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志
【主題導(dǎo)語】
人們常用“父愛如山,母愛如水”來形容父母之愛,父母可以說是每個人出世后的第一任人生導(dǎo)師,父母如山似水的大愛值得我們終生銘記,用一生來回報。然而“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yōu)榱诉@樣那樣的理由奔波在外,以為還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報答父母的恩情,然而世事難料,我們報答父母的主觀愿望和父母或年老或已逝的客觀事實相悖,驀然回首,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逝者已矣,其情猶在,令人長號不自禁。
人間最憶是父母,當(dāng)往事成為回憶之后,我們才幡然醒悟,要趁父母在身邊之時好好侍奉,不要等年華已逝,父母不在之時,空留遺憾與回憶。
【選文一】
我的母親
侯志明
大學(xué)畢業(yè)時,年輕氣盛,信奉四海為家,便拋下父母,來到了東北。走時興奮得竟沒有理會母親好幾個夜晚的嘆息。
在外闖蕩了四五年,自己也為人之父了,不再那么沖動,才覺得應(yīng)該回家看看父母了。于是去年夏天,帶著四歲的兒子回到了老家。
離別四年后,見母親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皺紋又添了許多,而衣服依舊是那幾件打了補丁的,我的心便立刻難受起來。而母親第一次見到孫子,卻是喜上眉梢。她老人家一邊樂著一邊從箱子里拿出一個紙笸籮。笸籮里盛著一半花生一半瓜子。母親興奮地跟我說,瓜子是去年自己家收的,花生是過年時買的,知道今年夏天我們要回來,因此過年時全家人只吃了一點點。母親端著這些東西寶一樣地徑直遞給了孫子,滿以為孫子會喜歡的,不料孫子抓了一把嘗了嘗,便很不高興地全扔了。但見母親忽然愣在了那里。
看見這一幕,我一把拉過兒子,說:“非非,奶奶的瓜子好吃,來爸爸給你嗑?!笨蓛鹤硬毁I我的賬,硬著嘴說不好吃不好吃!在我和兒子僵持的過程中,母親的臉上艱難地掠過一絲笑容,然后輕輕地嘆了一口氣。我看著母親難過的樣子,便在兒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擰了一把,兒子嚎啕大哭起來。母親見我打哭了孩子,自己的眼淚已先流到了腮邊。孩子不吃,我便一邊撿孩子扔掉的一邊吃了起來。母親說:“時間長了,怕是有了霉味,不好吃就別吃了。”可是我卻連聲說好吃,挺好吃,只是外邊有點霉味,里邊沒發(fā)霉,還挺香。我這樣說,母親自然知道我是在安慰她,但她仍然還是顯得有點高興。
其實,從我上學(xué)起,家里只要有什么好吃的,母親總是要留給我一份。當(dāng)然在當(dāng)時最多和最好的也只有花生和瓜子,因為在北方的農(nóng)村實在沒有什么好吃的。但是以前的我也沒少像兒子那樣,因為一點點不如意就無情地扔過這些東西。那時,我何曾想過,這些小小的東西包含著母親一顆滾燙滾燙的心。俗話說:“不養(yǎng)兒不知道父母恩。”我有意識地去咀嚼這些帶霉味的瓜子,并能仔細(xì)地品出其中的味道,竟然是在我為人之父后。因此,當(dāng)我面對這個壞了一層被母親補上一層的笸籮時,我忽然覺得羞愧難當(dāng),無地自容。我也忽然覺得我實在沒有資格打我的兒子。因為我在比他大20歲的時候,還仍像他一樣不懂事。
那天夜里,我一直沒有睡著。越是感到愧疚,越是有許多有關(guān)母親的事于腦海浮現(xiàn)。
那是上高中的最后一年的夏天,我住在離家10多里的學(xué)校里,因為家里沒有按時把每月的20斤面和5元錢交到學(xué)校,我便被學(xué)校點名回家取面。為這件事,我回家后滿腹委屈地向父母發(fā)了很大的脾氣,甚至說了父母根本不關(guān)心我的話來。父親很生氣,但是母親只是說:“這兩天家里太忙,明天你去和老師說說,下午媽就給你送去?!钡诙煜挛?,快放學(xué)時,母親冒著盛夏的酷暑,跋涉十多里路,把20多斤面給我背到了學(xué)校。我不知道,瘦弱的母親是怎樣負(fù)重走來的。我只記得,那天,汗水濕透了母親的衣衫,也斑斑駁駁地印在了糧袋上。然而,這件事先前在我的心中并沒留下什么痕跡。后來,我上了大學(xué)才知道,當(dāng)時并非是家里忙,而是家里沒有一點糧食了。這20斤面,是母親冒著酷暑在村里借了一個中午才湊夠的……
這件我以為發(fā)泄了一下自己委屈的事,不承想?yún)s是一件愚蠢透頂?shù)氖?。而母親似乎并沒有放在心上。也正是因為母親如此寬厚慈愛,使我愈發(fā)不能原諒自己了。
這之后,我便常常想,該調(diào)回老家去,守在父母身邊,盡點兒女的孝道。然而有妻子有孩子,一則思想不易統(tǒng)一,二則回去可不比離去時容易,縱有想法也很難實現(xiàn)。但是不管怎么說,好好孝敬一下父母的念頭還是在我的心中萌生了。這年探家回來后,我便給母親第一次寄了五十元錢并為她老人家買了一件很講究的上裝和一雙呢子面料的鞋。做著這些事的時候,我的心里坦然了許多。
可是,這年冬天,當(dāng)我又回到老家時,發(fā)現(xiàn)母親并未穿我為她買的新衣服和新鞋。我打聽后才知道,原來母親接到我寄來的衣服和鞋,試都沒有試就拿到商店托人代賣了。
我沒有就這件事問過母親,因為我已經(jīng)懂了,對于一生中只為別人而從來沒有自己的母親來說,在這個貧窮的家里,她要努力多攢點錢,好讓仍在上學(xué)的她的最小的兒子盡量寬裕點。對于這樣一位母親來說,這只能是她唯一的選擇。
這便是我的母親,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nóng)村婦女。
(選自《散文百家》2018年第9期)
【解 讀】
這是一篇充滿溫情的文章,作者用質(zhì)樸無華的文字,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普普通通而又可敬可愛的母親形象。早年的作者年輕氣盛,信奉“好男兒志在四方”,拋下母親,在外闖蕩,直到兒子四歲才讓母親第一次見到她自己的孫子。母親興奮地拿出珍藏已久的瓜子和花生給孫子吃,因瓜子發(fā)霉而被扔掉,母親愣在一邊。這讓作者深感愧疚,回憶起自己以往的不懂事,回憶起有關(guān)母親的許多往事。瘦弱的母親冒著盛夏的酷暑,跋涉十多里路,背著在村里借了一個中午才湊夠的20多斤面給我送到了學(xué)校;母親把我寄給她的衣服和鞋托人拿到商店代賣掉……回憶中的一件件小事,讓作者明白母親一生中只為別人而從來沒有自己,短短的文字中寄寓的卻是兒子對母親的濃濃愛意、質(zhì)樸親情的深切體認(rèn)?!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蹦赣H身上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之美,跨越千年,一以貫之,讀之倍感濃郁醇美。
【選文二】
做泥匠的父親
楊松華
父親是個農(nóng)民,又是個做泥匠的手藝人。作為農(nóng)民,他犁耕耙耖,播插鋤收,所有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生產(chǎn)工具和農(nóng)活,他都熟知于心,拿得起,放得下。農(nóng)閑的日子,他又常常被人請去做泥工。
父親的手藝好,我是見過的,一次,我在離家不遠(yuǎn)的一戶新居工地看到父親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一手提磚,一手握刀,他砌的是“斗磚”墻。那磚在他手中橫翻一下,又拋轉(zhuǎn)一下,泥漿便勻稱抹上磚沿,再往墻斗上一輕磕,一塊磚便砌妥當(dāng)。一般的師傅一分鐘只能做到砌兩塊磚,而父親竟多到五塊。父親砌墻不怎么帶平水線,可以兩三個墻垛同時“走”,全憑一雙眼睛的視力線將墻體砌得既快又平整;和父親一起砌墻的師傅們從不敢效仿父親只憑視力線砌墻,他們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帶一根平水線砌一個墻垛,砌墻的速度自然慢下來。
父親因精湛的手藝常被鄉(xiāng)鄰請去做工,關(guān)鍵是父親有“匠德”,無論是大到給人家造屋上梁,還是小到給人家修個雞舍,父親總是以嚴(yán)謹(jǐn)?shù)膽B(tài)度,守時守信、按質(zhì)按量地完成。父親把每一次出工當(dāng)成獻(xiàn)藝的機會,他從來不去計較東家在款待師傅方面有所不周到,而手下出粗活;也不會因為人家拖欠了上一年的工錢,而在人家再次上門來請他做工時,推辭不去,更不會像一些匠人心懷鬼胎故意糟蹋、浪費東家的施工材料。正是父親的這種為人低調(diào)和誠實的性格,才贏得四鄉(xiāng)八鄰對他的尊敬和信賴。父親也因此成為上世紀(jì)我們鄉(xiāng)鎮(zhèn)上“第一泥匠”。
父親念書不多,小學(xué)文化的他卻打得一手好算盤,在大集體時,他做了多年的生產(chǎn)隊記工員。記工員是個很重要的職務(wù),光憑會打算盤會記賬還不行,為人一定要本分,心眼正,大家信得過。那時社員們掙的就是工分,工分就是錢,就是糧食,就是社員們的命根子!你隨便給誰加一分兩分,那是損害了集體利益,弄不好,社員之間還會鬧出矛盾來。還有,記工員不能有貪心,稍不留意,就成了克扣多吃的腐敗分子。我想,當(dāng)時一定是社員們看中了我父親為人正直、無貪心的緣故,才推選他為生產(chǎn)隊的記工員。
做一名好的生產(chǎn)隊計工員,同時也應(yīng)該是一名好的監(jiān)工員,一般普通的社員不會明目張膽地冒領(lǐng)、強行要領(lǐng)工分,往往是一些生產(chǎn)隊干部利用集體工作的時間去趕集、去串親戚,也讓記上工分。一次,一個干部去幫他的丈人家蓋茅廁屋,晚上回來就叫我父親給他記上工。父親堅決不同意,說你做干部的都這樣帶頭違反規(guī)定,讓我以后怎么給其他社員記工分?父親的義正辭嚴(yán)最終讓那個干部灰溜溜走掉。作為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父親的高貴,只是一個農(nóng)民內(nèi)心的富?!┖駱闼?、正義正派。
父親很能享受他的這種“富?!保倚r候,常見父親被村人請去幫忙做這做那。父親真是心靈手巧,多才多藝,他會剪紙花,布置婚房,每逢村里有人家娶媳婦,第一個被請到堂的準(zhǔn)是我父親。父親還會看“糖火”,那時每到年邊家家戶戶都熬制米糖過年,熬制米糖最關(guān)鍵的一道工序就是看“糖火”,熬到水分快干,糖稀呈淡黃的時候停火。這樣制出來的糖稀黏度高,切出來的糖塊色澤好看且香甜。往往一些人家不會掌控火候,?;疬^早或過遲了,導(dǎo)致制出來的糖塊要么松散不成形且不甜,要么焦硬得咬不動還有苦味。米糖熬制得好不好,會直接影響到那戶人家的過年心情。因此,每到年邊的那半個月,父親是村里最“高貴”的一個人,他常忙得一個晚上要被請去兩三家看“糖火”。干這些事,父親一概不要報酬。父親樂于做這些事。
父親在世時,每逢冬季大雪天,其他人家都是“自掃門前雪”,父親卻要先打開我家的后門,掃起“后門雪”。我一開始不理解父親的做法,認(rèn)為我們家人大不了這幾天不走后門,為什么花這個力氣先掃后門雪呢?父親呵呵笑,我們家人不走,可別人要走?。≡瓉恚覀兗液竺嬗袔讐K山地,那是村里幾戶人家的菜園,大雪封天蓋地的日子,鄉(xiāng)親們可以不下田間勞動,但自家的菜園每天是要去的,而我家的后門外,是人家去菜園的必經(jīng)之路。父親總不忘在每次雪后先掃我家的“后門雪”,父親這是擔(dān)心去菜園的人經(jīng)過我家屋旁被雪滑倒??!
如今,父親“去”了,他一生的高貴品行被我繼承下來。因為我懂得家風(fēng)是世風(fēng)之基,家風(fēng)正則后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
(選自《散文選刊·原創(chuàng)版》2016年第12期)
【解 讀】
文中的父親既是個農(nóng)民,又是個做泥匠的手藝人。作為農(nóng)民,父親犁耕耙耖,播插鋤收,所有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生產(chǎn)工具和農(nóng)活,他都熟知于心,無不精通;作為泥匠,父親手藝精湛,態(tài)度嚴(yán)謹(jǐn),守時守信,頗有“匠德”。父親雖只讀過小學(xué),文化不高,卻心靈手巧,多才多藝,他會剪紙花,布置婚房,還會看“糖火”。父親為人正直、毫無貪心,憨厚樸素、正義正派,知足樂觀、助人為樂。父親身上這些高貴品行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而且還讓作者繼承下來,“懂得家風(fēng)是世風(fēng)之基,家風(fēng)正則后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的道理。
【選文三】
想 念 父 母
岳大慶
翻開記憶的照片我想念母親
再也感受不到你溫暖的嘴唇
夢中難得一見我想念父親
多想再一次看看看看你慈祥的眼神
我想念父親我想念母親
你們都已去了留下我一個人……
第一次聽到主持人朱軍唱這首《想念父母》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那時我剛剛失去父親,我在這個世界上成了一個沒爹沒媽的人。
母親去世得早,那一年我22歲,母親年僅52歲。有人說我命中克母,我不大相信,然而,只要想起母親,我的心里總是充滿愧疚。
我們家那時叫“單邊戶”,父親是一名鐵路工人,常年在外,母親帶著我們?nèi)⒚蒙钤谵r(nóng)村。母親生下我不久就患上了風(fēng)濕性心臟病,因為家庭條件差,一直未得到較好的治療。在我的記憶中,母親吃藥的時間比吃飯的時間還多。
母親去世那一年,我在部隊準(zhǔn)備考軍校,為了不影響我考試,家里人沒告訴我她病重及去世的消息。當(dāng)我驚聞噩耗趕回家時,已是兩個多月后了,母親的墳頭已經(jīng)長出了青草……那一次回家的路顯得特別漫長,此時想起,心頭還覺得喘不過氣,還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次回家腳步的沉重。
后來聽父親和鄰居講,在我當(dāng)兵的日子,母親看電視時,看到里面有穿軍裝的常會偷偷地流淚;在她病重的時候,她還走路到很遠(yuǎn)的廟山為我許愿,祈求神靈保佑我在部隊考試順利;也是她讓家里面的人不要告訴我她病重的消息……
回首人生,如果說我有什么感到遺憾的事,那么最大的遺憾就是母親太早地離開了我們。
這幾年常聽人說一句話——“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我想對父親說,你陪我長大時我是幸福的,我陪你變老時我是痛苦的。
或許如常人說的“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在父親的嘴里,小時候的我有太多的稱呼:“幺肝”“肝子”“心肝”“心子”“腰子”……他把身上的重要器官都會編成名兒來喚我。從小到大,不管我做出什么出格事,他也沒對我動過一個指頭,最嚴(yán)厲的時候也只是陰沉著臉冷眼看我一下,當(dāng)然那也足以讓我瑟瑟發(fā)抖的了,或許也是他一直太寵我的緣故吧。
父親退休后一直在老家居住,當(dāng)過生產(chǎn)隊長,也主持修復(fù)過廟山,都是一些賠錢的事。叫他出來走走也不情愿,他總是說,年輕的時候天南地北走得多了,城里也沒什么好,只不過車子多點,房子多點,沒鄉(xiāng)下自在。雖然老家離我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僅有一百三十來公里,在父親身體好的時候我還是很少回家的。最近的這些年,明顯地感覺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我離開家時他送我的距離也越來越短,以前是大路邊,后來是院壩邊,再后來是在階沿上……
2016年春節(jié)后,父親的身體更加虛弱了,嚴(yán)重的支氣管炎將他的行動限制在了老家的那幾間青瓦房里,每天靠吸氧和大量的藥物維持著生命。我們幾姊妹和親戚鄰居都勸他去大一點的醫(yī)院治療,卻怎么也做不通他的工作,他總是說“八十多歲了,該走了”。
那段時間,周末和節(jié)假日我都會回去陪他,陪他吃飯、看電視,陪他一起聊聊家里的過往和一些時事。那時的我雖也感到幸福,但更多的卻是一種痛苦——看到至愛的親人漸漸老去卻無能為力的那種感覺常常會刺痛自己,讓我感到特別的茫然、無助。
2016年12月,一場感冒將父親徹底擊垮,那以后,他再也沒下過地。在經(jīng)受病魔近半年的折磨后,2017年端午節(jié)的第二天,父親離開了我們。遺憾的是,他走時我沒在他的身邊,陪他過完端午后我回來上班了……
父親走后,我回過幾次老家。走進(jìn)那熟悉的老房子,一切如舊卻物是人非,那里的一磚一瓦、一椅一凳都會讓我鼻子發(fā)酸。在空蕩的老屋轉(zhuǎn)轉(zhuǎn),我的心也是空落落的……
這段時間,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那首《想念父母》的歌就常在心頭響起:
我想念父親我想念母親
你們都已去了留下我一個人
我想念父親我想念母親
若有來生我定要找到你們
想念父親想念母親……
(選自《劍南文學(xué)》2018年第4期)
【解 讀】
這是一篇讓人感動的親情散文,感動于母親的慈母之心,感動于父親的摯愛親情。一首《想念父母》首尾呼應(yīng),貫穿全文,唱出了作者無窮的愧疚,唱出了作者無盡的心曲。過早離世的母親是作者一生最大的遺憾,慢慢老去的父親是作者永久的遺憾。父母“陪我長大”,我卻無法“陪父母變老”。父母走后,老家的一磚一瓦、一椅一凳,父母生前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讓作者觸物傷情,可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人間最憶是父母,趁父母健在的時候常回家看看,多陪陪雙親,免得在父母走后空留愧疚與遺憾。
[作者通聯(lián):安徽懷遠(yuǎn)第三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