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敦煌畫派》,秦川、安秋著,甘肅教育出版社,2018年10月
有位藝術家說,中國學生從小臨摹西方石膏像,到頭來,不知道什么是中國的美了。誠然,目前藝術院校的基本素描練習往往是以西方雕塑為范本,很少有對著中國雕塑畫的。怎樣才能從傳統(tǒng)的審美入手,去理解敦煌的壁畫、塑像,作為美術教育的基礎,是個重要問題。敦煌畫派起于那些千百年前的無名畫師,他們才藝精湛,立足中原的文化傳統(tǒng),吸收融合了當時西方傳來的風情,完成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將那些源于生活的場景和人物形象以千變萬化的線條無聲無息地保留下來。當它重見天日,張大千、常書鴻等藝術家先后從臨摹、研究中發(fā)掘出其中的藝術奧秘。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勞朗斯曾對常書鴻說:“中國民族是富有藝術天才的民族,我很希望你們這些青年畫家不要遺忘你們祖先對于你們藝術智源的啟發(fā)。”時至今日,我們面對敦煌藝術,以應有的文化自信從傳統(tǒng)的源泉中汲取,從傳承到發(fā)展,把外來文化消化到自己的文化肌體中,保持經久不衰的活力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