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凱凱
王于齊和黃羽蔓畢業(yè)于臺灣東海大學。去年,他們結伴到柬埔寨旅游,對瑰麗的洞里薩湖和恢弘的吳哥窟驚嘆不止,流連忘返。然而,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他們也發(fā)現當地似乎有很多殘疾人。
一開始,他們并沒有在意,直到后來在街道閑逛時,才發(fā)現這一現象并非偶然。當地殘疾人太多了,而且很多人都沒有安裝假肢,殘缺的身體讓他們變得極度不自信,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后來他們得知,柬埔寨是全球地雷最密集的國家,號稱“地雷王國”。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里,地雷造成了約6萬人傷亡,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少年。因為貧窮,很多殘疾人都支付不起昂貴的假肢費用。
“如何才能幫助他們?”王于齊和黃羽蔓查閱了很多資料。原來,假肢價格之所以昂貴,除了制作過程產生的費用外,更多的是材料的因素——制作假肢的材料都是一些復合塑料。那么,有沒有能替代復合塑料的假肢材料?
經過多次研究和試驗,王于齊和黃羽蔓終于設計出一款新型假肢,它是用竹子為原材料做成的。他們在假肢的踝關節(jié)處設置了多層竹子結構,通過竹子本身的彈力降低假肢走路時的能量消耗。而包裹假肢的部分則采用熱塑性塑料材質,使用時,先將其加熱軟化,再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形成合適的形狀。
相比于傳統的假肢,這款假肢的成本降低了許多,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而且模塊化的設計使其可以調節(jié)到各種尺寸和長度,解決了青少年由于生長速度較快而需要頻繁更換假肢的難題。
最終,這款設計獲得了諸多設計大獎,包括2017年的紅點設計至尊大獎。事后,有人質疑這款設計“嘩眾取寵”,對此,負責頒發(fā)紅點設計獎的嘉賓說:“設計的好壞在于它的實際用途,只要能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好設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