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心
鹿在很久之前就被加入到了中國人的食譜中。在中國舊石器時代(距今180萬年-1萬年)的諸多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有經過火燒的鹿骨。古時鹿肉的吃法就很豐富。在記載周代貴族禮制的《禮記·內則》中就有鹿脯(鹿肉干)、麋脯(麋肉干)的做法。除此之外還提到鹿糜(鹿肉醬)、鹿炙(烤鹿肉)、鹿膾(生薄鹿肉片)等等。為周王室精心烹制的“八珍”中也少不了鹿肉,如搗珍就是將牛、羊、鹿等動物的夾脊肉反復捶打,剔干凈筋腱,烹熟后調味食用。
但從古籍中可以看出,鹿跟豬牛羊等畜類還是有一個明顯的區(qū)別——鹿大多來自田獵捕獲,而不是人工養(yǎng)殖。
這主要是由鹿本身的生活習性造成的。鹿具有很強的警惕性,不僅膽小易受驚,對聲音、光線和氣味也極為敏感。圈養(yǎng)的鹿接收到的刺激源比野生鹿多得多,也會為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條件。在圈養(yǎng)的情況下,鹿很容易因為人的接近或者其他因素的干擾而驚慌失措。一旦鹿群緊張起來,所有的鹿都會拼命逃竄,沖壁撞墻。有時,外界的刺激甚至會引起母鹿流產、分娩時恐懼憂郁等問題。因此,野生鹿幾乎是鹿肉產品的唯一來源。而當捕食超過野生承載力時,鹿資源便逐漸枯竭,鹿開始成為貴族獨享的動物。
目前在國內,養(yǎng)鹿業(yè)的相關政策尚不明確。國家也不允許梅花鹿產品作為保健食品成分,只能入藥,因此鹿肉較少被普羅大眾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