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闡釋學視角下《大學》理雅各譯本厚重翻譯策略分析

      2019-03-05 11:56:31侯方園
      關(guān)鍵詞:斯坦納雅各譯本

      侯方園

      (商丘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引 言

      《大學》是一篇論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儒家典籍,原為《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后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以及南宋朱熹的推崇,與《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位于四書之首?!洞髮W》蘊含著豐富的修身、治人哲學,對中國政治、文化、社會倫理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由于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典籍文學往往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出與源語對應的表達,由此造成含義不明、意義缺失等問題。因而,在典籍英譯過程中,原文意義的精準傳達尤為重要。為精準地傳遞原文的意義,譯者常借助注釋、評論等厚重翻譯策略對文本的意義進行闡釋,挖掘文本背后蘊含的深層含義,以期更精準地傳達原文的思想,促進目標讀者對原文以及源語文化的理解。

      在《大學》的各個英譯本中,最為經(jīng)典的版本當數(shù)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的譯本TheGreatLearning,本譯本收錄于理雅各翻譯作品《中國經(jīng)典》第一卷。在《中國經(jīng)典》開篇中,理雅各即引用《孟子·萬章上》中的一句話:“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1](286)以彰顯譯者不拘泥于字詞、詞句,而旨在傳達原作者原意以及原文含義的翻譯意圖。理雅各為首位完整翻譯《四書》《五經(jīng)》的傳道士兼漢學家,同時也為牛津大學首位漢學教授,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理雅各《大學》譯本以《四書章句集注》之《大學章句》為底本,借助緒論、注釋、評論及索引等厚重翻譯策略對原文文化色彩較為濃厚的詞句進行處理,并對《大學》原文以及《大學》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政治、社會因素進行了深度剖析,最終將《大學》所表達的意義精準完整地呈現(xiàn)在目標讀者面前,整個翻譯過程均充滿了濃厚的厚重翻譯色彩。

      鑒于此,本文擬以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為理論指導,從“信任”“侵入”“吸收”及“補償”四個闡釋學翻譯步驟出發(fā),對理雅各英譯《大學》過程中所采用的厚重翻譯策略進行分析,探討厚重翻譯策略在《大學》理雅各譯本的具體應用。

      二、闡釋學翻譯理論

      (一)闡釋學理論概述

      闡釋學是指針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理論或哲學,是對意義和理解行為的研究,關(guān)注焦點在于意義。這一特點與厚重翻譯策略之“補充說明譯文中所缺失的原文意義”的功能較為吻合,兩者均側(cè)重于意義的傳遞。

      闡釋學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19世紀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經(jīng)歷了以譯經(jīng)學為代表的古典闡釋學、以施萊爾馬赫與狄爾泰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闡釋學、以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為代表的哲學闡釋學,以及以貝蒂與利科為代表的后現(xiàn)代闡釋學。闡釋學在翻譯理論領(lǐng)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施萊爾馬赫闡釋了翻譯與理解的關(guān)系,并提出了兩種翻譯途徑:“1.不打擾原作者,讓讀者接近原作者;2.不打擾讀者,讓原作者接近讀者?!盵2]海德格爾區(qū)分了“翻譯”與“轉(zhuǎn)渡”間的關(guān)系,將解釋與翻譯等同起來,為翻譯研究開拓了新的空間。

      然而,影響較大的闡釋學著作當屬斯坦納的代表作《通天塔之后》(AfterBabel)。在本書中,斯坦納獨立開辟一章,系統(tǒng)地對“闡釋運動”進行闡述,并提出翻譯活動的四個著名步驟。

      (二)斯坦納闡釋運動

      1975年,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出版了《通天塔之后》一書,本書一經(jīng)問世即廣受關(guān)注,被譽為里程碑式的著作。斯坦納宣稱,該書自18世紀以來首次對翻譯的理論和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在“闡釋運動”一章中,斯坦納專門提出并詳細論述闡釋學翻譯理論模式,將闡釋學方法定義為“考察‘理解’一篇口頭或書面語言意味著什么,并試圖以意義的普遍模式解釋這一過程”[3](249)。另外,斯坦納還探討了影響翻譯過程中意義產(chǎn)生的過程和理解的過程,把翻譯看作是“發(fā)出意義并對意義進行挪用性轉(zhuǎn)移的行為”[3](312),強調(diào)了意義傳達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闡釋運動”章節(jié),斯坦納將翻譯過程劃分為“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納”(incorporation)與“補償”(enactment of reciprocity)四個階段。其中,第一步是指“起初時的信任”,相信原文中有某種“存在意義”;第二步為“侵入”,譯者闖入原文,抓住意義;第三步為“吸納”,把原文中的意義吸收進譯文;第四步為補償,即恢復平衡,使譯文得到強化。斯坦納堅信,該詮釋過程突破了傳統(tǒng)的直譯、意譯和擬作之間的界限,使話語能夠通過理解和闡釋來發(fā)揮它的指涉作用。由此可見,從一開始的“相信文本中有某種‘存在意義’”到最后的“恢復平衡,強化譯文意義”,整個翻譯過程均側(cè)重于文本意義從原文到譯文的傳達。因此,斯坦納的四個翻譯步驟實質(zhì)上也是一個傳達文本意義的翻譯過程。這一理論為譯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詮釋視角,即在翻譯過程中應注意文本意義的精準傳達。

      三、厚重翻譯策略研究

      (一)厚重翻譯理論概述

      “厚重翻譯”(Thick Translation)是文化翻譯(特別是典籍翻譯)中的一種常見翻譯策略,且該策略由來已久。然而,厚重翻譯作為專業(yè)術(shù)語的提出可追溯至美國學者阿皮亞(Appiah)于1993年發(fā)表的《厚重翻譯》一文。阿皮亞在“厚重描寫”(thick description)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厚重翻譯”這一概念,認為厚重翻譯就是“通過注釋、評注等方法將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與語言環(huán)境中”[4](427),從而呈現(xiàn)源語文本發(fā)生的語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義與譯者的意圖互相融合。2003年,英國學者赫曼斯(Theo Hermans)將厚重翻譯概念引入翻譯研究領(lǐng)域,認為“厚重翻譯作為跨文化翻譯研究的工具,可以避免翻譯研究中術(shù)語的枯燥乏味性以及格式表現(xiàn)上的縮減性,并可促進產(chǎn)生更加豐富多彩的多元化詞匯”[5]。另外,Shuttleworth等認為,無論是以腳注、詞表還是長篇序言的形式出現(xiàn),任何包括大量此類解釋性材料的目標文本都適用于厚重翻譯這一術(shù)語[6]。因而,厚重翻譯策略在形式上可具體化為腳注、尾注、夾注、雙行小注、文內(nèi)引注,以及序、跋、獻詞、后記、附錄、術(shù)語表、致謝等類型,具體特點可表現(xiàn)為以注釋、術(shù)語表或引言等形式在翻譯中加入大量解釋性的內(nèi)容,從而為目標讀者理解原文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將翻譯文本置于一個豐富的語境之中,體現(xiàn)出對他者文化的寬容與尊重。

      (二)《大學》理雅各譯本中的厚重翻譯策略

      《大學》理雅各譯本蘊含著大量原文文本之外的闡釋性信息,是厚重翻譯策略應用的典型譯本?!洞髮W》理雅各譯本收錄于理雅各經(jīng)典譯作《中國經(jīng)典》第一卷內(nèi),譯作內(nèi)容包括前言、緒論、正文、索引四大部分。其中,緒論、正文及索引部分分別對《論語》《大學》《中庸》所涉及的相關(guān)文化信息進行了概述。前言、緒論及索引等闡釋性文本所占篇幅較大,大概占據(jù)全文五分之二的內(nèi)容。此外,譯文正文部分也包含著大量的闡釋性文本,厚重翻譯策略色彩較為濃厚。根據(jù)譯作的內(nèi)容,可將厚重翻譯策略劃分為正文外厚重翻譯策略和正文內(nèi)厚重翻譯策略兩大部分。

      1.正文外厚重翻譯策略

      《大學》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文中蘊含大量的儒家思想。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西方讀者較難理解《大學》文本所蘊含的濃厚儒家哲思。為了讓目標讀者對源語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理雅各在正文文本之外花費大量篇幅介紹中國文化、儒家哲思、文化典籍、人物術(shù)語等內(nèi)容,從而使目的讀者盡可能的接近源語文化,進而對文本內(nèi)容形成一個較為深入的理解??傮w而言,正文外厚重翻譯策略可具體體現(xiàn)在前言、緒論和索引三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介紹譯者的譯介背景、出版贊助人、譯作的期望受眾、譯作內(nèi)容、所參考的音譯系統(tǒng)以及譯作不足之處等內(nèi)容,概述了譯者翻譯活動的具體背景。

      緒論部分可細分為中國經(jīng)典總論、各譯作分論、孔子及其弟子概述以及主要參考作品列表。中國經(jīng)典總論對中國的書、經(jīng)典籍進行介紹,并對典籍的歷史背景進行了概述,促使作者更好地了解譯文的文化背景;《大學》緒論部分描述了文本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及先賢對《大學》文本的注疏,考據(jù)了《大學》的原作者以及經(jīng)傳之間的區(qū)別,論述了《大學》的內(nèi)容與價值以及譯者本人對原文文本的理解;孔子及其弟子概述緒論部分簡述了孔子的家族、生平、影響力以及弟子簡述等相關(guān)信息;主要參考作品列表緒論部分列舉了一些重要的中國文學典籍以及相關(guān)典籍的英譯本。

      索引部分羅列了文本中所涉及的術(shù)語及人物信息。

      正文外厚重翻譯對譯者的翻譯背景、譯本的歷史文化背景、譯文術(shù)語及名詞意義進行了詳盡的描述,為目標讀者閱讀文本奠定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基礎(chǔ),消除了目標讀者閱讀異域譯本時的艱澀感,有利于目標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所涵蓋的文化內(nèi)涵。此外,在正本文本之內(nèi),譯者同樣應用了大量的厚重翻譯策略。

      2.正文內(nèi)厚重翻譯策略

      理雅各《大學》譯本正文中添加了大量的闡釋性信息,有注有評,內(nèi)容豐富。該譯本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大學章句》為底本,朱熹版《大學》對《禮記·大學》進行了整編,變更了原文的句間順序,并增加了一些過渡文段,理雅各在譯本中沿襲了朱熹對《大學》所做出的變更。在理雅各譯本的正文中,原文、譯文、注釋按上、中、下三層排序,結(jié)構(gòu)較為清晰。原文最上,從右至左豎行排列,按照朱熹《大學章句》段落劃分小結(jié),并以數(shù)字標注章節(jié)序號。譯文居中,同用數(shù)字標號,與原文對應;朱熹所作過渡性句段譯文以斜體標識,其他原版譯文以正體標識。注釋最下,字號最小。注釋類厚重翻譯文本內(nèi)容較為豐富,約占據(jù)整個正文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可具體劃分為字詞考正、句義闡釋以及批判性注釋等類型。

      (1)字詞考正

      在翻譯實踐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原文中一些文化色彩較為濃郁的字詞很難在目的語文化中找到對應的表達;或者,文化負載詞能夠在目的語中找到接近的對應表達,然而目的語中的相應表達卻并不能夠完全表達原文字詞的全部含義,從而造成部分意義缺失。作為一部古典文化典籍,《大學》蘊含了大量的文化負載詞,翻譯過程中該類詞匯的意義傳達難度較大。然而,在《大學》理雅各譯本中,譯者在處理中國文化色彩較為濃郁的字詞時,并未僅僅停留在譯文層面對原文文本的意義進行闡釋,而是從原文文本本身出發(fā),在字詞層面對目標語文化受眾較難理解的詞匯進行解釋,從析字、訓詁的角度在詞音、詞義上對字詞進行分析,使目標讀者直接接觸文本字詞在原文文化中的含義,從而更精準全面地理解原文文本的意蘊,避免翻譯過程中意義缺失等問題。

      例如,在對“正其心”“誠其意”中的“心”和“意”進行注釋時,理雅各即從訓詁和析字的角度出發(fā),參考朱熹和孔穎達的注疏對“心”“意”兩詞進行了闡釋。在注釋文本中,理雅各對“心”“意”的闡釋如下:

      Choo He defines心as身之所主,‘what the body has for its lord,’ and意as心之所發(fā),‘what the心sends forth.’ Ying-ta says:總包萬慮謂之心,‘that which comprehends and embraces all considering is called the心’;為情所意念謂之意,‘the thoughts under emotion are what is called 意。’[7](222)

      由上所述,譯者在譯文注釋中通過析字、訓詁等方法,對文化負載詞的原意進行剖析,更精準全面地傳達字詞在原文的含義,將文本置于更為豐富的語境之中,加深目標讀者對原文文化的理解??颊衷~的厚重翻譯策略不僅能使譯文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更深的理解,還能夠避免文本字詞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生詞義缺失的現(xiàn)象。

      (2)句義闡釋

      作為厚重翻譯策略的工具,注釋主要用于闡釋文本的內(nèi)在含義,輔助目標讀者對文本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及背后意義形成一個深入的理解?!洞髮W》是一部歷史悠久的文化典籍,文中蘊含著大量古人修身治人的哲學思想以及許多取材于其他古籍且寓意深刻的文化典故。初讀《大學》之時,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人仍需實下一番功夫才能夠完全參透其中的含義,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語受眾要想完全領(lǐng)悟《大學》中所蘊含的全部意義更是難上加難。故而,理雅各在譯本中加了大量的注釋,對文本所蘊含的意義進行闡釋,以輔助目標讀者對文本形成一個較為精準的理解。在正文文本中,每頁注釋可占全文頁面的三分之一以上,不但對文本本身的含義進行了解釋,還對文本背后的文化社會背景進行了介紹,為讀者閱讀文本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為全面、立體的文化語境。

      理雅各《大學》譯本主要以朱熹《大學章句》為底本,所著譯文基本與朱熹對《大學》的解讀相一致。然而,為了精準、全面地傳達原文文本所蘊含的意義,理雅各在譯本注釋中還考據(jù)了南北朝學者孔穎達以及北宋學者程顥、程頤對《大學》的注疏,對原文文本做出了更為全面的解讀。以《大學》正文首句“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譯文的注釋為例,譯者首先通過分析漢字對整個文段的字面意思進行了概述,然后對“明德”等文化負載詞的文化背景進行了剖析,最后考據(jù)了程頤、朱熹、孔穎達等學者對這一綱領(lǐng)句的理解,全方位的對這一綱領(lǐng)句的句義進行了闡釋。借助豐富的注釋內(nèi)容,目標讀者能夠更為全面、精準地接收譯本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與哲思,進而對譯本蘊含豐富文化意向的語句有一個更為深入的理解。

      (3)批判性注釋

      批判性注釋是譯者批判性思維的反映,是譯者自己對譯文的理解。批判性注釋旨在對原文中心觀點的合理性提出批判和質(zhì)疑[8]。在翻譯實踐中,譯者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自身所處環(huán)境、所受教育以及所經(jīng)經(jīng)歷的影響,進而對原文文本以及譯文文本有自身獨特的理解,而這一特點不可避免地會在注釋中有所體現(xiàn)。在對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理解上,理雅各在注釋中對朱熹《大學章句》中“此三者,大學之綱領(lǐng)也”的觀點進行了批判,指出《大學》的綱領(lǐng)不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而在“明德”“新民”兩者,而“止于至善”所表達的只是對“明德”“新民”兩者的不懈堅持。

      另外,在翻譯《大學》之際,理雅各的本職工作為傳教士,他翻譯儒家經(jīng)典是為了學習中國語言,了解中國人的思想文化根基和民族特色,從而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以方便自己的傳教事業(yè)。因此,受其傳道士職務的影響,理雅各在注釋中對文本做出了與其傳教士意識形態(tài)相符合的批判性評論。例如: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一句的譯本中,理雅各做出了充滿主觀色彩的批判性注釋,認為《大學》應該是皇室讀本,而不適合作為教育普通人或蒙童的讀物。此類注釋往往會受到譯者自身文化背景以及個人闡釋傾向的影響,具備較強的個人主觀性。

      四、斯坦納闡釋運動視角下理雅各《大學》英譯過程中厚重翻譯策略的應用

      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在其1975年出版的著作《通天塔之后》中,對“闡釋運動(Hermeneutic Motion)”做出了詳盡的描述,將翻譯看作是“發(fā)出意義并對意義進行挪用性轉(zhuǎn)移的行為”[3](312)。斯坦納認為翻譯實踐是一個發(fā)出意義、傳達意義的過程,并將該過程劃分為“信任”“侵入”“吸收”以及“補償”四個階段。此外,厚重翻譯策略旨在通過添加注釋等厚重翻譯工具挖掘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彌補翻譯過程中所造成的意義缺失現(xiàn)象,促進讀者對文本意義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因而,斯坦納闡釋運動與厚重翻譯之間存在著共同之處:兩者均側(cè)重于意義的傳達。基于此,本章節(jié)擬從斯坦納闡釋運動的理論視角出發(fā),探討厚重翻譯策略在理雅各英譯《大學》過程中“信任”“侵入”“吸收”及“補償”四個翻譯階段的具體應用。

      (一)信任階段

      根據(jù)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起初時的“信任”為翻譯闡釋過程的第一步。譯者在開始翻譯之際,便要投入“信任”,相信原文中有可以理解的東西。就理雅各而言,作為傳教士,其翻譯儒家經(jīng)典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國人的思想文化根基和民族特色,以方便自己在中國的傳教工作。因而,譯者必然相信《大學》中存在可以為英語讀者所理解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這一點在“前言”以及“緒論”這兩種正文外厚重翻譯策略中均有所體現(xiàn)。在“前言”部分,理雅各就明確指出“希望譯作能夠服務于傳教士以及其他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表明了其為傳教事業(yè)而意欲了解中國文化思想的意圖;而在“緒論”部分,理雅各針對對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儒家哲思做出了系統(tǒng)的歷史文化背景介紹,也驗證了譯者相信原文文本中具備可傳達至英語讀者且為英文讀者所理解的文化內(nèi)涵。

      就翻譯而言,初期信任即“譯者認為原文代表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某個東西,一種連貫的‘東西’,可以翻譯,即使其意義并非一眼看上去即可明白”[9](234)。然而,這種觀點本身也存在風險,原文所代表的“某個東西”可能是“一切”東西,幾乎任何東西都可能有無窮的指涉意義。以《大學》中漢字“道”的英譯為例,漢字“道”是中國文化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哲學名詞,其最初意義是道路,后來引申為“做事的途徑”“方法”“本源”“本體”“規(guī)律”“原理”“境界”“終極真理”和“原則”等含義,而“道”在《大學》理雅各譯本中的處理主要有“way”“method”“principle”等常見表達,但顯然每種譯本均只能夠傳達“道”的某種指涉意義,而不能夠完全表達涵蓋“道”所蘊含的所有含義。為應對上述困境,理雅各在注釋中從析字的角度分別對“道”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做出了闡釋,闡明了“道”在不同語境之間的不同用法,進而消除了翻譯過程中文化負載詞所面臨的意義缺失等風險。

      (二)侵入階段

      譯者的第二個行動是侵入,即侵入陣地,將意義掠奪過來,就如圣哲羅姆(Hieronymus)的比喻一樣:譯者把意義像囚犯般抓過來。斯坦納對這一步驟做出了形象的描述:“就像是在露天礦區(qū),譯者進攻、掠取,然后將東西帶回家中。地表留下一處巨大的疤痕?!盵3](314)然而,在完成具體的翻譯實踐之后,譯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文本在本職上會出現(xiàn)轉(zhuǎn)變:外語的文本變“薄”了,如稀疏的纖維,光纖可以透過[2]。另外,Hatim認為文本作為信息或者故事的提供者有三個特征:(1)所有的文本意義都具有多重性;(2)一次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意義能夠被顯示出來;(3)文本也有可能具有并未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意義[10](76)。因此,雖然譯者將原文文本的意義掠奪過來,并以譯文文本的形式對上述意義進行了再現(xiàn);然而,與原文文本所蘊含的信息相比,譯文文本所呈現(xiàn)的意義總是會有所欠缺,這就是上文所說的“外語的文本變‘薄’了”。而加注等厚重翻譯策略恰好能夠彌補文本“變薄”這一缺陷。

      厚重翻譯策略旨在通過注釋、評注等方法將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與語言環(huán)境中,借以呈現(xiàn)源語文本發(fā)生的語境,進而使被文字遮蔽的意義與譯者的意圖相融合。這一宗旨能夠彌補文本“變薄”而導致的語意缺失。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一句的英譯中,理雅各將“天子”譯為“emperor”,即“帝王”。從詞義分析,“天子”是封建社會臣民對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稱,從這一層意義理解,將“天子”處理為“emperor”的譯法并無不妥。然而,“天子”還具備“其命源天”的含義:古代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以及維護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聲稱其權(quán)利出于神授,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可稱為天子。因此,僅僅將“天子”譯為“帝王”,并不能夠完全呈現(xiàn)出天子“其命源天”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在正文內(nèi)注釋部分,譯者對天子“其命源天”的意義進行了注釋,指出天子即“Son of Heaven”以及其“以其命于天”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對譯文中所缺失的文化意義進行了補充說明。因而,在侵入階段采用厚重翻譯策略往往可彌補意義攝取過程中文化意涵缺失的風險。

      (三)吸收階段

      闡釋運動的第三步為吸收,即譯者把原文意義融入譯文的方式。意義在譯文中的吸收同化會有不同的類型:斯坦納把兩種極端中的一種視為“完全的歸化”,即譯文在目標語經(jīng)典中取得完全的地位;另外一種是“長期的陌生性和邊緣性”,該譯文采取直譯的方法,腳注比正文還長。[9](234-235)理雅各譯《大學》顯然屬于第二種類型,譯者采用直譯的譯法,譯文結(jié)構(gòu)與原文結(jié)構(gòu)相符,且添加比正文內(nèi)容更為豐富的注釋。

      由于文本中涉及大量文化色彩較為濃厚的詞匯,且重新表達該類詞匯的過程十分艱苦,譯者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可以接受的對應詞。因而,在對這類詞匯進行處理時,譯者采用了大量的異化翻譯技巧,并在注釋中對原文文本的文化負載詞做出了詳盡的詮釋。以理雅各對“蓄馬乘”“伐冰之家”“百乘之家”等蘊含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處理為例,在中國文化典故中,“蓄馬乘”“伐冰之家”“百乘之家”的寓意并非僅僅為其字面意思所指涉的“擁有一車四馬的人家”“辦喪事時能夠用冰來保存尸體的人家”“家中有一百輛車的人家”,所指涉的是字面含義背后所蘊含的象征意義。在古代中國,“擁有一車四馬”是大夫級的官員能夠享受到的待遇,“辦喪事時能夠用冰來保存尸體”是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而“家中有一百輛車”通常是有封地的諸侯王才能夠享受的待遇。因而,“蓄馬乘”“伐冰之家”“百乘之家”的指涉含義應該是“大夫”“卿大夫以上的大官”以及“有封地的諸侯王”。在理雅各的譯本中,譯者在譯文正文中將三者直譯為“He who keeps horses and a carriage”“The family which keeps its stores of ice”“The house which possesses a hundred chariots”,從形式上實現(xiàn)與原文的對等,并在注釋中對三者的象征指涉意義進行詳盡的描述,達到意義層面的對等。因而,闡釋性注釋能夠?qū)φ奈谋具M行闡釋說明,兩者互相補充,從而將原文文本的字面意思及指涉意義完全地呈現(xiàn)出來。

      (四)補償階段

      補償是闡釋運動的最后一個階段,如果缺失這一環(huán)節(jié),便是危險且不完全的。上述三階段對原文意義的進攻性挪用和吸收會在原文中留下一個辯證性的殘余,從而造成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失衡。例如:譯者取去的可能太多,對原文進行了增補,并加入個人意見;也可能取去的太少,對原文進行了刪減,并刪掉不順暢的內(nèi)容。這些不當譯法均會破壞整個系統(tǒng)的和諧。既然存在破壞,就必然需要對破壞進行補償。譯者應盡其所能地恢復各股力量之間的均衡,以維持作品在理解過程中被掠奪、破壞了的完整性,確保譯文能夠完整、準確地傳達原文所蘊含的意義。對于原文文化與譯文文化差異較大的翻譯實踐而言,補償所發(fā)揮的作用更加明顯。通過合理的補償,目的語文本的內(nèi)容與形式能夠?qū)崿F(xiàn)平衡,文化差異能夠得到調(diào)適,從而有利于譯本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獲得承認和接納。

      闡釋理論家施萊爾馬赫認為,譯者給出的比原作者給出的要多。在《大學》譯本中,理雅各給出的內(nèi)容就要比原作者多,注釋等闡釋性文本幾乎占據(jù)正文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加入了個人意見,添加了評判性注釋。例如:在對“致知”“格物”進行闡釋時,理雅各即在注釋中加入自己的意見,認為朱熹對“格物”“致知”之“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的闡釋是“不準確的”或“不可能實現(xiàn)的”。顯然,譯者在譯本中加入了個人意見,屬于“譯者取的太多”的范疇,破壞了系統(tǒng)的平衡性。不過,譯者隨即在注釋中對此做出了補償,在個人意見之后加入了孔穎達及羅仲潘對“格物”“致知”的注疏,闡明了兩者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以考據(jù)文獻的方法豐富“格物”“致知”的文化語境,有助于讀者根據(jù)自身的判斷對“格物”“致知”形成一個客觀的理解。另外,索引部分對文本中所涉及的術(shù)語及人物信息進行闡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qū)ψg文文本進行補償。因此,注釋、索引等厚重翻譯策略的應用能夠?qū)υ奈谋九c譯文文本之間的失衡狀態(tài)進行補償,加深目的讀者對文本的精準理解。

      由此可見,在從“信任”到“補償”四個闡釋翻譯步驟中,厚重翻譯這一翻譯策略均有所體現(xiàn)。厚重翻譯并不僅僅是一種闡釋文本的翻譯工具,更是一項貫穿整個翻譯實踐的翻譯策略,對譯者精準、全面地呈現(xiàn)原文文本所涵蓋的意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五、結(jié) 語

      對于《大學》這種蘊含著豐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文學典籍的英譯而言,很多富含傳統(tǒng)文化意向的文本內(nèi)容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文本背后所蘊含的厚重含義很難在目的語中得到精準的傳達,往往需要借助加注等翻譯策略呈現(xiàn)文本所指涉的全部文化意蘊。厚重翻譯的目的在于通過注釋、評論的方式將文本置于更為豐富的語境之下,以深入挖掘被文字遮蔽的意義。與此同時,闡釋學同樣側(cè)重于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闡釋學集大成者斯坦納更是認為翻譯是“發(fā)出意義并對意義進行挪用性轉(zhuǎn)移的行為”[3](312)。由此可見,厚重翻譯與闡釋學二者均注重翻譯過程中“意義”的傳達,與典籍翻譯需注重“意義的精準傳達”這一理念相符合。本文以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為視角,探討并分析了厚重翻譯策略在《大學》理雅各譯本中的應用,將厚重翻譯策略劃分為正文外厚重翻譯以及正文內(nèi)厚重翻譯兩類,并對厚重翻譯策略在斯坦納闡釋學各個翻譯步驟中的實際運用進行了剖析,從而闡明厚重翻譯并不僅僅是典籍英譯中的一個簡單的翻譯技巧,而是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的一種實效性極強的翻譯策略,在典籍外譯以及文化意向傳達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猜你喜歡
      斯坦納雅各譯本
      歐拉線的逆斯坦納點性質(zhì)初探
      王韜輔助理雅各翻譯中國典籍過程考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斯坦納定理的證明及應用
      黃雅各 不會音樂的健身教練不是一個好演員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50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Faster Approximation for Rectilinear Bottleneck Steiner Tree Problem
      清末遼陽李雅各教案始末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舒曼鋼琴攜斯坦納亮相2014美國NAMM展覽會
      大兴区| 马鞍山市| 北安市| 成武县| 远安县| 宁津县| 侯马市| 呼图壁县| 柘城县| 肇源县| 罗城| 临邑县| 叶城县| 苍山县| 宜良县| 东城区| 林芝县| 勐海县| 阿克苏市| 正定县| 万宁市| 江油市| 东丽区| 芒康县| 桐梓县| 洪洞县| 涿州市| 丰台区| 象州县| 香格里拉县| 内丘县| 广西| 包头市| 昌都县| 木里| 象州县| 凤凰县| 双流县| 临西县| 会东县|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