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館君
一個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姑娘,月薪4000元,為了讓自己省去坐地鐵和公交的麻煩,她每天花60元錢打車上下班。
當(dāng)然,也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每天打車來回,雖然花費多,但這讓她覺得,在廣州這樣一個一線城市里,活得很體面、很踏實、很精致。這種精致的感受,成本也很高,每個月光交通費就是1800元,占了她工資的近一半。
在一個中部省份的省會城市,一個剛畢業(yè)不久的年輕人,工資不算高,比當(dāng)?shù)氐钠骄€低一些,3000元一個月。
他有個習(xí)慣,每天下午要喝一杯咖啡,而且必須是星巴克的,30元一杯。有朋友問他:“你的工資并不高,為什么不喝肯德基里的咖啡呢?那樣更便宜些。”他說:“我就是喜歡手捧星巴克走在辦公室里的感覺,它不僅是咖啡,更代表著一種生活狀態(tài),優(yōu)雅、從容。”僅僅為了抓取到這種生活狀態(tài),即使是片刻,他也愿意付出每個月900多元的花費,工資的近1/3。
有個姑娘在深圳工作,8000元一個月,做廣告行業(yè),嚴(yán)格來說,工資不算高,果腹而已。
但是她花了4500元在市中心租了一個單間,精裝修,有巨大的落地窗。透過落地窗,白天可以看見高架橋和人流,晚上可以看見霓虹燈和月亮?!拔也皇菦_著這個房間來的,我是沖著這扇窗來的?!彼f,每天下班回來,她坐在落地窗前,不喝紅酒,只喝涼白開,也會有一種過著《我的前半生》里,唐晶獨立而精致的生活體驗。
這份體驗,即使短暫而虛幻,她也愿意為之付出超過一半的工資,壓縮生活的其他開支,做個月光族。
這些消費行為,看似都有理有據(jù),實則已經(jīng)超出了生活必需的消費。法國社會學(xué)家塔爾德稱,這是一種模仿他人的習(xí)慣,而這種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關(guān)系。
經(jīng)濟學(xué)中有一個概念:人設(shè)經(jīng)濟學(xué)。
所謂“人設(shè)經(jīng)濟學(xué)”,就是商家捧紅一個人,打造某種生活方式的“人設(shè)”,并不斷向社會傳遞這種生活理念,讓你在心底接受,并完全認(rèn)可。然后就可以乖乖地讓你掏錢了,并且你不會覺得這是商家的套路。相反,你覺得這錢花得正當(dāng),花得理直氣壯。
“人設(shè)經(jīng)濟學(xué)”的另一個層面,是社交消費的崛起。很多人并不是為了生活在消費,而是為了社交形象在消費。
當(dāng)你迷戀上某個“人設(shè)”之后,你就會自動代入,在潛意識中,把自己打造成那種“人設(shè)”,在朋友圈中展示出來。朋友圈中的你與現(xiàn)實中的你,完全割裂開來。你愿意為朋友圈中的那個你瘋狂消費,去旅行、去購物,為了讓那個自己更貼近想象中的“人設(shè)”。
你被你的社交形象反噬了,就這樣,你的消費權(quán)被牢牢控制在商家手中。
日本生活家有川真由美倡導(dǎo)極簡主義生活美學(xué)。
她講過一個故事。去旅行時,她看到免稅店里面有一件衣服,一下子就吸引了她的眼球。雖然和她平常的穿衣風(fēng)格不一樣,但這件衣服設(shè)計得很好。她試穿了一下,果然很適合她,也很好看。
可是出于消費習(xí)慣,她又開始思考:我需要它,還是我喜歡它。如果是我喜歡它,一個月后我還會喜歡它嗎?考慮之后,她放棄了購買。因為她深知,這種風(fēng)格的衣服于她而言,就是過過癮,她的喜歡不會超過一個月。
很多人的購買行為,都是因為喜歡;但很多人的喜歡,都不會超過一個月。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理性消費的原則。真正的理性消費,只有一條標(biāo)準(zhǔn),那就是依照生活所需,進(jìn)行消費決策。唯有回歸生活本質(zhì),才會讓消費更加理性。
這里有4條購買原則,在購買一件東西時,先思考,再決定是否購買:
1.該物品是否為生活必需?
2.該物品如非生活必需,是否非常喜歡?
3.該物品如非常喜歡,喜歡周期會有多長?
4.如購買,下一次搬家,會帶走它嗎?
有川真由美說得好:“真正精彩的生活,靠的不是堆滿房間的東西,也不是用之不盡的金錢?!医?jīng)歷過怎樣的時光?我將要度過怎樣的時光?對時間內(nèi)涵的正確理解,才是舒心生活的關(guān)鍵。”
(摘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