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直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1-011-01??古往今來不乏有關(guān)書和藥的比喻,如西漢劉向說: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yī)愚?!标懹握f: “病須書卷作良醫(yī)?!惫糯幸黄獎e致的小品文,題為《書本草》 (意同《本草綱目》之“本草”) ,通篇把書比作中藥。作者是那位寫《幽夢影》之絕妙好辭的清初文學(xué)家張潮。張潮其人,愛好廣博,才思過人,于中醫(yī)療疾、養(yǎng)生之類頗有心得,別出心裁地將讀各種經(jīng)典和服用中藥相提并論。
?開篇就說四書五經(jīng)“性平味甘無毒,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長久服之,會使人儀表堂堂,風度翩翩。作為傳統(tǒng)文人,張潮自然要對被奉為金科玉律的正統(tǒng)經(jīng)書大唱贊美詩。在談到史書時,他認為“種類不一,其性大抵相同。內(nèi)唯《史記》《漢書》二種味甘,余俱帶苦”。在談到讀史收效時說:“必窮年累月,方可服盡,非旦夕所能奏功也。”他推崇官方正史,說“官料為上,野者多偽,不堪用,服時得酒為佳”。對于諸子百家,他以為總體上“性寒帶燥”,但“味有甘者、辛者、淡者,有大毒,服之令人狂易”。
?至于“經(jīng)史子集”的“集部”,他說: “性味不一,有微毒,服之助氣,亦能增長見識,須擇其佳者方可用,否則殺人?!痹u價佛教和道教著作, “性大寒,味淡,有毒,服之令人身心俱冷,唯熱中者宜用;胸有磊塊者,服之亦能消導(dǎo)”。方法和讀史書相對, “忌酒,與茶相宜”。最后提到小說傳奇,則是“味甘性燥,有大毒,不可服,唯暑月神氣疲倦,或飽悶后,風雨作惡,及有外感者,服之解煩消郁,釋滯寬胸,然不宜久服也”。在上述議論中,作者多次提到“有毒”,前提也是因為以書為藥。俗話說“凡藥三分毒”。故不能簡單地把“有毒”等同于“毒草”之“毒”。
?張潮以醫(yī)藥為喻,對古書幾大門類作了自以為是的評價,儼如一個懸壺濟世的老中醫(yī),津津樂道地向人介紹各種中草藥的功效,同時還有使用時應(yīng)該注意事項之“醫(yī)囑”。貌似奇談怪論,但又別具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