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紹聰
(井岡山大學教育學院,江西 吉安343009)
先秦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奠基時期,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首個巔峰時期,“此為中國思想之能動時代”。[1](P94)在“能動”的先秦時期,學校教育較為原始且為統(tǒng)治階層所壟斷,學在官府,因此,就總體而言,家庭教育是先秦教育的主體形態(tài)。先秦家庭是一種原初質樸、多元生動的生活樣式,家庭生活緊密聯系于家用日常,身在其中,生活就是教育,它始終以生活世界為關懷,以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為教育關切??梢哉f,生活哲學主導著先秦家庭教育,充滿著對當下家庭生活的關心與追問。不論是在先秦已嶄露頭角的儒家禮義治世、道德修身的入世哲學,還是道家圣王治世、小國寡民的生活理想,或是法家規(guī)則治世、嚴刑峻法的社會構建,無不顯示著先秦圣賢對“人應該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的探究與叩問。先秦家庭教育哲學的形成與延展,成為了傳統(tǒng)中國家庭教育的思想源頭,其家世傳承之道對當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鑒與警示意義。
先秦有著鮮明的以人為本、以家為本的人文主義色彩。注重現實人生與塵世幸福,主張尚生與愛人,這是先秦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在適應、融入乃至改造自然世界的過程中,先秦時期的人們逐漸認識到自身生命的力量,“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 ”[2](P270)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不僅是由于有生命,更是由于有情有義、有禮有節(jié),“故最為天下貴也”。[3](P80)先秦社會主體是農業(yè)社會中的小農家庭,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與基本生活來源,并形成了以家為核心的定居文化。由于經濟上的自足與自立,先秦家庭形成了自己的疆域意識與獨立意識,并孕育出珍愛生命與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tǒng)。[4](P122)在此基礎上,家庭成為先秦人們思想行為的內在準則,即在個體之上有著一個超越性的存在(即“家”),從而避免使個體成為原子式、偶然性的存在(即個體主義)??梢哉f,家給予了個體活著的根本依據和動力,人為家而活著,家是最高的歸宿,使人不必去訴求虛幻的鬼神,這就根除了鬼神肆虐的土壤,具有“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功效。專注于家人生命、俗世生活,避免人存在的虛無化,先秦這種以家為本的生活哲學使其在面臨戰(zhàn)亂頻仍、王朝更替、禮崩樂壞時,社會主體依然能夠持續(xù)向前發(fā)展,在總體上仍然能夠家世相傳、文化賡續(xù)。
就本體而言,先秦家庭教育就是一種生命教育,旨在生生不息中實現人的不朽。在先秦,血脈傳承與教育是家庭的核心任務。先秦并不存在后世佛教所說的個體生死輪回的觀念,沒有靈魂不滅的概念,但存在對生命綿延的向往,相信人類的生死輪回,認為生命之河一直在流淌;古人所信奉的神、仙,其實質依然是對生的表達,皆是人之生的虛妄化的顯在??鬃釉f“未知生,焉知死?”[5](P146)故“子不語怪、力、亂、神”[5](P92)。先秦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儀式就是祭祀,“祭祀的意義是‘宣告'生人與死者的社會關系,被祭祀的死者即存在于生人的社會網絡中。 ”[6](P210)其中祭祖是家庭進行生命教育的首要方式,祭祖的本質是祖宗崇拜,祖宗崇拜的原動力在事實上推動與促進了先秦家庭教育的發(fā)展。[7](P144)從歷史來看,先秦家庭文化的自覺性,是長期孕育并經歷了超越神權的精神解放而來的。在先秦早期,人們不夠開化,在精神生活上還受到原始性宗教的支配,人匍匐在神的腳下;到了商周時期,則以天、帝為至尊,以祖宗為中介人。傳統(tǒng)宗教的這種人學轉向,賦予了祭祀以道德的意義,祭祖也就成為道德教育實踐的重要方式。[8](P28)隨著道德的人文精神覺醒,人們開始謀求對自己家庭生活的自主性。至此,中國古人終于將目光從天上轉到地上,將對天神的崇拜創(chuàng)造性地轉向為對祖宗的崇拜、轉化為對人的關注,這就實現了古代中國人文精神的重大轉向。事實上,宗教建立的根基,乃在于人對于不確定性的恐懼,根源于對于生的未知與對死的恐懼;而祖宗是有譜可查、有據可考的,這使得人們能夠明了生的來處、死的去處。這種對于祖宗的崇敬與對血脈不滅的信仰,解決了中國古人一直以來關于安身立命的根基的糾葛,也回答了家庭動力學的基本問題:為了家人的更好生活與血脈的延續(xù),個人的苦難與犧牲都是值得的。作為個體的人,人是有死的、必死的,死亡是必然事件;但作為家庭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因其所奉獻的血脈之力在子孫身上流傳,因而又是不滅的、不朽的。[9](P71)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祖先崇拜是中國人民的真正宗教。”[10](P77)既然通過祭祖已經鋪通了人、神之路,祖宗的生命與后世子孫聯結在一起,并由后起者繼承與不斷開顯,那么,先秦家庭也就通過這種生命意義上的家世相傳的方式而達致不朽。
總之,先秦家庭教育通過對家庭生活的附魅與對祖宗法力的加持,使得人們深刻認識到人是家庭的主體,家庭既是血緣共同體,更應是命運共同體;也進一步塑造了先秦人們關于人的類存在而非個體存在的生命觀念,人不但因家而生,更因家而能得永生,“我家,故我在。 ”[11](P411)
先秦是一個以家為本的倫理社會,先秦家庭教育的實質就是進行倫理教育,其中以慈孝友悌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教育構成了先秦家庭教育的主體內容。對于個體而言,家庭是人倫關系的基點,是個體德性生成與倫理生活的自然場域。在先秦,人都是“家”中的人,人們的日常行為與關系往往受到并服從于親情倫理的支配;離開家庭而存在的原子式的個人,是難以想象的。對此,錢穆評價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12](P51)黑格爾也曾將中國的民族精神稱作一種 “家庭的精神”,認為中國“終古無變的憲法的‘精神'……就是‘家庭的精神'”。[13](P232)先秦的家庭教育,就是闡揚中國“家庭的精神”的偉大開篇。
先秦中國的倫理格局大體可以概括為以血緣縱軸為核心、以親緣橫軸為補充的差序格局?!安钚蚋窬帧钡母拍顬橘M孝通所首創(chuàng),他認為“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了。 ”[14](P30)這種社會同心圓內圈的縱軸是由血脈相連的父(母)——子(女)構成,他們之間理想的倫理關系是父(母)慈——子(女)孝;同心圓內圈的橫軸是由血脈相近的兄(姐)——弟(妹)構成,他們之間理想的倫理關系是兄(姐)友——弟(妹)悌。同心圓內圈的家庭人倫關系是元倫理關系,人的其他倫理關系都是以此為起點。家庭倫理的構成規(guī)定了家庭教育的內容,因此,先秦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對家庭元倫理關系的傳承與發(fā)揚,注重探究慈孝之道、友悌之門,以期達到墨子所言“愛我家人于鄉(xiāng)人,愛我親于我家人,愛我身于我親”[15](P256)的教育功效。
敬是慈孝友悌的實質內核,它是一種雙向的親愛,也是道德的突出體現?!熬矗轮垡?。能敬必有德。 ”[16](P477)在先秦,家庭倫理所指向的家人關系都是對待的、相互的。家庭若要內平外成,就需要做到“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16](P580),并認為這是家庭之福。家內的道德義務都是雙向的,雙方互為道德主體。如,春秋時期的五倫中對于家庭倫理的具體要求是“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 ”[16](P1479)由此可看出,父子、兄弟、夫妻,在人倫道義上具有平等性。可以說,先秦家庭倫理主張的是長幼有序,家內關系是相敬互親的,而非單方的道德強制。這樣一種互敬的家庭關系與后世傳統(tǒng)社會中所強調的“三綱五?!庇兄緟^(qū)別:先秦重視家庭人際中的有序有別,同樣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體現出一種惟道是從的精神。先秦的家庭教育正是在家人這種相親相愛、相輔相成的過程中達成教育目標。
以孝的教育為例,孝是家庭教育的靈魂?!胺蛐ⅲ轮疽?,教之所由生也。 ”[17](P3)在先秦,孝的實際狀況和本質,是子女基于一種基本的人性自覺而奉養(yǎng)父母,而非父母以強力來壓迫、以權力來統(tǒng)治子女;孝的根本目的,不是服從,而是親愛。 “立愛自親始,教民和睦也。 ”[18](P1320)孝的這種現實性和自我約束性,終究造就中國傳統(tǒng)社會倡行大孝天下的社會道德風俗。孝的教育邏輯是進行推類演繹,具體如下:“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與! ”[5](P93)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孝的本質就是善事父母?!笆率霝榇??事親為大?!保?9](P206)天大地大,人之孝最大。不過,僅是侍奉父母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敬愛之心,尊親為上??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5](P3)人若不是懷著恭敬之心,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動物有什么區(qū)別?曾子歷來以孝著稱,孝順父母主要體現在敬、養(yǎng)、色、思等方面,即尊敬父母、奉養(yǎng)父母、取悅父母、思念父母等?!靶⒆又?,莫大乎尊于親。 ”[19](P253)“敬其所尊,愛其所親。 ”[18](P1439)敬、尊、愛、親,才是孝的正確姿態(tài),也是家庭教育的關鍵。父母對于子女的親愛與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就是在家庭這一教育場域中相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切實詮釋“親親”與“尊尊”的內涵。
就先秦家庭生活架構而言,其價值體系主要有三個層次:上層是以孔、孟、老、荀、墨、曾等為代表的諸子對于家庭文化的哲學構想,包括天人道德、家庭人倫等思想學說;中層是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家庭倫理體系,包括各種典章禮儀、宗法族規(guī)、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下層是具體的家庭日常生活與實踐,包括親子關系、家?,嵤碌?。在一定程度上,上層次的文化道德體系可謂是先秦家庭文化生活的大傳統(tǒng);下層次的世俗生活實踐可謂是先秦家庭文化生活的小傳統(tǒng);中層次的道德制度、禮儀規(guī)范則是溝通前二者的橋梁,可謂是先秦家庭文化生活的中傳統(tǒng);這三大傳統(tǒng)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家庭生活的價值鏈:大傳統(tǒng)從小傳統(tǒng)中吸取鮮活的民間治家智慧,又將其生活哲學通過中傳統(tǒng)反哺民眾,對小傳統(tǒng)進行宏觀指引。因此,先秦家庭教育就是要打通三大傳統(tǒng)的壁壘,其教育總體路徑是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的,先秦家庭經由家內教育將自身打造為堅固堡壘的同時,又充滿著對家外生活的現實關切。
推類演繹是先秦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推己及人是常用的家庭教育方式。這既與先秦文化心理相關,也與古人的思維習慣相關。中國古人思考問題往往著眼于現實事例、具體現象,習慣于從對事物和現象的觀察、審視中求得其他相似事物發(fā)展的“道”,然后由“道”導出“理”。[20](P2)這種推類邏輯的基本機理是“扶義而動,推理而行”,即尋找“事”與“理”之間共同的“義”,借助“喻”的形式,進而由“言事”過渡到“言道”,由“事”理過渡到“道”理。[21](P43)諸如此類的推類演繹實例在先秦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例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水具有弱的品質,但弱水能克萬物、弱能勝強。因此,人們主張將水德運用于個體德性修養(yǎng)中。在家庭生活中,人們教育子女對長輩要謙恭、對平輩要謙讓,與他人有沖突時要處下、不爭,“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們還進一步教育子女,在社會生活中“將欲奪之,必固予之”,以退為進,將“弱”的生活智慧運用到極致。[9](P142)先秦古人通常不會像后世之人那樣運用生硬直接的道德說教來教育子女,而往往是靈活運用推己及人、推物及人,同時將處世哲學蘊藏其中。在先秦家庭教育中,人們往往以家比國,以家庭“私德”推論國家“公德”,由“親親”推出“尊尊”,最終達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15](P72)的理想境界。
行是家庭教育的起點與歸宿,行教是先秦家庭教育的總體方法和不二法門。先秦家庭教育的推類演繹不是從普遍原則出發(fā),而是從個體親身經驗的示范與傳授做起?!敖陶吆沃^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22](P127)先秦家庭的教育,就是一種行教,是在家庭生活實踐中以自身的行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行教主要是父母長輩以自身行為實踐進行示范,子女晚輩則從中感悟其人生經驗,學習其處世之道,習染其道德情操,幼學壯行。老子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保?3](P117)他所主張的家庭教育方法就是以道傳道,前人如何教我,我就照樣傳之于后人,絕不強迫歪曲。《詩經》中形象地記載了一位老父耳提面命教子的情形:“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24](P174)父親對于兒子的教育方式是手把手教 (“手攜之”),面對面講(“面命之”),苦口婆心地示范(“言示之”)。
在家庭的行教中,自己是中心,是示范,是源頭?!笆ト颂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23](P5),主張身教無言,不要總是嘮叨別人要如何做;自己做出良好的榜樣,勝過千言萬語?!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5](P17)曾子就曾經殺豬以教妻、子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道理。子女往往是從父母的言行中來推類判斷道理是否可靠、是否可行,這就對父母自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先秦史書中還有過一段關于孟子與公孫丑討論何人有資格教子的有趣記載: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 ”[19](P205)在這里,孟子提出了“教者必以正”的家庭教育原則,即正面教育原則,堅持以正道教育子女;若是父親自身做不到正大光明,就會受到兒子“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式的指責。正人須先正己,否則就只有像孟子所說的實行“易子而教”這一無奈的教育選擇了。
家和萬事興,這是中國古代家庭生活的理想追求。在先秦古人的理解中,“和”的本質在于“生”,即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被認為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本源;“和”就是事物內部不同要素之間、不同事物之間的平衡適當,所謂“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25](P310)指的就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和合才能產生新的生命,突出“和”與“生”的本質關系,荀子所說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3](P169)大致也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允執(zhí)厥中”的思想,以達致“中和”為人生理想?!昂蜕迸c“中和”的融合,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和”哲學的基本面貌。[26](P130)當世界觀的“和”被推類運用于價值觀的“和”,當自然萬物有序的“和諧”被演繹指涉人際倫理之間的“和順”、“和睦”,“和”也就自然地走入千家萬戶,成為先秦家庭教育的追求目標與價值理念。
“歡欣和合”是先秦家庭生活的理想境界,也是家庭教育努力的方向?!皻g欣和合”源出于《荀子·禮論》,指的是歡心喜悅、和睦同心的狀態(tài)。先秦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務,首先就是教人如何過好家庭生活;自覺維護好家庭生活的努力,正是家庭教育的不竭動力。古人對于家庭生活的基本想象是“家要像個家”、“家人要有家人的樣子”。家何以成為家?理想的家庭應該是一個溫情脈脈、相親相愛的血緣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理想的家人是什么樣子?家庭角色需要正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履行好自己的義務,正所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25](P158)人并非天生就能過好家庭生活,人需要在家庭長輩的教育、引導下習得與熟悉為人之道、處世之法,養(yǎng)成家庭生活習慣化,實現自身角色家庭化。
家人之間慈孝友悌、相親相敬,這是家庭“歡欣和合”的集中體現。“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保?8](P711)和,是家庭幸福與穩(wěn)定的基礎?!对娊洝ば⊙拧分姓f“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18](P1433)這描述了一幅家庭歡欣和合的幸福景象,夫婦同心、兄弟和樂、家人和睦,盡享天倫之樂。將家人自然、愉快地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共同體的粘合劑是親情,它是維系家庭成為一個存在單位的首要情感。親情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親情既依托于先天的血脈相連,更是在后天共同的家庭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親情的多少,是衡量家庭正常與否的重要指標。親情淡泊時,各人只顧各自私利,家人在精神情感上的聯系較少,這樣一盤散沙的家庭就有破敗的風險,“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16](P1479)空有家的外殼,是不配稱為“家”的;親情濃厚時,家人間的精神情感一體化較徹底,彼此視對方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家人都有著一種相互的家庭依賴性,這樣一個其樂融融、一致對外的“家”才是人足以安身立命的堅固堡壘。這種親情還可以依據差序格局不斷外推、演繹,將親情由親人外推擴大到親戚、鄰人、同鄉(xiāng)、同胞,將家庭和睦之道演繹為社會團結、民族認同的文化構建,不斷延展家庭親情的道德譜系。在家庭教育中,古人通常遵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教育原則,以情達理,以生活情理替代純粹邏輯。當家庭中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僵局時,古人多是依據情理來“執(zhí)中”。甚至在明知家人有過錯時,人們往往不是檢舉揭發(fā),而是親親相隱,孔子就曾公開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5](P87)在先秦親情觀下,父為子隱,乃是父慈的表現;子為父隱,就是大孝的直觀體現;親親相隱,是家庭人倫和順的大道,是“直”的表征。
實現“歡欣和合”家庭生活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在家庭中實行必要的禮教、樂教?!皹氛咛斓刂鸵玻Y者天地之序也。 ”[18](P1090)禮主分,樂主和,禮、樂的家庭教育既維持一定的人倫秩序,又使得人能夠明分而安群,有利于維護家庭的和諧統(tǒng)一?!岸Y之用,和為貴。 ”[5](P177)和是相對于禮的,通過和的教育,使得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尊卑上下,和諧有序。在家庭中,父親盡到父親的職責,子女做好自己的本分,各自謹記自己的身份與行為,各得其宜,和諧而不僭越,即“君子和而不同”[5](P10)。 孔子就曾教訓兒子孔鯉“不學禮,無以立”[5](P179),不好好掌握倫理規(guī)范,就會失去立身之本。如何實現與維持家庭的歡欣和合呢?荀子給出了一個細致答復:“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文。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茍。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亂,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 ”[3](P123)家庭和睦之道就在于各守其禮、各盡其責,為父的要寬厚,為子的要敬愛,為兄的要友愛,為弟的要恭敬,為夫的要正派,為妻的要和順——這也是對家庭中慈孝友悌的進一步解釋與說明。總之,通過家庭的禮、樂教育,實現個人自身的和諧、個人與家庭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家庭成為一個和諧的共同體。
自新時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大場合強調:“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27]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指示及其相伴的家庭文化建設實踐,將當代家庭教育問題推向了至高層面。事實上,在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眾多地區(qū)尤其是廣大鄉(xiāng)村,自發(fā)興起了修家譜、建祠堂、尋宗親的文化建設活動,自覺接續(xù)千百年來的家庭記憶。不論是從追根溯源還是從繼往開來的教育立意來看,先秦的家庭教育都為當代中國提供了有益的教育啟示:
其一,家庭是教育的天然場所,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自然延展??v觀先秦家庭教育史可看出,家庭的教育化、教育的家庭化,是家庭教育展開的自然邏輯,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體兩面。在家庭中,教育引領與生活養(yǎng)成密切結合在一起,生存技能與知識傳授皆融匯于日常家庭生活過程之中。在此意義上,家庭教育,乃是一切知識、情感、道德教育的基礎、擴展與升華。[28](P103)任何試圖剝離教育與家庭生活先天聯系的行為與嘗試,都是對教育的曲解與對家庭的傷害。反觀當代社會,家庭在教育中的權威性不斷被侵蝕,孩子的教育與家庭日常生活逐漸失去聯系,導致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其道德的培養(yǎng)失去了先天的基礎。隨著家庭與教育的親在關系的破壞,孤軍奮戰(zhàn)的學校教育沒有足夠的資源與力量以支撐起學生全面發(fā)展所需的廣闊空間。因此,充分挖掘與發(fā)揮當代家庭生活獨特的教育力量,將對學校教育功效有著重要助益。
其二,家庭教育的實質是生命教育,也是個體發(fā)展早期把握生命存在價值與意義的重要契機。先秦家庭以生命延續(xù)、家世相傳為根本任務,以生命教育為切入點,在打通孝死(祖宗崇拜)與孝生(孝敬父母)生命聯結的基礎上,將家庭打造成了性命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個體在家庭教育中尋獲到自身在家族生命譜系中的確切位序并進而獲得存在感、安全感。這樣一種存在感、安全感在變動不居、發(fā)展迅速的當代社會中顯得更加難能可貴。隨著當代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和生活獨立性的增強,人們的血緣、親緣意識與感受在不斷淡化,這將不可避免地削弱孩子對于生命體驗與感悟的深度和豐厚,甚至于產生一種生命的無常感與存在的虛無感。因此,當代家庭有必要跨越核心家庭的閾限,引導孩子站在人類生命的綿延長河中來思考與體悟“我是誰”、“我因何而存在”等重要人生終極問題,從而為孩子妥善解決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問題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三,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親情倫理,知識教育不應成為家庭教育的中心任務。先秦家庭以倫理規(guī)范來指導家庭日常生活,將孩子的成人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通過敬、尊、愛、親的雙向親情交往,以實現家和萬事興的教育目標,并將本能的“孝行”推向文化的“孝道”的高度,力圖使個體由自然的存在躍升為道德的存在、倫理的存在、文化的存在。這樣一種依托親情倫理的成人教育對于以成才為旨歸的當代教育也是有所裨益的。當代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發(fā)生了一定的錯位,通常為學校所擅長的知識教育因其所能帶來的現實功利而對家庭生活強勢入侵并成為家庭教育的重心,家庭有著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的危險。這種家庭學?;膽B(tài)勢將容易使家庭蛻變?yōu)橐粋€利益共同體;當家庭成為社會的一個普通機構而非生命集合時,整個社會都可能被沙化,家庭也將隨時面臨著因內在利益沖突而解體的風險。因此,即使當代家庭關系的重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平等而非敬愛成為家庭人倫主題詞,當代家庭依然可以借鑒先秦家庭“家因人而在,人為家而活”的基本理念,在維持家庭必要的禮節(jié)秩序與親情交流的基礎上,以親情這一天然粘合劑將家庭打造為一個堅固的生命堡壘,增強家庭有效抵御外在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