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娟,江蘇省宜興市第二實驗小學辦公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數(shù)學教育學會會員,無錫市數(shù)學學科帶頭人;曾先后被評為無錫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無錫市教育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黨員。近年來,執(zhí)教市級公開課近20節(jié),承擔市級以上教育講座10多場。曾榮獲無錫市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江蘇省“杏壇杯”賽課二等獎等獎項;參與了4項省、市級課題研究,主持了2項省重點資助課題;撰寫的30余篇論文在《小學數(shù)學教師》《小學數(shù)學教育》等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個學習過程。要提升探究式學習的有效性,就要基于核心問題,開放學習時空,適度關注學習過程,讓學生圍繞真實的情景性問題,經(jīng)歷科學家一樣的“再創(chuàng)造”,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人分享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得到發(fā)展和提升。
一、核心問題:主動探究的起點
探究式學習要基于“合適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所謂“核心問題”,就是能引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有探究價值、基于核心知識和學生學業(yè)水平而提出的問題。所以,“核心問題”的真實性、思考性和開放性,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有利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時,課始教師可出示“1/3、2/6、1/2、3/9”,讓學生猜猜并驗證哪些分數(shù)相等。
師:看來,分數(shù)王國中有些分數(shù)是大小相等的,有些卻不相等。看了這四個分數(shù),你想提出什么樣的問題?
生:還有哪些分數(shù)和1/3相等呢?
生:和1/2相等的分數(shù)有哪些?
生:分數(shù)的分子、分母要怎樣變化,大小才不變呢?
……
師:你能想辦法找到與1/2相等的分數(shù)嗎?并驗證它們是否相等。
接下來,學生開始自主活動并匯報交流:1/2 =2/4=4/8=……教師提出探究要求。對這一案例可做如下分析。
一是核心問題源于需要。這里的需要不是教師的需要,而是學生的需要。有時,教師認為學生應該研究的“問題”,卻很少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教師只有將預設性問題轉變?yōu)樯尚詥栴},才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此案例中,當出現(xiàn)“1/3=2/6=3/9”時,教師完全可以跟學生提出要求,但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面對相等和不相等的分數(shù)時,使自己的疑問自然生成??梢?,尊重學生的疑問,就是尊重學生的需要。
二是核心問題開放空間。提問應該從學生的認知結構、數(shù)學現(xiàn)實和認識能力出發(fā),有的放矢,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只有問題具有一定的思維負荷,才能有思維的空間,才能生成探究的驅動力。因書上的探究要求過于簡單,根本不能讓學生經(jīng)歷自主探索分子、分母變化的過程,于是教師設計了探究要求,使問題的探究空間更大了,使學生不限于從乘、除的角度來研究問題,還可以從加、減的角度來研究分子、分母的變化。開放問題空間,是為了打開學生的思路,使他們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三是核心問題密度適當。若在一節(jié)課里讓學生去探究十幾、二十幾個問題,勢必因時間不夠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也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豐富的體驗。因此,教師要分清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要明確重點、切中要害,要把精力放在關鍵問題的討論上。這樣精選問題,有利于學生開展深層次的探究活動,實現(xiàn)“點上突破”。
二、開放時空:主動探究的基礎
提出“核心問題”后,還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時空環(huán)境,讓他們自由地研究,自主地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才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發(fā)現(xiàn)和表達。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訂閱下面的雜志,最少訂閱1本,最多訂閱3本,請問有多少種不同的訂閱方法?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最少訂閱1本,最多訂閱3本”的意義后,再請學生自主探究并反饋不同的列舉方法。
生1分了三類,并用文字列出了所有的訂閱方法。教師肯定了他的方法,但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每次都用文字列出,你們覺得怎么樣?生2用字母A、B、C來表示這些書,列成A、B、C、AB、AC、BC、ABC;生3用數(shù)字1、2、3來表示這三種書;生4用列表來表示所有的列舉;生5用算式3+3+1=7(種)來表示。教師對這幾位學生的創(chuàng)意進行了肯定,并向其他學生提出問題:他們的方法各有千秋,有沒有共同之處?學生總結:他們都是按照只訂一本、兩本和三本的情況來列舉的。對以上案例可做如下分析。
一是探究方式的自由。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在探究目的、探究方法上不能含糊,否則就會使探究變得無效或低效。但要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并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當學生在一個陌生的情境中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時,教師就要做一個觀察者。如上述案例中,教師沒有限制學生的列舉方法,但每一種方法都體現(xiàn)了學生對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體現(xiàn)了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式。
二是思考時間的自由。很難想象,學生會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進行周密的思考、充分的交流,從而探究出某個定理、性質或方法。可見,靈活自由的探究時間是展開真實探究的保證。在上述案例中,重點探究了兩個問題,突出了重點,使問題少而精。這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嘗試、討論和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交流表達的自由。在探究式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哪怕是不成熟或錯誤的想法,極力營造一種能夠讓學生勇于表達、相互討論、敢于批判、樂于交談的課堂氛圍。
三、適度關注:主動探究的保障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01版)》中將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并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在《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又增加了“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的表述。教師主導地位的絕對化,會發(fā)生教師越位探究的現(xiàn)象;主導地位的淡化,又會產生形式化的“合作”和無序、無目的的“自主探究”。鑒于此,教師要恰當?shù)靥幚砗谩皩W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關系,適度關注學生的探究活動,保證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的“因數(shù)和倍數(shù)”時,當教師講解了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概念后,就可讓學生嘗試找出36的所有因數(shù),并提出探索建議。在學生自主探究后,教師展示了學生的作業(yè),以下為師生對話的片段。
(教師先展示了第一位學生的作業(yè):36×1=36, 3×12=36,4×9=36,6×6=36。36的因數(shù)有:3,12,36,1,4,9,6。)
師:看他給出的結果,大家有什么想說的?
生:他沒有找全36的因數(shù),漏了2和18。
師:他沒有找全是因為粗心嗎?
生:他沒有按一定的順序找。
師:他雖然沒有找全,但老師發(fā)現(xiàn)他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成對地找36的因數(shù)。
(接著,教師展示第二位學生的作業(yè):36÷1=36, 36÷2=18,36÷3=12,36÷4=9,36÷6=69。36的因數(shù)有:1,36,2,18,3,12,4,9,6。)
師:他是用除法來找36的因數(shù),怎么把除以5給漏了?
生:不是漏了,因為36÷5有余數(shù),所以5不是36的因數(shù)。
師:除到6為什么不除下去呢?
生:因為是成對的找,再除下去就和前面的重復了。
師:最后的結果寫為“1,2,3,4,6,9, 12,18,36”。回顧剛才的過程,要想找全36的因數(shù),關鍵是什么?
生:有順序地思考。
師:思考有序才能保證結果的完整(板書:有序→完整)。
對以上案例可做如下分析。
一是關注探究行為的障礙。有了核心問題、自由時空,并不表示探究就能一帆風順。雖然教師鼓勵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樂趣,但課堂上的探究畢竟不同于科學家的研究,要在一節(jié)課內達成教學目標,就要為學生掃除一切障礙,給他們提供一些探究的方向或方法。在上述案例中,當學生初步認識因數(shù)和倍數(shù)后,要找全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仍是探究的難點。鑒于此,教師可通過“探索建議”的方式給學生提出明確的探索要求,并對如何找因數(shù)做出必要的提示,為接下來的探究掃除障礙。
二是關注信息反饋的有效。自由的課堂氛圍能讓學生暢所欲言,但無序地表達不利于學生的探究,而教師的引領是體現(xiàn)在對信息反饋的有效整合上。上述案例中,面對第一位學生的作業(yè),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答案的遺漏之處,然后反問:“他沒有找全是因為粗心嗎?”將學生引向有序思考。而針對第二位學生的作業(yè),教師追問:“怎么把除以5給漏了?”引發(fā)學生對“除到何時結束,怎樣避免重復”的思考。在最后的回顧中,教師再次提問:“要想找全36的因數(shù),關鍵是什么?”突出了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的難點。對信息反饋進行有目的、刻意地關注,能使學生對探究結果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
三是關注探究活動的體驗。為了強化學生的探究活動體驗,教師在探究式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對找因數(shù)時有遺漏的學生進行了肯定,使他增強了探究信心,而該生也通過同學們的評價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這正是提高學生認真傾聽、取長補短的意識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自主探究式學習雖歷經(jīng)了十年,但仍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它不僅需要教師的正確引領,而且還要基于核心問題、給予自由、適度關注。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探究式學習效率。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