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是兒童文學中的一種,它有著想象力豐富,注重形象塑造的特點,深受小學生喜愛。童話教學也屬于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品味結構,了解語言特點。童話教學體現(xiàn)不出童話文體的特點,同時也不符合小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性格特點。因此,我在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過程中嘗試圍繞童話的特點設計教學策略,讓學生能進一步感受童話的魅力,體會童話作品的虛擬之妙。
分析語言是普通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但是童話的語言具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有一定的情趣性,童話中的人物有不少都是擬人的,而且語言也大多通俗活潑,具有很強的畫面感。我在教學中常常組織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一邊扮演其中的人物,一邊揣測要用怎樣的語氣、語調(diào)來表達內(nèi)容。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童話語言的特點,體會到其中的情趣所在。
在指導學生學習二年級下冊第14課《小馬過河》的時候,我鼓勵學生展開分角色朗誦的活動,并鼓勵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注意人物的語言,思考該人物在何種情況下說出這樣的話,其說話時內(nèi)心的想法是怎樣的。由于“小馬”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所以我鼓勵學生主要探究小馬的語言。我鼓勵學生思考:“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蹚過去嗎?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小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學生認為:“小馬一定是很誠懇地詢問,因為它想要獲得答案。同時,它也很期待對方能回答問題?!薄爱斝●R發(fā)現(xiàn)牛和松鼠的回答不一樣的時候,它又是怎么想的呢?”“它會覺得很驚訝的?!痹谶@樣的分析中,學生感受到每一個童話人物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有自己的情感和喜怒哀樂。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童話作品語言的特色。
在童話作品中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心理,而且其中不少人物的心理都符合兒童心理,所以和小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比較接近,學生在揣摩的時候比較容易能感受到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我鼓勵學生帶著好奇心去探究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感受其內(nèi)心活動,這樣的教學既符合學生的天性,也符合童話的特點。
童話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質(zhì),所謂特質(zhì)就是個性化的特點,也就是“這一篇”童話區(qū)別于其他童話作品的特點。童話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想象力,這就是童話區(qū)別于其他文體作品最大的特點。因此,我在教學中也常常鼓勵學生展開幻象,嘗試感受童話的特點。我鼓勵學生采用圖配文的方式輔助閱讀,學生嘗試將自己想象中的童話畫面用圖畫表現(xiàn)出來,展現(xiàn)出自己想象中的童話世界。
二年級上冊第20課《雪孩子》是一篇充滿想象力的作品。我鼓勵學生用圖配文的方式展現(xiàn)出童話故事中的內(nèi)容。我首先鼓勵學生閱讀文章中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內(nèi)容,然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家嘗試在腦海中展現(xiàn)出雪孩子救火的狀態(tài),想一下雪孩子此時的表情是怎樣的,動作是怎樣的?”此后我鼓勵學生嘗試將自己想到的內(nèi)容畫下來,然后再展開看圖說話的活動。此外,我還鼓勵學生猜測小白兔在得知雪孩子犧牲了自己后,其內(nèi)心的感受是怎樣的,嘗試將小白兔的狀態(tài)也畫出來,并說說其心理活動。有學生便提出:“小白兔內(nèi)心十分難受,坐在地上傷心地哭了起來,但是這又有什么用呢?雪孩子不會回到身邊了?!痹谶@樣的活動中,學生體會到了童話具有想象力的特點,同時也運用畫圖和語言表達的方式將自己心中“這一篇”童話的狀態(tài)展現(xiàn)出來。
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感受“這一篇”作品的特點,我還常常運用多媒體課件,用聲音、圖像等作為輔助。這樣能更好地營造童話的意境,將學生帶入到童話的情境中,促使學生感受“這一篇”童話獨有的特點。
童話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童真,而這也恰恰是小學生的特點。我在設計課后練習題的時候也常常把握住這個特色,設計一些不僅符合文章內(nèi)容,更具有童真感的練習。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童話的特點,進入到童話的意境中。
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第24課《風娃娃》的時候,我提煉出童話的特點,組織學生參加到具有童真的練習活動中。首先,展開看圖猜風的活動,我通過圖片展現(xiàn)一種風的狀態(tài),學生要嘗試猜出來。此外,我鼓勵學生展開“說風”的活動,結合之前的猜想,說說微風、臺風、熱風、寒風會給人怎樣不同的感受。在說一說后,我組織學生讀一讀,看看課文中展現(xiàn)了怎樣的風,并說說這樣的風給人怎樣的感受。最后我組織學生展開想一想的活動:“風娃娃一共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呢?人們對風娃娃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情呢?”有學生提出:“風娃娃做了好事情,就會得到人們的贊揚,但是做了壞事也會被人們責怪?!边@樣的活動不僅圍繞語言訓練展開,而且體現(xiàn)了童趣,讓學生在猜測和游戲中感受到了童話的特點。
在教學中我常常設計猜一猜、說一說、讀一讀、想一想的活動,鼓勵學生逐步遞進地感受童話作品的特點,在猜測和想象中體會到作品中的童真,進入到夢幻之境中,體會到童話的特點。
讀寫結合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童話教學中,也能嘗試使用這種方法,通過續(xù)寫童話的方式能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童話故事,感受到童話的新奇感,提升語言應用的能力。我常常組織學生先展開句子仿寫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童話的特點,此后則組織學生進行擴寫或續(xù)寫的活動,讓學生體現(xiàn)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第22課《狐貍分奶酪》的時候,我組織學生展開循序漸進的寫作活動,不僅體會童話的思想,更感受了童話的特點。我首先找出狐貍分奶酪的句子,讓學生根據(jù)“咬著咬著,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點兒也沒剩下”這句來仿寫,嘗試用“V著V著,……全……,一點兒也……”這個句型來造句,展現(xiàn)出其他的情節(jié)。此后我又鼓勵學生圍繞這則童話故事展開續(xù)寫的活動:“大家思考一下,不同的小動物是不是有不同的性格呢,它們在給小熊兄弟分奶酪的時候,舉動是不是也會不一樣呢?”我鼓勵學生展現(xiàn)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有學生便以老實善良的“兔小姐”為例進行創(chuàng)作,它認認真真地分成了兩半。還有學生選擇了力氣很大的大象,它一腳就將奶酪踩扁,然后讓兩只小熊一人一調(diào)羹,舀著吃。學生各自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展開了續(xù)寫活動。
我還常常給學生搭設平臺,讓學生誦讀自己創(chuàng)作的童話作品,又或者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改編成小品表演出來。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童話作品的趣味性,從熱愛閱讀童話逐步過渡到嘗試創(chuàng)作童話,對童話作品愈加感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不僅要運用閱讀教學的常規(guī)方法。我嘗試把握住童話想象力豐富的特點,讓學生能進一步品味童話的語言特點,感受童話的藝術形象,并積極展開童話創(chuàng)作活動,提高童話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