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本外務省對蔣介石的認知與雙方的互動

      2019-03-10 13:51:16陳群元
      社會科學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外務省中日關系蔣介石

      〔摘要〕?1935年12月蔣介石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一職之后,國民政府的對日立場一般被視為趨于強硬,但若細究1936年成都事件發(fā)生之前的中日關系,當可發(fā)現(xiàn)有許多隱晦不明之處。在日本外務省的檔案當中,蔣雖然替日本對華交涉制造了障礙,卻一貫地向日方宣稱中日必須親善。盡管外務省認為蔣有制約日本的打算,卻也認知到其公開的抗日動作,不如說是出于對內(nèi)的因素。并且,外務省也認為蔣并非無法溝通,特別是在蔣面臨內(nèi)憂外患之際,甚至有主動與日方洽談合作的可能性。不過,此時期的蔣始終都采取了幕后指導的方式,給予日方其深信中日親善的形象,甚至在必要之際,以轉(zhuǎn)嫁責任的方式,來讓中日關系有所轉(zhuǎn)圜。這樣的情況讓外務省難以掌握蔣的真意,使得外務省持續(xù)認定有與其溝通的可能性。中日開戰(zhàn)之后,日方之所以展開對蔣的誘和工作,其背景當與此種經(jīng)驗有關。

      〔關鍵詞〕?外務省;蔣介石;張群;有吉明;日本外交;中日關系

      〔中圖分類號〕K264.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9)01-0152-13

      一、前言

      1935年在戰(zhàn)前中日關系當中是相當關鍵的一年,日本陸軍在此年發(fā)動了華北分離工作,逼迫中國國民政府同意所謂“何梅協(xié)定”“秦土協(xié)定”,并且策劃華北自治運動、扶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日本政府還要求國民政府承認“廣田三原則”,希望國民政府制止排日活動,和日本共同防共以及進行經(jīng)濟提攜。

      在這樣的變局當中,原本負責國民政府對日外交的汪精衛(wèi)一派備受責難,汪精衛(wèi)本人也在11月1日中國國民黨六中全會開幕式后的紀念攝影期間,意外代替未出席的蔣介石,成為刺客的臨時暗殺目標而身受重傷。此一情況,讓原本在幕后指導國民政府的蔣介石,于12月16日以新任行政院院長的身份走到臺前,直接肩負起對日外交的責任。

      對于蔣介石這位國民政府的實質(zhì)領導人,外務省向來都抱以高度的關注,對于蔣介石出掌行政院后的動向,外務省更是投入極大的關心。在戰(zhàn)前的中日關系當中,外務省的動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軍部在外交事務上的發(fā)言權,明顯地在九一八事變之后獲得提升,但外務省作為體制上對外關系的專責機構(gòu),依然憑借其龐大的組織、成熟的機制以及訓練有素的人員,毫不間斷地處理日本對外關系上的種種事務。即便是受到陸軍大幅干涉的中國事務部分,外務省仍然大致穩(wěn)定地作為中日兩國政府之間正常溝通的管道。特別是在陸軍與國民政府的關系充斥著強壓、缺乏協(xié)調(diào)性的緊張情況之下,依然能和國民政府維持一定協(xié)商關系的外務省,便成為了國民政府以及日本文人政府之間相對最穩(wěn)定而且最為重要的溝通渠道。也因此,外務省對于蔣介石的認識問題,無論是從外務省政策制定面或者是政策執(zhí)行面來看,都無疑是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在蔣介石接任行政院院長以迄成都事件發(fā)生之前的這段期間,中日關系出現(xiàn)了明顯的停滯。但相較于1936年成都事件發(fā)生之后的調(diào)整國交談判僵局,此一時期雙方關系的停滯卻顯得相當?shù)仉[晦不明。不但雙方交涉幾無進展,甚至雙方接觸的次數(shù)也相對不多。究竟在這段期間,中日雙方為何不能如同先前般順利溝通,若考慮到汪精衛(wèi)一派與外務省方面的良好關系,則考察外務省對蔣介石的觀察與認識,當有充分的必要性。

      然而,盡管學界對于蔣介石與日本之關系的研究成果頗豐,關于蔣介石接任行政院院長以迄成都事件發(fā)生之前,外務省對于蔣介石的認識問題,目前仍缺乏專論。相關著作都以蔣介石為中心,就蔣介石在對日問題上的立場與對策,來探討蔣介石與日方的關系。關于蔣介石與日本之關系,目前學界的著作當以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縮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以及家近亮子『蔣介石の外交戦略と日中戦爭』(東京:巖波書店,2012年)為代表,兩書皆為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結(jié)晶,運用了蔣介石日記并配合各種史料進行探究,就蔣介石的對日觀與對日策略等重要課題,做出了有異于以往觀點的系統(tǒng)性考察。同類型的代表研究還有寫作時間較早,但在大陸學者中率先對蔣介石做出突破性正面評價的楊天石的《盧溝橋事變前蔣介石的對日謀略:以蔣氏日記為中心所做的考察》(《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以1935年蔣介石日記為考察對象的呂芳上的《面對強鄰:1935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黃自進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系》上冊,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2006年)。另外,鹿錫俊的《蔣介石與1935年中日蘇關系的轉(zhuǎn)折》(《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和「日ソ相互牽制戦略の変容と蔣介石の『応戦』決定:再考1935年における中日ソ関係の転換過程」(『軍事史學』第43巻3·4合併號、2008年3月)也值得特別重視。鹿錫俊不僅僅探討了蔣介石的舉措,對日方的各種動向也做出了解析,為蔣介石各種決策的起因與效用,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以日方為中心來探討的著作,明顯有所缺乏。

      由于日方對于蔣介石的認識與理解,對戰(zhàn)前的中日關系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擬就下述兩個課題加以探究。首先,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之舉,普遍被認為是蔣介石親自走上了對日周旋的前線。以行政院院長總括對內(nèi)對外施政責任的角度來說,此一普遍認知確實看似合理。但是,從實際運作的角度來說,此說是否成立,則對外務省的認知當有考察的必要。在外務省的認知當中,蔣介石是否真正走上了中國對日外交的前線?甚至是否真正負起了對日外交的責任?此為本文所欲探討的第一個課題。

      其次,在1936年中日全面調(diào)整國交的過程當中,中日之間的交涉其實并不順利。若是考慮到出任行政院院長的蔣介石的抗日形象,則此種情況似乎不難理解。但在面對日本壓倒性國力的情況下,蔣介石在處理對日事務之際,是否全無妥協(xié)余地?此即為本文所要探討的第二個課題。

      在使用的史料上,本文擬以日本外務省檔案為中心,配合各方相關史料就此一時期外務省對蔣介石的認知問題與雙方互動來進行探究。由于外務省內(nèi)部的動向頗為細致,加上篇幅有所限制,因此本文探究的重心為外務省對蔣介石的觀察認知以及雙方的互動,透過考察蔣介石釋放給日方的信息,來探究外務省對蔣介石的相關認知問題,以期對于戰(zhàn)前中日關系的理解,能有所增進與裨益。

      二、日本外務省與新任行政院院長蔣介石的互動關系

      在蔣介石接任行政院院長之前,此一國民政府的要職由汪精衛(wèi)擔任。汪精衛(wèi)自1932年春返國續(xù)任行政院院長一職之后,在蔣介石的授權、黃郛的配合以及唐有壬等人的協(xié)助之下,透過與有意與中方和解的日本外務省的協(xié)調(diào),逐步緩和了因為九一八事變爆發(fā)而持續(xù)緊張的中日關系。并且還在1935年上半年,成功地營造出中日“親善”的氣氛,促成中日兩國使館升格。然而卻因為日本陸軍在同一時期開展華北分離工作,導致雙方關系再現(xiàn)緊張。

      在汪精衛(wèi)主持對日外交期間,蔣介石雖然并未直接負責對日外交,但外務省仍透過黃郛、汪精衛(wèi)等人的說明,了解到蔣介石認同中日必須友好的意向。此外,蔣介石還從1934年下半年開始,不時透過張群和外務省直接溝通,并在出任行政院院長之際,任用張群擔任外交部部長一職。〔1〕

      對于這位中國實質(zhì)領導人的出馬,外務省毫不意外地投注了極大的關注。在蔣介石剛上任未久的12月19日,日本駐華大使有吉明在南京拜會了這位新任的行政院院長。雖然有吉明之前曾與蔣介石有過數(shù)次會晤,但此次是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后的首次面談。

      在這場會談當中,蔣介石就有吉明詢問的新政府對日方針問題,回答“對日方針無任何變更,打算繼續(xù)過往汪院長時代的方針”,表示細節(jié)可向張群詢問,并且再就有吉詢問該年1月蔣介石在兩人會面時所宣示的對日親善方針是否繼續(xù)進行問題,表明毫無變更?!?〕

      由于蔣介石曾在11月20日與有吉明的會談中,提到對于“廣田三原則”,“個人意見贊成,無有對案”〔3〕,因此有吉明隨即接連提出了“廣田三原則”具體化問題以及華北問題。對此,蔣介石回避談論,只請有吉明和張群進行洽談。對于蔣介石在這次會談中的談話態(tài)度,有吉明在發(fā)給外務大臣廣田弘毅的電文中,指出蔣介石刻意避免深入話題,并且一深入就轉(zhuǎn)移話題。〔4〕

      不過,在次日有吉明與張群的會談之中,張群再次向有吉明說明蔣介石此次就任行政院院長,對于九一八事變以來未解決的中日邦交問題,有決心予以改善調(diào)整?!?〕駐日參事官丁紹伋也在23日以代理大使的身份拜訪外務省,向外務次官重光葵說明蔣介石仍承襲以往的對日方針,絕無變更中日親善之意?!钢毓獯喂俣〈笫箷勪洝?、1935年12月23日記録、『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5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值得一提的是,在關于張群與有吉明會談內(nèi)容的中方記錄中,張群提及蔣介石有熱情決心改善兩國邦交的部分,似乎被視為會面開頭的“寒暄”而未被加以記錄。這種情況究竟是出自于維護蔣介石抗日形象的刻意所為,抑或真的只是被視為“寒暄”,盡管真相難以查證,但從蔣介石戰(zhàn)前日記與事略稿本中,蔣介石與日方接觸環(huán)節(jié)經(jīng)常被一筆帶過的情況推測,前一種解釋當為真相。中方記錄參見《外交部電蔣中正張群與有吉為調(diào)整中日關系事談話記錄》(1935年12月20日記錄),“國史館”審編處編:《中日關系史料》,臺北:“國史館”,2002年,495頁。

      雖然蔣介石本人與張群、丁紹伋都向日方傳遞了蔣介石有意與日方保持親善的念頭,其本人更是說明將持續(xù)汪精衛(wèi)時期的對日方針,但這些說法是否言如其實,其實不無問題。無論如何,蔣介石在面對有吉明之際,明顯是有所顧慮而不愿與有吉明正面會談。至于接任外交部部長的張群,更明顯被蔣介石推上火線,除了一如既往地扮演蔣介石與外務省之間中介者的角色之外,外交部部長的位子讓他理所當然地擔負起對日外交的直接責任。當然,他“必須事事請示蔣介石”。周谷:《高宗武笑談當年事》,臺北《傳記文學》第66卷第4期,1995年4月,70頁。此外,近年內(nèi)田尚孝根據(jù)其在戰(zhàn)前華北問題上的多年研究,總結(jié)出蔣介石在戰(zhàn)前國民政府對日關系上,可說是擁有最終決定權,并且在出任行政院院長后,“此一傾向變得更為鮮明”的結(jié)論。見內(nèi)田尚孝『華北事變の研究:塘沽停戰(zhàn)協(xié)定と華北危機下の日中關系一九三二—一九三五年』、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271頁。李君山也借汪精衛(wèi)之言,直言“張群”份量不足。見李君山《全面抗戰(zhàn)前的中日關系(1931—1936)》,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454頁。

      當時中日關系正值敏感時刻,華北局勢詭譎多變,先是日本陸軍扶植殷汝耕于11月25日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隨后國民政府也在蔣介石與有吉明會談前日的12月18日,成立了以華北實力派宋哲元為首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盡管冀察政務委員會看似是因應日方所謂“華北自治”的要求而成立,但是日方仍未能掌握華北局勢、“廣田三原則”的實行等問題。因此,對于蔣介石在此時刻采取閃躲客套的應對態(tài)度,外務省方面當然不能滿意。

      外務省與蔣介石之間的溝通問題不止于此,還開始出現(xiàn)了愈趨困難的兆頭。與南京方面直接接觸的日本駐南京總領事須磨彌吉郎,在12月23日向有吉明、廣田弘毅匯報21日中方各報關于有吉明與蔣介石會談的評論時,提到了有報導表示,像以往汪精衛(wèi)兼任外交部部長、直接處理外交問題的情況,會因應制度的變更而讓行政院院長不再處理外交問題。須磨彌吉郎斷言,此說當是出自國民政府方面的指示?!?〕

      經(jīng)過和中方多次的接觸之后,有吉明在12月28日向廣田弘毅報告了他對蔣介石新政府的判斷。有吉明認為,蔣介石新政府雖然在表面上承認“廣田三原則”,并且有意以此調(diào)整中日關系,但具體的實行則“采取頗為緩慢的態(tài)度”,對于日方在華北問題以及懸案解決上的要求也無法立即接受而有所遷延。不過,有吉明認為這是蔣介石新政府考慮到輿論動向的緣故。〔7〕

      相對于有吉明帶有理解中方處境態(tài)度的觀察,身為廣田弘毅心腹的須磨彌吉郎則持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在一份完成于年底前的報告中,須磨彌吉郎認定蔣介石政府的出現(xiàn),意味著國民政府將朝向復興革命外交的方向行進,并將蔣汪合作時代視為國民黨受難的時代,國民黨黨部至此則出現(xiàn)了抬頭的機會。此外,須磨彌吉郎還指出,雖然蔣介石任用了一批有留日經(jīng)驗甚至無黨籍的人員,但此舉并非是為了執(zhí)行親日政策,指出張群回避與有吉明以外的日方外交官會面,以及蔣介石雖然出于禮貌和有吉明見面,但也回避洽談具體問題。須磨彌吉郎「蔣介石新政府ト之ニ對スル帝國ノ政策考察要綱」、1935年12月記、『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5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須磨的文字用語向來有其個人特色,其所謂國民黨受難時代,是指他認為蔣介石勢力主導下的國民政府與國民黨,對于此前與汪精衛(wèi)勢力的合作有著負面的評價。

      須磨彌吉郎的判斷有其根據(jù),例如張群非有吉明不予談判一事,即是出自于張群親口對有吉明所說?!?〕但是此種情況后來有所轉(zhuǎn)變,因為中日之間事務繁雜,而日本大使無法事事皆從上海前往南京與張群溝通,因此張群后來仍與須磨彌吉郎有所接洽。只是雙方接觸的頻率,確實是明顯地少于以往須磨彌吉郎與汪精衛(wèi)以及實質(zhì)負責外交部的唐有壬等人的接觸情況。

      無論如何,須磨彌吉郎認為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后,國民政府在對日交涉上將趨于強硬,并且否定了汪精衛(wèi)擔任行政院院長期間,對日本采取的協(xié)調(diào)忍讓方針,而一向?qū)θ毡緫B(tài)度強硬的國民黨黨部的影響力則將會大幅增長。至于蔣介石任用有留日經(jīng)驗乃至無黨籍者的目的,并非外傳的親日,國民政府和外務省之間的來往關系也被有意地淡化。

      從日本外交官的對華立場來說,有吉明屬于對中國立場有所顧慮的對華協(xié)調(diào)派外交官,至于須磨彌吉郎則是伺機進取的對華謀略派外交官。兩人雖然在對華態(tài)度與政策主張上有所不同,但此時卻一致認定蔣介石在刻意回避與日方的商談,并且對日方的要求不太合作。這樣的情況說明了蔣介石確實一改先前汪精衛(wèi)擔任行政院院長時期的對日事務處理作風??桃馀c日方保持距離,凡事皆請日方和張群相商之舉,顯示了他有意回避對日外交的直接責任。

      對于蔣介石的此種態(tài)度,日本駐華大使館參事官若杉要在1936年1月2日會見來訪的實業(yè)部部長吳鼎昌時,直接表達了外務省方面的不滿。吳鼎昌行前曾與張群有過溝通,他在會談開始即詢問日方對于有吉明和蔣介石、張群等人會談的感想。對于吳鼎昌的詢問,若杉要立即直言大使有權與一國元首洽談國事,蔣介石卻“回避表示意見”,完全推由外交部部長負責談判,此種作法給日方留下了蔣本人在調(diào)整中日關系上缺乏熱情的印象,令日方感到不快,若杉要質(zhì)疑蔣介石采行“敷衍主義”。對此,吳鼎昌辯駁稱全是誤解,指出蔣介石是軍人,沒有對個別外交案件做出即刻回答的準備,因此才讓張群具體研議后,蔣介石本人再予以裁決?!冈谥袊屑笫工瑜陰谔锿鈩沾蟪纪稹⒌?號」、1936年1月7日発、『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文中“敷衍主義”中的“敷衍”一詞,日文漢字原為“糊涂”。

      有留日經(jīng)歷、原任大公報社長的吳鼎昌,本是與蔣介石親近的新聞與實業(yè)界人士。其出任實業(yè)部部長,在當時被視為是向日方示好的人事安排之一。此次在張群知情的情況下主動拜會若杉要,明顯是肩負了代替蔣介石和日方溝通的使命。吳鼎昌對蔣介石行為的辯解雖然不無道理,但是正如同前述蔣介石曾經(jīng)在與有吉明會談時,談及個人意見贊成“廣田三原則”一事所示,蔣介石并非不愿在與日方會談之際表示意見,卻在上任行政院院長之后立刻改變作風。此外,吳鼎昌的辯解也同時坐實了蔣介石刻意回避親自與日方洽談、對日交涉全交予張群的指控。這樣的情況意味著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后的國民政府,其與外務省之間的溝通方式已經(jīng)大異于前,雙方的溝通模式明顯地出現(xiàn)了質(zhì)的變化。

      三、日本外務省對新任行政院院長蔣介石的觀察與疑慮

      由于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實質(zhì)領導人,他的對日方針一直是外務省相當關注的課題。從日方的立場來看,在汪精衛(wèi)擔任行政院院長時期,外務省與國民政府的互動尚屬良好,中日之間的一些問題常能獲得解決。因此在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之后,外務省與國民政府之間的此種“良好”互動,出現(xiàn)了是否得以繼續(xù)維持的即刻性疑問,前述有吉明等日方外交官與蔣介石、張群等人的會面,其用意即在探查此種疑問的答案。

      在1935年12月20日有吉明與張群的會談中,張群曾向日方提議全面調(diào)整中日關系,并要求日方提出具體方案。〔9〕吳鼎昌在1936年1月2日拜會若杉要之際,也說明蔣介石亦持如此想法。吳鼎昌表示,蔣介石“想法如同以往”,并不認同中日案件個別解決的方式,認為意外案件續(xù)出致使兩國發(fā)生糾紛,因此希望先全面具體地檢討中日間的各種問題,“謀求根本性的調(diào)整”,如此懸案也能夠徹底地解決?!?0〕

      吳鼎昌所言中日案件個別解決方式,實際上是指汪精衛(wèi)擔任行政院院長時期的做法。他點出了蔣汪在中日交涉方針上的不同。因此,雖然蔣介石與張群等人不斷向外務省方面強調(diào)不改變汪精衛(wèi)時期的對日親善方向,但在內(nèi)容與交往手法上,出現(xiàn)了重大變化。

      這種變化的結(jié)果體現(xiàn)在外務省與蔣介石政府的交涉并不順遂,雖然蔣介石方面提出了全面調(diào)整中日關系的提議,但具體該如何進行,則雙方未有定論。關于“廣田三原則”的處理問題,亦因為國民政府在1月22日公開否定21日廣田弘毅在議會中宣布的中方承認說而陷入了僵局?!?1〕

      針對這一局面,須磨彌吉郎在25日以電報向廣田弘毅提出了他的看法。須磨彌吉郎認為,在華北問題上,蔣介石將“自己的直系親信”送入宋哲元的軍隊,企圖從內(nèi)部瓦解宋哲元的力量,并希望及早“依據(jù)外交的常道,用會議等其他方法開始交涉”。另外,須磨彌吉郎根據(jù)反蔣大佬胡漢民可能會回歸南京的情況,推測胡漢民返回南京后,國民黨部內(nèi)將形成反蔣的氛圍,認為蔣介石不斷催促汪精衛(wèi)回南京,便是為了應對此種局面。須磨還推斷“三四個月內(nèi)國民政府的內(nèi)部斗爭與財政窘?jīng)r將達其極,蔣介石也因為苦惱當下內(nèi)政問題的關系,自然在對日外交等方面沒有一定的方針”?!?2〕

      須磨彌吉郎此次的預測并未完全成真,1月6日自歐返國的胡漢民,至當年6月去世之前,基本上都留在廣州。不過,須磨彌吉郎的分析為外務省提供了關于蔣介石對日方針上的有力觀察。即蔣介石試圖將對日交涉回歸中央一元化,但是當前卻沒有形成具體的對日方針。

      雖然外務省在蔣介石對日方針上稍有頭緒,蔣介石仍然在抽象的原則層面,不斷地向日方表示了友好之意。就在須磨彌吉郎向廣田弘毅提出看法的同一天,即將返國述職的大使館陸軍武官磯谷廉介少將在南京拜會了蔣介石。在這次會談中,蔣介石對磯谷廉介表示,他不認為日本是侵略者以及具有領土上的野心,此次他出任行政院院長,正是改善中日關系的千載良機,若錯失此次機會,則兩國間的關系改善甚至幾百年內(nèi)都無法解決。此次會談內(nèi)容,須磨彌吉郎在大致掌握概要之后,于1月26日向外務省做了匯報。〔13〕

      對于磯谷廉介與蔣介石此次的會面,與大使館方面接觸密切的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石射豬太郎認為,乘興而歸的磯谷廉介只是被蔣介石的應酬之辭所敷衍,但他也承認情況與以往有些許不同。此外,石射豬太郎根據(jù)蔣介石向?qū)W生與教師代表表明有抵抗到最后的決心,要大家相信政府的相關演說情報,推測蔣介石若繼續(xù)被日方逼迫,則或?qū)⒅挥凶呱峡谷找煌尽!?4〕

      在對華立場上與有吉明接近的石射豬太郎,雖然對于蔣介石的立場與處境有所理解,但仍明顯地將蔣介石的言談視為應酬之辭。從中方極為細致的談話記錄亦可看出,蔣介石所謂日本不是侵略者且無領土野心之言,當屬于應酬無疑。但是他強調(diào)自己的出馬是兩國關系改善的重要機會,則明顯是向日方釋放出了期待全面調(diào)整中日關系的強烈意愿。然而,蔣介石的言辭看似對改善中日關系極具熱情,但顯然缺乏對具體步驟的說明與建議。中方的談話記錄見《蔣中正與日磯谷談話記錄 調(diào)整中日兩國邦交意見》(1936年1月25日記錄)?!皣佛^”審編處編:《中日關系史料》,506—514頁。

      由于外務省決定更換駐華大使,因此有吉明于1936年1月30日在南京向蔣介石辭行。在這場兩人最后的會談當中,有吉明直言日方懷疑蔣介石對日態(tài)度的人不少,希望能增進彼此的理解,并且就“廣田三原則”的同意與否問題,向蔣介石詢問意見。對于有吉明的詢問,蔣介石表示他的意見與張群一樣,同意就“廣田三原則”進行商討,并非拒絕接受。有吉明在向外務省匯報的電文中表示,蔣介石的口吻像是為了要處理華北問題,故來商討“廣田三原則”。〔15〕

      事實上,蔣介石當時在對日關系上,仍是抱持著“對日妥協(xié)程度須有一定限度”的想法?!妒Y介石日記》(手稿),1936年2月8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下同。本文所引蔣介石日記各條,皆為浙江大學歷史系肖如平教授提供,謹此特向肖如平教授致謝。因此即便蔣介石口頭上十分親善熱情,在具體事務上的態(tài)度仍顯得相當實際。

      在有吉明回國之后,駐華大使館在2月25日完成了一份關于中國政況與對日關系概要的報告。報告中指出,隨著汪精衛(wèi)遭到暗殺而受傷,蔣汪的組織合作遂至此而告終,汪精衛(wèi)的人馬幾乎全部引退,行政院各部長都是由蔣介石一派或蔣介石推薦的人選出任,國民黨方面也都由蔣介石一派掌握,南京國民政府呈現(xiàn)蔣介石獨裁的形勢。在地方上,蔣介石的影響力也有所增強,并且達到了西北與西南。另外,由于推行新生活運動與復興儒家道德,蔣介石在收攬人心上有所成效,而此種成效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增大了蔣介石的勢力。在對日關系上,雖然蔣介石在就任行政院院長后表示對日方針一如既往,但其可能會視日方態(tài)度而隨時拋棄既往方針?!?6〕

      駐華大使館的這份報告,相當平實地敘述了蔣介石勢力的擴大情況。比起向來只強調(diào)國民政府的統(tǒng)一是有名無實,中國國內(nèi)處于政權林立狀態(tài)的陸軍方面的認知來說,這份報告顯示出外務省方面正視了蔣介石在統(tǒng)一國家與中央集權上取得的成效,也清楚地掌握了蔣介石個人政治權威增大的情況。在蔣介石的對日政策上,認識到現(xiàn)實情況已不同于蔣汪合作時期,并判斷蔣介石的對日方針存在變數(shù),隨時可能為因應日方作為而立即揚棄雙方親善的主張。

      同一天,須磨彌吉郎也完成了一份關于蔣介石政權動向的報告。在這份個人色彩濃烈的報告中,須磨彌吉郎評價蔣介石是位“機會主義者”,認為蔣介石知道不可能收復東北,因此苦惱于找出“欺瞞人民的手段”,由于蔣介石知道無法和日本相爭,因此試圖引入列強來壓制日本,夢想在東亞召開第二次華盛頓會議。其上任行政院院長之后,試圖通過張群推動中日雙方在南京直接召開會議進行交涉,真正的目的即是為了要引起列強注意,讓列強重新思考九國公約形同具文之后的中日關系問題。須磨彌吉郎指出,中國國內(nèi)在對日問題上的民意壓力日漸增強,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分子強烈要求了解政府的對日政策,蔣介石為了維持自己的勢力,在近期采取購買武器、演講等方式來試圖得到學生們的認可。但蔣介石未來的動向不易確定,因此需要對蔣介石及其周圍人物的動向特別關注。〔17〕

      在當時,由于日本駐華大使館不在南京,因此日本駐南京總領事館擔負著與南京國民政府直接溝通以及觀察、收集南京方面動向的重大任務。須磨彌吉郎的消息與判斷,是外務省方面理解南京國民政府最重要的依據(jù)之一。在這份報告當中,須磨彌吉郎并不認為蔣介石是位思想堅定的抗日人士,他認為蔣介石清楚中日之間的實力差距,只是在中日關系緊張的狀態(tài)之下,為了力保自己勢力的存續(xù),冀望引入歐美列強來保障中國的安全,并且透過購買武器、演講等動作來設法滿足國內(nèi)輿論的要求。

      總之,無論是駐華大使館還是須磨彌吉郎的報告,都對蔣介石的現(xiàn)實處境有所掌握,但也都不信任蔣介石,認為蔣介石在對日關系上的動向,對日本未必有利。

      在兩份報告作成的次日,日本發(fā)生了“二·二六事件”。之后,廣田弘毅銜命組閣。由于陸軍不同意原本計劃的外務大臣人選,因此廣田弘毅邀請政變發(fā)生時剛抵達中國的新任駐華大使有田八郎出任該職。深知中日關系重要性的有田八郎,在受命之后并未立即返回東京,而是設法去了解中國的情況以及中日各方的意見,上述這兩份報告遂成為3月22、23日在上海舉辦的駐中國南方各地總領事會議上的參考資料。

      在這次為了幫助有田八郎了解中國情況而召開的總領事會議上,須磨彌吉郎進一步闡述了他對于蔣介石的觀察。須磨彌吉郎指稱,過去兩年蔣汪合作政府對于中日懸案的解決,其實是蔣介石利用汪精衛(wèi)緩和中日關系的結(jié)果。但是,由于日本依然采取了高壓政策,因而招致中國國內(nèi)普遍的不滿與失望,因此蔣介石方才決定親自出馬應對。不論蔣介石在調(diào)整中日關系上是否真有誠意,他在華北問題上確實有不讓步的決心。至于蔣介石種種看似準備抗日的動作,與其說是考慮到對日關系,不如說是更為顧慮到對內(nèi)關系?!芭c此同時,蔣內(nèi)政上的地位明顯安定下來的事實也不應忽視”?!?8〕

      須磨彌吉郎的發(fā)言,明確地說明了他認為蔣介石的出馬與各種舉措,主要都是為了應付中國內(nèi)部的不滿,并且取得了成效。至于抵抗日本,并非蔣介石的首要目的。不過,須磨彌吉郎的發(fā)言內(nèi)容,還說明了外務省在對華交涉上的困境。即外務省與國民政府在蔣汪合作時期之所以溝通尚好,是因為蔣介石利用汪精衛(wèi)緩和中日關系。但華北危機使得此種環(huán)境不復存在,蔣介石也正是因此方才出馬,故而即便蔣介石的對日方針只是出于內(nèi)政上的需要,外務省也難以像先前般地與國民政府建立起較為良好的互動關系。

      四、蔣介石的危局對策與私底下的雙方接觸

      雖然有田八郎在4月2日就任外務大臣之前,曾與張群等中方要人有過會面有田八郎和張群的會談,參見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臺北:“國史館”,1995年,446—451頁。其商談內(nèi)容結(jié)論的整理,參見李君山《全面抗戰(zhàn)前的中日關系(1931—1936)》,457-458頁。,也曾聽取過在華日軍以及駐華外交官的意見,對中日關系做過一連串的調(diào)查島田俊彥「華北工作と國交調(diào)整(一九三三年~一九三七年)」、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戦爭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爭への道3 日中戦爭(上)』、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年、208頁。另外,關于有田八郎和關東軍進行意見交換一事的討論,可參見樋口秀實《有田外相與中日關系》,米慶余主編:《日本百年外交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69—170頁。,但中日關系并沒有因為他的上任而立即改善,“廣田三原則”的交涉、華北問題的處理仍然呈現(xiàn)膠著的狀態(tài),外務省與國民政府之間的溝通依然困難。不過,外務省仍然多少可以透過一些中國在野人士來側(cè)面獲得蔣介石的相關情報。

      1936年3月12日,蘇聯(lián)和外蒙簽訂了具有軍事同盟性質(zhì)的所謂“俄蒙議定書”。蔣介石得知此事之后反應甚大,連日考慮中日蘇三國之間的互動關系,并且以有損中國主權為由,下令外交部在4月7日向蘇聯(lián)進行抗議。蔣介石的反應參見周琇環(huán)編注《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事略稿本》(36),1936年4月1日至8日各條,臺北:“國史館”,2008年,218-320頁。

      關于此事,須磨彌吉郎和張群曾經(jīng)在7日當天進行過一次會談。在會談之中,須磨彌吉郎向張群詢問中方對所謂“俄蒙議定書”的締結(jié),打算采取何種手段應對。張群表示,要視蘇聯(lián)行動再做決定,但中國既無聯(lián)盟又無法單獨抵抗蘇聯(lián),因此提議中日締結(jié)軍事同盟。之后,張群和長年任職于中國銀行、被視為江浙財閥中親日派代表人物的財界要人吳震修,接連在8、9兩日進行了會談。曾長年任職于中國銀行的鐵道部部長張嘉璈,也在9日拜訪了老同事吳震修?!?9〕

      張群與張嘉璈之所以會接連拜訪同為留日出身的吳震修,其原因可從須磨彌吉郎于13日拍發(fā)給有田八郎的電報中獲知。在這份電報中,須磨彌吉郎匯報了吳震修此時正受到蔣介石之托,將前往日本密商締結(jié)中日防共軍事協(xié)定之事。并稱,據(jù)吳震修透露,蔣介石企圖借由此一協(xié)定來“穩(wěn)固自己在外蒙的地位”,認為由于俄蒙簽訂了議定書,日俄形勢不久之后將趨于險惡,中日關系雖有波折,但中國最終必須聯(lián)合日本,因此決心締結(jié)以河北、察哈爾、綏遠三省為范圍的中日防共軍事協(xié)定。須磨彌吉郎根據(jù)吳震修要求駐南京陸軍武官雨宮巽同行的情況,判斷蔣介石與張群對吳震修此行相當重視。不過,須磨彌吉郎在電報中也向有田八郎分析,吳的訪日也許僅是中方最高當局邊回避責任邊派人來試探的程度。吳震修赴日后應當也會和軍方接洽,建議日方不應和吳震修談論軍事協(xié)定的具體方案,而應要求中方面對華北整體的問題,讓吳震修回國后促使中方不得不下定決心。只要華北整體問題解決,軍事協(xié)定的問題自然也就能夠解決?!冈谀暇╉毮ゾt領事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315號」、1936年4月13日発、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 昭和期II』第一部第五巻上、外務省、2008年、55頁。吳震修所謂的蔣介石有意借協(xié)定“穩(wěn)固自己在外蒙的地位”,其意思是指蔣介石打算借由此一協(xié)定來伸張與穩(wěn)固國民政府在外蒙的地位。

      另外,張嘉璈的秘書張水淇,也在4月8日至18日,就簽訂中日防共軍事協(xié)定一事,五次拜訪須磨彌吉郎,傳達了與吳震修相同的意思。〔20〕

      針對這些情況,須磨彌吉郎在4月27日作成的一份報告書中明確表示,他認為中方此舉只是想讓日方放緩對中國的要求,現(xiàn)階段這些動作只可視為中方試探日方可緩和程度的手段?!?1〕

      此次吳震修拜會須磨彌吉郎,明確地是因為接受了蔣介石的任務。雖然吳震修向須磨傳達的蔣介石的想法難以證實,但蔣介石確實頗為重視吳震修訪日之行,在4月10日還曾致電張群,要張群催促吳震修盡早出發(fā)?!?2〕只是蔣介石的目的是否真如須磨彌吉郎所判斷,是想借此對日方的中國政策討價還價,抑或是想借此刺探日方布局,或者是想設局促使日蘇先戰(zhàn),又或者三者都有,甚至是真的希望通過聯(lián)日制俄以防止中國赤化,由于相關史料付之闕如,真相實未可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日方確實接到了蔣介石有意和日本締結(jié)中日防共軍事協(xié)定的信號。例如石射豬太郎即根據(jù)須磨的來電,認定蔣介石因為蘇聯(lián)的態(tài)度,積極展開了中日調(diào)整國交的種種工作。〔23〕

      另外,此舉也帶給外務省方面一個信息,即雖然雙方溝通不良,但蔣介石和日方之間,其實仍保有著商談與合作的空間。只是,即便蔣介石方面動作頻頻且看似認真,但包含外務省在內(nèi)的日方,對蔣介石的懷疑依然相當深刻。須磨彌吉郎甚至在同一份報告書的“蔣介石剿匪的真相”一節(jié)中,指稱蔣介石這一兩年對共產(chǎn)黨的作戰(zhàn),似乎并非真心要打,雙方存在著秘密協(xié)議?!?4〕盡管須磨彌吉郎此處的判斷有誤,但這一判斷體現(xiàn)了當時日方對蔣介石的高度懷疑。

      對于蔣介石打擊共產(chǎn)黨決心的懷疑,并非須磨彌吉郎個人所獨有,當時中國國內(nèi)也有著類似的傳聞。而共產(chǎn)黨于5月5日發(fā)布“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則似乎是對這一傳聞的證實。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前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靳云鵬替蔣介石向外務省方面進行了辯解。

      5月29日,靳云鵬在濟南拜會了日本駐濟南總領事西田畊一。靳云鵬向西田畊一宣稱,他之前曾在南京和蔣介石進行了連續(xù)三天的商談,在返回天津途中路過濟南,遂在拜會完韓復渠后拜訪了西田畊一?!?5〕

      按靳云鵬的說法,他和蔣介石會面的時候,張群、吳鼎昌等人都多次在場,他當時向蔣介石指出,南京方面最近的氣氛,讓了解中日親善重要性的人都無法向蔣介石直言,因此他向蔣介石力陳中日雙方應該誠意交往,指出近期傳聞中的南京當局與共產(chǎn)黨妥協(xié)說、等待日蘇沖突準備中日開戰(zhàn)說,似乎都是中方一部分人“為了避免日本的壓迫,打算威嚇日本的低級想法”,由于“日本詳知支那及各國的形勢”,故對這些作為“不但不會感到威嚇,反而只會成為懷疑支那態(tài)度的原因”?!?6〕

      靳云鵬指稱,蔣介石聽完了他的分析,立即表明他始終致力于消滅共產(chǎn)黨,完全沒有和共產(chǎn)黨妥協(xié)的意圖,指稱共產(chǎn)主義只會讓中國置于蘇聯(lián)的控制之下,無法和中國相容,所以他絕對反對。他“深知日支親善關系與相互提攜的必要,只是現(xiàn)狀有些難以立即協(xié)調(diào)的情況,但他認為必須努力于逐步調(diào)整”。對于靳云鵬表示“大亞細亞主義往往有讓支那人產(chǎn)生誤解之虞”,“不如提倡亞細亞安全感之類的東西來進行日支提攜,先謀求東亞的安定再逐漸排除歐美的壓迫”的建議,蔣介石也“大為贊成”,表示將會“努力實行”。①

      靳云鵬還對西田畊一表示,5月25日張群在外交部紀念周中的演說,其實正是他向蔣介石建議后,蔣介石授意張群所為,蔣介石對于中日關系的調(diào)整,其實“有著相當?shù)臒崆椤薄τ诮迄i的說法,西田畊一則表示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方面所主張的,只是“抽象的日支國交調(diào)節(jié)的要點”,而實際上南京方面與蘇聯(lián)妥協(xié)或者是傾向依存歐美的疑點并不少,如果真的希望中日親善,“與其空談,不如著實地就具體事項來折沖處理”。〔27〕

      靳云鵬所提及的張群的演說,其內(nèi)容專門針對中日關系,大要是說明中國有調(diào)整國交的決心,希望雙方基于平等原則,就具體問題而非空泛原則來進行商議;希望日本整頓當時盛行于華北的走私貿(mào)易,聲明中國“決不能須臾放棄剿共政策”,并且“不談合縱連橫之說,不圖遠交近攻之策”?!?8〕其部分內(nèi)容與靳云鵬對西田畊一所言,在主旨上有所一致。

      觀察靳云鵬與蔣介石兩人見面的過程與談話的內(nèi)容,其刻意為之的痕跡甚為明顯。不論是從日理萬機的蔣介石接連三日和這位在野已久的北洋人物談論中日關系,還是從在與靳云鵬見面之際,多次讓張群、吳鼎昌等和日方進行接觸的留日出身官員做陪,以及靳云鵬積極地為蔣介石辯解的情況來看,這位和日方關系不差的前國務總理,當是擔負著為蔣介石傳話與塑造形象的任務。

      在外務省與國民政府少有溝通的此一時期,靳云鵬關于蔣介石的消息理應會讓外務省有所注意。但是,西田畊一對靳云鵬的回答說明了外務省方面對于蔣介石及其政府的懷疑與不滿,認為蔣介石等人只談抽象問題,卻不涉及實際的事務。

      雖然因為國民政府與外務省始終要求對方先提出具體方案,使得西田畊一的發(fā)言內(nèi)容明確地依循外務省官方的立場,但其發(fā)言也顯示了蔣介石擔任行政院院長后,外務省無法遂行其交涉目的的困境。在當時日方長期企望中方承認“廣田三原則”,并且希望中國按日方需求處理華北問題的情況下,蔣介石及其政府以一種完全不同于汪精衛(wèi)主持對日外交時期的方式,拖延了日本達成其對華外交目的的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蔣介石之所以透過靳云鵬向日方解釋,其原因應與天津軍在5月進行了大幅擴充一事有關。盡管蔣介石對于日本此舉極為不滿,在5月15日的日記中記下了“倭寇對華北蠻橫,更無忌憚”的評論〔29〕,但這種不滿情緒并未讓蔣介石失去冷靜。他在25日的“本周反省錄”中記下了“倭寇嫉忌日深,謀害益當,然其于我無可如何”之語〔30〕,并且在30日記下“倭寇緊逼,只有緩處之”〔31〕,6月1日記下“倭寇蠻橫,非理可喻,未到最后當忍耐之”的想法?!?2〕這種冷靜態(tài)度的呈現(xiàn),正是蔣介石考慮到華北問題的結(jié)果。蔣介石得到天津軍擴軍的消息之后,自5月中旬開始,接連顯露出對于華北問題該如何處理的憂慮。具體情況見周琇環(huán)編注《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事略稿本》(36),607—608頁1936年5月14日條,以及葉健青編注《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事略稿本》(37),臺北:“國史館”,2008年,30頁1936年5月23日條、142頁同年5月29日條。其透過長居華北的靳云鵬在回程途中向日方解釋,除了澄清自己與共產(chǎn)黨的關系之外,亦當有穩(wěn)定華北局勢的用意。

      五、蔣介石與雙方關系的升溫

      由于外務省和蔣介石政府溝通效果有限,因此代理駐華大使的若杉要參事官,遂和新任大使館陸軍武官喜多誠一少將合作。在雙方充分協(xié)調(diào)交涉要領之后,喜多誠一在6月9日至14日前往南京訪問?!?3〕

      在這次南京之行中,喜多誠一和蔣介石進行過多次會談。蔣介石對喜多誠一表示,國民黨在國際上首重日本,英國次之,蘇聯(lián)為第三。他對于日本“痛感有妥協(xié)提攜之必要”,相信必能實現(xiàn),也希望日本能夠相信。對于中蘇有聯(lián)絡密約的說法,蔣介石“極力否認”。但是,蔣介石提到6月初發(fā)生的李宗仁等西南派的“反蔣抗日”舉兵行動,指出雖然他本人不相信,但一般咸信是日本在背后支援。對此,喜多誠一回答日本對此事保持中立,任何政權想購買武器以及聘用顧問日方都會給予回應,并無偏向。這次和蔣介石等人的接觸,讓喜多誠一感受到蔣介石與張群對調(diào)整國交有著充分的熱情,認為新任大使川越茂到任后,日方應該利用此種態(tài)度準備開展“廣田三原則”以及更進一步的局面打開工作。另外在華北問題上,也不應只依賴針對華北當?shù)氐墓ぷ?,而有必要和南京方面保持?lián)系,以便加以利用。在得知喜多誠一與蔣的會面情況之后,若杉要隨即以電報向有田八郎作了匯報。〔34〕

      喜多誠一此次的訪問,受到了蔣介石方面的高度重視。能夠讓喜多誠一感受到蔣介石等人對國交調(diào)整充滿熱情,并且認為要和南京方面保持聯(lián)系以解決問題,這對于當時普遍不信任蔣介石與國民政府的日本陸軍軍人來說,并非易事。蔣介石等人之所以做足功夫,當和李宗仁等西南派舉兵的背景有關。但無論如何,這樣的情況讓外務省對蔣介石還是懷抱了期待與希望。

      事實上,大約就在喜多誠一返回上海前后,張群曾向若杉要表示自己受命研究華北問題的具體方案。之后,國民政府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高宗武也在15日前往上海,和日本公使館一等書記官堀內(nèi)干城就華北問題的處理進行了會談?!?5〕蔣介石方面與外務省的溝通開始趨于熱絡。

      6月23日,高宗武拜訪須磨彌吉郎,向須磨彌吉郎透露了一段“絕對極密”的消息,使得須磨彌吉郎以等同于“館長符號”等級的重要私密電報處理方式,向有田八郎匯報了這個重要的消息。高宗武以密告內(nèi)情的方式向須磨彌吉郎表示,“蔣介石自己不但沒有反日的意思,事實上還有著想圓滿處理北支問題的熱情”,只是張群“事務家”性格過重,“看不見大局”,其他如張嘉璈、吳鼎昌者雖然能夠明辨狀況,但都“沒有自己負起責任的勇氣”。因此,中國方面的具體方案難以期待,希望能讓他先私下了解日方要求,再由他直接請蔣介石做決定。對此,須磨彌吉郎詢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以中方現(xiàn)行的人事布局,國交調(diào)整最終是否還是無法成功;第二個問題則是蔣介石處理完西南派之后,是否打算讓汪精衛(wèi)再次擔任行政院院長,重新以蔣汪合作的方式處理中日關系。對此,高宗武表示,就張群的處事方法,調(diào)整國交確實不太容易。至于第二個問題,高宗武表示非常驚訝被須磨彌吉郎“看破”,指出蔣介石在5月下旬曾去電催促汪精衛(wèi)返國,并要高宗武也準備電報。〔36〕

      高宗武的“絕對極密”發(fā)言,出于蔣介石授意的可能性極大,顯然是將先前調(diào)整國交不順的原因,全部歸于張群、張嘉璈、吳鼎昌等留日出身的“知日派”部長無法勝任。至于其口中的蔣介石,則如同先前中方透露給日方的所有情報那樣,依然是個始終秉持中日親善信念,并且有意與日方配合的中國領袖,可說是完全回避了對日外交的直接責任。不過,也正因為張群等人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對中日任何一方來說,都擁有改變現(xiàn)狀的彈性與可能性。事實上,這樣的狀況對中方更為有利,因為對于蔣介石方面來說,甚至還能利用人事更動的程序與復雜性來拖延對于日方要求的回應。不過,高宗武這次的“絕對極密”發(fā)言,對外務省而言最大的關注焦點應是在于蔣汪合作重現(xiàn)的可能性。

      但是無論如何,此時的蔣介石很明顯地向日方進行了示好的動作。7月1日,日本貴族院議員坂西利八郎陸軍預備役中將在南京訪問了蔣介石。在會談之中,坂西利八郎向蔣介石表示,兩國主戰(zhàn)與好戰(zhàn)論者的言行,會讓兩國關系惡化,因此中日之間實有必要進行國與國的談判。對此蔣介石表示了贊同之意,并且特別指出西南派這樣的好戰(zhàn)論者的存在,會讓日本產(chǎn)生誤解。外務省很快掌握了這次會談的內(nèi)容?!?7〕

      蔣介石之所以提及西南派,是想暗示日方不要和西南派站在同一陣線。他對于喜多誠一、坂西利八郎以及外務省方面在調(diào)整國交問題上的善意釋放,事實上都是出于對雙方聯(lián)合反蔣的憂慮。

      對于這樣的情況,外務省方面亦心知肚明。因為蔣介石方面的動作,其實是相當?shù)厍宄靼?。當時人在南京的福建省主席陳儀,即曾在7月12日向代理駐南京總領事的松村基樹二等書記官表示,蔣介石、張群對日本兩次向西南派抗議之舉表示肯定,認為日本已經(jīng)不打算援助西南派,若日方“能不再唆使宋哲元等進行反蔣運動的話,蔣介石當能虛心坦懷地和日本合作”,并指稱蔣介石現(xiàn)在“正燃起相當希望”,因此當下正是調(diào)整國交的“好機會”,希望日本提出解決華北問題的具體方案。對于陳儀的說法,松村基樹的反應并不積極,甚至直接明言這種“像口頭禪般的國交調(diào)整論成不了事”,要中方拿出具體方案。對此,陳儀表示中方難以拿出具體方案,希望日方顧慮大局,不要在意細節(jié)。〔38〕

      對于蔣介石接連派人釋出善意的舉動,曾在5、6月返國述職時,向外務省、軍部以及廣田弘毅提出建立華北五省特政會構(gòu)想,并且獲得認可的須磨彌吉郎〔39〕,此時依然沒有改變對蔣介石的不信任感。須磨彌吉郎在7月14日作成的一份報告書中表示,蔣介石擔任行政院院長之后,中方所提出的國交調(diào)整,其“調(diào)整”只是“便利的表現(xiàn)”,其目的是想讓歐美介入中日關系,指稱“蔣介石胸中深藏著運用集體力量的對日謀略”。不過,須磨彌吉郎這次的報告書特別提及了“蔣介石的苦衷”,指出蔣介石最大的苦衷是中國面臨著領土接連喪失,往后還有可能繼續(xù)喪失,必須設法阻止這種情況。因此,蔣介石才想“憑借集體力量,來防止日本更進一步的侵略”。但是對于此種方法,蔣介石“其實也沒有信心”,因為歐美經(jīng)常是口惠而實不至,而且中國國內(nèi)的“大小政客、軍人也向來沒人提出靈活的建言”,認為這樣的情況讓蔣介石感到“憂郁”,因此建議日方應該設法去除蔣介石的苦衷,讓中日雙方得以妥協(xié)。須磨彌吉郎「日支関係ノ或ル結(jié)著點」、1936年7月14日作成、『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8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其中,須磨彌吉郎建議要設法去除蔣介石的苦衷,其意思是指日本應該協(xié)助蔣介石避免中國領土的喪失。此處當指共同對俄防共,以及設法讓蔣理解日本并無侵略中國的野心。不過問題在于,雖然當時的外務省乃至文人政府確有如此想法,但陸軍方面的想法更為復雜。

      雖然須磨彌吉郎并未改變對蔣介石種種對日動作的懷疑,但他的報告,確實呈現(xiàn)了對于蔣介石立場的理解。能讓這位對蔣介石幾無信任的日本外交官,提出應當設法去除蔣介石苦衷的建議,說明蔣介石一連串示好的動作,已經(jīng)起了相當積極的正面作用。

      須磨彌吉郎隨后又在7月16日完稿的一篇報告書中,重述了他對于蔣介石的看法,認為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后,看似有決心維護華北主權,甚至不惜與日本一戰(zhàn),加強戰(zhàn)備,排擠汪精衛(wèi)等對日協(xié)調(diào)派勢力,但這些舉動其實都只是蔣介石的“保身術”。〔40〕這種看法表明日方仍然認為與蔣介石之間存在著合作的可能性。

      之后,陳儀又于17日造訪須磨彌吉郎,就中日國交調(diào)整的問題,表示蔣介石希望日方能夠先明確表明對他的信賴之意,并且不要拘泥于懸案的處理。又說明蔣介石將在9月汪精衛(wèi)回國后,和汪精衛(wèi)進行“更為堅實地汪蔣合作”,期待日方能設法讓蔣介石“安心”。對于陳儀的說法,須磨彌吉郎則詢問,在如華北問題等重要問題的處理上,蔣介石是否愿意展現(xiàn)決心。對此,陳儀回答只要日方創(chuàng)造機會,相信當有可能?!?1〕陳儀的再次造訪與談話內(nèi)容,說明了他確實是蔣介石的信使。向日方傳遞蔣汪當能再次合作的情報,明確地轉(zhuǎn)達了蔣介石有調(diào)整國交的決心。

      另一方面,須磨彌吉郎在7月25日與張群的會面之中,察覺到張群的態(tài)度也有著與以往不同的顯著變化。而在當晚與高宗武的會面之中,高宗武也肯定了張群心理的變化,指出張群最近對于國交調(diào)整一事,顯得相當熱心。須磨彌吉郎據(jù)此向有田八郎匯報,張群態(tài)度的變化,大約是因為日本此次并未協(xié)助西南派的反蔣活動,因此張群認為當趁著西南派舉兵已告解決的機會,較為有利地解決華北問題?!?2〕

      張群態(tài)度的變化,事實上當出于蔣介石的指示。對于外務省而言,張群在態(tài)度上的變化,直接意味著調(diào)整國交交涉的時機已經(jīng)趨于成熟。雖然對蔣介石方面懷疑甚深的須磨彌吉郎,依然對張群態(tài)度變化的理由,給予了策略性質(zhì)的解釋,但是外務省與蔣介石方面的僵局,此時確實出現(xiàn)了得以化解與大步前進的機會。

      7月29日,高宗武造訪新任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向川越茂說明張群正熱心地考慮促進國交調(diào)整,希望得知日方想促進解決的事項。對此,川越茂表示希望和張群會面〔43〕,中日調(diào)整國交的端緒浮現(xiàn)。然而與此同時,備受中方關注與反對的日本駐成都總領事館重開一事,外務省仍積極地加以實行。新任命的代理成都總領事巖井英一于7月27日抵達上海,隨后各方抗議通電交織,終至釀成成都事件。日本政府則借由成都事件等反日事件的發(fā)生,意圖在調(diào)整國交的談判中取得優(yōu)勢,但談判最終陷入僵局。①蔣介石向日方釋放出的善意,終究未能有所結(jié)果。

      六、結(jié)論

      在戰(zhàn)前的中日關系中,日本外務省作為日方正規(guī)且最為穩(wěn)定的對華交涉窗口,承擔了和中方接觸以及搜集中方情報的重要任務。對于蔣介石這位中國國民政府的實質(zhì)最高領導人,外務省始終都對其對日動向予以高度關注,在蔣介石于1935年12月16日接任行政院院長之后,掌握蔣介石的對日動向以及與蔣介石進行意見交換,更成為了外務省對華工作的迫切要務。

      然而,外務省在此項工作的進行上并不順利。蔣介石接任行政院院長之后,雖然其本人、下屬與信使始終向日方強調(diào)他深信中日必須親善,并且繼續(xù)蔣汪合作時期的對日親善方針,但他確實出現(xiàn)了回避與日方商談具體問題的情況,并讓外交部部長張群出面承擔此種任務。不過,即便交涉對手是張群,外務省依然經(jīng)常不得其門而入。這是因為張群只愿意和并非常駐南京的日本大使進行商議,并且將原本肩負著對南京當局交涉任務的駐南京總領事摒除于外。這種與先前汪精衛(wèi)擔任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部長時期截然不同的情況,讓外務省失去了以往與國民政府之間相對順暢的溝通。也就是說,蔣介石、張群接任新職后所執(zhí)行的外交管道中央一元化政策〔44〕,事實上大大地限制了外務省與國民政府溝通的能力。

      對于這樣的情況,外務省方面自是頗感不滿。特別是在“廣田三原則”、華北局勢、中日國交調(diào)整的具體方案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解決的情況下,始終只談抽象親善原則的蔣介石并未獲得外務省方面的信任,除了明確地認定蔣介石避重就輕、回避商討具體問題之外,外務省方面還很快認定蔣介石任用張群、吳鼎昌、張嘉璈等多位留日背景人士出任部長的安排,并非是為了“親日”,并且認為國民政府往后的對日態(tài)度將趨于強硬。

      不過,外務省方面對蔣介石的處境有所理解,認識到蔣介石受到國內(nèi)輿論極大的壓力,使其必須以強化抗日形象的方式來穩(wěn)定其勢力的存續(xù),種種看似準備抗日的動作,其實更為顧慮的是對內(nèi)關系,認為蔣介石的對日方針存在變數(shù),隨時會因為日方的作為而拋棄中日親善的主張。除此之外,外務省方面也認定蔣介石在黨、政方面的力量不斷增大,收攬人心的工作頗具成效,南京當局已經(jīng)呈現(xiàn)蔣介石獨裁的形勢,并且確認其影響力已經(jīng)遠達西北與西南。

      雖然外務省難以透過正常渠道和蔣介石進行溝通,蔣介石卻能通過個人的信使主動和日方進行接觸。1936年3月“俄蒙議定書”的簽訂,讓蔣介石從張群等人的身后浮現(xiàn)。他安排密使吳震修赴日商談共同防共軍事協(xié)定的計劃,讓外務省方面認知到蔣介石因為蘇聯(lián)因素而開展了調(diào)整國交的工作。另外,對于傳聞中的蔣介石與共產(chǎn)黨有秘密協(xié)議說,蔣介石也透過前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靳云鵬向日方進行了辯明,冀圖穩(wěn)定天津軍強化后的華北局勢。

      進入1936年6月之后,李宗仁等西南派舉兵反蔣的行動,讓蔣介石與日方的接觸更為積極。在外務省方面獲得的信息當中,蔣介石方面透露了蔣非常在意日本與反蔣勢力之間的關系,說明只要日方不與反蔣勢力合作,則蔣愿意和日本誠心合作,并且將之前外務省方面難以和中方協(xié)調(diào)的原因,歸于張群等人缺乏相應的識見或素質(zhì),并打算和汪精衛(wèi)再次合作。對于這樣的說法,雖然外務省方面仍然對蔣介石的真意充滿疑慮,但終究肯定了國交調(diào)整的時機已經(jīng)到來。1936年后半的中日國交調(diào)整交涉,至此遂進入了浮上臺面的新階段。

      就技術層面來說,正如同外務省的理解,蔣介石擔任行政院院長之后,并非真正走到了對日外交的前線。而是運用張群為盾,隔絕了他所不欲進行的談判,并且透過靈活的使者運用,以自己設定的時機,主動和日方進行他所需要的溝通。其隱身幕后的狀態(tài),也讓日方難以掌握其真意,同時得以回避相關事務的直接責任,甚至在需要的時候,得以將責任轉(zhuǎn)嫁給張群等居于中間的中方人員。這種在正規(guī)交涉渠道之外另立非正規(guī)途徑的互動模式,事實上讓蔣介石盡掌談判上的主動優(yōu)勢,包含外務省在內(nèi)的日方反而由于正規(guī)交涉渠道溝通不易,在談判的主動性上明顯地受到了削弱。

      但是在另外一個方面,外務省卻也認知到蔣介石并非是完全無法妥協(xié)。事實上,在中國國內(nèi)存在反蔣勢力的情況之下,外務省觀察到蔣介石非常在意日方與反蔣勢力之間的關系,并且會因此而調(diào)整與日方之間的互動。另外,也正因為外務省與蔣介石之間的溝通始終存在間隔,蔣介石與日方溝通不順的責任又隨時可以被蔣介石所轉(zhuǎn)嫁,讓外務省對這位始終滿口“親善”的中國領袖的真意難以把握,并且認知到和蔣介石的溝通并非不可能。這種因為體認到蔣介石顧慮中國內(nèi)部反蔣勢力,以及對蔣介石真意認知模糊而帶來的可能性,相信當是開戰(zhàn)之后,日方仍不斷試圖誘降蔣介石的原因。

      總而言之,雖然蔣介石在戰(zhàn)前刻意塑造其抗日領袖的形象,但在外務省的記錄當中,蔣介石卻有著不斷強調(diào)自己深信中日必須親善的動作。雖然這些動作無疑包含了謀略的性質(zhì),但在當時中日國力懸殊、日方不斷進逼、中國政情又頗為復雜的情況之下,蔣介石采取此種策略可說是有其不得已之處,也替中國取得了一些交涉上的優(yōu)勢。張群在戰(zhàn)后做出的關于蔣介石在戰(zhàn)前戰(zhàn)后所制定的對日政策,皆以促成中日合作親善為基本原則的說明〔45〕,當意味著蔣介石在根本上并非真正地反日,而是在設法追求中日平等下的親善。

      〔參考文獻〕

      〔1〕陳群元.日本外務省對蔣中正的認識及其問題1933——1935:以情報管道與意見傳達為中心之探究〔C〕//蔣介石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秘書處編.蔣介石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暨史學系,2010.

      〔2〕〔4〕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第1426號):1935年12月19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5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3〕蔣委員長會晤有吉大使談話記錄(1935年11月20日記錄)〔M〕//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緒編(1).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716-718.

      〔5〕〔9〕在中國有吉大使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第1140號):1935年12月21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5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6〕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第1444號):1935年12月23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5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7〕在中國有吉大使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第1162號):1935年12月28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5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8〕外交部電蔣中正張群與有吉為調(diào)整中日關系事談話記錄(1935年12月20日記錄)〔M〕//“國史館”審編處編.中日關系史料.臺北:“國史館”,2002:503.

      〔10〕在中國有吉大使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第5號):1936年1月7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11〕臧運祜.從“廣田三原則”到“近衛(wèi)三原則”——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日本對華政策的“表”與“里”〔J〕.社會科學研究,2011(5):151-152.

      〔12〕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第51號):1936年1月25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13〕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第56號):1936年1月26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14〕石射豬太郎.石射豬太郎日記:1936年1月27日條〔M〕.伊藤隆,劉傑,編.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17.

      〔15〕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第72號):1936年1月31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16〕在上海日本大使館中國ノ一般政況竝対日関係概要:1936年2月25日作成〔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8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17〕須磨彌吉郎蔣介石政権ノ動向北支ノ將來性(後編):1936年2月25日作成〔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8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18〕上海ニ參集セル各総領事ヨリ有田大使ヘノ報告要旨〔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8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19〕〔20〕〔21〕〔24〕須磨彌吉郎支那最近ノ決意振リト露支関係ノ再吟味:1936年4月27日作成〔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8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22〕周琇環(huán)編注.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事略稿本(36)〔M〕.臺北:“國史館”,2008:326.

      〔23〕石射豬太郎.石射豬太郎日記:1936年4月13日條〔M〕.伊藤隆,劉傑,編.50.

      〔25〕〔26〕〔27〕在済南西田総領事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97號):1936年5月31日発〔M〕//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II:第一部第五巻上.外務省,2008:67,67,67.

      〔28〕張部長對于中日關系之講詞(1936年5月25日)〔M〕//“國史館”審編處編.中日關系史料.516-518.

      〔29〕蔣介石日記(手稿),1936年5月15日〔B〕.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30〕蔣介石日記(手稿),1936年5月25日,本周反省錄〔B〕.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31〕蔣介石日記(手稿),1936年5月30日〔B〕.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32〕蔣介石日記(手稿),1936年6月1日〔B〕.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33〕〔34〕在中國若杉大使代理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449號):1936年6月16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35〕在中國若杉大使代理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451號):1936年6月17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36〕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456號):1936年6月24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37〕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468號):1936年7月2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記録:A.1.1.0.10).

      〔38〕在南京松村総領事代理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490號):1936年7月12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39〕劉傑.日中戦爭下の外交〔M〕.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33.

      〔40〕須磨彌吉郎五省特政會案由來記:1936年7月16日作成〔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8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41〕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502號):1936年7月17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42〕在南京須磨総領事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529號):1936年7月26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43〕在中國川越大使より有田外務大臣宛(第590號):1936年7月30日発〔B〕//帝國の対支外交政策関係一件:第6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外務省記録:A.1.1.0.10).

      〔44〕〔45〕張群.我與日本七十年〔M〕.臺北:中日關系研究會,1980:49,1.

      (責任編輯:許麗梅)

      猜你喜歡
      外務省中日關系蔣介石
      日本經(jīng)濟界中國觀的變遷與中日關系
      日本外相申請專機遭拒:太貴
      珍藏書本捐贈促進中日關系
      外務省行政改革對日本外交的影響
      卷宗(2015年9期)2015-09-23 01:12:14
      日本將更換駐華首席公使
      安全困境與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期的瓶頸與出路
      蔣介石為八路軍改名的真實目的何在?
      軍事歷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
      葉劍英與蔣介石分道揚鑣
      軍事歷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6
      二十年代初蔣介石訪蘇紀事
      軍事歷史(1994年1期)1994-08-21 06:07:08
      定结县| 克什克腾旗| 百色市| 庐江县| 遵化市| 平江县| 平泉县| 鸡泽县| 潮安县| 通辽市| 彭山县| 九江县| 全州县| 射阳县| 溧水县| 大连市| 清丰县| 伊宁市| 乌拉特前旗| 包头市| 南宁市| 吉安县| 灵璧县| 和田市| 阿尔山市| 广昌县| 息烽县| 策勒县| 杭锦后旗| 桂东县| 建湖县| 遂平县| 积石山| 土默特右旗| 凤城市| 米脂县| 吴桥县| 建湖县| 伊通| 沭阳县|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