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健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臨床搶救方法和效果。方法 :本文選擇我院在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平均為32例,對照組在治療的過程中配合常規(guī)方法,觀察組則選擇雙聯(lián)療法進行治療,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予以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以后,在左主干或三支病變、肌鈣蛋白、左心射血分數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性,患者均獲得良好的恢復。對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本文兩組患者均不存在死亡病例,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恢復。評價患者生活質量,主要為患者采用QPL方案進行評分,可以得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相對于對照組而言更優(yōu),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嚴密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處理相關并發(fā)癥。之后為患者配合采用雙聯(lián)療法進行治療可使患者獲取良好的預后,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012-01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這種病情發(fā)病率較高,而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為患者心肌供血異常,導致局部心肌組織缺血缺氧,引發(fā)一系列的并發(fā)癥,其中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這種病情十分的危重,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予以重視。病情多發(fā)生在中老年群體當中,在患者的病情發(fā)展過程當中雖然對患者進行治療干預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很難改善患者病情的病程[1]。臨床存在有一部分患者在治療時能夠獲取一定的效果,但是無法改善心源性休克的預后,使得患者病情越發(fā)嚴重,導致患者死亡率增加。所以分析,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診治療措施尤為重要,本文基于此進行探究,現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均為我院在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選擇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平均為32例。本文觀察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同樣為16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87歲,最小年齡為48歲,平均年齡(65.2±15.5)歲;觀察組患者當中,男性1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齡最大為86歲,最小為47歲,平均年齡(66.7±14.5)歲。本文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以患者存在缺血性胸痛病史,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可發(fā)現患者存在有動態(tài)的演變。患者的血清心肌標志物濃度存在改變。所以患者存在心源性休克,并且存在低灌注,患者存在有心功能不全的狀況。本文所有患者的收縮壓均不超過90mmHg,患者伴隨高血壓疾病的收縮壓下降超過30mmHg,所有患者排除因其他因素而導致的休克。研究對象的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本文所有研究對象的資料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標準。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檢驗,兩組患者之間沒有差異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于本文的所有對照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選擇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方案進行治療,需要為患者進行鎮(zhèn)痛治療和抗凝治療,并且做好抗血小板的治療,要控制患者的心率,并且擴充患者的血管。常規(guī)為患者進行面罩給氧,選擇多巴安為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劑量為1μmg/(kg/min),或者為患者選擇去甲腎上腺素聯(lián)合治療,給藥劑量為0.1~0.3μg/(kg/min),以便于保持患者的血壓穩(wěn)定和水平,必要情況下為患者進行主動脈內球囊反駁手術。為患者選擇阿司匹林300mg口服給藥,每日為患者給藥1次。為患者選擇氯吡格雷300mg口服給藥,每日為患者給藥1次,為患者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進行皮下注射,選擇劑量100~150U/kg進行治療,以便促進患者的血液肝素化。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為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根據手術流程對梗死的冠脈進行介入,如患者血管狹窄程度小于20%,則說明介入成功[2]。
對本文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之上為患者進行雙聯(lián)療法加以治療,立刻為患者選擇靜脈滴注硝酸甘油,藥物的劑量為25mg,將其加入到10%的葡萄糖溶液500ml當中,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確保每分鐘大約12滴,避免速度過快,持續(xù)為患者進行24小時的靜脈滴注,連續(xù)為患者治療兩日;與此同時為患者聯(lián)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如果患者存在有過敏體質或過敏行為,初始15分鐘滴注,速度大約為每分鐘30滴,需注意在此過程中是否存在過敏情況,如果存在的話應立即停止,便為患者改用其他療法,為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并做好抗過敏處理。大約15分鐘以后,為患者進行每分鐘60~100滴的治療,每日對患者進行兩次治療,連續(xù)為患者治療一周做一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對于本研究所有患者治療結束以后,患者在相關情況改善進行比較,了解患者的病死率情況,并為患者進行生活質量的評分,本研究在生活質量評分的過程中,主要選擇QPL評分方法進行評分,主要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抑郁心理狀況以及焦慮心理狀況的角度進行評價,分數月底患者的恢復越好[3]。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研究對象的相關數據進行檢驗,本文所有數據之間的計量資料檢驗采用t值檢驗,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性采用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以后,在左主干或三支病變、肌鈣蛋白、左心射血分數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性,患者均獲得良好的恢復。對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本文兩組患者均不存在死亡病例,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恢復。評價患者生活質量,主要為患者采用QPL方案進行評分,可以得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相對于對照組而言更優(yōu),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本文兩組患者經過搶救以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比較,詳細狀況請參見表1所示。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存在有胸部疼痛的癥狀,患者呼吸急促,從心肌梗死發(fā)展到心源性休克的病程相對較短,所以會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影響,嚴重的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開始在患者出現相關癥狀表現時就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性治療。本文對患者進行搶救的時候應用雙聯(lián)療法進行搶救,從本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治療以后的生活質量情況比對照組更優(yōu),可以得出為患者在進行治療時采用雙聯(lián)療法進行治療能有效的幫助患者改善病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臨床有研究認為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心源性休克和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圍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同時也和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低氧血癥、酸中毒和低血容量以及疼痛等存在密切關聯(lián),因此在治療過程當中可將上述的危險因素有效排除,這樣就能夠對于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可對于提升患者生命質量提供可行的依據。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嚴密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處理相關并發(fā)癥。之后為患者配合采用雙聯(lián)療法進行治療可使患者獲取良好的預后,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楊智.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的急診治療措施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40):52.
[2]郭仁光.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的急診治療措施探討[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39):73+76.
[3]譚萬利.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急診治療的措施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4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