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李茂軍
(1.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貴州師范學院馬列主義教學部,貴州 貴陽 550018)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尤其是中國躍居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后,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恐慌。于是一些權力轉移理論者基于“國強必霸”的邏輯鼓吹“中國威脅論”[1](P22), 亦有一些 “國家資本主義”、“中國責任論”等攻擊中國道路的反對言論不時飄進世人的耳朵。這不僅預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發(fā)展壯大,而且標志著中國逐漸成為具有潛在影響力的與資本主義比肩的國家,在世界格局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較高聲譽。中國道路具有如此強大的威懾力和影響力,源于它所具有的 “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2](P30)。社會是歷史的橫斷面,歷史是社會的縱線條,從歷史的深處把握中國道路生成與演進的必然性,有助于獲知其強大的生命力所在,以及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價值。
根據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多次闡釋,人們將“中國道路”理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問題在于這條來之不易的民族復興之路究竟始于何時?對其歷史起點的追問與合理解答,不僅關乎中國道路內涵與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而且關乎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一百多年歷史定位及未來走向。
關于中國道路的歷史起點問題,目前學術界存在以下幾種看法:(1)把歷史起點定位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打破閉關鎖國、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態(tài);(2)定位在1921年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的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帶領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與改革;(3)定位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獲得合法性基礎;(4)定位在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
在對上述幾種存在分歧和爭議的觀點審慎地進行比較分析之后,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更符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客觀事實,更具合理性。具體原因在于:其一,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的各黨派未能探索出一條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自1840年以來,從林則徐、魏源倡導“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洪秀全發(fā)起的太平天國運動,從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各種各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方案都嘗試了,但卻始終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發(fā)展道路。當然,無數仁人志士的流血犧牲不容抹煞,他們?yōu)樘剿髦袊缆贩瞰I了青春乃至生命。其二,中國道路是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引領之下揚帆起航的。五四運動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除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博愛”等思想傳入中國之外,對20世紀中國歷史具有重要影響的即是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人是這一科學理論民族化、大眾化的主體,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才走上一條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袄碚撛谝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4](P11)。 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們才逐漸滌除封建關系的束縛,變革土地所有制,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才為中國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礎。其三,我們不能以一個事物發(fā)展到成熟階段才作為其成立的標志。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由萌芽到成熟完善的發(fā)展歷程,不能因事物處于萌芽階段、發(fā)展具有隱晦性而否認其存在,也不能將成熟階段所顯示出的特色作為其正名的依據。在中國道路問題上,沒有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人民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就不會有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行,所以“中國道路”這一術語明確提出以前的任何歷史階段都不容否認與忽視。其四,人類認識的發(fā)展總要經歷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簡單到復雜、從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過程。原來只是征兆的東西,只有充分發(fā)展之后才能被理解;對于中國道路的清晰概觀,絕不可能在中共成立之日就已明了,只有在日趨成型之際經過理性思考才能意識到中國道路的歷史起點源于何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正是對中國道路的高度概括、總結,是對很早以前就已存在、全面發(fā)揮作用的歷史的質的規(guī)定?!皻v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5](P14),“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是我們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確認中國道路的歷史起點應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進而可將“中國道路”理解為“在馬克思主義引領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復興之路”,這條道路既包含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擺脫奴役、實現民族獨立之路,也包含著建設、鞏固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之路,同時也包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之路;三條道路合而為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體現著中國道路發(fā)展的階段性與連續(xù)性,確證著中國人民在偉大崛起之路上的本質力量。這條道路,我們不曾在歷史中尋找到它的身影,也不曾在現代西方社會聆聽到成熟的聲音,這是一條嶄新的依靠中國人民自己摸索前行而又初顯成效的與眾不同的發(fā)展道路,是人類文明之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國道路是中國人民在封閉與開放、落后與文明、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做出的理性選擇,承載著無數國人的夙愿與期盼,凝聚著億萬群眾的努力與汗水,這條充滿艱辛的發(fā)展之路在其生成與演進的過程中,蘊涵著深厚的歷史必然性根基。
在過去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一直保持著小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社會經濟結構。在這種結構之下的中國人民,既是農業(yè)勞動者又是工業(yè)生產者,秉承“一干到底”的特色,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當英國人的堅船利炮驚擾了天朝的美夢之際,傳統(tǒng)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相結合的生產模式開始解體,雖然沒有像在印度那樣將自給自足的公社變成純粹的農場,到處種植罌粟、棉花、大麻之類的作物,但也確實給中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傳統(tǒng)工業(yè)、商業(yè)以重創(chuàng),使得中國的農、工、商業(yè)在艱難的情況下負重前行。
中國是一個重視農耕文明的國度,經濟結構的變遷可以通過土地所有制的變更得以表征。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主要形態(tài)是私有制,土地分別歸屬于大地主和大官僚、宗族以及自耕農所有,于是國家、封建地主和自耕農因土地占有而博弈的局面經常會出現,而每一次土地所有權的變更都會影響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近代中國的土地所有制總是與不同階級的土地政策或革命理論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期間經歷了從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平均地權”的主張到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實踐中《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布,從建國初期“一大、二公、三純”為主要特征的“公有制”到改革開放后 “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最終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6]。土地所有制的變更,既與當時歷史環(huán)境息息相關,也與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密切相聯,其實質是不斷調整、變革生產關系以推進生產力發(fā)展,其結果必然導致經濟結構的變遷。
在經濟結構變遷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政治上、思想意識形態(tài)上的沖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各種為爭奪統(tǒng)治權力的政治革命和斗爭從未間歇;在思想文化領域也經歷了從新文化運動到馬克思主義傳入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的發(fā)展歷程。經濟結構的變遷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政治、文化結構的變遷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根源,是社會形態(tài)更迭的依據。因此,中國道路正是在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中才得以確立,才獲得生命給養(yǎng)與發(fā)展空間。
中國道路是在人類實踐活動基礎上生成的,并隨著人類實踐活動而推進,體現著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
中國道路的發(fā)展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推動,不是個人意志單獨作用的結果,而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7](P605),是歷史合力作用的結果。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不是天才、英雄人物演繹的歷史,而是全體人民共同意向的合力;不是為了實現某一階級、某一個人的利益和愿望,而是為滿足全體人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目標。中國道路不是依靠武力和霸權,而是依靠中國人民自身的艱苦奮斗,在姓“社”姓“資”的理性選擇中、在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匯與撞擊中實現的。我們不否認英雄人物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巨大作用,但也不能陷入英雄崇拜的唯心史觀。
中國道路是在無數偶然性中開辟出來的并最終接近必然性的選擇。在社會歷史活動中的個人、階級,由于地位不同、利益訴求不一致,其價值選擇與取向也會有所差異甚至大相徑庭,因而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產生的影響可能或大或小、或正或負,無論怎樣他們都將在歷史活動中留下足跡。在中國道路生成與演進的過程中曾出現不少偏離歷史軌跡的偶然現象,如舊王朝復辟、勾結外敵、篡位奪權、左傾或右傾思想滋長等,然而歷史并未因偶然的脫軌、逆動而變得黯淡無光,而是始終向我們展示著綿延不絕的流逝與波彩斑斕的壯闊。中國人民在無數偶然的機遇和因素中,尋找到了隱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趨勢,尋找到了一條能夠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可行之路。
中國道路的發(fā)展是否合理,其依據何在?在我們看來,決不能以“完美”和“時間”作為評判依據。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能存有缺憾、瑕疵,完美的東西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存在或是作為理想追求而存在?!巴昝馈睒藴什⒉贿m合用來評價社會歷史,因為“歷史的不完美不等于歷史的不合理”[8],如果以完美做標準,即意味著過去存在的一切歷史都是不完美的,最終導致否認歷史存在合理性的錯誤論斷。同樣,對于歷史事物、事件的衡量也不能以“時間”為標準和依據,并不能因其存在時間越長,就認為其歷史價值越大、作用越大,反之,則越小。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發(fā)展并不完美,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福利欠缺、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至今也只有近百年的歷史,時間并不太長,但我們不能就此否認中國道路存在的客觀合理性。
對于中國道路合理性的把握,應從歷史必然性出發(fā)才切實可行。所謂歷史必然性就是指歷史事物、事件的發(fā)展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的發(fā)展要求與社會歷史的進步方向。社會歷史領域中的事物、事件并非都具有合理性,只有當它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要求和趨勢時,才有可能變?yōu)楝F實,才具有合理性??梢?,“歷史必然性”才是判別事物存在合理與否的唯一客觀尺度和依據。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逐漸生成的,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和期望,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和趨勢,因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當我們強調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規(guī)律性之際,也不能忽視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選擇性。一切社會歷史存在的前提條件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即“現實的個人”。個人維系其生命存在的活動創(chuàng)造著歷史,“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9](P92)。在社會歷史中活動的主體,是具有目的性、能動性的人,是帶著“思慮”和“激情”的人,他們能夠超越歷史必然性的束縛,從而表現為一種主體選擇性。在中國道路的發(fā)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等等,無一不顯示著中國人民歷史性的主體選擇。
中國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但不是隨意的選擇,而是在必然性的限度內進行的理性選擇。在社會歷史活動中,主體選擇的目的不是為了消除社會歷史必然性,而是為了增進對必然性的了解,減少歷史活動的負效應,從而獲得成功。制約社會歷史主體選擇的因素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受主體認識能力和程度的影響。主體認識能力與對必然性的掌握程度是正相關的,主體認識能力越強、認知越正確,對必然性了解、掌握的程度就越高,自由選擇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二是受客觀歷史條件的制約。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每一代人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都受上一代人遺留下來的生產力、資金、技術、環(huán)境的制約,這些特定的歷史因素、環(huán)境因素,既是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人們擺脫束縛、超越歷史、進行主體選擇的重要機遇。在中國道路發(fā)展過程中,許多重要歷史事件都體現著中國人民在尊重歷史必然性基礎之上的慎重選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我們反復比較、鑒別各種思潮之后的理性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土壤上落地生根,是我們科學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之后的審慎考慮;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大地上付諸實施,亦是我們準確判斷國內外形勢之后的大膽嘗試。
中國人民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否科學合理,可以從三個維度加以評判:一是實踐標準。無論是選擇目標的實現還是選擇的科學性,最終都需要實踐檢驗,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但實踐檢驗標準也有其歷史性。二是價值標準。主體選擇的結果不僅是求真,而且要向善、達美,應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以可靠的經驗事實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是正確的,不僅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而且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三是理想標準。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不斷取得的偉大勝利,最終是要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這一理想目標并不是人們主觀隨意設定的信仰,而是要依賴于一定的實踐才能得以實現。目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實踐恰好符合了這個最高理想的要求標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實踐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運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前蘇聯在古老的東方世界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新路,然而卻沒有成功躲避敵對勢力的圍剿;中國曾一度效仿蘇聯模式,但當唯一的求教對象因不堪內外夾擊而走向解體的時候,中國人民在迷茫、徘徊中小心翼翼前行。由于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只能憑借自身力量在眾國敵視的境遇下撥開云霧、追尋生命之光。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苦旅。而今,中國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在實踐中業(yè)已探索出一條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要求和趨勢、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人民意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上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發(fā)展之路,從而證明了我們選擇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近代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再到改革開放的實施,是中國人民從覺醒到站立再到崛起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謀求自身解放,朝向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目標邁進的歷史。
中國道路踐行著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目標。這一目標,不僅僅是一種價值理想,更是一種建立在必然性基礎上的行動。離開必然性的價值理想,只能是空想、烏托邦;離開價值理想的行動,也只能是盲目的沖動、暴動。實現這一理想目標,無產階級肩負著神圣的歷史使命,即通過“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10](P166),消滅階級和國家,消滅勞動差別,以至于消滅無產階級自身,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自由、解放。在中國道路開拓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及其帶領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正朝著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目標奮力前行。
無產階級若想實現理想目標、完成歷史使命,首先要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為了擺脫束縛狀態(tài),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4](P380)。 近代以來,中國工人、農民階級長期處于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直至與世隔絕、封疆禁海的封閉狀態(tài)被打破之后,才在共同抵御外敵入侵的浴血奮戰(zhàn)中逐漸覺醒:他們意識到若要改變自己的生存境遇,就要有推翻統(tǒng)治階級的實際行動,于是便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他們意識到如果不同封建所有制和封建傳統(tǒng)觀念做最徹底的決裂,拋棄一切陳舊的東西,也就無法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其次,無產階級要“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4](P155),即要實踐。 無產階級理想目標的實現是實踐活動,而不是思想活動。在中國道路發(fā)展過程中,無論是反抗舊社會的各種革命、斗爭,還是社會主義社會確立以后的各種改革、革新;無論是滿足個體生存的本能行為,還是心系家國天下的舉止,都是中國人民為實現自身解放而進行的變革現存狀況的實踐,在實踐中人自身獲得滿足和提升;如果那些“變革現存狀況的活動”依然停留在思想層面,無論表述過千百次,對于中國道路的前行與發(fā)展、對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而言都毫無意義。
總之,中國道路是中國人民在尊重社會歷史必然性基礎之上的理性選擇,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我們用一百多年的時間去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得與資本主義迥然相異的社會主義煥發(fā)著蓬勃生機,以經驗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盡管這條道路布滿荊棘坎坷、充滿艱辛,但這一切都為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為科學地堅持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提供了現實寫真和時代參照,這條超越傳統(tǒng)的現代化之路,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中國道路突破了西方社會的慣常理解,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道路添彩增色。在西方學者看來,只有資本主義才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唯一可取的正確道路,進而倡導一種普世價值,試圖把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民主政治、價值觀念推演到其他國家。資本主義在歷史上確實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推翻了封建制度,結束了野蠻、愚昧的文明狀態(tài),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的文明;如今資本主義并沒有像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預測的那樣,會因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fā)而迅速滅亡,因為資本主義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5](P3)。 目前資本主義通過不斷變革、調整生產關系,尚能夠為生產力提供巨大的發(fā)展空間,“迅速滅亡”的預言并未如期到來,于是資產階級學者們更加有理由為資本主義的永恒辯護、推行所謂的普世價值。然而,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卻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反思自身的信條提供了啟示,也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道路的多樣性實現提供了新的向度。近代中國沒有經歷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而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人民沒有探索和嘗試資本主義。中國人民是在探路失敗、無果而終的情況下走向了社會主義。事實證明,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中國人民正確的選擇。它以經驗事實證明不同地區(qū)、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國家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同時也證明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人類實現自身發(fā)展道路開辟了新思路。
中國道路既為我們反思傳統(tǒng)社會主義,也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也曾因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機械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照搬蘇聯模式而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和失??;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經過反省和大膽探索,反而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條從覺醒到站立再到崛起的道路,是一條既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主義、也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為世界上其他希望加快發(fā)展的民族和國家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參照;盡管這條道路剛剛起步不久、尚未成型,卻業(yè)已顯示出其獨特魅力和優(yōu)越所在。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迥然相異,但并不意味著二者失去了對話、溝通的基礎,隨著“普遍交往”的發(fā)展,二者可以在彼此的深度交流中取長補短、競相綻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開花結果,“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0](P10)。 中國道路的成功經驗在其他民族、國家能否落地生根,既取決于中國道路的影響力與作用力,也取決于其他民族、國家的需要和接受程度;絕不能簡單地移植,而要慎重考慮其生存環(huán)境和土壤。
總之,在中國發(fā)展道路問題上,我們應正視歷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無論過去曾經遭受怎樣的挫折和失敗,都有其現實性和必然性的根基,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上去否認、消解過去,以今天的成熟去否認昨天的幼稚是荒唐可笑的;同時也不能因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而盲目樂觀,也不能因國際形勢復雜、國內發(fā)展任務繁重而悲觀自棄。中國道路是中國人民的理性選擇,不管未來是艱難坎坷、還是風和日麗,都應始終相信自己選擇的正確性,堅持道路自信,畢竟我們所走的是一條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合乎歷史必然性的道路。在未來的發(fā)展實踐中,更要警惕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和影響,逐步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對話能力,從而在對話、交流中汲取更多的元素,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