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江市愛周高級中學
2017年3月,國務院發(fā)布《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要求:加快推進“寬帶網(wǎng)絡校校通”,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強“無線校園”建設,基本實現(xiàn)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wǎng)絡全覆蓋和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的普及,具備條件的城鎮(zhèn)學校實現(xiàn)無線網(wǎng)絡全覆蓋,鼓勵具備條件的學校配置師生用教學終端。(見《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很明確一點:學校做教育信息化,教師和學生必須有并使用“教學終端”。2019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要求: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chǎn)品帶進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tǒng)一保管。(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媒體和公眾據(jù)此一邊倒的鼓吹“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實在是歪曲了國務院的文件精神。其實,兩個文件的精神是一而貫之的,前者要求學校統(tǒng)一給師生配置學習終端,后者要求的是嚴禁學生“個人”的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進入課堂。禁止學生個人手機和平板電腦入課堂不等于禁止學生在課堂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產(chǎn)品是一種教學終端,可以用于課堂教學的。不過,現(xiàn)實情況是因經(jīng)費所限,學校不可能有財力給每一個學生配上手機或平板電腦等教學終端。但教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學校教學信息化是必須要做的。這就需要改變思路,學校、學生、社會、家長等各方聯(lián)手,共同探索“手機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玩樂的”的可行辦法,共同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實施,做教育信息化的促進派。
使用什么工具或終端來做信息化教育教學?這是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是這樣考慮并解決這個問題的。
1.學校允許學生使用手機是基于學校實際的選擇
2015年9月,我校實施智慧課堂教學改革,開始時是讓兩個實驗班的師生使用由學校配置的平板電腦開展,但效果不理想,而且使用和管理中,師生們都感到很麻煩,增加諸如大柜充電、派機收機等額外的負擔,實驗班師生都不愿意用,不到一年時間,平板電腦就閑置在充電柜里了。但智慧教學的實踐不能停下來。怎么辦呢?有老師建議,嚴禁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是禁而不止的,老師們有“抽刀斷水水更流”的無奈,不如變禁和堵為導和引,允許學生有限制的在課堂使用手機進進行智慧學習。的確,手機的優(yōu)勢是每個學生都隨身帶著,由學生自己保管,方便攜帶和用來學習,而且可以緩解原來禁止手機而導致的校生、師生關系沖突,班主任的工作隨之減了負擔。
2.手機用于教學使得學生成為信息化的主體
我們對手機及學生使用手機有一分為二的認識。手機既可充當學習工具,又可作玩樂用具。所以,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就有被用于學習和玩樂兩種可能。但是我們不要視手機為洪水猛獸而驚慌失措。正確的做法是導與堵相結合,既引導學生使用手機進行智慧學習,又建立相關制度來管控學生使用手機玩樂。學校和老師規(guī)定學生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手機和不能使用手機。使用手機的學生編在手機班進行智慧課堂教學;沒用手機的學生編在普通班進行課堂教學。手機班和普通班都實施分層教學和差異教學,允許有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與沒有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兩種課堂樣態(tài)在學校里共存與競爭高下。據(jù)統(tǒng)計,我校使用手機上課的學生超過80%,手機賦能教學占大多數(shù),并且成為我校翻轉課堂教學和智慧教學的新常態(tài)。
3.學生手機必須接受嚴格管控
對學生使用手機,我們實行“負面清單”管控管理。毫無疑問, 允許學生使用手機,但不能放任自流,堅持既疏導又管控的原則。我們基于培育學生信息素養(yǎng)和文明習慣考慮,從四個方面對學生使用手機實行負面清單式管控即使用手機“四不準”:第一,出于養(yǎng)成尊重和注意力集中的習慣,學生在集會、活動時不準使用手機。第二,出于安全習慣培育和禁止“低頭族”,學生在走路時不準使用手機。第三,出于養(yǎng)成文明衛(wèi)生習慣,學生在用餐時不準使用手機。第四,出于保護身心健康,學生在午休晚睡時間不準使用手機。對學生手機的管理,學校規(guī)定德育處負責教育、制度約束,教導處負責引導使用手機來學習,裝備中心負責技術控管使用手機,三大機構各司其職,確保學生手機“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玩樂的”。我們的做法是: 學校不統(tǒng)一指定學生用什么品牌的手機,但學生必須要向班主任登記清楚其手機的品牌、型號等信息,并將手機交到學校裝備中心,裝備中心老師對學生手機卸掉原有軟件后新裝上學校統(tǒng)一使用的軟件,學生必須使用學校安裝的軟件和APP,嚴禁卸載和逃網(wǎng),自覺接受學校的技術管控。否則,學生不能在校內使用手機,違反者要被不同程度的處罰,最嚴重的要被開除學籍。讓學生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智慧學習,同時給以嚴格管控,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和做法。
實施智慧教學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要求。因此,我校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改革,踐行智慧教學,全校三個年級80%的師生使用手機教與學。我校師生采用的教學APP有“雨課堂”“UMU平臺”“智習客”、微信、猿題庫等,師生們使用這些軟件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靈活自如地開展智慧教與學,落實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合作學習、即時反饋、適時配送資源等新型教學樣態(tài)和模式,翻轉課堂、手機課堂、微課、個性化學習、碎片化學習、智能化學習等逐漸成為師生教與學的常態(tài),而且效果良好。
1.從根本上變革了教學方式
在我校,“三通兩平臺”已普及,教師和學生分別有了網(wǎng)絡的“教學空間”,教師提前一天將第二天要學的課程預習任務推送給學生,預習任務包含老師編寫的學習任務清單、微課、自測題等;學生利用自習時間線上線下相結合自主預習、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生有不懂的地方可在學習空間內和其他同學討論求解,同學們都不懂的疑難問題才推送給老師;老師根據(jù)學生的預習任務完成情況及推送來的問題進行梳理統(tǒng)合,一般有四、五個典型的問題,進行“二度備課”,設計教學方案,在第二天的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測評練習,實現(xiàn)了“先學后教”,并做到“以學定教”和“因材施教”;課上講解完問題后,再布置學生若干個客觀題和主觀題讓學生當堂測練和鞏固,讓學生能夠內化和應用所學知識,并梳理知識結構,實現(xiàn)教、學、評、服四位一體;課末老師會再布置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清單并提出預習要求。這樣,教學流程中的預習環(huán)節(jié)得到適切的落實,先學后教和以學定教有了確實的保障;課前和課中的學生討論、相互幫扶環(huán)節(jié)也有了時間和空間的保障,對內向、害羞型的學生的支持和幫助最大。
2.教學服務方式更具個性化
以前,配發(fā)給學生的教學資源和資料方式單一、統(tǒng)一,缺乏個性化需求,比如要布置課后作業(yè)或什么資料,都是老師統(tǒng)一油印好,叫科代表發(fā)給同學們,每個學生領的資料一個樣,沒能做到有針對性的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F(xiàn)在,學校規(guī)定老師要給學生準備有層次差異的教學資源且做到智能化推送,最大限度地盡量滿足知識基礎層次不同的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所有學生學有所得。由于教師的服務內容和方式發(fā)生改變,學習資源已變得形式豐富、渠道多樣,學生的平時作業(yè)也發(fā)生變化,老師推薦、推送的預習任務、新知識和釋疑解惑材料等,都是通過師生使用的智慧學習平臺如雨課堂、UMU、智習客等完成,同學們就自然而然地通過這些平臺完成學習。
3.教學工作檢評方式新變革
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做加法,也做減法。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情況檢查考核,學校也相應進行改變,不再檢查原來的教案本、作業(yè)布置批改本等,改為檢查教師編寫的學生學習任務清單的數(shù)量和質量、代表性教學設計的質量、教學空間里的課件和整合學生的疑難問題等備課資源數(shù)量和質量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三年來,學校裝備中心儲存的課例1300多個、微課1000多個、教學設計近2000份,教學創(chuàng)新成果不斷涌現(xiàn)。
總之,使用智能手機推進信息化,實踐智慧教育,使我校課堂教學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成就了教師、學校和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成效顯著。我校選送3個教師的課例參加中央電教館舉辦的第22屆全國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動,2個獲得一等獎,1個獲二等獎;學校獲中國信息化教學示范學校、廣東省信息化中心學校、廣東省基礎教育研究實驗基地學校和廣東省基礎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教師團隊培育研究項目學校等稱號;學生參加地市級以上的電腦制作、機器人、網(wǎng)頁設計、動漫藝術設計等取得一系列獎項。我校的教學信息化水平走上全國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