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康熙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最長、最有作為的皇帝,他當(dāng)政期間積極學(xué)習(xí)漢族祭祀文化,加強了滿漢兩族之間的溝通和融合。比如其祭禹,從祭禹的歷史文化,到對禹祭舊制禮儀的學(xué)習(xí)、到祭祀新規(guī)制定的審慎思考,再到親身赴會稽祭禹、遣官祭禹,都說明了康熙對華夏開國皇帝大禹的重視。
一
為什么要祭祀?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溝通滿漢,適宜大一統(tǒng)政策;二是清代黃河人工改道的需要。
先談?wù)効滴鯙闇贤M漢,適宜大一統(tǒng)國策,在祭禹方面的種種作為。
(一)康熙對周代以來中華祭祀文化制度的學(xué)習(xí)和肯定
依據(jù)《禮記·祭法》:“‘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zāi)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雹儆帧抖Y記·祭法》中“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②大禹已經(jīng)成為祖先神接受后代的祭拜,夏朝開國以來對黃帝、鯀、顓頊和大禹都是舉行帝王大祭祖先神的儀式的。周代設(shè)立了古代成為祀主的五大標(biāo)準(zhǔn),并且將堯舜禹湯文武并列,為后代帝王樹立了可以效仿的榜樣??滴跤H祭大禹前曾在禮部的諭旨中提到“茲行次浙省,禹陵在望,念大禹功德隆盛,萬世永賴,應(yīng)行親詣旨,以展企慕之忱”,表明對漢族奉祭圣王標(biāo)準(zhǔn)的認(rèn)可。
祭禹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共同祖先的祭祀,團(tuán)結(jié)民眾?!秶Z·魯語上》陳述了古代圣王制定祭祀制度的法則,稱述了大禹因為以德修鯀之功,位列“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之中,接受后代占祭;另“少康中興”的季杼,率領(lǐng)大禹的后裔恢復(fù)夏后氏的天下,依靠的就是對共同祖先的祭祀。原文如下: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zāi)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③
正如何仁富教授在《唐君毅論儒家“三祭”的宗教價值》④文中,提到的儒家所重視的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賢三祭的宗教價值與意義是祈求與報恩、有限與無限、現(xiàn)實與超越相協(xié)調(diào)的宗教精神;是“人之本心本性即天性天心”之天人合德之教。中國傳統(tǒng)之宗教性的三祭,因其不重祈求而重報恩,故此祭中之精神,為一絕對無私之向上超升伸展,以達(dá)于祖宗、圣賢、天地,而求與之有一精神上之感通。
(二)康熙是帝王祭禹史中的實踐者
先秦時期,夏禹與黃帝、堯、舜同列祀典。自漢以后,累代在京師立廟,奉祀先代創(chuàng)業(yè)之主、有道明君,夏禹均在其列。會稽(紹興)是大禹陵寢所在,自夏啟肇始,祭會稽大禹陵成為歷代官方祭祀大禹最重要的場所。歷代王朝祭祀大禹,逐漸形成皇帝遣使祭祀、越州長官致祭的制度。“祭禹”這種古老的儀式,傳承和發(fā)揚了大禹精神,弘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美德,有利于激勵民心和祖國的統(tǒng)一。
夏啟,紹興帝王祭禹傳統(tǒng)首先發(fā)起者?!秴窃酱呵铩吩?“啟使歲時祭禹于越,立宗廟南山之上,封少康庶子無余于越,使祠禹。至勾踐遷都山陰,立禹廟為始祖廟,越亡遂廢也?!保ò?今禹廟在會稽山下)啟遣使每年祭日來越祭禹,并在南山(今南鎮(zhèn)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大禹以下第六代君王是少康,曾封自己的庶子無余到越地來,成了守陵人。以至于到了春秋時的越國勾踐正式“立禹廟為始祖廟”。
秦始皇,帝王親祭大禹先行者。秦代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上會稽,祭大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秦始皇是到大禹陵親祭大禹的第一位皇帝,其意義重大,由此開啟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禮儀。秦二世胡亥繼位后,為彰顯其父始皇帝的功德,也于二世元年(公元209年)春至?xí)烙??!妒酚洝し舛U書》:“二世元年(前209)春,東巡碣石,并海,南歷泰山,至?xí)?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贝撕蟠蠖嗍腔实叟汕补賳T的遣祭、官祭。
康熙—帝王親祭禹陵傳承者。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都曾至紹興禹陵親祭大禹。《清史稿·本紀(jì)第七》記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圣祖“二月辛丑,上駐蘇州?!梁?渡錢塘江,至?xí)铰?。壬?祭禹陵,親制祭文,書名,行九叩禮,制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康熙以“三跪九叩”——祭祀最高的禮儀“大祀”大禹,又書“地平天成”勒石,可見其對大禹功績的認(rèn)可,對祭禹傳統(tǒng)的認(rèn)同和意義的深刻認(rèn)識。
除此之外,康熙在位時,十次派遣官員到會稽祭禹:
康熙七年(1668年),遣周之桂致祭;
康熙十五年,遣李廷松致祭;
康熙二十一年,遣徐誥武致祭;
康熙二十七年,孝莊文皇后神主升袱太廟禮成,特遣色特告祭;
康熙三十五年,遣王材任致祭;
康熙三十六年,皇帝“親征漠北,蕩滌寇氛,廓清邊徼,永靖兵革”特遣王焯告祭。
康熙四十二年,遣李旭升致祭;
康熙四十八年,皇帝初患“劇疾”,后“平復(fù)如初”,特遣盧起龍告祭;
康熙五十二年,“適當(dāng)六旬初屆,所幸四方寧謐,百姓乂和,稼穡歲登,風(fēng)雨時若”,特遣周起渭告祭。
康熙五十八年,孝慧章皇后神主升袱太廟禮成,特遣田文鏡告祭。⑤
(三)康熙在位時修訂了祭禹的制度
唐代曾在《舊唐書·禮儀四》的禮制中對歷代先王祭祀進(jìn)行了梳理,確定了其祀主帝王、配享功臣以及祭祀地點。其中,關(guān)于大禹的內(nèi)容是“夏禹,伯益配,祭于安邑”。⑥配食就是附祭,配享。配食并非合葬,這是兩種行為。配食是讓亡靈在同一祠廟里共享子孫的祭品,讓后死者附于先靈合祭。為什么配食的是伯益呢?《史記·夏本紀(jì)》中提到伯益曾是助禹治水成功的功臣?!坝砟怂炫c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⑦祭祀地點為什么定在山西安邑呢?因為安邑是古代是夏朝都城之一,位于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qū)。
那么康熙祭禹為什么不去山西安邑,而到浙江會稽呢?根據(jù)《史記·夏本紀(jì)》記載大禹在位“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又曰“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⑧所以說大禹葬所定在浙江紹興會稽山下是有史可查的??滴鯌?yīng)是仔細(xì)考察大禹史料后才做出決定的。這里補充一下后代帝王定立祭禹地點時的史料分析,《舊唐書》將禹廟設(shè)在河北縣;《宋史》《金史》《元史》將禹廟建于黃河一代的平陽、河中府(今山西運城一代),禹祠則建在紹興會稽。到了《明史·禮四》中才出現(xiàn)“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谡憬叨?會稽祀夏禹、宋孝宗”。⑨由此,從明代開始大禹的祭祀才正式定立在浙江。相關(guān)信史資料如下:
乙丑,次陜州,自新橋幸河北縣,祀夏禹廟。
——《舊唐書·卷三·本紀(jì)第三·太宗下》
丙午,詔吳越立禹廟于會稽。
——《宋史·卷二·本紀(jì)第二》
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于仲春之月祭伏犧于陳州,神農(nóng)于亳州,軒轅于坊州,少昊于兗州,顓頊于開州,高辛于歸德府,陶唐于平陽府,虞舜、夏禹、成湯于河中府,周文王、武王于京兆府。
——《金史·卷三五·志第一六·禮八》
夏四月丙戌朔,大軍樹柵鑿塹,圍璮于濟(jì)南。丁亥,詔博興、高苑等處軍民嘗為李璮脅從者,并釋其罪。庚寅,命怯烈門、安撫張耕分邢州戶隸兩答剌罕。辛卯,修河中禹廟,賜名建極宮。
——《元史·卷五·本紀(jì)第五·世祖二》
到了清代,康熙考察漢人舊制認(rèn)同《明史》所修。其祭禹會稽,既上承其父順治帝,又下啟其孫乾隆帝,又不斷完善補充祭禹制度,深化了對華夏一統(tǒng)的凝聚作用。依據(jù)可參考《清史稿·禮三·吉禮三》對順治帝時期制定帝王陵寢祀典制度的完整的記錄:從伏羲帝到明代崇禎皇帝對歷代帝王及其祭祀地點進(jìn)行了規(guī)定,凡二十八地、陵寢四十處;浙江祀會稽大禹陵寢。并且規(guī)定“凡巡幸所蒞,皆祭陵廟,有大慶典,祭告亦如之”。如原文:
(順治帝)八年,定帝王陵寢祀典,淮寧伏羲,滑縣顓頊、帝嚳,內(nèi)黃商中宗,西華商高宗,孟津漢光武,鄭周世宗,鞏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趙城女媧,榮河商湯,曲阜少昊,東午唐堯,中都軒轅,咸陽周文、武、成、康,涇陽漢高祖、唐宣宗、咸寧漢文帝,長安宣帝,富平后魏孝文帝,三原唐高祖,醴泉太宗,蒲城憲宗,酃神農(nóng),寧遠(yuǎn)虞舜,會稽夏禹,江寧明太祖,廣寧遼太祖,房山金太祖、世宗,宛平元太祖、世祖,昌平明宣宗、孝宗、世宗,各就地饗殿行之,或因陵寢筑壇,惟元陵望祭。十六年,幸畿輔,親酹崇禎帝陵,謚曰莊烈愍皇帝。
凡巡幸所蒞,皆祭陵、廟,有大慶典,祭告亦如之??滴醵?滇亂平,遣官致祭,頒冊文、香、帛,給黃傘一,御仗、龍纛各二,凡成武功,皆祭如典。二十三年,南巡,道江寧,詣明太祖陵,拜奠。諭有司巡察,守陵人防護(hù)。越五年,巡會稽,祭禹陵,祝文書御名,行三跪九拜禮。蹕江寧,祭明太祖陵,如祀禹儀。凡時巡祭帝王陵寢,儀同祭廟,率二跪六拜,茲蓋殊典云。
(乾?。┦?選姒氏子姓一人,授世襲八品官,奉祀禹陵。
——《清史稿·禮三·吉禮三》⑩
(四)康熙時期建立的祭禹新規(guī)及其對后代帝王的影響
清代按例,至?xí)挠砹陮嬛录赖?有皇帝(朝廷)遣使祭,有司歲春秋二仲月祭。凡巡幸所蒞,皆祭陵廟。凡登基授受大典,上尊號、徽號、萬壽節(jié),皇太后萬壽節(jié),冊立皇太子,凱旋奏功,皆致祭陵廟。祭文香帛,遣官自京齋送。凡是巡祭帝王陵寢,儀同祭廟,一律二跪六拜。但是康熙、乾隆巡會稽,祭禹陵,均破例行三跪九叩之禮。甚至到了(乾?。┦?選姒氏子姓一人,授世襲八品官,奉祀禹陵。康熙帝祭祀大禹的行為對后代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大清一朝,共有8位皇帝遣官祭禹??滴鹾颓晌皇怯H祭的皇帝;遣官祭禹自從順治帝1651年首開先例后,康熙朝共10次遣官來祭;雍正朝共3次;乾隆共18次;嘉慶共6次;道光共3次;咸豐1次;光緒3次??梢哉f康熙是清朝在祭禹方面是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人物,為后世皇家認(rèn)同漢人祭祀文化做出了表率。
二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于種種原因,黃河河工破壞嚴(yán)重,黃河經(jīng)常泛濫決口,給沿岸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同時又嚴(yán)重威脅著漕運的安全。這就直接關(guān)系到清朝經(jīng)濟(jì)的生命線,影響到清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因此,治理黃河成為當(dāng)務(wù)之急。
早在順治皇帝時期,黃河幾乎是年年決口?!肚迨犯濉ず忧弧分休d順治一朝18年中僅大的決口多達(dá)20次。[11]黃河每年都會發(fā)生決口,甚至一年數(shù)次決口,在同一個地方數(shù)次決口也時有發(fā)生。黃河大的決口主要集中在中游的河南以及山東和安徽的交界處??滴醭跗诤踊加性鰺o減,特別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輔任河道總督以前,黃河連年決口,有時一年數(shù)次。如康熙九年,絕曹縣牛市屯;又決單縣譙樓寺,高郵運河之茶庵清水潭,江都運河之東堤四淺。在康熙元年至十五年(1676年)期間,黃河決口就有67次。[12]黃河決楊家莊200余丈,至康熙二十年才堵塞這個決口,給沿河兩岸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其中河南、蘇北廣大地區(qū)深受水患之苦。此時,黃河的河患也使得長江下游江浙的情況嚴(yán)重起來,危及運河及漕運的暢通。隨著靳輔在康熙十六年對黃河大修的開始,到了康熙二十一年黃河大修各堤工的完成,再就是康熙帝的六次南巡,重視河工,黃河水患大大減少。此后,黃河雖有決口,但危害已經(jīng)減小。黃河約50年沒有大的危害。
清代《嘉慶山陰縣志》卷首登載了一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南巡,拜謁大禹陵時寫的詩《謁大禹陵》:
古廟青山下,登臨曉靄中。
梅梁存舊跡,金簡紀(jì)神功。
九載隨刊力,千年統(tǒng)緒崇。
茲來薦蘩藻,瞻對率群工。[13]
康熙的此次大禹陵拜謁發(fā)生在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時,當(dāng)時的重要背景是黃河治理已經(jīng)初見成效。自從康熙十七年到二十年,三年共完成導(dǎo)黃入海,改移清口、高家堰、清水潭、歸仁堤、皂河等六大工程。由于主管治理河務(wù)的靳輔和兵部尚書等巡河大臣在治河問題上意見齟齬,才導(dǎo)致康熙此次南巡。在歷查河道之后,康熙于返京的前一個星期,拜謁了大禹陵。應(yīng)該說,此次拜謁,康熙的心情是興奮的。千百年來黃河水患終于有了初步治理的顯著成果,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康熙自問比起大禹,或許尚有不及處,但這畢竟是千百年來圣王帝君少有之作。所以,康熙懷著豪邁興奮的心情肯定大禹“九載隨刊力,千年統(tǒng)緒崇”,這是對大禹治水隨山刊木,墮土浚川的功績的認(rèn)可,同時也暗含了對自己治黃業(yè)績的高度肯定。大禹治水的“疏導(dǎo)”思路是“疏九河,瀹濟(jì)、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把洪水導(dǎo)入長江,排入大海;與此同時,用堵塞之法,迫使水流改道以保證河流按照預(yù)定軌道進(jìn)入大海。同理,康熙面對黃河水患,不僅僅吸收了大禹疏導(dǎo)和堵塞的雙重辦法,還發(fā)明了以水治水的辦法。具體來說就是利用洪澤湖水和淮水共擋黃河之水,從而解決黃河倒灌問題,確保一方平安和漕運順利。至今仍在大禹陵禹廟的楹柱上留有當(dāng)年康熙御題的對聯(lián)“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體現(xiàn)了康熙對大禹治水和治國思想的精粹概括;也體現(xiàn)了其作為一代帝王永遠(yuǎn)緬懷疏導(dǎo)江河淮漢的大禹,永遠(yuǎn)思念其人其德;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總能感受到那種精粹純一、順從天理的精神。
三
康熙帝上承順治帝,下啟雍正、乾隆,其作為盛世的締造者在溝通滿漢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他是清朝第一位親祭禹陵的皇帝,他對祭禹的重視,一方面是滿族入主中原,溝通滿漢,適宜大一統(tǒng)的國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當(dāng)時清代黃河連年河患、影響漕運,急需如大禹般治理水患以便安邦的客觀需要。因此其在主政期間從祭禹的歷史文化,到祭禹舊制的學(xué)習(xí)、祭祀新規(guī)的制定以及親祭禹陵、遣官祭禹都畢力躬行,對后代帝王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注釋:
①②[元]陳澔注:《禮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6頁、第525頁。
③《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5頁。
④何仁富:《唐君毅論儒家“三祭”的宗教價值》,《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6年第?期,第64-68頁。
⑤沈建中:《大禹陵志》,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頁。
⑥[后晉]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909頁。
⑦⑧[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51頁、第83頁。
⑨[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92頁。
⑩[11]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525-2526頁、第3715—3768頁。
[12][清]靳輔:《治河奏績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9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49頁。
[13][清]《嘉慶山陰縣志》,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校刊,紹興縣地方志委員會1936年,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