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臺山南麓,距天臺縣3公里處,便是國清寺所在。它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是我國創(chuàng)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fā)源地,也是我國著名的古剎之一。
初名天臺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其改名為國清寺?,F(xiàn)存寺廟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清寺
報恩塔
國清寺由數十個大小不同、風格各異的院落和建筑群組成。從周邊自然景觀來看,國內大部分古剎均選址于三面環(huán)山的谷地,而它卻標新立異,坐落于四面環(huán)山清幽環(huán)境之中。遠遠望去,作為國清寺標志性建筑之一的、高達53.9米的巍巍隋代古塔忽隱忽現(xiàn)。
轉過寒拾亭,看過古寺照壁上的“隋代古剎”,方見國清寺山門東開。寺門為斗拱承托歇山頂,檐下橫匾是紅底金字的“國清講寺”,楹聯(lián)為:“古剎著城中,創(chuàng)六代,盛三唐,宗風遠播;名山傳海外,倚五峰,臨三澗,勝跡長新”。與其他寺廟一般,其坐北朝南,具有正規(guī)的建筑軸線、嚴格的布局,但在山門處理上卻陡然轉過90度,朝東而開。這種處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獨運。寺內迎面可見一對雕刻得惟妙惟肖的威武石獅子,乍一看完全相同,但細看之下又會發(fā)現(xiàn)其微妙差異,雕刻技藝,實為一絕。
寺內長廊貫穿全寺,廊沿互應,高低錯落,明暗相間。通道廊沿有挑檐廊、連檐柱廊、重檐柱廊、雙層柱廊、單層柱廊、雙層雙檐廊等,集合了中國古代建筑中各種廊沿形式,是國清寺建筑的鮮明特色,實為中國古建筑的瑰寶。
此外,整個寺廟按4條南北軸線布列600多間古建筑,依山就勢、層層遞高。以5條縱軸為主體,包括四殿(彌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五樓(鐘樓、鼓樓、方丈樓、近塔樓、藏經樓),四堂(妙法堂、安養(yǎng)堂、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是我國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其中,彌勒佛殿和雨花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圣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它們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國清寺極具歷史底蘊的建筑群體。
國清寺主建筑群后的小山坡上,在蒼郁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鋪地的碑亭。亭額上寫著“法乳千秋”四個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著三座長方形的石碑。
正中的豐碑為“天臺智者大師贊仰頌碑”,碑座高0.86米、寬0.86米、長1.86米,碑身高2.6米、寬1.26米、厚0.11米。長篇碑文和詩贊頌佛教天臺宗創(chuàng)造人——智者大師。右連的豐碑為“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高度稍低于智者豐碑。左邊的一座豐碑是“最澄大師天臺得法靈跡碑”,這座碑的大小與行滿碑大小相同。三座豐碑的背面,皆有敬白。
方丈樓在國清寺建筑群東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座兩層七開間的房子,前有“聚賢堂”(齋堂——僧眾用餐的地方),后有迎塔樓(寺中賓館)。樓前有一個方石鋪地的院子。
方丈樓正中直條排列著三張八仙桌,兩旁各有三排茶幾木椅方凳,條桌上方掛有“弘闡天臺宗”的大紅底金字匾額,額下排有名畫家邵宇、王子舞寫的智者大師水墨畫像。旁邊掛有幾幅名人字畫,這是國清寺接待中外來賓的地方。
觀音殿為新建的建筑,重檐歇 山、斗拱翹角。其長約15米、寬12米,殿內正中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木雕貼金像一尊,兩旁或立或坐著觀音的三十二化身。
此殿為美國洛杉磯天臺山國清寺護法會夏荊山、楊茂慈先生、吳梅影女士等捐資15萬元建成。1983年10月29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大典和法會。
報恩塔是觀音殿西鄰,建于1985年9月,高約3米,塔頂為黃銅寶頂,紫銅瓦蓋成,在陽光下熠熠發(fā)光,塔體為錄巖,呈四方形,塔正前方為日本文“南無妙法蓮華經”碑名,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經文。臺基也為錄巖鋪成。
寶塔建立在天臺山國清寺的理由是,天臺山是傳教大師(日僧最澄大師)曾經留學過的最興盛的靈址,日蓮僧人非常敬仰智者大師,而且堅信作為正法的法華經的源流是天臺國清寺,以表“知恩報恩”的深意。
七佛塔俗稱“七支塔”,也稱迎賓塔,是為紀念“過去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而建。因為是祭祀過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門前。建于隋唐時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舊址上重建的七佛塔,與舊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新塔為實心,而舊塔是鏤空的。
妙法堂,單據三層,面寬五間。樓下為法堂,橫匾書“妙法堂”,是講經說法和舉行一般佛事活動的地方,堂內潔凈寬敞,正中置一精雕細刻的講座,上懸“臺宗講席”紅底金字橫匾,下掛智者大師水墨畫像,左右兩邊,分列講席數排。樓上為藏經閣,開敞明凈,閣的周轉排列著百只木箱,珍藏著《妙法蓮華經》《大藏經》等經籍。
妙法堂左近有羅漢堂,現(xiàn)辟為文物室。1975年文物室整修開放,集中展出了佛教天臺宗的歷代祖師造影、天臺宗主要經典著作、國清寺與日本佛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文物,還有智者大師遺物衣缽及欽賜龍衣、造型精美的欽賜銀亭、白玉臥佛、明萬歷銅鏡等。1979年國清寺方丈唯覺隨中國佛教代表團去日本訪問,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歡迎,方丈將從日本帶回的文物、紀念品也在此展出。此外,展示還包括日本朋友來天臺山訪問留下的“風月同天永,萬古結深緣”等字畫及法器、文物。
放生池即魚樂園。園門內古木蒼郁,魚池如鏡、呈圓形,周有鐵欄,各色錦魚,搖首擺尾,自得其樂。投以食餌,群魚共搶,翻騰跳躍,情趣盎然。池東有一塊雕刻精細高約6米的清乾隆皇帝的御題碑,碑文記載著國清寺的秀麗景色和歷史沿革。魚樂園池西邊豎一塊高約2米的石碑,上刻“魚樂園”三個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池旁有一小亭,曰“清心亭”,亭居高臨下,飛檐翹角,內有石桌石凳,亭柱楹聯(lián)書“石上清泉松間明月,山光鳥性潭影人心”,寫盡了園內賞心悅目的景趣。
正院門匾上書“國清講寺”
雨花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