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宸
在網絡空間里,有一股頹廢氣息頗為流行,而一些年輕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想的、說的、做的也頗受這股氣息的影響。不少年輕人要么以“佛系”自居,要么以“廢人”來自嘲,要么認為“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消極與彷徨似乎正在吞噬部分青年的靈魂。
深究原因,不外乎是受不健康文化舶來品的侵蝕以及面對現(xiàn)實的無力感。一些二次元作品夾雜頹廢、腐朽元素,潛移默化影響我國年輕受眾。一些網絡平臺無限放大“你已經被同齡人拋棄”的毒雞湯,讓一些普通人感覺自己的奮斗蒼白無力,“販賣焦慮”大行其道。社會單一、畸形的成功觀,也讓不少年輕人產生渺小感、挫敗感。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績有目共睹。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轉型社會的確出現(xiàn)了“成長的煩惱”,如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不盡公平完善;多元思想復雜激蕩,一些人懷疑埋頭苦干的價值,一些人陷入虛無主義、懷疑論的泥淖,追夢的步履日益沉重……
年輕一代朝氣蓬勃,國家就充滿活力;年輕一代佛系頹廢,民族就疲沓不振。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以頹廢標榜自己,不是看破世事的浪漫解脫,而是面對困難的主動退卻;不是接受挫折的瀟灑大度,而是不愿付出的自我閹割。這種看起來十分個性的生活方式,恰恰反映了歷史使命感和國家責任感的缺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在人心躁動的年代,我們的堅守更有價值;在時代召喚的時候,我們的向上更顯珍貴。
盛世青年,當毅然舍掉以頹廢自居帶來的片刻安逸,埋頭苦干,不寄希望于投機取巧;當堅定拋棄抱怨與哀嘆的負能量,踏實前行,不被蠱惑而忽東忽西。讓腳下的土地因我而改變,讓周圍的環(huán)境因我而更好。
摘編自《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