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筷子與漢民族的歷史并肩同行
      ——兼論筷子是漢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

      2019-02-26 00:13:03吳愛華徐杰舜
      關(guān)鍵詞:筷子民族

      吳愛華,徐杰舜

      (1.武漢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430223;2.廣西民族大學(xué) 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廣西 南寧530007)

      2015年11月12日,韓國聯(lián)合通訊社發(fā)布了一篇報道:2015年11月10日,中日韓三國專家在韓國青川開展了“筷子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研討會舉辦的目的是為筷子申遺。專家指出,在中日韓三國的交往聯(lián)系中,筷子起著維系三國之間情感、實現(xiàn)合作、和諧共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翱曜訃H學(xué)術(shù)研討會”的舉辦,有利于促進筷子申遺成功,有利于將筷子納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行列。會議通過將11月11日定位“筷子節(jié)”的決議,中日韓三國也會為推動申遺工作而持續(xù)舉辦相關(guān)事務(wù)會議。作為該次學(xué)術(shù)會議的主辦方,東亞文化城市委員會名譽委員長李耳令(音譯)稱:中日韓三國聯(lián)合起來為筷子申遺,既是豐富人類文明史的舉措,也是將筷子文化擴大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方式。①國際在線,新聞:《中日韓專家開會定雙11為“筷子節(jié)”欲為筷子申遺》,2015.http://news.cri.cn/gb/42071/2015/11/12/8131s5163799.htm

      這不能不引起了我們對筷子的關(guān)注。眾所周知,筷子是漢民族的飲食工具,它為什么會引起國際關(guān)注呢?拜讀了徐華龍先生新近在臺灣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大作《箸史》,頓感如果說泰山、長城、大運河漢民族文化的象征②徐杰舜在《漢民族發(fā)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中曾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有精神形式的表現(xiàn),有物質(zhì)形式的表現(xiàn),山川河流是物質(zhì)形式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舉世聞名的泰山、長城、大運河,在漢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有著顯箸的地位,起著里程碑的作用,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那么筷子就是漢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③徐杰舜:《漢民族發(fā)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574頁。

      筷子這樣一個很不起眼的日用食具,何以能擔(dān)當漢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

      細考筷子的歷史,今人不得不驚訝和感佩的是,筷子的歷史與漢民族的歷史有著驚人的重疊。

      漢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徐杰舜在《漢民族發(fā)展史》中曾建構(gòu)了漢民族形成的三部曲,也就是從夏、商、周等部落聯(lián)盟的形成與興起,再到這些部落聯(lián)盟形成民族與南方蠻族、北方狄族、西方戎族、東方夷族一起組成了華夏民族,再到漢代最終完成華夏民族,整個過程非常漫長,也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階段性④徐杰舜:《漢民族發(fā)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77-215頁。。通過這漫長的民族或族群的互動、磨合、整合和融合,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滾雪球中,漢民族族稱的確定,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交叉的選擇過程,曾經(jīng)自稱或被稱為“秦人”“漢人” “唐人”,其中“漢人”與“唐人”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成為過主流,而“漢人”一稱民族特征更為鮮明。在南北朝時,“漢人”一詞才真正賦予“漢族”之義;元代又將“漢人”專列為第三等級,于是“漢人”一詞作為漢民族的族稱,一直延續(xù)到明,清兩代亦然。近代以后“漢族”族稱最后確立。

      而筷子的歷史亦然。

      人類進食的方式不外乎手指、刀叉和筷子三種??曜訛闈h民族所使用,正是漢民族文化選擇的結(jié)果。

      最初漢民族的先民是用手抓食的?!堵肥贰で凹o》第五卷記載:太古之民,穴居而野處,搏生而咀華,與物相友。” “有圣者作樓木而巢,教之巢居以避之,號大巢氏。其為民也,登巢椓蠡,惰食鳥獸之肉。若不能皰者,飲其血,嘬其肉。茹其皮毛,未有火化,捆橡栗以為食”??梢姡瑵h民族的先民之一——有巢氏是用手來進食的。及至商周時,用手進食還是漢民族先民的一種進食方法,《禮記·曲禮》云:“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其意是大家一道進食,不要吃得很飽;共餐時在一個器皿中抓飯,手上不能有汗?jié)?,要事先洗干凈??梢?,當時手是吃飯的重要食具,故五指中的第二指亦稱為“食指”,即指該手指是吃食的關(guān)鍵。古人認為“食指一動”,就是有盛饌的預(yù)兆。 《左傳》宣公四年(前605年)云:楚國獻尾于鄭國,適遇公子宋與公子家將要入宮見鄭國國君靈公,公子宋的食指顫動了一下,他便對公子家說:今日我的食指動,必有好東西吃。進入王宮,果然看見御廚正在剖宰尾。①《史記·鄭世家》也有同樣記載。故《禮記·士虞禮》鄭玄注:“古者飯以手?!辟Z疏: “伯黍毋以箸,故知古者用手?!焙茱@然,這里所說的遠古時候的人吃飯是不用筷子,而是用手來進食的。②徐華龍:《箸史》,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頁。

      用手進食,人們注意到抓食時手應(yīng)干凈,故飯前盥洗手的衛(wèi)生之禮也就產(chǎn)生。 《禮記·喪大記》云:“食粥于盛不盥,食于篹者盥?!笨资瑁骸笆持嘤谑⒉活抡?,以其歠粥不用手,故不盥;食于篹者盥者,謂竹莒飯盛于篹,以手就篹取飯,故盥也?!焙戎嗖幌词侄ワ埾词?,也仍是出于衛(wèi)生的考慮。甲骨文就有 “貞勿……盥,侑于河”③《乙》8077。,“貞翌庚辰小子有濯”④《合集》3266。的記載,盥字作皿中洗手形,濯謂滌濯,可知商代已有潔手之禮。這種用手進食的方式,夏商時稱之為“抓食”。陜西綏德出土一件銅鉞,上有饗字,像主人膝隱地,跪而對食,一人正伸手抓取盤中食,就是抓食吃法的示意。⑤《陜西出土商周青銅器》(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圖版八八,圖版說明,第13-14頁。

      在漢民族形成三部曲的滾雪球中,進食方式也發(fā)生了演進,一是刀叉的使用,二是筷子的出現(xiàn)。

      商周之時,進食方式已呈多樣性,除抓食之外,也開始使用各種餐具進食。在文獻中記載的餐具有刀、叉、箸,以及匕、柶、勺、斗、瓚等。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夏商時期銅刀、銅削、石刀、玉刀、蚌刀等等甚多,其中有的可能曾作餐刀之用。1980年偃師二里頭遺址三區(qū)發(fā)掘的M2墓中,隨葬品中同出兩把單面刃銅刀,短柄的一把長18.4厘米,有環(huán)首柄的一把長26.2厘米,尖部上挑,⑥《1980年秋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3期。大概曾作切割肉食的餐刀。解放前安陽殷墟小屯發(fā)掘的186號墓,出銅刀多件,其中一件置于一張木俎上,⑦石璋如:《殷虛墓葬之四:乙區(qū)基址下下的墓葬》,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76年版,第52-68頁??梢娛亲鲝N刀用的。

      還有叉,餐叉別名“畢”。 《儀禮·特牲饋食禮》云:“宗人執(zhí)畢先入”,鄭注: “畢形如叉?!辈嬷?,始見于新石器晚期,以甘肅武威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餐叉為最早,骨質(zhì),扁平形,三齒。⑧《甘肅武威娘娘臺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60年第2期,圖版四:6。據(jù)初步統(tǒng)計,考古發(fā)現(xiàn)的餐叉已有64件之多,大部分為骨制,漢代以后又有銅制、鐵制者,河南、山西、山東、甘肅、寧夏等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以河南洛陽中州路一座戰(zhàn)國早期墓所出51把為最多,一般長度在12厘米以上,20厘米以下,有雙齒或三齒之分,齒長四、五厘米;漢畫像石描繪的有關(guān)“進食圖”,也每見餐叉之用。夏代餐叉尚未發(fā)現(xiàn),商代有之。鄭州商城曾出骨叉一把,扁平形,三齒,齒長2.5厘米、通長8.7厘米、寬1.7厘米,齒柄間無明顯分界,可見是作餐具使用的。但餐叉之用,最盛是在戰(zhàn)國時代。

      從上可見漢民族的先民在夏商時已開始流行進食用刀叉。

      除刀叉外,匕、柶、勺、斗、瓚等使用也各有千秋。如匕,是餐匙一類的進食具,前端有淺凹槽和薄刃,有扁條形和瑚體形等,質(zhì)料有骨制、角制、木制等,后又出現(xiàn)銅、玉制者。 《說文》云:“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匕、柶互訓(xùn),似一物而異名。段注: “匕,即今之飯匙也。”可見,匕是公共使用的取飯餐具,①其實匕的用途很廣,可取飯,可將內(nèi)食從容器中取出等,詳見宋鎮(zhèn)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272頁。而勺、斗、瓚三者則主要是用來挹酒舀湯的餐具。②宋鎮(zhèn)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274頁??傊c刀、叉一起作進食之用具,也表現(xiàn)了漢民族先民餐具的多樣性。

      商時箸已出現(xiàn),箸有竹、木、骨、象牙、銅、銀制者等等。20世紀30年代殷墟西北岡殷墓發(fā)現(xiàn)過銅箸三雙,梁思永曾據(jù)同出器物推測說:“以盂三、壺三,鏟三,箸三雙之配合,似為三組頗復(fù)雜之食具?!雹哿核加溃骸秶⒅醒胙芯吭簠⒓咏逃康诙稳珖褂[會出品目錄》,見《國內(nèi)學(xué)術(shù)界消息(二十五年一月至六月)》轉(zhuǎn)載,《燕京學(xué)報》1937年第21期。轉(zhuǎn)引自宋鎮(zhèn)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頁。然而陳夢家指出,這套餐具應(yīng)該分成兩種類型:一類是用木柄握持的匕、鏟以及箸,其中匕類似于今日的漏勺,主要用途是在肉湯中撈取肉塊。④陳夢家:《殷代銅器》,《考古學(xué)報》1954年第7冊。陳先生所提到的這種“箸”,類似于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較長的筷子,主要用于挑、拌,如下面條時所用,而不是直接用來進食的小筷。而目前所知最早的小筷,出自安徽貴池徽家沖,為銅制,一雙,長20.3厘米,屬于春秋晚期⑤《安徽貴池發(fā)現(xiàn)東周青銅器》,《文物》1980年第8期。。湖北隨縣戰(zhàn)國前期偏晚的曾侯乙墓,在隨葬的一長方形黑漆食具箱內(nèi),放有耳杯16個,木勺2把,竹?兩雙;其?用竹片彎成,一端相連,可能是箸的變形。⑥《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7期。目前已知最早的箸是1988和1989年發(fā)掘的湖北長陽香爐石遺址第三層出土的東周時期的骨箸。⑦湖北省清江隔河巖考古隊:《湖北清江香爐石遺址的發(fā)掘》,《文物》1995年第9期。還有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的銅棺墓中出土圓柱形銅條3根,長約20厘米,有人斷定為銅筷。經(jīng)測驗,約是公元前459年的遺物,相當于春秋晚期。⑧郭伯南等:《華夏風(fēng)物探源》,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版,第265—268頁。從考古材料上看,箸出現(xiàn)的時間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而且文獻中有殷人用箸進食之說,《韓非子·喻老》中曾經(jīng)提到過,在商朝時期,紂王曾經(jīng)使用過用象牙制成的筷子,而紂王的叔叔箕子則認為,用象牙制成的筷子與土陶器搭配,無異于暴殄天物,只有用犀角和玉石做的杯子才能陪襯象牙做的筷子,但這種組合用來盛放、食用豆類與藿菜組成的菜湯,卻也顯得浪費。此外《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淮南子·說山訓(xùn)》均謂:“紂為象箸?!薄墩摵狻?zhí)撈吩疲骸皞髟唬杭q作象箸。”《新書·連語》云:“紂損天下,自箸而始?!比缟棠┘q王用貴重象牙箸進食屬實,則應(yīng)與進食方式有關(guān)。所以宋鎮(zhèn)豪先生推測說,商代既有大箸,小箸理應(yīng)有之,猶勺、斗有大小之分,大者用于挹酒舀湯,小者用為餐具,箸當亦如之。⑨宋鎮(zhèn)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頁。而且“象箸”的出現(xiàn),足見箸質(zhì)已從低級向高級升華,這些記載肯定地表達了在商代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開始使用箸?!?0

      必須指出的是,漢民族先民很早就學(xué)會了使用餐具進食的方式,但用手抓食的古習(xí)卻長時期沿襲不衰?!抖Y記·曲禮上》云: “飯黍無以(毋從)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睗h鄭玄注:“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也?!庇纱送浦?,飯食或其他干食,古人通常用手抓而食之;刀則用來割碎肉塊而食之,箸雖已出現(xiàn),但尚未成為進食的主要餐具,故 《史記·樊噲列傳》記“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是其晚例。這又表現(xiàn)了漢民族先民在先秦之時進食方式的多樣性。

      1

      0張紅燕:《筷子——中國文化的典型符號》,《湖北函授大學(xué)學(xué)報》2011年第9期。

      在與漢民族歷史并肩同行中,民族或族群的多元,使“箸”的名稱也呈多樣性,文獻中有箸、櫡、梜、?、挾提、筋等稱。那么,箸是怎么脫穎而出,又怎么被稱為“筷子”了呢?

      自“箸”字被用在五國攻秦時期秦國發(fā)布的檄文《詛楚文》中,迄今已有兩千余年歷史。①劉云,朱碇歐:《筷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頁?!盾髯印そ獗巍芬噍d: “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鼻貪h之時,漢民族形成后,對箸的各種稱呼也隨著漢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而逐漸認同“箸”了。

      漢代既使用 “箸”,又使用 “櫡”。漢代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史記·絳侯世家》中,以箸作“櫡”?!妒酚洝ち艉钍兰摇份d: “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無切肉,又不置櫡。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櫡”?!稘h書·周亞夫傳》亦載:“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說文》曰:“箸,飯?(qi音欺)也,從竹者聲?!薄都本推芬嘣唬骸绑纾^之梜”。隨著箸成為一種為廣大民眾所熟知并普遍使用的工具,與之相關(guān)的成語也應(yīng)運而生。如《史記·留侯世家》: “請借前箸以籌之。”形成“借箸代籌”的成語,意指借你前面的筷子來指畫當前的形勢,后比喻從旁為人出主意,計劃事情。

      魏晉南北朝時, “箸”常與“匕” “匙”聯(lián)用。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載:“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fā)。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戎鞣绞?,失乜箸?!?《魏書·楊播列傳》載: “播家世純厚,并食則津親授匙箸,味皆先嘗,樁命食,然后食?!钡侥媳背瘎⑺螘r,箸已十分講究,宮廷里有了金鏤匕箸。所謂金鏤匕箸,就是用金子鏤刻的匕與箸。為了表彰,皇帝往往會將金箸賜予功臣,以示獎勵。如 《宋書·沈慶之傳》:“居清明門外,有宅太子妃上世祖金鏤匕箸及桿杓,上以賜慶之”。有意思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象箸玉杯”成了亡國亡族的悲劇性的詞匯,如《晉書·夏侯湛列傳》、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三》中都有這樣的記載。無論情況多么復(fù)雜,這時箸的使用已普遍流行,用箸表達各種行為方式的,徐華龍在《箸史》中就歸納了投箸、棄箸、罷箸、輟箸、放箸五種與進食有關(guān)的情緒表達。②徐華龍:《箸史》,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33-39頁。

      漢民族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洗禮,以全新的面貌進入隋唐。與此同時,箸的歷史也出現(xiàn)了新的風(fēng)貌,即“箸”已成為主要的進食工具。

      箸本來大多是以竹、木制成,但到了隋唐時期開始盛行使用貴金屬制成的箸。在考古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隋唐時期的銀箸。我國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銀箸,是在隋代長安李靜訓(xùn)墓出土的。③唐金裕:《西安西郊隋李靜訓(xùn)墓發(fā)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9期。箸的普及使用,突出表現(xiàn)在婚禮上有擺箸的儀式,《新唐書·禮樂志八》載: “盥饋。舅、姑入于室,婦盥饋。布席于室之奧,舅、姑共席坐,俱東面南上。贊者設(shè)尊于室內(nèi)北墉下,饌于房內(nèi)西墉下,如同牢。牲醴皆節(jié)折,右載之寸舅俎,左載之于姑俎。婦人,升自西階,入房,以醬進。其它饌,從者設(shè)之,皆加匕箸。俎入,設(shè)于豆東。贊者各授箸,舅、姑各以篚菹擩于醬,祭于籩、豆之間,又祭飯訖,乃食。三飯,卒食。”在這里,筷子成為必要的祭祀和吃飯的用具。在唐朝年間,排場鋪張奢華的酒宴十分常見,敦煌473窟當中的壁畫《宴飲圖》就呈現(xiàn)出了當年席豐履厚的場景,女子身邊都擺放了宴席主人準備的箸和匙。④王仁湘:《中國古代進食具匕箸叉研究》,《考古學(xué)報》1990年第3期。由于箸的流行,唐詩中也少不了反映,李白在《行路難》(其一)當中形容自己仕途遭遇險阻、抱負無從施展時,就是以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杜甫在反應(yīng)食肉階層荒淫無道的丑態(tài)時,也曾用句“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高適的《燕歌行》吟“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徐華龍的《箸史》對箸入唐詩從應(yīng)酬、描述、狀態(tài)、材質(zhì),以及籌箸、象征、籌劃和攪棒等方面的了詳細的描述。⑤徐華龍:《箸史》,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90-96頁。

      宋代用箸進食已十分流行,四川保寧(今閬中)就曾經(jīng)發(fā)掘過超過百雙的銅質(zhì)箸,粗細、花紋都并不一致,中部有弦紋。①張啟明:《四川閬中縣出土宋代窖藏》,《文物》1984年第7期。從宋詞中只見箸而幾乎不見其他進食餐具了。如莫將《木蘭花(晨景)》曰“晨光漸漸收寒氣。昨夜遺箸猶在地”。竹箸,成了最普通的制箸材質(zhì)之一,是人們喜歡的用餐工具。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六十五《廉儉(吝嗇附)》有一段關(guān)于使用竹箸的珍貴記載:“齊明帝嘗飲食,捉竹箸,謂衛(wèi)尉應(yīng)昭光曰:’卿解我用竹箸意否?’答曰: ‘昔夏禹衣惡,往誥流雷(言)。象箸豢腴,先哲垂誡。今睿情沖素,還風(fēng)反古。太平之跡,唯竹箸而已?!边@段話大致是這樣一個場景:齊明帝在一次用餐的時候,手握竹箸向其侍衛(wèi)應(yīng)昭光問道:“你知道我使用竹質(zhì)筷子(而不是其他更華貴材質(zhì)筷子)的用意嗎?”而應(yīng)昭光則回答道:“夏朝的上古圣賢禹帝曾經(jīng)穿著簡樸,并針對因此引起的非議回應(yīng)道:‘使用象牙材質(zhì)的筷子吃精美奢侈的飲食,是古代先賢曾經(jīng)對于統(tǒng)治者(不可為之)的告誡’,今天您明智地選擇了樸素的生活方式,既合乎古圣先賢的忠告,帝王使用竹筷也是當代太平盛世的標志?!?/p>

      除竹箸外,宋代制箸材質(zhì)亦多樣,有犀牛箸,如王千秋的兩首詞《鷓鴣天(蒸繭)》云“絲餡細,粉肌勻。從它犀箸破花紋”; 《點絳唇》曰“犀箸調(diào)勻,更為雙雙卷”。有金箸,如曹冠《朝中措(茶)》云“金箸春蔥擊拂,花瓷雪乳珍奇”。有玉箸,如楊澤民《少年遊》云“鸞胎麟角,金盤玉箸,芳果薦香橙?!?。有朱漆箸,如《宋史·五行志五》云“有龜大如錢,蛇若朱漆箸。”。

      而重要的是箸作為進食的餐具,在宋詞中有充分的呈現(xiàn)。如吃菜,《蘇軾文集》卷十四《詩》七十九首云:“溪中亂石墻垣古,山下寒蔬匕箸香?!逼湟鉃樵诨纳揭皫X里,雖然吃的是普通的菜蔬,卻是非常香甜可口的。又如吃蟹,《蘇軾文集》卷二十三第六十七首《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云:“赤魚白蟹箸屢下”。說的是箸可以用來吃魚同時也可以吃蟹。再如喝粥,喝粥一般可以不要筷子,但是蘇軾有詩《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云:“青班照匕箸”,是指青雜色的映照著白色的匕箸,顯出一種意境,更有詩意。

      在箸的流行中,結(jié)婚時,嫁妝里放有箸的風(fēng)俗早在北宋年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東京夢華錄·娶婦》當中就曾經(jīng)提過這種被稱為“回魚筋”的風(fēng)俗,出嫁女的娘家用兩瓶淡水、三五條活魚以及一雙筷子(也就是“筋”),裝在圓口酒瓶當中,共同表達了對娘家的眷念與不舍。②徐華龍:《箸史》,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120-125頁。

      經(jīng)過元代的血與火,進入明代后,漢民族用箸進食已形成日常文化現(xiàn)象,箸文化的演進有兩大突出的變化:

      —是明代的箸形成了上方下圓的特徽。從考古材料中看,明代之前筷子大多為圓柱體,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極少。到了明代,箸基本形成了上方下圓的特徽,意指“天方地圓”。在20世紀70年代四川珙縣,考古工作者就曾經(jīng)在一口懸棺中發(fā)掘出一根單支的紅色竹筷,筷子長28公分,筷尾方形、筷尖圓形,在筷桿中段至筷尾的部分鐫刻了“江山口高日月口長五子口阿旦休”的十四字草書。③四川省博物館,洪縣文化館:《四川珙縣洛表公社十具“僰人”懸棺清理簡報》,《文物》1980年第7期。同時,在河南地區(qū)發(fā)掘出來一根木質(zhì)筷子,長31公分,同樣也是筷尾方形、筷尖圓形,而在北京的明神宗朱翊鈞墓里,1956年發(fā)掘出土了兩雙烏木鑲金箸,也是首方足圓,四楞箸頂端鑲有方金帽。④劉云主編:《中國箸文化大觀》,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

      其實,這個變化是漢民族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為圓柱體箸容易滾動,首方足圓箸不會滾動,放在桌上很穩(wěn)重。四楞方箸還為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在箸上題寫詩詞、篆刻字跡,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提供較好的物質(zhì)條件??梢娒鞔缭煨偷倪@個變化非常實用,從此成為漢民族箸的基本造型。

      二是“筷子”的俗稱開始出現(xiàn)。明代陸容所撰《菽園雜記》卷一云: “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船家希望行船時平順安穩(wěn),到達碼頭后能捷足先登。而“快”大多使用竹子制作,因而在“快”字頭上添上“竹”字頭, “筷”字就形成了。對此,明代李豫亨在《推篷寐語》中則是另一種說法,他認為船家將“箸”稱為“快子”,并不是 “箸”與 “住”諧音,而是 “箸”與“滯”諧音?!笆烙兄M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贝胰∫庑兄劭烊顼w,久而久之便喊開了,“快子”按文字學(xué)規(guī)律,漸漸變成了“筷子”。有人認為,在封建時期被加以蔑稱“疍家”的漁民社會地位不高,其生活習(xí)慣被達官貴人所適應(yīng)乃至廣泛在上流社會流傳的幾率不大。而之所以將古稱箸改成了今日的俗稱筷子,則是為了避諱明朝皇族朱姓一族的姓氏;其次,在古代宴會當中,豬肉作為非常常見的食材,卻在讀音上與箸相同,飲宴時不方便分辨;再次,宴會本就應(yīng)該是一件 “快樂”的活動;最后,在宴會當中,“快”字非常常見,催促上菜、勸酒勸菜,都會用到“快”字。正因如此,“筷子”從下里巴人的俗稱,逐漸成為了被廣泛接受稱謂。①寧波:《芻議筷子的起源及其民間文化傳承的功能》,《文化學(xué)刊》2015年第2期。但不管什么原因,筷子一名在明代開始出現(xiàn)是箸文化演化的一大拐點。

      及至清代,在漢民族文化的重建和開新中,筷子之稱逐漸流行于南北。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中亦云:“俗呼箸為快子,陸容《寂園雜記》謂起于吳中,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可見,“快子”和“筷子”的俗稱與演化,體現(xiàn)出在吳語用詞“快兒”在明朝融入了官話后,又在清朝被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的語言習(xí)慣所影響。對此,王琪在《從“箸”演變到“筷子”的再探討》中做了語言學(xué)的分析,其云:“‘箸’的發(fā)展軌跡應(yīng)為:‘箸’→明代吳方言的‘快兒’→明代官話的‘快兒’→清代共同語的‘快子’→清代共同語的‘筷子’”。有意思的是,陜西一些地方的俚語中, “筷子”雖然已經(jīng)成為普遍稱謂,但用來盛放筷子的竹質(zhì)籠子,直到今天還被稱作“箸籠子”,在某種程度上展現(xiàn)出了古語“箸”的稱謂到今天“筷子”的演化軌跡。②張成材:《從“箸”演變到“筷子”的初步考察》,《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8年第4期。

      當然“箸”也像其他古語詞一樣,雖然在共同語中銷聲匿跡了,但是依舊活躍在現(xiàn)代一些南北方言中。③王琪:《從“箸”演變到“筷子”的再探討》,《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如浙江武義縣的武義方言中至今乃稱筷子為“箸”,從不稱箸為“筷子”。又如在梅縣方言中“箸” “筷”并用。據(jù)有學(xué)者云:在漢語方言中,大多數(shù)地方都已經(jīng)改成了“筷子”的稱謂,只有福建部分使用閩南話方言以及廣東粵北粵西地區(qū)的部分粵語方言中、部分湖北河北方言當中,還將筷子成為“箸”。當然,華北西北平原的部分方言當中還使用者與古語“箸”相關(guān)的詞語,如箸籠等,只是在今天也逐漸被演化為了“筷籠”或“筷籠子”?!翱曜印贝笥腥〈绑纭敝厔?。④張成材:《從“箸”演變到“筷子”的初步考察》,《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8年第4期。

      從人類學(xué)的角度去審視筷子這個傳承千年的餐具,完全有理由視其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筷子作為漢民族的形象代表是當之無愧的。⑤李思輝:《一雙筷子與十多億人的文化情感》,《光明日報》2015年11月26日。

      猜你喜歡
      筷子民族
      一雙筷子能使水沸騰嗎
      我們的民族
      說『筷子』
      幽默大師(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06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拿筷子
      清水河县| 北宁市| 资兴市| 澎湖县| 西藏| 秭归县| 建瓯市| 沙河市| 榆中县| 荔浦县| 保德县| 罗江县| 柳河县| 石家庄市| 绵阳市| 博罗县| 连山| 德清县| 贵阳市| 莱西市| 建水县| 大宁县| 泰宁县| 仪陇县| 土默特左旗| 淳化县| 忻州市| 南汇区| 商城县| 南木林县| 甘孜| 达尔| 静海县| 芮城县| 绵竹市| 司法| 涞源县| 沈阳市| 满城县| 泊头市|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