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本弓
如果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小說教學的內容往往是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人物形象的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及主題思想的揭示。如果每一篇小說都按這樣的教學程序去做,課堂就會索然無味,教學無法深入下去。但是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我們依憑名言警句將小說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起來,會增加教學的內涵和情趣,讓學生的閱讀和思考更心甘情愿、興趣盎然,提升小說的教學魅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更深入文本的解讀,讀出自己深刻的見解,使課堂一步一步往縱深方向發(fā)展。
以教學小說《品質》為例。
一、品質就是符合需求——如何理解“品質”?
被美國《時代》雜志譽為本世紀偉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一代質量宗師的菲利浦·克勞士比對“品質”下了這樣定義:“品質就是符合需求?!边@句話很有內涵,先讓同學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當我們要買一樣物品的時候,肯定要看看它會符合我們的哪些需求,如買筆,看書寫是否流暢,握筆是否舒適,形狀是否美觀,如果符合我內心的各項需求,那它就是有品質的,就是我要買的對象。一般來說,作為鞋子,第一需求是穿了是不是舒服,合不合腳;第二需求是能不能長時間穿,是不是耐用,牢不牢固;第三需求是穿了好看不好看,漂不漂亮。那么在小說里,主人公格斯拉兄弟制作的靴子是怎樣符合消費者的需求的,學生可以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說明靴子在各個方面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而且,那幾雙靴子太美觀了——有一雙輕跳舞靴,細長到非言語所能形容的地步;那雙帶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離開”;“人們不可能時常到他那里去,因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經(jīng)穿,一時穿不壞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質縫到靴子里去了”;“我向他確切地說明:那雙靴子非常合腳”。從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靴子符合消費者美觀、經(jīng)穿、合腳需要,這也就是格斯拉兄弟制作的靴子的美好品質。
二、品質是用心的結果——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小說的品質顯然不僅僅指靴子,還指人,是一語雙關。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教授羅伯特·波西格說:“品質是用心的結果?!比魏挝锲返母咂焚|必定是因為人的用心去做而形成。羅伯特的這句話言簡意賅,卻能說出事物的本質,觸動學生的心靈。那么,格斯拉兄弟是如何用心制作具有合腳、經(jīng)穿、美觀等高品質的靴子的?他的用心體現(xiàn)在哪里?通過哲學家羅伯特的話,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去尋找有關描寫格斯拉在靴子上用心的內容,實際上已經(jīng)轉向人物形象分析了。例如:
1.第5段的肖像描寫
“他本人有點兒像皮革制成的人:臉龐黃皺皺的,頭發(fā)和胡子是微紅和鬈曲的,雙頰和嘴角間斜掛著一些整齊的皺紋,話音很單調,喉音很重;因為皮革是一種死板板的物品,本來就有點僵硬和遲鈍。這正是他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藍灰眼睛含蓄著樸實嚴肅的風度,好像在迷戀著理想。”這段描寫把格斯拉外表的形似與他內涵的神似結合在一起,把描寫的落腳點歸結在人物的精神境界的展示:“黃皺皺的”“死板板”“僵硬”“遲鈍”這些詞語看似貶義,實際上正表現(xiàn)了他對靴子的熱愛,贊揚格斯拉兄弟一心投入到工作上的用心、敬業(yè)與執(zhí)著。
2.對話描寫
①“那雙鞋不該咯吱咯吱地響呀?!薄鞍蜒プ铀突貋?!”“我想看一看?!边@些話表現(xiàn)了格斯拉對自己手藝的自信,因為這是他自己用心做成的靴子,也表現(xiàn)了他追求完美的品質,容不得靴子有任何的質量問題。
②“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薄斑@些大公司真不顧體面。可恥!”“他們利用廣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壟斷去了?!北憩F(xiàn)了格斯拉的正直,他為顧客抱不平,并非為自己生意,這也是他后來之所以至死守護著自己的品質的理由。我們可以設想,假如他也是隨波逐流,憑自己的好手藝完全可以在商界發(fā)財。但是他固守做人的原則,保持職業(yè)的操守,始終用自己的生命守護商品大潮中一片唯一凈化的圣土。正是他的用心與執(zhí)著喚醒了社會的良知,讓我們明白有些東西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失去的。
③他眼睛盯著皮革對我說:“多么美的一張皮??!”他把手里的皮革舉起來說,“這是一張美麗的皮革。”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還要親自做,這就是用心、專注、講究質量。
3.神態(tài)描寫
如“……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動著——像剛從靴子夢中驚醒過來”表現(xiàn)了他對工作執(zhí)著投入的精神狀態(tài)?!白兊糜峙u又愛撫的眼光注視著靴子”寫出了他出自內心對鞋子的熱愛,對待靴子像對待生命一樣,體現(xiàn)了他的敬業(yè)精神。
4.動作(細節(jié))描寫
如“把靴子老拿在手里”“跟著用他的敏感的手指來回地摸我的腳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點”“老拿”“來回地摸我的腳趾”表現(xiàn)了他多么愛靴子,對待自己的工作又是多么細致、負責與用心。
5.側面描寫
如最后幾段同行的話語,“他從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時刻。他從不讓自己有吃飯的時間;店里從來不存一個便士。所有的錢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他除了自己以外不讓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貨后,要費好長時間去做它?!薄八麖牟坏菑V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還要親自做。”“從早到晚”“費好長時間去做”等描寫十分形象地寫出格斯拉做靴子的用心、耐心、細心、悉心,說明他把做靴子當作一項神圣的職業(yè),當作生命的全部。
從格斯拉對靴子的用心上可以看出,小說塑造了一位誠實、敬業(yè)、執(zhí)著、樸實、細致,熱愛自己的手藝,寧可餓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質量,在紛繁的世界里依然堅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層勞動者的形象。套用羅伯特的話可以這樣歸納,合腳、經(jīng)穿、美觀的高品質的靴子正是格斯拉用心、細心、耐心、悉心制作的結果。
三、康德的二律背反——如何指出社會背景的作用?
二律背反是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哲學概念,在康德的哲學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各自成立,但是卻相互沖突或自相矛盾??档抡f,對同一個問題研究形成的相互矛盾的兩種答案,都可以在人類的理性辯護下,被認為是正確的。
高超的手藝換來的應該是生意的興隆,恪守職業(yè)道德應該得到社會的褒揚,追求鞋子的品質應該是大受歡迎,但實際卻非如此,那么《品質》體現(xiàn)了哪些二律背反現(xiàn)象呢?絕妙的手藝換來的是清淡的生意,恪守職業(yè)尊嚴的格斯拉卻遭受社會無情的嘲諷,追求靴子品質的格斯拉卻最終無錢餓死。通過這個二律背反現(xiàn)象揭示了不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資本壟斷,機器作坊,單純追求利益不講質量,講究表面、浮華、虛榮的不良社會風氣。
在二律背反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繼續(xù)探究:格斯拉有著很好的手藝,命運卻是悲慘的,為什么?請結合全文探究造成這一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
(1)個人原因:他親手制作靴子,不讓別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時間;他用最好的皮革,不用次品;他廢寢忘食,只一個人做;他不預收工錢,做好了才收。格斯拉雖然貧窮,但寧可餓死也恪守職業(yè)道德的個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2)社會原因:機器生產(chǎn),工業(yè)壟斷,擠壓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間,人們追求時尚,把質量放在次要地位以及變壞了的社會風氣,則是他不幸的根本原因,他的悲劇命運也成為必然。
四、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如何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這句歌詞充滿了哲學的味道。
有時候,越是孤單的人內心越是豐滿,就如格斯拉,非常孤單,無人理解,但是做起靴子來,卻是十分仔細:“他就把我的腳放在一張紙上,用鉛筆在外沿上搔上兩三次,跟著用他的敏感的手指來回地摸我的腳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點。”這就是內心狂歡的明證吧。當小說中十四歲的“我”看到格斯拉先生做鞋那么辛苦,那么艱難,就羞怯地問了他:“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難的事呢?”他回答說:“這是一門手藝?!薄笆炙嚒币灿邪姹咀g成“藝術”,其實譯成“藝術”更為妥帖。格斯拉把做鞋當成一門藝術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一般生意人的功利性,而達到了一種新境界。把做鞋當成藝術,因而他把自己生命的全部熱情都傾注到這門藝術當中去,而且從來不覺得難不覺得苦,因為在追求藝術的完美的這樣一個過程中,創(chuàng)造時內心的狂歡、快樂與幸福是無與倫比的,是一般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盡管他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而且物質生活極端貧困,但有了這種高貴的追求,他的生活就不再貧窮,他的內心不再孤單,而是豐盈的、充足的、自由的,甚至他會不顧后果地一意孤行。
這樣的格斯拉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生命融進了靴子里,所以格斯拉的形象還可以用“充盈、自由、快樂、一意孤行”等詞語來概括。因此,小說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歌頌一個誠信、認真、負責的小鞋匠,更呈現(xiàn)出一種生命的形態(tài),折射出一種殉道者的人生。
五、理想,能給天下不幸者以歡樂——如何更深刻揭示主題?
教學不能僅停留在上述對文本的解讀上,《品質》其實還有更深刻的主題。
格斯拉一直把制作靴子當作他的理想,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藍灰眼睛含蓄著樸實嚴肅的風度,好像在迷戀著理想?!钡敻袼估@股“理想”的風遇到殘酷的現(xiàn)實的墻(機器生產(chǎn),工業(yè)壟斷,社會風氣變壞等)的時候,格斯拉屈服了嗎?他并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堅持自己做靴子的理想:親手制作,不讓別人碰;精心制作,不惜時間;用最好的皮質,不以次充好等。雖然,從社會世俗來看,格斯拉最終餓死,命運是不幸的、悲慘的,但格斯拉有了崇高的理想,生活即使是不幸的,也因為理想而內心一定是歡樂,正如高爾基所言,“理想能給天下不幸者以歡樂”。如果,至此,學生還不能理解到這個層次,還可以用歌手謝容兒的《寂寞》加以詮釋,拉近學生內心與文本的距離:“我把自己包裹起來,我幻想的未來是多么的精彩,可現(xiàn)實讓我悲哀,我尋找的人一次次錯過在茫茫的人海,我像一片葉子飄飄蕩蕩何時落下來。”格斯拉就是把自己包裹起來,幻想著未來的精彩。只有迷戀著理想的人才會這樣一次次地幻想未來的精彩,哪怕現(xiàn)實讓人悲哀。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拓展探究:格斯拉堅守心中那一片凈土,始終沒有放棄追求品質。也有人認為,制鞋匠格斯拉沒有必要守著最好的手藝而餓死,應當“因時而化”,請結合全文,你如何評價格斯拉這個人物?
因為有了以上的分析,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就不會認為格斯拉是頑固不化、不懂交際、不審時度勢、不會因時而化的時代落伍者,而會從更深刻的角度來理解:格斯拉的結局是悲慘的,但他的一生卻又是完美的;他的一生雖然凄慘、清貧,但是他有自己獨立的精神追求,并且為這種追求付出了一切,所以,他的人生既是悲哀、單調的,更是歡樂、豐富的;他一生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他的理想曾經(jīng)是那么美好地存在過,所以,他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他將他最在乎的東西堅持到了最后,而為此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他都不后悔,對他來說,這就是最完美的人生;所有為理想而奮斗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六、每一個人的生命鏈條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東西——如何做到余味無窮的課堂小結?
好的課堂小結就像好的作文的結尾一樣言有盡而意無窮。
對格斯拉來說,與其說制靴是他的職業(yè),不如說是他的宗教;與其說品質是他的追求,不如說是他的信仰。人類社會之所以始終存在希望,就是因為有像格斯拉一樣恪守職業(yè)道德的人在,他們以正直、誠實的品格守護社會的良知和公正。
正如于丹在《〈論語〉心得》里說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鏈條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東西,但凡找到這樣一個寄托,會給你這一生找到一個依憑,會找到自己的一個內心根據(jù)地。”格斯拉找到了他內心的依憑,找到了他內心的根據(jù)地,他相信:生命的精彩在于爭取另一種可能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