiàn)狀及結果

      方富熹、Keats采用故事(圖片)情境法探查了中國4~7歲與澳洲4~8歲兒童的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情況。他們通過一個由12張圖畫組成的中國寓言圖畫故事《東郭先生和狼》為刺激材料,以個別詢問的方式對被試進行測量。實驗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看圖聽故事回答問題,主試和被試一起翻看《東郭先生和狼》的圖畫書,在主試逐頁向被試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提出16個有關問題,而第二部分是要求兒童在聽完故事后立即憑記憶把故事復述出來。結果顯示,童年早期(4歲)開始發(fā)展一種初級簡單的社會觀點采擇能力,例如能理解別人的簡單目的、意圖,能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故事角色)的觀點以及別人之間的觀點彼此區(qū)分開來,并能理解事件明顯的前后因果關系。社會觀點采擇能力在年齡上表現(xiàn)出不斷發(fā)展的趨勢,并在6~7歲時達到較高水平[21]。

      陳學鋒用自編的問卷對北京城市、河北縣城和農(nóng)村小學一至六年級(6~11歲)兒童進行測查。問卷由四個故事組成,分別對應權威關系認知、友誼與分享關系認知、動機與后果認知和道德判斷、社會規(guī)則認知這四方面,并且,在這些認知任務中,將測查的重點放在對其中人物關系和他人觀點的采擇能力方面。測查數(shù)據(jù)顯示,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6~11歲)兒童的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呈上升趨勢。從一年級到二年級得分顯著上升,但從二年級到三年級又明顯下降,三年級以后再度上升。統(tǒng)計顯示,一年級與二年級、二年級與三年級、三年級與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之間得分差異均達顯著水平[22]。

      張文新、林崇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Chandler & Greenspan[23]編制的認知觀點采擇測驗故事以及另外研究者編制的情感觀點采擇測驗故事[24]進行改編和標準化處理,組成了“旁觀者故事任務”[25]。他們運用這一任務,發(fā)現(xiàn)幼兒園大班兒童的社會觀點采擇能力分別與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三個年齡組兒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小學二年級與四年級、六年級兒童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而四年級與六年級兒童之間差異不顯著。結果表明,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四年級(6~10歲)這一階段是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能力迅速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到四年級以后,兒童的社會觀點采擇發(fā)展速度減慢,處于一個相對較穩(wěn)定的階段[26]。

      “旁觀者故事任務”的出現(xiàn),豐富了社會觀點采擇的研究范式,被廣大心理學研究者所認可,也開始應用于越來越多的研究之中,以此探索兒童觀點采擇的發(fā)展情況。

      裴敏俊、高華借助“旁觀者故事任務”,研究了3~6歲兒童的觀點采擇能力。他們發(fā)現(xiàn)3歲兒童已經(jīng)開始初步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社會觀點采擇能力得分的平均分也隨之增高,且差異顯著,這說明幼兒的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的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升,情感觀點采擇能力及認知觀點采擇能力也是相同的結果。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他們認為4歲是幼兒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關鍵年齡。3~6歲幼兒認知觀點采擇能力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情感觀點采擇能力得分的平均分,并且差異達到顯著水平[27]。

      蔣欽等人同是使用“旁觀者故事任務”,發(fā)現(xiàn)雖然總體得分都處于低水平,但3歲兒童和4歲兒童在觀點采擇任務得分上表現(xiàn)出了顯著的年齡差異,4歲兒童得分顯著高于3歲兒童[28]。

      謝怡、孫曉勉進一步拓寬了研究年齡,將研究重點側重小學,完善了張文新等人在被試年齡上選擇的不足。采用“旁觀者故事任務”對小學一至六年級學生的社會觀點采擇能力進行研究。研究顯示,小學生社會觀點采擇能力及其子類型發(fā)展趨勢一致,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展,且不存在性別差異。一年級小學生已初步具備社會觀點采擇能力,而三年級是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一個分水嶺。三年級以下學生以“自我中心”占優(yōu)勢,難以區(qū)分自己觀點與故事中認知對象的觀點,三年級以上學生“去自我中心”逐漸明顯,對他人觀點的推斷能力逐漸提高,大多數(shù)情況下能區(qū)分自己觀點與故事中認知對象的觀點,逐漸從認識上的“自我中心”解脫出來。同時,他們還推測,六年級學生已基本具備了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準確推斷的能力,但仍達不到完全具備準確推斷的能力[29]。

      在對社會觀點采擇兩種子類型的研究中,張文新、鄭金香認為兒童在兩種社會觀點采擇子類型上的發(fā)展趨勢基本是一致的,兒童情感觀點采擇的發(fā)展水平極顯著地落后于認知觀點采擇的發(fā)展。在認知社會觀點采擇上,四、六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在情感社會觀點采擇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六年級的作業(yè)水平低于四年級[30]。賈蕾,李幼穗對幼兒園大班及小學一、二、三年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認知觀點采擇和情感觀點采擇的發(fā)展在6歲時,二者之間存在較顯著的差異,7~9歲二者之間無顯著差異[31]。

      (二)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階段差異的討論

      社會觀點采擇的測量普遍采用故事法,其中包括《東郭先生和狼》任務、陳學鋒自編故事任務、旁觀者故事任務。通過這幾種不同任務的測量,研究者認為兒童社會觀點采擇的能力在4歲就有了初步的發(fā)展。使用旁觀者任務的謝怡、孫曉勉在對6~11歲兒童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6歲兒童已初步具備社會觀點采擇能力。但同樣使用這一任務的裴敏俊、高華發(fā)現(xiàn)兒童在3歲就開始初步具備觀點采擇能力。相比于之前的研究,他們將對象設置在3~6歲,年齡范圍的擴大導致產(chǎn)生了新的結果。不管是《東郭先生和狼》任務、陳學鋒自編故事任務還是旁觀者故事任務,他們都需要兒童具備一定的言語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而不同年齡的兒童在這些方面的發(fā)展又有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比如,識字量、詞匯量的差異會導致不同年級的兒童在測試時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又一定程度制約對觀點采擇的測量,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蛟S3歲也并不是社會觀點采擇開始發(fā)展的最準確年齡,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研究者們進一步拓寬年齡范圍、采用更適合的實驗范式以適應被試在言語能力、閱讀能力上的差異,使結果更加準確。

      從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來看,裴敏俊、高華指出,4歲可能是其發(fā)展的關鍵年齡。蔣欽等人的實驗表明,3~4歲是社會觀點采擇發(fā)展的關鍵轉折時期。謝怡、孫曉勉的研究結果在這方面具有較大差異,他們認為,8歲是一個分水嶺,兒童“去自我中心”逐漸明顯,11歲已基本具備了對他人觀點進行準確推斷的能力,但仍達不到完全具備準確推斷的能力。

      從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程度的角度來看,方富熹、Keats認為,兒童的社會觀點采擇能力隨年齡增長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發(fā)展次序,并在6~7歲達到較高水平。陳學鋒認為,6~9歲是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能力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并且9~11歲時仍呈上升趨勢但發(fā)展速度放緩。與陳學鋒采用不同測量任務的張文新、林崇德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6~10歲兒童的社會觀點采擇能力迅速發(fā)展,在10歲后發(fā)展速度減緩,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兩個研究的結果相近,說明兩者測量任務作用相近,能較準確地測量出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能力,也說明采用故事法是比較有效的。陳學鋒測試任務是要求被試在12個理由中選出4個最為重要的理由,而張文新、林崇德的任務則是需要被試自己理解故事并說出問題的答案。后者比前者更具一定的開放性,能使被試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也存在過于開放而導致被試思考偏或亂回答的情況,影響測試結果。

      六、研究新進展:不同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在不同類型的觀點采擇以及不同年齡的兒童上會存在著一定的測量差異,可見,選擇合適的測量范式對于兒童觀點采擇的研究至關重要。而近幾年,薛曼曼、郭瞻予(2017)在關系結構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測量觀點采擇的方法——內隱關系評估程序(IRAP)[32]。實證的研究已經(jīng)設計出了測量觀點采擇的行為方法,這些方法基于指代關系和涉及的轉換來增加觀點采擇的靈活性。這對觀點采擇的研究是一種補充,為后續(xù)研究中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猜你喜歡
      觀點階段兒童
      關于基礎教育階段實驗教學的幾點看法
      科學與社會(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在學前教育階段,提前搶跑,只能跑得快一時,卻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觀點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大熱的O2O三個階段,你在哪?
      營銷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18
      業(yè)內觀點
      營銷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兩岸婚戀邁入全新階段
      海峽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新銳觀點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觀點參考
      吉安市| 乐安县| 吉首市| 剑川县| 江西省| 都安| 湘乡市| 兴隆县| 赤峰市| 中牟县| 石台县| 珠海市| 吴旗县| 娱乐| 介休市| 侯马市| 林甸县| 阜宁县| 濉溪县| 伊川县| 修水县| 遂川县| 沁阳市| 会昌县| 图木舒克市| 甘孜| 贵阳市| 丹巴县| 建始县| 防城港市| 阿瓦提县| 天津市| 虎林市| 垫江县| 方城县| 枣强县| 册亨县| 双鸭山市| 江达县| 广德县|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