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惟宏
清末滇黔書畫家竹雅孫清彥不僅一直被方家贊譽為“畫竹尤稱絕詣”的大家,而且,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中對他還有“行草隸篆、鐘鼎金石、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翎毛草蟲無一不精。雖古名大家,亦不過是”的評價,似乎褒過了些。但最近,定居深圳的親人出示了孫竹雅以貴州名勝為題材的四幅山水,證實了對他的評價。這四幅畫,不僅能觀察到孫竹雅畫山水所掌握的嫻熟而高超的技法技巧,而且通過詩情畫意的描繪,還感受到這位畫家對貴州山山水水熱愛的真情。
四幅畫尺幅一致,皆為43×37㎝。畫家以精湛的小寫意山水筆法,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描繪出四處不同的景致。四幅合一,形成一套有機聯(lián)系的組畫。
組畫分別畫了春季的貴陽黔靈山、夏季的鎮(zhèn)寧黃果樹瀑布、秋季的關(guān)嶺鐵索橋和冬季的貴陽雪崖洞。分別以《黔靈春曉》《犀潭夏瀑》《鐵鎖秋清》《雪崖冬餞》的款識,將四處名勝表現(xiàn)得生動形象,熠熠如生,意境高遠,詩意濃郁。
先賞第一幅《黔靈春曉》。畫面重心從中移向左,中間是一山頭,左邊則是一層比一層高遠的山林,一條小路從右下向左,過小橋再往山林里盤伸,林中白云深處,山色空蒙,隱約現(xiàn)出亭臺樓閣。畫的右邊空白處是題款,使畫面獲得到平衡。
上了年紀的老貴陽一看便能記起,這畫畫的是黔靈山進山的山谷及伸進去的九曲徑一帶,進山的小路就是從這邊進去的,小橋下是七星塘流出的涓涓溪水。
貴陽黔靈山,集貴州萬山之靈氣,明洪武年間始有人開發(fā),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佛教傳人赤松和尚在山上創(chuàng)建弘福寺,并定名為黔靈山。從此,遷客騷人悉登臨于此,香火不絕于寺中,成為貴州佛教圣地,有“黔南第一山”之美名。
畫家用畫山水的折帶皴、披麻皴、亂柴皴等技法描繪出前石后山,樹則從近處的幾棵的詳細推移向遠方的成林的簡約,石綠石青淡彩和淡墨渲染出山谷中的蔥蘢,看上去一派春意盎然,路上踏青的游人點綴出春天的生機與生氣。這讓人不禁想起清人劉世恩的絕句:“閱盡黔南幾處峰,四圍山色影重重。黔靈秀絕猶堪畫,今古人傳水云封。”
要表現(xiàn)貴州夏季最好的景致,畫家選擇了夏汛豐水期黃果樹瀑布的壯美奇觀,取名《犀潭夏瀑》。這“犀潭”,即犀牛潭,是瀑布傾泄而形成的深潭,因其形像犀牛而得名。過去的人說“犀牛潭”就包含了瀑布,“黃果樹”是后來稱的,它包含了瀑布和犀牛潭。
畫面描繪的是黃果樹雨霽的景象。雨后云蒸霧繞的山嵐,纏繞住蒼翠欲滴的青山的腰,滔滔的白水河從霧中流出,在此奔騰而下,直泄到深不可測的犀牛潭,畫雖無聲,卻聞“飛瀑響起千鈞雷,高卷銀濤下九陔”之聲。一條路從側(cè)往里伸,帶出街上鱗次櫛比的石板屋舍。路上旅人順道而行,仿佛側(cè)耳聽那飛瀑的轟鳴。這一景象,直到20世紀70年代,走滇黔公路時在這兒看到的,仍是這般模樣。
畫家運用了山水畫中“大混點”技法,焦?jié)庵氐?,臥筆紙面,畫樹點山,適當重疊。滿眼蒼翠,青黛欲滴。而縈繞的山嵐則采用烘云法,以畫叢樹或山石襯出云帶,再用淡墨烘染出浮動的留白的云靄,讓它縹緲迷茫。一幅真實的寫生啊,絕!
《鐵鎖秋清》畫的是關(guān)嶺北盤江的鐵索橋。它是滇黔交通之樞,素有“滇黔鎖鑰”之稱。在兩岸雄奇險峻的高山之間,鬼斧神工鑿出一條峽谷,這就是北盤江大峽谷。明代時為便通往云南屯軍戌守,修建了此鐵索橋。據(jù)方志記載,關(guān)嶺鐵索橋是用14根粗大鐵索鏈嵌釘在兩岸巖石上,用木板橫蓋其面而形成的橋。橋長71米,寬近3米,橋面距江面70余米。江水日夜奔流,洶涌澎湃。
曾有詩人這樣描繪:“橫空鐵索系山腰,儼似楊州廿四橋。履險如夷通利濟,征車那計浪中搖。”畫家曾數(shù)次往返于滇黔之間,每次過往,橋面晃蕩,風口浪尖,無不驚心動魂,也給他留下感同身受的印象。
需要指出的是,孫竹雅畫的鐵索橋,在他畫后又被洪水沖毀。光緒二十四至二十七年(1898~1901年)鐵索橋得以重修成為滇黔驛道之要沖,稱花江鐵索橋。今天鐵索橋遺址仍在,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畫面表現(xiàn)的是秋高氣朗之時,險竣陡峭的峽谷兩岸,林木染霜,萬山映紅。鐵索橋橫臥于高高江上,下有滾滾流水。這樣的畫面,讓人產(chǎn)生遐想,正是“上托青天一帶,下吻浪花萬朵”。滇黔之道,千山萬阻,而這鐵索僑,活脫脫一個“鎖”字了得!
為了突出貴州山水的特征,畫家運用了畫石山常用的折帶皴和小斧劈皴,突出山陡勢險的變化。而江水則用扁平的淡墨線條走筆,表現(xiàn)出浩瀚東去,一瀉千里之勢。那架成弧形的索橋上,仍有行人,是畫家置身此景?
貴州冬季少有冰雪覆蓋,更無與“雪”相關(guān)的地方,取南明河畔的雪涯洞表現(xiàn)雪景不僅關(guān)聯(lián)到“雪”,而且更能加重那“餞”的分量和內(nèi)涵。這無疑是畫家《雪崖冬餞》的精心立意。
雪涯洞對今天的人來說已經(jīng)很陌生了,它位于南明河中段與市西河相交的西岸,老貴陽一中的對面。此地在明代系薛紹魯居住的花園。它后面有金杯玉盞山,山的前下方有一淺溶洞,后經(jīng)鑿穿,兩面相通,被人稱之為“薛家洞”。后因“薛”和“雪”的諧音改稱為“雪涯(崖)洞”。乾隆五年(1740年),貴州布政使陳德榮在此重修了來仙閣,又增設(shè)廊廡和靈官閣,種植花木,成為次南門外一勝景。雪涯洞洞中有名人刻石,南明河蜿蜒而過,河邊有排柳樓宇,水光山色,楊柳依依,便形成“雪涯秋柳”之名勝,竟然爭上“貴陽八景”之一呢。
說到雪涯洞的景致,不只孫竹雅一人畫過,此前的貴州學政鄒一桂,在乾隆八年(1743年)曾畫過雪涯洞的設(shè)色寫意,那是雪涯洞的秋景,并題有五言詩。其中“倚檻臨清澈,停杯看落霞。遙歸計歸雁,萬里愧星槎?!闭f明那兒的確是風景如畫的好去處。
而孫竹雅畫的是雪涯洞的冬景,他從南明河與市西河交匯處取景,正面畫出薛家花園和那些林木,以及后面來仙閣、靈官閣這些樓宇,在金杯玉盞山下,才隱現(xiàn)雪涯洞。河上那石板橋,大概就是今天南明河上新橋的位置。
能畫出貴州這樣的冬景實為難得。整個畫面都凝固在冰天雪地之中,山白了,樹白了,路白了,樓閣的瓦面白了。而這些白,都是留出來的。山的留白真是一種技巧,必須掌握山形,在陰面上勾勒擦染,讓陽面留白,再用淡墨烘染出陰沉的天空和冰封的河流,以襯出雪的潔白。讓人感到這真是寒意襲人的隆冬呀。
四幅山水,各有特色;皴擦點染,技法各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四幅題款,意深詞妙。它們都統(tǒng)一于贊美貴州山水名勝之壯美的這一主題。
畫家作此畫的時間是丁丑年,即光緒三年(1877),時“咸同之亂”己平息,是他“卸任后居住省垣,以書畫自娛”(摘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志》)的時期。這時正是他書畫創(chuàng)作的頂峰期,很多傳世精品都在此時出現(xiàn)。特別要指出的是,這個出生在云南呈貢的竹雅孫清彥,從咸豐庚申年(1860年)進入貴州后,足跡己遍及黔中大地。此時他己把貴陽當作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定居于貴陽。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于他都有一份情懷,都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在他筆下生動的得以體現(xiàn)。而這組畫,更是寄托了書畫家對這片土地無限熱愛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