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平
(深圳藝術學校,廣東 深圳 518055)
所謂歷史人物,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其個人行為和思想對社會歷史進程或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突出作用的、影響較大的、留下明顯痕跡的人。歷史人物傳記歷來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1]同時,歷史人物傳記又是歷史著作中最受讀者歡迎的一種,因為“歷史人物傳記所提供的生動具體、形象的認識經(jīng)驗,最容易被讀者接受,獲得人生哲理性的教益,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2]然而,要把歷史人物傳記寫得既真實又生動,既有高度的學術性,又有很強的可讀性是非常不容易的。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一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版),結合兩千多年來中華文明發(fā)展歷史,以講故事的方式,生動描述了王陽明立功、立德、立言的傳奇人生,再現(xiàn)了王陽明在千磨萬擊的人生困厄中創(chuàng)建心學的歷程,系統(tǒng)梳理了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及其中蘊含的大智慧,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真實鮮活、立體豐滿、可親可敬的王陽明,也揭示了淺顯易懂、可學可做的心學精華,無疑是一本難得的優(yōu)秀歷史人物傳記,對如何寫好寫活歷史人物傳記具有很好的啟迪意義。結合對酈波教授所著《五百年來王陽明》寫作方法和特點的分析,筆者認為,要寫好寫活歷史人物傳記,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真實性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也是歷史研究的重要目標,更是歷史人物傳記的首要特征和生命。因為失去了真實性就失去了歷史研究的科學性。所謂真實性,一是要求真求實,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真實地反映傳主的一生,更不能虛構和想象;二是必須可信,可信來自真實,但有了真實未必可信。如果一味地強調求真求實,機械地拼湊材料,使傳主的形象支離破碎,這樣的真實反而是不全面的,也是影響傳記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的。這就要求作者必須把真實性和創(chuàng)作性有機結合起來,使傳記不但有重大事件,而且有細節(jié)刻畫。人物不但有杰出的業(yè)績,而且有突出的個性特點,有逼真的音容笑貌。[3]所謂價值性,是指歷史人物傳記要能夠感奮讀者,啟迪讀者,使讀者產生共鳴。歷史研究的終極目標是要“以史為鑒”,歷史研究的價值和作用也在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克羅齊看來,“在一切歷史判斷深層次存在的實際需求,賦予一切歷史‘當代史’的性質,因為從年代學上看,不管進入歷史的事實多么悠遠,實際上它總是涉及現(xiàn)今需求和形勢的歷史。”[4]歷史人物傳記的寫作也是如此。研究歷史人物,既是一個探尋歷史真相的科學研究行為,更是挖掘歷史資源、借古鑒今、繼往開來的價值判斷行為。作為一個歷史工作者,“他們的職責就是要以自己的史觀對歷史人物加以藏否。因此,一部成功的歷史人物傳記,或者任何成功的歷史著作,都要既能‘沉’得進去,又能‘跳’得起來,在描述的同時揉進自己的議論和評價?!盵5]因此,寫歷史人物傳記光有真實性還不夠,還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深入挖掘歷史人物思想和精神的時代價值,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ǎng)分,更好地開創(chuàng)未來?!盵6]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一書非常好地把真實性和價值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讓我們既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王陽明,又深刻感受到王陽明的思想和精神的當代價值。
由于王陽明本身的傳奇人生以及王陽明身后五百年來的政治斗爭與思想爭論的影響,對王陽明及其心學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變化很大,給王陽明及其心學造成了很多偏差和誤解,漸漸地遠離了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真相?!段灏倌陙硗蹶柮鳌芬粫鴦t為我們撥開迷霧,系統(tǒng)完整、真實地還原圣人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的傳奇人生。作者以故事的方式,通過對王陽明一生三大事功(平江西匪患、平寧王之亂、平廣西匪患)和三次證道(第一次是龍場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無物”之學;第二次是寧王之亂與忠泰之難后悟出“致良知”之教;第三次是天泉證道,得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過程中九死一生、跌宕起伏、苦難輝煌的講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鮮活的王陽明。順著作者的敘述,我們仿佛回到了五百年前,回到那個傳奇開始的地方,與一代心學大師近距離交流。如王陽明是典型的“文人帶兵”,之前從沒打過仗,指揮的也不是訓練有素的隊伍,而是一群“烏合之眾”,但卻百戰(zhàn)百勝。過去民間傳說和一些有關王陽明的書籍把他說得非常神奇,甚至添油加醋,增加很多迷信的東西在其中。酈波教授則對他每次指揮打仗的前后過程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考察和研究,認為王陽明致勝的原因,一是注重調查研究。陽明心學最講究調查的功夫,王陽明到各個地方去平匪患也好,平寧王之亂也好,一到那兒,對當?shù)氐纳酱ǖ匦?、人情風俗、敵我雙方所有的情況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二是王陽明特別善于打心理戰(zhàn)。陽明心學也是心理學,王陽明總結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動心”,我自巋然不動,不受外界和他人所干擾。但另一方面,對敵人卻特別注意打攻心戰(zhàn),這也是基于事前詳細的調查研究和對敵人的全面了解。這樣王陽明的能征善戰(zhàn)就不再神秘,而是在情理之中了。
該書不僅為我們講述王陽明的傳奇故事,撥開云霧,再現(xiàn)了一個真實鮮活的王陽明,而且還注重分析王陽明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讓我們再次領悟了五百年來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影響。在介紹陽明心學時,強調王陽明及思想對明代徐階、張居正、徐文長、湯顯祖、袁宏道、李贄、徐光啟,到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近代曾國藩、左宗棠,民國的孫中山、宋教仁、章太炎、蔣介石等歷史名人的影響,他們都是王陽明的忠實信徒。甚至毛澤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這一著名論斷也是從陽明心學得到啟發(fā)而提出的。不僅如此,王陽明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道道陽明旋風,對當?shù)厣鐣L尚和思想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如王陽明龍場頓悟之后,在當?shù)亻_設龍岡書院,大興講學之風,開啟了貴州有書院的歷史,對貴州文化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在擔任廬陵縣令和平定江西匪患、寧王之亂過程中,仍然不忘講學,教化民眾,對江西廬陵文化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這更讓我們感受到王陽明和陽明心學的力量,讓王陽明的形象更加立體和豐滿起來。
作者始終不忘挖掘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當代價值,始終懷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來分析和看待王陽明和他的思想。他飽含深情地說:我們講陽明心學,講陽明先生,不只是因為他偉大?!霸趥€人的層面上,他可以讓每個人找到內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獲得行動的智慧?;蛘邠Q一個角度來說,他可以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心。在族群層面上,他可以讓我們反思歷史,追慕先賢,獲得中華民族超越時空不斷進取的偉大力量”。[7]因此,在介紹王陽明的每一件事功及其心學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時,作者都不忘發(fā)掘其對當代的價值。如在說到王陽明雖然五歲才開始說話,因他爺爺常帶他在身邊,天天誦讀儒家經(jīng)典,因此,王陽明一開始說話就能背誦《大學》等儒家經(jīng)典。對此,一般人都視王陽明為天才,酈波卻從中看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諦:“第一,陪伴教育很重要。第二,上行下效、潛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只有你喜歡讀書,你的孩子才會喜歡。你都不喜歡讀書,你怎么要求他喜歡讀書?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真諦”。在論及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價值時,作者指出“陽明的知行合一為什么偉大?因為他解決了人生的三大困惑之一,即習性的問題”。對此,作者立刻聯(lián)想到當下人的手機病,不無痛心地說:“站在習慣的角度上講,手機病就是一種習慣,而且是一種壞的習慣養(yǎng)成”,要克服這種壞習慣養(yǎng)成的手機病,就要學習和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在談到王陽明平定江西匪患的功績時,作者指出:他的功績不光是平匪患,他是真正把惠民做到實處,通過具體的惠民政策、惠民措施改變當?shù)氐纳鐣L貌、社會土壤,然后再通過教化引導,把施政方針落到實處,真正地澤被蒼生,破除百姓的心中之賊,實現(xiàn)地方的長治久安。對此,作者痛心疾首地說:“比之如今之毒鈣奶、毒大米、毒疫苗,社會價值的底線被突破之后所造成的惡果,難道我們不該反思嗎?”不僅是一個人要破心中賊,一個組織、一個團體、一個政黨,也要破心中賊。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心中的致良知,這就是王陽明和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
對陽明心學,作者也特別注意吸取其精華。作者認為,陽明心學的精華可歸納為:“心外無物”,成就事業(yè),格局始于立志;“知行合一”,思想轉化為行動,實干興邦;“致良知”,人生要有大境界。對王陽明敢于擔當?shù)募覈閼?,關懷百姓的人本主義思想,不斷追求真理、不斷自我完善的偉大人格,作者也作了全面的分析和總結。陽明心學注重對內在精神和價值的塑造,“事上練”“心上學”,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精華,在當下社會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借鑒意義,可以說,“心學是滿滿的正能量,是滿滿的價值擔當”?!段灏倌陙硗蹶柮鳌芬粫膬r值性就充分體現(xiàn)在這種正能量和價值擔當?shù)淖⑨尯蛡鞑ド稀?/p>
歷史人物總是一定時代和環(huán)境的產物,許多重要歷史人物不僅對本國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這類重要歷史人物傳記的寫作一定要用歷史視野和國際視野相結合來進行研究和分析。所謂歷史視野,一是要求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描述和分析。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地指出:評價歷史人物,“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盵8]為我們寫好歷史人物傳記指明了方向。因此,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傳記,不但要客觀地再現(xiàn)傳主一生的生平事跡,“更要反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所作所為的相互關系,揭示其一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內心世界,把他的思想和行動,同當時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有機結合起來,經(jīng)過這樣的深加工、高濃縮,達到耐人尋味,傳世致用。”[9]二是要把傳主的事跡放到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去考察和分析傳主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的地位和影響。俗話說“蓋棺難以定論”,對一個人的評價,沒有經(jīng)過一個較長時間的歷史檢驗和過濾是很難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的。所謂國際視野,一是不僅要考察和分析歷史人物對本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而且要考察和分析他對世界歷史和文明進程的影響。二是要對歷史人物進行適當?shù)膰H比較,通過比較讓讀者來體會傳主的地位和作用?!段灏倌陙硗蹶柮鳌芬粫褮v史視野和國際視野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讀者對王陽明及其心學有一個準確的歷史定位,也更加有利于讀者加深對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理解。
王陽明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思想家,因此,要說清王陽明的傳奇人生和思想,沒有廣博的知識和寬廣的視野是很難做到的?!段灏倌陙硗蹶柮鳌芬粫?,真正體現(xiàn)了這樣的廣度。酈波教授的視野開闊,知識面非常廣,古今中外,科學、人文、歷史名人、政治經(jīng)濟均有涉及,都成為酈波教授筆下與王陽明及其心學比較分析的對象。他沒有就王陽明論王陽明,就心學談心學,而是從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歷史長河中,特別是2000多年儒家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來考察王陽明及陽明心學產生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和特點、歷史地位、作用及其對未來社會的影響,還對陽明心學與佛教、道教等其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比較研究,便于讀者準確地把握陽明心學的內涵、本質、特點及其歷史地位,加深對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理解。他也沒有把王陽明及其心學局限于中國,而是以一種全球的視野來看待陽明心學,不僅客觀分析了王陽明及其陽明心學在日本、朝鮮等國的影響,尤其指出陽明心學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而且就陽明心學與西方文化作了寓意深刻的比較。作者在解說“陽明格竹”這一重要事件時,以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為對照,認為程朱理學之“格物”,其失敗在于形式主義的束縛,而后者卻開辟了實驗主義科學。陽明格竹與伽利略格球的對比,正好可以解釋為近代中西文化發(fā)展的差異。接著作者進一步追問,實驗科學是否就是近代西方崛起的奧秘?王陽明對“格物”理學的超越,又為何沒有走向科學,而是開創(chuàng)了陽明心學?如果作者的思考到此為止,我個人覺得作者的視野還是有所局限。但作者的眼光并沒有停住,而是延伸到現(xiàn)在,甚至于未來。不僅讓陽明心學完成了對“格物”理學的超越,更讓陽明心學經(jīng)過時代的跨越,完成了對“實驗科學”的超越。作者援引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的名言,“21世紀一定是王陽明的世紀”。因而在全書的結尾,作者飽含深情而又非常自信地說,“他(王陽明)的偉大的靈魂和人生智慧,將永遠詩意地棲居在我們這片神州大地上”。不僅如此,圍繞王陽明的一生和陽明心學的發(fā)展演變,作者還就中外文化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如李約瑟之問、中國哲學中的格物致知與西方實驗科學的區(qū)別、鵝湖之會的朱(熹)陸(九淵)之辯、生死問題等,結合陽明心學的發(fā)展進行了深入剖析和精彩回答。如講述王陽明龍場悟道中面臨的生死考驗時,酈波教授深刻指出,“一個偉大的人必須面對過生死,思考過生死;一個哲學家、思想家,如果沒有面對過生死、思考過生死,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哲學家、思想家。”如果沒有深刻的歷史視野和寬廣的國際視野,是不可能做出如此深刻思考的。
歷史人物傳記作為歷史研究的一種重要形式,無疑應該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和思想性,一本好的歷史人物傳記,同時應該是一本好的學術研究專著。但同時,歷史人物又是具體的人,要把傳主寫成活生生的人,就要求作者要通過生動、細膩、準確的語言描述傳主的個性特征和人生經(jīng)歷。從這個意義上,“司馬遷無愧于杰出的歷史傳記大師的稱號。他通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片段描寫,把項羽、劉邦、范增寫得栩栩如生;他通過‘垓下之圍’的片段描寫,把項羽、虞姬寫得悲慘感人,把漢軍將士寫得生龍活虎;他通過劉邦唱‘大風歌’的片段描寫,把劉邦寫得悲涼透人?!盵10]因此,一部優(yōu)秀的傳記必須把學術性、思想性和可讀性有機結合起來,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這樣才能吸引讀者,引起讀者共鳴,最終達到感奮人、教育人、引導人的目的。
應該說,在這方面,《五百年來王陽明》一書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作為一本學術性很強的王陽明及陽明心學的研究專著,不僅體現(xiàn)在作者對王陽明及陽明心學的客觀評價上,而且體現(xiàn)在作者對陽明心學研究的獨到見解上。比如,作者認為陽明心學“心外無物”是一種價值存在,許多教科書甚至學術界簡單地批之為主觀唯心主義,是不了解王陽明說這番話的出發(fā)點所在。接著作者以物理學有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為例證明。我們“所知的、現(xiàn)在的、絕對的、客觀的物理存在,也肯定不是絕對的、客觀的物理存在,所有的存在,都離不開人類意識的參與,這恰恰又證明了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又如,針對某些學者認為王陽明“四句教”沒有多少新鮮東西,“致良知”已經(jīng)到頂?shù)挠^點,作者認為“這四句教是一個大總結、大升華”“非常關鍵”。其中“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是世界觀,“有善有惡是意之動”是人生觀,“知善知惡是良知”是價值觀,“為善去惡是格物”是方法論。從世界觀、人生觀到價值觀、方法論,心學作為一個龐大、嚴謹?shù)耐晟企w系就呈現(xiàn)出來了。
王陽明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一生,陽明心學更是博大精深,自成體系。作者如果對王陽明和陽明心學沒有深入的研究、深刻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不可能做到深入淺出,把王陽明的傳奇人生和陽明心學深奧的道理講得如此簡單明白、引人入勝。通觀全書,行文雖然通俗易懂,但內容卻不乏思想之深邃。作者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兩個終極問題:完人之問和心學之問,并把這兩個終極問題作為核心主題統(tǒng)攝全書,使讀者一開始就帶著問題去深入體驗王陽明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了解陽明心學的發(fā)展演變,并以此為鏡,觀照自身。而這兩個問題,不僅指向了王陽明,也觸及了儒學兩千年的根本:即如何做到內圣外王,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作者將王陽明之德、言、陽明心學的精華融于剿匪戡亂、地方治理、收徒講學等不凡事功之中,抽絲剝繭,娓娓道來,真正把學術性、思想性和可讀性有機地融為一體。在語言方面,該書也做到靈動鮮活、風趣幽默、引人入勝。如在講述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時,作者把牽扯其中的三個重要人物王陽明、唐伯虎、寧王朱宸濠(均出生于16世紀70年代)形象地稱為“三個七零后”,一下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在描述這三個人時,作者說道:“唐伯虎比較聰明,中途抽身而退,撤出危局,就剩下朱宸濠和王陽明開始面對面的碰撞。他們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來呢?這是震驚歷史的耀眼火花”。在講到王陽明與朱宸濠對戰(zhàn)時,“你看王陽明一聽朱宸濠反了之后,種種應對,打的全是攻心戰(zhàn),玩兒的都是心跳”?!巴蹶柮鞯拇笾腔劬拖耨R王爺有三只眼,他一眼盯著剿匪,一眼盯著治學,還有一只眼呢,別人都沒注意到,他那一只眼緊緊地盯著他的北面,盯著一個著名的‘七零后’”。這些靈動鮮活、風趣幽默的語言,不僅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而且更加突顯了王陽明的智慧和不凡,拉近了讀者和王陽明的距離。
傳記要寫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要喜愛傳主,對研究對象要有深厚的感情。讀完《五百年來王陽明》,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似乎與王陽明的命運起伏完全聯(lián)在一起,喜愛和敬仰王陽明也是作者寫作本書的重要動機之一。正如酈波教授自己所說:“在講授中華文明史的過程中,深深為陽明心學的博大智慧和偉大的親和力所感染,我的人生態(tài)度和治學理念也更加走向自覺和成熟,我愿意像陽明先生一樣,把我的個人感悟與廣大讀者共同分享?!彼J為,“王陽明身上所散發(fā)出的人格魅力和理性的光輝,放在世界文明史上,與任何一位偉人相比也毫不遜色?!盵11]因此,讀此書,就感覺作者與王陽明在深情對話與交流。書中毫不掩飾作者對王陽明遭受不公待遇時的憤怒,如當寫到王陽明帶著多病之軀,成功平定廣西八寨、斷藤峽幾十年朝廷無能為力的匪患,朝廷不但不論功行賞,反而指責王陽明抗旨自作主張時,作者忍不住痛心疾首:“在昏庸的君主專政之下,是非顛倒,黑白顛倒,簡直讓人心寒。”“朝廷沒事的時候,用不著他的時候打壓他,真到遇見解決不了的難題,碰到?jīng)]人解決得了的事,就想到王陽明了。”這是在替王陽明抱不平。當然,每當王陽明做出巨大事功或陽明心學取得重大發(fā)現(xiàn)時,作者的贊賞之情也溢于言表。如王陽明成功平定江西匪患以后,作者由衷地贊賞道:“他招盧(珂)、滅謝(志珊)、疑池(仲容),足見其對人性洞見之深,每個人的欲望、每個人的情緒、每個人的習性都把握得非常透徹。王陽明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個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個局面控制住了,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睂τ谕蹶柮鞯闹泻弦粚W說,作者高度評價:“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五百年來讓無數(shù)的有志青年,讓無數(shù)的風云人物為之癡迷、為之激動,因為它能幫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乃至成就你的團隊、你的組織、你的家國。這就是陽明心學的偉大之處”。這也是《五百年來王陽明》之所以吸引讀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要寫出一本既真實又生動,既有高度的學術性、思想性,又有很強的可讀性的歷史人物傳記,真實性是前提,也是人物傳記的生命。這就要求作者要在材料的收集上下苦功,既要全面地占有材料,又要有對材料進行去偽求真、去粗取精的研究功夫。學術性和思想性是關鍵,沒有一定的學術性和思想性,人物傳記就沒有價值。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對歷史人物進行全面、客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地挖掘歷史人物思想和精神的時代價值??勺x性是基礎,沒有可讀性,寫出的歷史人物傳記沒有人愿意看,其他一切都免談。這就要求作者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字功底,對傳主的個性特征和反映其個性特征的生活細節(jié)要有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描寫,給讀者展現(xiàn)一個真實鮮活、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