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成都又稱蓉城,相傳五代十國后蜀國王孟昶為討王妃花蕊夫人歡心,令成都遍植芙蓉花樹,待季節(jié)到來,成都便是十里芙蓉如錦繡,滿城生輝,因此被譽(yù)為芙蓉城。蜀國被滅后,花蕊夫人被趙匡胤掠入后宮,因思念孟昶不從而被殺,后人敬仰她的忠貞,尊為芙蓉花神,稱芙蓉花為“愛情花”。自唐朝起,成都每年農(nóng)歷二月舉都會行盛大的花市,此時芙蓉城里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古城盡展妖嬈富麗,令人眼花繚亂,蓉城的美譽(yù)也流傳至今。
當(dāng)芙蓉城上空彌漫著浪漫花香的時候,俯瞰市容綠茵覆蓋,依偎隱居在蔥茂繁華中的是熒熒綠苔,它無處不在,絨絨的綠意醉人,像那綠色絲絨的禮服,放射著一種低沉高貴幽深的光芒,在它獨(dú)自的舞臺上旋轉(zhuǎn)、安然。戀上成都的散漫、戀上蓉城的清水綠山,綠苔用弱小的身軀傾訴著與蓉城纏綿的曠世之戀。
如果說蘇州冬日的瓦上霜是一個詩意的景致,那么成都遍地的綠苔,則是最有情意的風(fēng)景,它陪伴纏繞在城市的角落,用深情所說依戀。蓉城潮濕的氣候特別適宜綠苔的生長,給一點(diǎn)滋潤就會繁榮燦爛,像極了一個純真的孩童,活潑靈性,被忽略了也依然故我、無拘無束、陽光燦爛。它悄無聲息地依附在城市深處,用深深的情意裝點(diǎn)維護(hù)著這個城市的容貌,綠苔是蓉城一道不可或缺的獨(dú)特風(fēng)景,凡是來此的人,都會看到綠意蓉蓉、情深款款的綠苔,也自會生出幾多感嘆。
綠苔極具生命力,青瓦間、磚墻上、石縫中、樹干上、馬路邊等都有綠苔的影子,它攀爬在斑駁的墻縫中,漫鋪在老屋的舊瓦上,用深邃的詩意點(diǎn)綴著關(guān)于古城的浪漫夢靨,催生出層層綠意和唯美詩意。它不喜歡生長在陰暗處,要有一定散射的光線和半陰環(huán)境的潮濕中,才會有綠苔蓬勃生長。它不耐干旱、不喜煩燥,其實(shí)綠苔是一種清寧的植物,貞靜、溫和、內(nèi)斂的性格特別適合生長在蓉城,單薄卑微的生命擁有一顆清明澄澈的心靈,溫婉幽雅、寧靜安詳、與世無爭,喜歡這些干干凈凈的綠苔,淡淡的植物芬芳香溢,無聲地折射出意味深長的生命內(nèi)涵,教會人們熱愛生活。看似野草般的冷清寂寥,實(shí)則是一幅深入淺出、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勾勒出蓉城綠茵茵的樣子,一邊聽著浪漫的故事,一邊數(shù)著散漫的日光,安享悠閑。如果沒有了這些綠意綽然的青苔,蓉城會少去好些生機(jī)盎然的詩意,古城的光陰也會有許多蒼涼和寂寞,綠苔正是襯托芙蓉花最好的陪伴,讓人們在欣賞風(fēng)景的同時,感悟生活的真諦,珍惜擁有。
綠苔之美清遠(yuǎn)又香膩,悄悄地舒展著幽幽的骨骼,與歲月纏綿成一抹素簡淡香的緣分,那攝人心魄的蒼綠落在眼里,忽閃著微弱的熒光,竟然在心里泛起了一絲絲地疼惜,不忍踏過。屏住呼吸看它的微小,雖微小,但閃爍剛毅,這生命的氣息,是給人寧靜、希望、永恒的。小小身軀亦比得過高山的剛強(qiáng),看似微弱里蘊(yùn)含著許許多多積極向上的東西,它堅強(qiáng)的生機(jī),讓浮躁的靈魂慢慢沉淀、安靜。在成都漫游,綠苔是最好的沉淀劑,看到它與這個城市的糾纏、融合,力量居然是那樣地強(qiáng)大,這份纏綿的情義又是那樣的悠遠(yuǎn)。
想那花蕊夫人浪漫的愛情故事,在這天府之國中,任憑天上地下共纏綿;也有“青蛇”在山林湖水間暢游,想來四川這地方滋養(yǎng)了妖嬈莽撞、天真未鑿的小青蛇仙,著綠裝,嫵媚可愛。張曼玉的《青蛇》極盡妖嬈,風(fēng)情萬種地在人間走了一回,把人和妖都演繹的特別到位,怎么描寫都不過,美麗的傳說自然美妙多情,也被世人每每搬上舞臺。這綠苔和蓉城的纏綿如那美麗故事一般,增添了天府之國的神秘和浪漫情懷,自然也多了幾分“小喬初嫁了”的雄姿英發(fā)。
陶淵明的田園之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也是行走在綠苔階上?劉禹錫“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景致古雅恬淡,則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呢,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的幽暗與疏曠,詩人們經(jīng)常借綠苔抒發(fā)寂寞懷故的默然情懷,綠苔已然成為了孤寂、冷清的美學(xué)象征。有時候那些最尋常的所在亦是有著大美的格局,有著一種古老悠久的啟迪,像綠苔,在蓉城鋪滿眼底的樣子,盈盈的被吸引了,這恍若夢境的青綠色,氤氳在濃稠的濕氣中,搖弋在大街小巷,講述著那些老城老街的時光故事。
記得袁牧有詩云:“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xué)牡丹開”。原來綠苔的寂寞并非忘記了時間,它比牡丹更燦然,自由一番情懷滌蕩在心間,綠苔在蓉城一年四季都散發(fā)著清新的味道,它才是繁華中最長情的一縷,也是低微處最燦爛的自我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