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中的這兩件大事,似乎要占去我們生命的超長時段。既然要耗去這么久的光陰,何必不讓它們都帶著快樂的因子,讓我們的人生更隨喜呢?
沈從文先生湘行一路,隨處可見“快樂”二字。與夫人鴻雁傳書,兩人的心是快樂的;所記述的人、事、物、景,都有著其獨有的快樂——或許所繪只是底層,但快樂無分貴賤。
“讀書時 ‘過程的快樂與‘目的的快樂能統(tǒng)一當然好。如果二者不能統(tǒng)一,我更看重過程的快樂,更看重超越功利的讀書,就是蔡元培所講的‘學問改變氣質(zhì),讀書怡人性情。 ”余三定先生對閱讀的理解,跟本刊推崇的觀點如此契合。我們推崇快樂閱讀、無功利閱讀,愿讀者朋友真正將閱讀融入骨血里。
生活不只有讀與行,還有吃。李漁這個“吃貨”,把吃蟹硬是“吃成了一門精細的藝術(shù)”。精研細琢中的他,一定是快樂的——這不,他的《閑情偶寄》就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shù)大全,對我們今天提高生活品位、營造藝術(shù)的人生氛圍仍有著極大的借鑒價值。
“善讀者、善思者、善寫者、善言者,都應該是——善聽者。”劉煒偉老師讀余光中,既讀且思,帶領我們在余先生描繪的情景里,詮釋自己的人生與幸福。能達到這種境界,是讓人欣喜的、快樂的。
差異再大的生活方式,只要是自己選擇的,就都會有著快樂的成分。而那些非己所愿的生活方式,在與其抗爭或征服的過程中,同樣會收獲不可多得的快樂。人生哪有那么多悲觀與失望,若想要快樂,哪里都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