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丹,任麗紅,2,*
(1.常熟理工學院 藝術與紡織服裝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215500;2.常熟理工學院 蘇州紡織服裝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院,江蘇 蘇州215500)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黔東南地區(qū),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悠久深遠的歷史和迥然不同的華美服飾,這是侗族不同于其他民族服飾和文化的明顯標志。侗族沒有文字,他們的文化遺產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口頭交流,并世代相傳。南部地區(qū)的侗族由于一直處于封閉狀態(tài),外來文化的滲透并未導致他們丟失自己獨有的侗族風貌[1];而北部地區(qū)的侗族早在明清時期穿著的服飾就和漢族人民的服飾相差不多,如今北侗只有極少數(shù)的婦女還穿戴侗族服飾。在歷史發(fā)展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有一部分侗族文化被轉換到侗族服飾中,侗族人民要讓侗族文化不斷發(fā)揚下去,就需要向其他民族學習,傳承侗族文化對促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侗族女性服飾風格多樣,造型獨特,圖案精美。侗族女性服飾的審美主要從民族人文視角,從3個方面去探討和分析。
侗族服飾的圖案紋樣種類繁多,有梅花、云朵、水波、樹葉等,侗族服飾上的圖案紋樣有的是獨立單一的,有的是連續(xù)有規(guī)律的,這些紋樣圖案在服裝的各部位都是左右呼應的,這些圖案紋樣的靈感大都來源于大自然。將自然與侗族服飾完美融合在一起,寓意著美好,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見圖1。
圖1 侗族服飾圖案
侗族服飾的色彩搭配同樣來源于自然界,與侗族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融洽發(fā)展。侗族女性服飾經歷了數(shù)千年的演變發(fā)展,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服飾特點的侗族服飾,侗族服飾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2]。在侗族服飾的色彩搭配方面,侗族女裝主要用侗族獨制的亮布,這種布是由藍靛草發(fā)酵的液汁洗染制成的,這種色系在房間里顯得樸素穩(wěn)重,而在陽光的折射下又不失亮麗。在圖案的運用上也非常精致細膩,表現(xiàn)了侗族服飾的典雅。
侗族女性身姿的柔美主要通過侗族女裝的開領、收腰及百褶裙的長短來體現(xiàn)的。當侗族舉辦節(jié)日盛典的時候,侗族女性會穿著華美的服飾表演各種節(jié)目,同時她們會佩戴很多漂亮的銀飾。侗族服裝的分割一般都是按照穿著者的身材比例進行裁剪的,能夠很好地展示女性曼妙的身體曲線,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見圖2。
圖2 侗族節(jié)日盛典的華美服飾
侗族服飾的款式簡約舒適,人們日常穿著的服裝多為寬松型,便于活動。侗族服飾大體可以分為上裝和下裝。上裝多為右開襟,有對襟和交襟之分,下裝大體有緊身型和寬松型兩種。侗族女性服飾在衣領、袖口、褲邊等細節(jié)處多鑲有彩色花邊裝飾,在圍兜和背帶上繡著侗族獨有的精美刺繡。侗族服飾的整體是統(tǒng)一和諧的,但是服裝款式的變化很多。如外衣開襟的長短和寬度、側開衩的高低、花邊刺繡的搭配、圍兜的形狀大小等[3]。
侗族女性的盛裝分為寬大的上、下裝,上衣一般不設領子,以對襟的開口方式穿著并且側縫開衩,下裝一般穿中長百褶裙,小腿部位系綁帶;侗族服飾廓形簡潔大方,有的在外套袖子、肩扣、裙袖口、側縫沿上裝飾花邊,還有的在肚兜上縫制多層花邊;由于侗族服飾的布料大多是自制的,所以侗族裙子的長度大多只有70 cm左右,一般在膝蓋上,小腿用綁帶護腿;侗族的百褶裙是由婦女手工縫制褶皺做成的,褶皺不易散開,有著古樸的特點,又不失美感,見圖3。
圖3 侗族婦女手工縫制的百褶裙
傳統(tǒng)侗族女裝的顏色多以藍、黑、棕等深色為主,這是南方山地民族的一個主要服飾特色,但有的地區(qū)會以白色和青色等亮麗色彩為主色。侗族有一種自制的面料,這種布料呈現(xiàn)紫藍色,是通過在黑色或藍色的面料上加入蛋清、牛皮膠進行浸染拍打,最后放到陽光下自然曬干形成的[4]。侗族婦女穿著的肚兜一般選擇較為亮麗的顏色,如藍色和綠色,再選取淡粉色、淺綠色、淺藍色的花邊進行點綴,與深色的主體部分形成對比。同時,搭配上銀花冠、銀耳環(huán)、銀手鐲等飾品,使得整體的色彩搭配和諧統(tǒng)一,又不缺顏色的對比,見圖4和圖5。
圖4 侗族自制紫藍色面料
圖5 侗族亮布
傳統(tǒng)的侗族女性服飾上的圖案紋樣主要以龍鳳為主,寓意著吉祥美好,還有一些植物紋樣作為裝飾,有云朵圖案、梅花圖案、花瓣圖案、水波圖案等;鳥紋紋樣在侗族刺繡中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因為鳥在侗族文化中有著平安美好的寓意。下裝的百褶裙上繡著太陽紋。動物紋樣的流行主要來源于侗族對圖騰的崇拜和祭祖,圖形構造原始化是它的顯著特點,從中也能感受到侗族服飾獨有的民族特色。從現(xiàn)存的侗族女裝服飾上看,在衣領、衣袖、襟口等衣片的邊沿處采用了很多花邊圖案作裝飾,還可以將花邊并列嵌接作為多層次的花邊裝飾,使之更加完整美觀。
侗錦中黑白棉織品被稱為“素錦”,細致優(yōu)雅的黑白色和五顏六色的線編織成的以及用全彩線織成的稱為“彩錦”。侗族刺繡和其他民族一樣也有非常多的種類,如連環(huán)鎖繡、鋪絨繡、盤繡、馬尾繡等,其繡工技藝精湛[5],見圖6。
圖6 侗族龍紋樣彩錦
侗族銀飾是侗族服飾搭配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銀飾的種類有很多,佩戴的位置主要在頭部、頸部、手腕等地方。頭上佩戴的銀飾有銀花冠、銀梳子、銀發(fā)簪、銀葉子等,銀花冠在裝飾效果上顯得最為明顯,通常銀花冠上有蝴蝶、小魚、元寶、銀鈴等寓意著吉祥的圖案。脖子上佩戴的銀飾大體上有銀項圈和銀項鏈2種,銀項圈在侗族服飾搭配中運用得最廣泛,其中,侗族婦女普遍佩戴三環(huán)項圈。手上佩戴的銀飾有銀手鐲、銀手鏈、銀戒指等,銀手鐲有很多樣式,如鏤空花紋型、六邊型、細環(huán)型等,相對而言,銀戒指的款式較為單一。除了這些,還有銀背吊、長命鎖、銀扣子等[6],見圖7。
侗族服飾有很多種款式,尤其是女性服飾,顏色和面料也各不相同。侗族女性平常穿著的便裝包含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服飾元素,實用方便。侗族服飾體現(xiàn)了民族特色,我們應當傳承并發(fā)展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將侗族服飾元素和現(xiàn)代休閑服飾在融合中創(chuàng)新,而不是籠統(tǒng)地照搬傳統(tǒng)服飾的藝術形式。
侗族服飾中的圖案紋樣有著裝飾美化的效果,通常這些圖案紋樣縫制在服飾的門襟、袖口、下擺等明顯的地方,加強了服裝的整體效果,細化了服裝款式。當今,有很多休閑女裝中會運用到圖案紋樣,不管是在胸前還是背后,都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見圖8。
圖7 侗族婦女銀項圈
圖8 侗族圖案紋樣圖
肚兜在傳統(tǒng)服飾中屬于貼身衣物,侗族人民巧妙地運用肚兜設計穿著在服裝外面,正如現(xiàn)在的“內衣外穿”。肚兜的藝術形式一般以刺繡為主,也有縫制圖案紋樣的。肚兜的縫制步驟包括縫、繡、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綜合體現(xiàn)了民間婦女的手藝技巧[7]。在侗族服飾中肚兜可以搭配出很多具有獨特魅力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侗族女性不一樣的美,肚兜使侗族婦女的服裝親切又富有時尚感,肚兜在現(xiàn)代的時尚展出中是不可缺少的服飾元素,見圖9。
圖9 侗族刺繡肚兜
侗族的包纏主要指侗族人民用布料包裹在頭部。包纏在侗族服飾上有著很實用的功能,能夠幫助婦女在勞作時固定頭發(fā),還有著美觀裝飾的作用,使侗族婦女的整體造型更突出。目前,有很多現(xiàn)代時尚造型融入了包纏的元素,見圖10。
圖10 侗族包纏頭部的婦女
侗族服飾上有很多裝飾性的繩帶,這些飾帶用于系肚兜和腰帶,防止脫落。這些飾帶被廣泛應用于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同時,在現(xiàn)代時裝設計中有很多設計師融入了飾帶元素,所以,在現(xiàn)代服飾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的裝飾手法。
首飾和配飾在服飾上是不可或缺的點綴。在節(jié)日盛典的時候,侗族婦女會佩戴首飾進行服飾整體搭配,服裝上的流蘇有著靈動的裝飾效果,典雅中帶點俏皮可愛,流蘇的裝飾顯出了女性的優(yōu)雅氣質。在服裝設計中流蘇元素不僅在侗族服飾中被廣泛地應用,而且在現(xiàn)代的時尚服飾設計中也很流行,見圖11和圖12。
圖11 銀冠、銀項圈、流蘇
圖12 現(xiàn)代女裝中流蘇設計
侗族服飾是研究侗族文化的一種途徑,是一本無字史書,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侗族服飾有著豐富多彩的元素,通過對侗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在現(xiàn)代休閑女裝上加入侗族服飾元素,將侗族服飾元素與現(xiàn)代流行服飾完美結合,使侗族文化能夠被更多的人了解,讓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發(fā)揚光大,使侗族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隨著時代進程歷久彌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