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特約撰稿 徐若風
之前得知《“大”人物》是翻拍韓國的《老手》時,說實話,對它沒有什么期待。期待不高的原因,無外乎是這些年翻拍韓國電影的國產片不少,但能拿出誠意的態(tài)度、扎實的品質的電影實在是少之又少,只有《找到你》《重返20歲》等極個別例子。出乎意料的是,《“大”人物》是一部比想象中好的翻拍作品,有著不錯的本土化改編。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因富二代不肯給強拆款而引發(fā)的事件”。無力維權的修車工遭遇非法強拆后,選擇跳樓自殺;隨著小刑警孫大圣(王千源飾演)調查的深入,發(fā)現(xiàn)這場看似簡單的民事糾紛背后其實另有隱情;隨著嫌疑目標的鎖定,趙泰(包貝爾飾演)和崔京民(王迅飾演)為代表的反派集團被盯上后,公然藐視法律挑釁警察。
面對反派集團的金錢誘惑、頂頭上司(王硯輝飾演)的警告勸阻、妻子(梅婷飾演)和孩子的性命遭受威脅,孫大圣選擇一一克服。這場力量懸殊的正邪較量像一場蝴蝶效應,將強拆、命案、房地產、官商勾結全都卷入進去。而刑警,就是破壞法律者們所要面對的關卡。
為虎作倀的富二代、暴力拆遷、學區(qū)房等熱議話題,對不少觀眾而言都是生活中經常聽說的社會痛點。這部電影巧妙地將它們貫入其間,體現(xiàn)了普通小人物的困境和選擇,而敢于站起來的小人物代表——刑警孫大圣,懲罰了“大”人物,讓正義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這部電影的本土化改編,好在哪兒?對導演而言,他并不只是想做一個單純的翻拍,而是要展現(xiàn)出自己的野心。《“大”人物》不僅是《老手》的中國版,更是一部具有現(xiàn)實批判意義的華語警匪動作片。《心理罪》《白夜追兇》的制作團隊在繼承了原作《老手》的優(yōu)點的同時,將原版從故事、人物關系到具體細節(jié)都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本土化改編,還剔除了部分邏輯上的漏洞,最后呈現(xiàn)出一部緊湊、有趣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笑料多,動作場面的處理也有亮點,還有一些像樣的現(xiàn)實批判。與其說像一部韓國電影,不如說更像一部港片。
從《“大”人物》里,我們可以看到創(chuàng)作者敢于反映社會現(xiàn)狀的社會責任感。電影還原出了警察這一職業(yè)的工作環(huán)境和職業(yè)矛盾,觀眾更容易感到“接地氣”,而非所謂的“空中樓閣”。其中值得注意的主要角色也是個個出彩——遭遇非法強拆、無力維權的修車工、有著強烈性格的小刑警、把人命當兒戲的財團少爺、看似弱小實則有骨氣的護士以及一身正氣反差萌的警隊隊長共同組成了一幅“社會不同階層的全景圖示”。
電影在塑造刑警小隊的每一位成員時,可謂是相當大膽。電影中的基層執(zhí)法者刑警們,不再是往日的一些國產片中嚴肅、謹慎的刻板印象,而是變成了真正的“血肉之軀”。無論是隊友之間的互動,還是上下層之間的對話,都給人一種更為鮮活的感受。刑警這一工作,在《“大”人物》里被呈現(xiàn)為是一個很難做到與生活平衡的職業(yè),尤其是在與家庭、與金錢的沖突上。片中的孫大圣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刑警這一行里面出類拔萃,但他也許并不算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丈夫、好父親,畢竟只能過著學區(qū)房買不起、也陪不上家人的日子。另一方面,電影還呈現(xiàn)了諸如“警民一家親”的文藝聯(lián)歡、刑警執(zhí)法與如今網絡輿論的沖突等,進一步凸顯刑警生活的“日?;薄?/p>
雖然看了不少由王千源主演的影視劇,但之前對他的印象,主要還是脫胎于《鋼的琴》《繡春刀》和《解救吾先生》,尤其是在《解救吾先生》中,他塑造了一個非常真實可信的反派悍匪。這次王千源飾演的男主角小警察孫大圣,則是他又一次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也是他近年來最好的一次發(fā)揮。在角色的書寫上,中國版的王千源和原版黃政民的老警察形象還是有蠻大差別的。中國版植入與原版相似的精神內核,還加入了“齊天大圣孫悟空”的意味。孫大圣面對孩子的性命遭到威脅的時候,硬是從各種途徑找到了對方的犯罪證據(jù),觀眾被角色的逆襲而感動。
可貴的是,電影在這一人物的塑造上沒有過分地煽情,也沒有過分地突出他的“高光時刻”,而是在犯罪動作喜劇的類型中盡量地賦予人物可信度。無論是情節(jié)、對白,還是王千源的表演,整體都還是貼著人物該有的弧線而行,巧妙地突出了這個小人物該有的正氣和骨氣。原作中角色過于臉譜化的問題,經過改編后也被處理得更豐富立體。
除了主角外,《“大”人物》更值得一提的,是一眾配角不弱的群戲,尤其是王硯輝老師飾演的吳隊長、周游飾演的小伍和梅婷友情出演的孫大圣妻子的表現(xiàn)都有可圈可點之處。這也是這部電影于我而言最出彩的地方。
梅婷雖然只是友情出演,但她在為數(shù)不多的戲份里演活了一個妻子、一個母親和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護士這三重身份。當趙氏集團為了不讓孫大圣繼續(xù)追查下去,給她送名牌包、巨額美元以及學區(qū)房的時候,妻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點錢做個普通的外科手術是夠了,但是換黑心是遠遠不夠的?!痹诰芙^之后,她找到孫大圣后說的那番話也十分真實且令人動容。梅婷只靠不多的表演就能把人物寫實的一面和人物的前史、人物內心的瞬間的情感(而非僅限于情緒)表現(xiàn)出來。
必不可少的,王硯輝老師的表演也值得稱道。他以一個非常放松的狀態(tài)貢獻了相當自然可信的表演,在《“大”人物》整部戲里的每個關鍵節(jié)點的存在感都很高。以往對“壞人專業(yè)戶”王老師的印象,通常都是曹保平電影四連《光榮的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里的一些反派角色,活得像是“從警方調取的犯罪錄像里走出來似的”。就在去年,他的兩次亮相同樣是這樣的邊緣角色,比如《我不是藥神》里的假藥販子張長林、《無名之輩》中的落魄父親高明,演得活靈活現(xiàn)。而這一次,在《“大”人物》中,他飾演了一位一身正氣的刑警隊隊長吳隊,甚至有著很可愛的一面,承包了電影里的好幾個笑點。據(jù)說,在剛拿到劇本時,導演五百希望他能先去看一遍原版電影《老手》作為參考和打底,但時至今日王硯輝都沒去看,就是為了能用自己的經驗和實力演出不一樣的,更符合中國社會語境下的表演。
當然,電影也并非沒有缺陷,比如很多網友都提及它在部分橋段上邏輯不通,上下階級間的沖突也有過分夸大、流于表面之嫌,人物的部分動機也有點牽強。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影片在加強劇情張力的同時,也并沒有弱化人物的塑造和故事背后所要闡述的社會議題,這些都是它值得肯定的一面。電影中存在著中國社會最真實的“癥結”,包括暴力拆遷與反拆遷、學區(qū)房與規(guī)劃用地、貪腐、執(zhí)法與暴力違抗等多個話題,它們都多多少少涵蓋其中。
整體看來,《“大”人物》想要向觀眾傳遞的便是在這些問題之下、官商勾結的社會矛盾,以及為了維護法制社會的防線,始終在默默奉獻的基層警察;他們不是我們想象中那些帶著刻板印象的人,而是一個個鮮活真實、忠于職守、敢于向權貴叫板,敢于向邪惡宣戰(zhàn)的小人物。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都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