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大家好,我們歷時兩年來多的時間,為大家提供了一些練習吉他以及對于音樂解讀的技巧和感悟。旨在為大家提供一些個人的心得與見解,讓初學者更多地從廣角去探視吉他音樂的奧義,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心靈上的豁達與頓悟。若讀者能解讀其中之三分,已是筆者之幸事矣。今夕,將前作悉數(shù)整理總結,萃取精華,作此收官。
我們從最初的“了解吉他”入手,讓吉他愛好者“邁出自我的第一步”,從“調音”開始。我們從最基礎的E、B、G、D、A、E開始講起,這是最傳統(tǒng)的開放弦調法之一。當然還有開放G(DBGDGD)等等十幾種調弦方法。然后讓大家從“調音表”開始鍛煉自我的吉他調音與耳力。大家切記,這些看似最普及的知識,其實在最開始觸摸吉他時,非常重要。
做好了練習的必備工作后,我們“開始練習”了。筆者總想用一些非常規(guī)化的套路手法去抒寫這部吉他文章,所以,我們從“科普大腦”作為切入點。人類的大腦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捌胶饩毩暋本褪且豁椨嘘P大腦與身體協(xié)調性的尚佳練習。調準琴弦后我們就可以籌備練習前的準備事項了。要知道練習需要的不單是整體上的運動,同樣重要的是如何鍛煉我們的大腦。只有大腦和肢體的共同進步才會產生出和諧的平衡。通過大腦的鍛煉,我們不但可以獲悉練琴的用腦章法,還能協(xié)調身體的每個部位,何樂而不為。
“吉他手養(yǎng)成計劃”是筆者提出的一個建設性長久執(zhí)行的方案。在我回過頭來看自己寫的前幾篇文章的時候,發(fā)現(xiàn)我更多的是在寫作為一名吉他手在日常訓練方面的一些感受,而這種感受只有在一個人真正去練習的時候才可以感受到。我擔心當有讀者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好像是找到了一些可以幫助自己的東西,但一旦拿起吉他準備這件事的時候就無從下手了,或者他還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方式練琴,從而他的想法就是:認為根本沒有通過我的文章得到啟發(fā),或者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所以,從“吉他手養(yǎng)成計劃”開始,我們用了大量的“干貨”知識,為大家科普了吉他手到底應該做些什么!
認真嚴謹?shù)貙W習吉他,就必然要經(jīng)過“螺旋上升”階段,這也是筆者單獨提煉的一個重點內容。在練琴痛苦的掙扎之后,我開始以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仔細練琴,我放慢速度,自己聆聽自己彈奏的每一個音,并且我知道這些音是什么,我可以很輕松地把它們唱出來。似乎從中又找到了快樂和音樂的美感。然后我逐漸地加速,但是要把速度控制在我完全可以駕馭的程度,是這些音彈起來和慢速一樣的簡單。之后我試著再加速,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到了我可以駕馭的臨界值了,但是相比之前我已經(jīng)彈的好很多了,于是我再一次放慢速度從頭開始。
在較長時間的艱苦歷練后,我開始為大家放松了身心。從“搖滾樂一路走來”這樣的聊天方式暢談古今中外有關搖滾樂吉他的歷史與故事。這些經(jīng)典的樂隊、偉大的樂手,似乎都是傳奇,從他們那里可以汲取到很多營養(yǎng)。而筆者這樣的人,將會從中將這些養(yǎng)分萃取出來,如果沒有這一環(huán)節(jié),你很可能只是當成故事聽了。
在講述了大量的故事以及萃取了大量養(yǎng)分后,我相信大多數(shù)聰明人都會認同一點,那就是——“藝術是相通的”!我曾在文章里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音樂是在表演,那就再加上觀賞性作為判斷。其實,無論搖滾、流行或是古典,所有的音樂只是形式和風格上的不同,中心的內核是音樂,而音樂本身的內核則是藝術!她與美術、書法、雕塑、舞蹈等一樣,都是人類除了物質世界之外的精神層面的審美共鳴。正所謂藝術都是相通的,所以無論是美術還是音樂,全部屬于藝術的范疇。
通過國外的藝術史,我們又講到了我國的四藝——“琴棋書畫”。隨著創(chuàng)作手法和素材的豐富,藝術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痕跡變得難以捉摸,毋寧說是通過一種藝術形式竭力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姿態(tài)。用利奧塔的一段話來詮釋這一點再合適不過:“我們的職責不是提供現(xiàn)實,而只是替‘可以意會’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可以想象的暗示,讓我向統(tǒng)一的整體開戰(zhàn),成為不可言說之物的見證?!?/p>
藝術領域里,尤其是學習音樂的人士中,最為相通的當屬“繪畫與音樂”。就學習這兩類藝術課程的先后順序,我覺得孩子可以先學畫畫,這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打基礎,但是以你現(xiàn)在的年齡時間相對還富裕,況且你自己也覺得有一定的天賦,所以說這個時期學起來能相對好入手一些。坦白地說,剛開始的基礎練習是相對枯燥的,如果想學一定不要輕言放棄。另一方面,我覺得學畫畫跟學吉他是不沖突的,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者是相通的,正是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
在吉他技術領域,我們講到了較為復雜的“琶音”。如何衡量一個吉他手的水平高低的確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擅長的演奏風格。對于大師,我是不敢輕易評論的。只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要具備的基礎技能,那就是琶音。琶音就是和弦內音。三和弦的琶音是1音3音5音,其中3音確定一個和弦的大小,由此也可以看出3音是最能表現(xiàn)和弦性質的音,所以在我們即興演奏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把重點位置落在3音上面,然后去體會它的美妙感。當然你也可以有別的理解方式,我只是提供以三和弦為基礎的這一種想法,也就是說這些和弦全部是由三和弦為基礎通過增加音或者改變音形成的新的和弦。
在練習和掌握了一些高難度技巧后,我們開始“創(chuàng)造自己的音樂片段”。我斬釘截鐵地告訴你,你可以跟著伴奏一直彈琶音,其實你在彈琶音的時候已經(jīng)把旋律線上的音幾乎全部彈進去了。這樣聽起來始終是在練琴而不是在演奏。而種種枯燥的東西恰恰是我們需要的,通過這樣的練習我們可以更好地熟悉指板,更好地掌握和聲走向。你總是沒那么流暢的演奏,即使你有很不錯的吉他技巧,你也學過好多經(jīng)典的音樂片段,但不知道該把它們放到伴奏的什么地方。
精進到一定地步,我又談到了“在翻彈中學習”。我告訴你,翻彈并不完全是彈一些經(jīng)典大師的曲子,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在我理解中,作為一名樂器演奏者,翻彈就像是歌手翻唱一樣。如果我演奏的四小節(jié)被你發(fā)現(xiàn)了是某一個曲子里面的旋律,那么至少說明你聽過這首句子而且相當熟悉,這就說明這首曲子給過你影響。
在磨練了大量的技術貼后,我們開始探討更高深的“生活的音樂性”這一命題。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說真的,我現(xiàn)在也沒有太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因為我始終覺的藝術是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的,然而至于高于生活我確實不甚理解。
隨后,我們將命題反證——“生活的音樂性”。藝術是人們在進行人類活動時的催化劑,戰(zhàn)場上的軍人會用樂器來鼓舞士氣,比如戰(zhàn)鼓、號角、愛爾蘭的風笛等,三千年前的古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會用音樂來打動女孩子從而達到撩妹的效果了,比如詩經(jīng)上的名句: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帕格尼尼在演奏完一首他為姑娘寫的曲子后用他的神乎其技的小提琴演奏技術成功打動姑娘的芳心。可見掌握一門樂器對人類的延續(xù)是多么的重要??!
說了這么多,寫了這么多,無非是筆者在多年來演奏與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心得與感言。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但愿讀者能從中獲取一些養(yǎng)分,使自己受益;但愿你能在某天做到心中有琴,一切皆是音樂!感謝大家的一路相伴與支持。今后,我將用更豐富多彩的吉他樂譜,燃起你心中更多的演奏之火!朋友們,再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