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高中語文教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教師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越來越多元。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做好民俗文化教育,將高中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發(fā)揮出來,能夠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發(fā)民俗文化內容,使民族精神在文學作品的講解過程中得以傳播,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高中語文課本有很多與民俗相關的內容,其所散發(fā)的民俗精神,也應當被當代高中學生所吸收。
首先,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的美德。像在講解《師說》時,教師可以利用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讓學生了解作者韓愈的經歷和思想。韓愈,由于幼年家庭教養(yǎng)和復古主義思潮的影響,從青年時代起,便以傳道的古文家自命。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在科舉和仕宦上十年都不能得意。但他越挫越勇,先教了李翱古文,在孟郊的介紹下,又教了張籍古文。隨著與有志青年交往的不斷增多,給予他們的指示與獎勵也越來越多。韓愈因此受到了不少責難與議論。但韓愈不管這些,雖對惡意中傷表示憤慨,卻更加擔憂這些來請教的青年,因為這是魏晉之后再沒有過的現象。教師給學生講解這些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文學作品對應的時代背景,了解當時的民俗民風,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為師者堅定的內心,從而豐富學生的古文見識,促進學生建立尊敬師長、理解師長的心理。
其次,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當代高中學生大多為家中的寵兒,很少經歷挫折。人生過于平坦,會影響學生抗打擊能力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學作品中相關的民俗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個人的不足,建立堅強的意志力。像在講解《史記》時,教師可以利用司馬遷的生平去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后,仍然積極奮起,用常人不能及的毅力完成了流傳至今的《史記》。這一部文學作品,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記載,更是一位偉大之人個人精神的記載。在語文課堂中加強學生的感受,能夠促進民俗文化教育走進學生內心。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民俗文化教育是豐富學生見識、開發(fā)學生智力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借助民俗文化知識的引入,降低閱讀理解難度,讓學生對課本內容有更大的探究興趣,使民俗知識成為高中語文課堂的興趣點和活躍點,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普遍提高。
古文,一直都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難點。很多學生的古文學習興趣不足,導致其高中語文學習成績不好。像在講解《孔雀東南飛》時,文章所講解的故事情節(jié)比較豐富,涉及到漢朝的婚嫁文化。當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時,教師可以利用其中的民俗文化激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文章中有這樣一句:“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笔枪适轮袆⑻m芝對小姑說的。其中的初七所指為七夕,也就是現在的七夕情人節(jié)。教師可以在講到這一句時,給學生說一說七夕節(jié)的風俗,讓學生的關注點從他們?yōu)殡y的古文轉移到民俗知識上。西漢,是七夕節(jié)的起源時期。七月七,人們會舉辦一些活動來慶祝七夕節(jié)。在漢朝,曬衣服、曬書是慶祝七夕節(jié)的重要活動。讓學生說一說現代社會七夕節(jié)的慶祝方式,促進學生對比古今民俗,不僅能夠推進民俗文化教育的落實,還能提高教學趣味性。
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方式。課本中的教學內容是有限的,但是民俗文化教育是沒有邊界的。教師可以將民俗文化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組織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知識,了解民俗在社會生活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能夠賦予語文課堂更多的生命力。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博物館,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將他們在社會實踐中看到的、了解到的民俗文化現象、知識與課本中的內容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源于生活的真實性。像在講解《中國建筑的特征》這一課時,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并了解這些建筑特征的由來。建筑,是最能反映一個地區(qū)自然條件和人文民俗的載體。教師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觀察生活中的建筑,總結特征,分析原因,能夠讓學生成為民俗的發(fā)現者。利用課外圖片,帶領學生領略中國不同地區(qū)的建筑物,在學生驚訝其不凡時,給予學生必要的民俗文化知識作為支撐,有利于擴大學生的民俗接納度,使學生的文化內涵逐漸豐富。教師也可以借助傳統(tǒng)節(jié)日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像端午節(jié),帶大家一起包粽子,在包粽子的過程中講解粽子的由來,說一說屈原的故事,是推進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化的重要實踐。
綜上所述,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好民俗文化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滲透民俗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取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利于文學作品深層含義的開發(fā),更能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語文學科,建立更好的職業(yè)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