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民,張 筠,汪雪陽,郭 宇,郭振芳
(北京市西城區(qū)什剎海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100034)
頸源性失眠是由頸椎病引起的失眠,是臨床常見疾病,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與工作[1]。筆者查閱近5年的文獻資料,發(fā)現頸源性失眠相關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中醫(yī)治療失眠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臨床治療頸源性失眠的方式有牽引、理療、按摩等,由于上述治療方式設備要求高,成本大,成本效益不夠理想,不適合在社區(qū)展開。筆者根據臨床經驗,發(fā)現一些頸源性失眠患者采用針刺八脈交會穴治療后睡眠得到極大的改善。筆者針對頸源性失眠的治療進行了系統(tǒng)的臨床觀察,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北京什剎海4個社區(qū)站門診的頸源性失眠患者1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后期治療隨訪丟失7例,最終納入研究93例。治療組45例,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齡(61.87±7.69)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5年。對照組48例,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齡(58.93±6.12)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失眠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2]及《失眠癥診療常規(guī)和質量控制標準》[3]。頸椎病診斷標準參照《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4]。失眠主要表現為不能入睡,睡眠淺,反復做夢,醒后不舒服,困倦及疲乏;對睡眠數量不滿,出現煩躁情緒,社會功能損傷;每月失眠>3次;X線檢查顯示頸椎曲度變化,出現骨質疏松、椎間盤病變反應;CT或者MRI檢查排除顱內病變。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5]。凡是以不易入睡,睡中易醒,甚至徹夜難眠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均可診斷為失眠;常因失眠產生疲勞、倦怠、乏力、不思飲食、工作能力下降等癥狀;臨床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多導睡眠圖檢查可見睡眠結構紊亂表現,結合睡眠量表、有關生物化學檢查加以確立;排除郁證等疾病導致的睡眠障礙。
1.4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70歲。
1.5 排除標準 脊髓型頸椎病者;有慢性病目前處于急性期者;有頸部外傷史、骨折史及手術史者;精神疾病或精神異常者;確診的癌癥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單純口服舒樂安定(山東信誼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047)治療,每晚口服1 mg。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2.2 治療組 予以針刺治療。選穴:申脈、照海、后溪、臨泣、外關、內關、公孫、列缺。采用75%酒精棉球常規(guī)消毒穴位,選用0.25 mm×40 mm毫針(北京科苑醫(yī)療用品廠)直刺,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同時選用也可分組使用,留針20 min后出針。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均進行睡眠狀況自評量表評定。睡眠狀況自評量表(SRSS)分為10個項目(包括正常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果及睡眠障礙等),每個項目有5級評分,分數越低表明睡眠越好。最低分為10分,最高分為50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睡眠正常,或者睡眠時間>6 h,睡眠沉,醒后精力旺盛;顯效:睡眠顯著恢復,睡眠時間3~6 h,睡眠深度時間提升;有效:臨床反應好轉,睡眠時間上升,但是<3 h;無效:無任何好轉。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行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其中臨床效果比較用例或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睡眠評分比較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睡眠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睡眠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睡眠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源性失眠患者睡眠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頸源性失眠患者睡眠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5 36.13±6.44 23.67±7.20△▲對照組48 33.67±4.91 32.54±4.71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1.1%,對照組為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源性失眠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失眠以經常不能正常睡眠為特征,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6],常影響人們的工作。失眠屬于中醫(yī)“不寐”“目不瞑”范疇,其病因和病機十分復雜,病理變化總屬陰陽失調,辨證主要為虛實,虛證多屬陰之不足、心失調養(yǎng),實證為邪熱擾心、心神不寧,治療當補虛瀉實[7]。
《靈樞·大惑論》中指出:“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衛(wèi)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說明蹺脈可司眼瞼開合而主睡眠。陰蹺陽蹺功能失調,陰不入陽,陽不入陰導致失眠。因此,調節(jié)蹺脈的陰陽盛衰可治療失眠[8-9]。
筆者臨床運用八脈交會穴治療失眠,內關、公孫分屬脾、心包經,分別與沖脈、陽維脈相通,二者具有生養(yǎng)氣血、益養(yǎng)心神的作用;外關為三焦經絡穴,又與陽維脈相通;三焦經是上下表里陽經之樞紐,陽維維系諸陽之脈[10];足臨泣為膽經輸穴,輸主體重節(jié)痛,又與帶脈相通;少陽主樞,能上下左右樞轉;帶脈可以約束諸經,故針刺其可在頸肩部“調虛實”“除百病”;督脈為“陽脈之?!保{節(jié)全身陽經經氣,任脈為“陰脈之?!?,調節(jié)全身陰經經氣,與后溪、列缺相通,針刺此二穴,可促使腦部經絡氣血運行,以達到“神自寧、郁自解”的目的;申脈、照海通陰陽蹺脈,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調節(jié)陰陽蹺脈陰陽之盛衰,使營衛(wèi)運行正常,神有所安,而陰陽平衡,失眠自愈。
八脈交會穴功能繁多,治療范圍廣,廣泛應用于臨床,在治療精神疾病方面也顯示了獨特的效果[10]。頸源性失眠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針刺八脈交會穴具有調理陰陽、平衡五臟等效果,患者睡眠質量有所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顯著。與此同時,針刺八脈交會穴治療頸源性失眠,治療安全性較高,患者未見明顯臨床不良反應,能夠保障患者治療依從性水平。
綜上所述,針刺八脈交會穴治療頸源性失眠,患者睡眠質量明顯改善,操作方法簡便,易于社區(qū)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