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歡
文/中山市小欖鎮(zhèn)永寧中心小學
在小學一二年級,提到孩子們的“說”,立刻就讓人聯(lián)想到“滔滔不絕、說到實處、說得完整、說得聲音響亮”……但似乎這些情景已像昨日的清晨,一去不返。在一二年級時的“小手云立”,到了中高年級卻變成了沉默寡言,低年級時的敢說、愛說、說得激烈、說得有聲有色,變成了今天的“我不理睬你”,我行我素。在課后,同學之間卻吱吱喳喳說個不停,到了課內,就成了“兩耳不聞課堂聲,一心只上我的課”。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應如何改變課堂的提問,如何在關鍵的地方引導學生說對、說好,是我們在備課時要特別關注、思考,在課堂教學中也要認真貫徹落實的問題。
“說”是一種有聲思維,“說”是一種化解難題的催化劑。如果在課堂中學生說得不到位,思維及細微處得不到開拓,只像悶聲葫蘆一樣被動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他們的學習效果、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必定也會事倍功半。于是我在課堂中嘗試讓每個同學都有約5分鐘說話的機會,引導他們把同學之間說悄悄話的時間運用到說數(shù)學知識中來,從而促進課堂教學實效。具體做法如下——
在三年級下冊第二、六單元分別是加減法的計算和余數(shù)除法以及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計算教學內容。在這相關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初學階段要做到先說再寫,算與寫結合。例如:500-198=?要學生說出“從個位算起,個位0-8不夠減,從十位退1,但十位是0,又要向百位退1,變成10-8=2,再算十位0上有點看做9,9-9=0,最后百位5上有點看作4,4-1=3,所以500-198=302”。通過這樣完整系統(tǒng)的“說”,使學生對算理更清楚,對于連續(xù)退位減法的計算難點有所突破,并提升了計算準確度。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也是通過同樣的操作來提升計算準確率,讓孩子有機會表述計算及思維完整過程的機會。在計算前要求學生先讀題,然后邊說邊做,可以防止學生開小差,也可以讓學生理解計算意義,這樣人人都有了“說”的機會,可以使學生提高計算能力,培養(yǎng)計算的準確性,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三年級的第四單元教學中,表面看上去是計算的教學,但如果教師在教學時不做實物的操作顯示,那么對于“余數(shù)一定比除數(shù)小”這一知識點學生會模糊不清,以至在練習題中經常出錯。為了避免這一局面出現(xiàn),在教學時,讓孩子們通過小棒的操作,一邊擺一邊說,明確知道除數(shù)可以理解為每份數(shù)。而由于分完了還剩下不夠一份的是余數(shù),一定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說出實質與關鍵,通過嘴巴的說與大腦的思考促進孩子對于抽象知識的理解。說多了,自然就熟練,理解也進一步加深從而在后面的教學中更為方便地處理余數(shù)與除數(shù)的關系。在學習《四邊形的認識》中,要求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對于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我是通過學生先說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引導孩子通過剪紙的操作,說出步驟,再來單獨地畫平行四邊形,在操作時也要讓學生明確說出該圖形左邊突出了幾個格子,右邊要相應退幾個格,畫完了還要讓孩子說一說上下兩邊分別有多少個格子,這樣讓孩子的“說”,成為自己畫圖的檢查過程。同學之間的檢查,也是通過交流來評定其結果的對錯,通過學生的單獨說、互相說、多次的“說”,使孩子形成說的習慣,這樣可以打破課堂的沉寂,讓課堂更具活力,從而提高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
在“解決問題”的應用中,引導學生以條件“說”,或從問題中“說”,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如果從條件說,就用“根據(jù)這一條件,可以得到什么,再用另一條件,就解決了實際問題”這一模式來說條件推結論;如果從結果出發(fā)就用“要想得到……就要知道……再根據(jù)的條件是什么”,讓孩子根據(jù)這一模式說出解題的思路,促進思維的發(fā)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中大膽讓出時間,給予孩子說的機會,在同學相互“說”、相互交流中形成互助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
課堂中要為孩子提供說的機會與說的平臺,即使學生不舉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也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條件,讓他們不斷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在課堂中的“說”成自然、成習慣,樹立起“說”的自信、“說”的活力,使數(shù)學課堂“說”聲朗朗,如此,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數(shù)學課堂也更具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