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德國對七七事變的矛盾態(tài)度及其原因(1937年7—10月)

      2019-03-14 22:01:49
      關鍵詞:德國政府德國日本

      張 皓

      七七事變是日本在與歐洲局勢相呼應的情況下制造的全面侵華事件。從1936年至1937年,一方面日本與德國、意大利先后簽訂反共協(xié)定;另一方面,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方興未艾”,希特勒“復建立了一支強勁的軍隊,造成舉世不安”,德國與意大利“正進行軸心合作計劃”,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亞。這樣“從國際形勢來看,日本進犯中國時機也已成熟”[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第173頁。。德國“和中國與日本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國民政府“對德國的態(tài)度非常注意”[注]程天放:《抗戰(zhàn)初期之中德關系——使德回憶之十四》,(臺北)《傳記文學》第7卷第1期,1965年7月,第16頁。,負責情報工作的戴笠就曾電示駐德大使館武官唐縱“注意德國態(tài)度”[注]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年,第59頁。。盡管學術界研究了中國全面抗戰(zhàn)初期的中德關系[注]學術界的探討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全面抗戰(zhàn)初期德國對華關系破裂及原因(馬駿:《日本侵華后的中德關系及其變化》,《世界歷史》1989年第3期;梁星亮:《簡論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德國的對華政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方世敏:《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中德關系走向述評》,《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曾?。骸秶裾c德國斷交原因淺析》,《復旦學報》1994年第4期;John P. Fox, Germany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 1931—1938, Oxford:Clarenden Press, 1982;張北根:《國民黨與德國的關系(1912—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2)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調(diào)停中日爭端的情況及原因(蔡德金、楊立憲:《陶德曼“調(diào)?!背跆健?,《民國檔案》1987年第1期;楊玉文、楊玉生:《中日戰(zhàn)爭初期納粹德國“調(diào)?!被顒觾?nèi)幕及其結局》,《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李廣起:《1937 年底德國調(diào)停中日戰(zhàn)爭的利益所在》,《南開學報》1992年第3期)。(3)德國撤走駐華顧問的基本情況(張水木:《抗戰(zhàn)初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團之撤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期,1974年6月;周惠民:《德國軍事顧問撤出中國始末》,慶祝抗戰(zhàn)勝利五十周年兩岸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慶??箲?zhàn)勝利五十周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96年)。,但未系統(tǒng)分析德國是如何對待七七事變的。本文綜合當事人回憶、外交檔案、報紙報道等材料,考察七七事變發(fā)生后的頭4個月,德國對日本侵華的態(tài)度。

      一、從關注事變責任到嚴守“中立”:所謂聽任東亞民族“自決”

      七七事變發(fā)生后,德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對待七七事變本身,其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從清楚七七事變的責任到所謂聽任東亞民族“自決”的演變。

      (一)制造七七事變之責任誰屬?

      圍繞責任問題,中日雙方都爭取德國的支持。7月14日,程天放拜訪德國外長牛賴特(Von Neurath),一方面“說明盧溝橋在北平南部,照辛丑和約,日亦無權駐兵”;一方面指出“我方對七日起事變經(jīng)過,中央始終抱定和平解決之態(tài)度,但如日方堅持無理要求,及意圖以武力壓迫,決抵抗到底,一切責任應歸日方”。牛賴特回答:“已了然”責任問題,“對盧溝橋非和約規(guī)定駐兵及演習范圍更為明了”[注]《程天放致外交部》(1937年7月14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4~225頁。。日本駐德大使武者小路也拜訪牛賴特,“諉過于中國”。牛賴特回答:“中日糾紛擴大延長均不利,恐徒為共黨造機會?!盵注]《程天放致外交部》(1937年7月16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5頁。對比來看,牛賴特對程天放表示責任在于日本,對武者小路則竭力避免刺激。德國清楚日本制造了七七事變,要求不擴大事態(tài)。日本政府則宣稱:德國、意大利同美國、英國等國一樣,“均已承認今次事變發(fā)生,皆屬華側之非法所致,對日本似表示好意的態(tài)度”[注]《對事變之列國態(tài)度,英德意表示好意》,《盛京時報》1937年7月16日,第1版。。顯然,日本間接承認其制造七七事變的原因是中國“非法”不滿足其侵略要求,無論是美英法等國一方還是德意一方,均認識到這一點。

      (二)“中立”立場與要求和平解決

      在弄清責任問題后,德國宣布持“中立”立場,要求中日雙方和平解決。7月10日左右,德國駐中日兩國大使同時行動,駐華大使陶德曼(Trautman)對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陳立夫“強調(diào)了媾和的必要性”[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 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91頁。;駐日大使狄克遜(Dirksem)向日本外相廣田弘毅“轉告一情報,說南京政府的方針是避免局面擴大”[注]日本防衛(wèi)庁防衛(wèi)研究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1),東京:株式會社朝云新聞社,1975年,第183頁。。陶德曼認為:“德國必須——像他向中國外交部長所已經(jīng)解釋的那樣——明確表示,德國在中日沖突中不站在日本一方?!盵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 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58~59頁。接著在上述分別與程天放、武者小路的談話中,牛賴特一面強調(diào)“對中日爭案現(xiàn)守中立態(tài)度”[注]《德國現(xiàn)守中立態(tài)度》,《中央日報》1937年7月15日,第1張第4版。,一面表示對“中日間有此沖突,深為不幸”,因此“甚盼能和平解決,否則非世界之?!盵注]《程天放致外交部》(1937年7月14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5頁。。7月15日,德國駐華大使館參事飛師爾拜訪中國外交部情報司司長李迪俊,“探詢北平最近情勢”[注]《德使館參事昨訪李迪俊》,《中央日報》1937年7月16日,第1張第4版。,也就是詢問能否和平解決。

      對于德國的態(tài)度,程天放對牛賴特表示:“如日方改變侵略政策,我國仍愿與之協(xié)商,以外交方式解決,但能否辦到則在日方。”他詢問:“萬一事變擴大,德方見解如何?”牛賴特回答:“德國政府必抱定平允態(tài)度?!盵注]《程天放致外交部》(1937年7月14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5頁。程天放強調(diào):“中國亦愿和平,但此事系于日本。如日本在華北繼續(xù)有軍事行動,則中國不得不力拒之?!盵注]《我國分別以備忘錄致九國公約簽字國》,《中央日報》1937年7月18日,第1張第3版。中方強調(diào)愿意和平解決,但指出能否和平解決的關鍵在于日方是否停止侵略步伐。而日方則歡迎德國的“平允態(tài)度”。7月15日,東京電稱:“德國一般輿論,大部為極東問題應歸極東人自行處理之論調(diào),表示好意的靜觀態(tài)度?!盵注]《對事變之列國態(tài)度,英德意表示好意》,《盛京時報》1937年7月16日,第1版。日偽報紙《盛京時報》登載德國報紙7月12日文章,宣稱“亞細亞之問題,須使亞細亞人考慮,此乃現(xiàn)在最賢明之方策也”[注]《亞細亞問題須由亞細亞人處理?。?!》,《盛京時報》1937年7月15日,第1版。。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于7月16日向九國公約簽字國(日本除外)提出備忘錄,同時遞交給德國和蘇聯(lián)。備忘錄明確反對德國的“中立”,指出:“盧溝橋之突被襲擊,與日軍之侵入華北,顯然破壞中國主權,而與九國公約及國聯(lián)盟約相抵觸。此種事態(tài)如聽其自己進展,不獨即將擾亂東亞和平,且將使世界其他各處受不可逆料之影響?!眰渫浿貜统烫旆艑Φ聡幕卮穑赋觯喝绻毡緢?zhí)意擴大事態(tài),“中國不得已將用其全力以保衛(wèi)疆土與國家尊榮”;如果日本愿意和平解決,中國“亦準備以國際公約與條約所有之和平方法,與日本解決爭端”[注]《我國分別以備忘錄致九國公約簽字國》,《中央日報》1937年7月18日,第1張第3版。。

      德國則在上述“中立”基礎上提出“嚴格的中立”。7月20日,德國外交部就國民政府的備忘錄,指示駐英、美、法、意、比、荷、葡、日、中、蘇等國使節(jié):“德國政府將在遠東沖突中保持嚴格的中立。德國外交部長在與中國和日本駐德大使的談話中已經(jīng)表明了這一點?!盵注]《德國外交部致德國各駐外使團》(1937年7月20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6頁。7月23日,德國國防部對唐縱強調(diào):“德國對于中日戰(zhàn)事,表示中立?!盵注]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第59頁。對于德國這種“中立”,日偽輿論認為其實質(zhì)是:“德國政府對于事變,前已以中立主義相標榜。惟日軍對華北情勢進展,漸次沿近防共之線態(tài)度已漸顯明,故德國政府之所謂中立主義,愈益予日本以善意。”[注]《德對華北事變標榜中立方針》,《盛京時報》1937年7月23日,第1版。

      4.金融支持下第三產(chǎn)業(yè)增長效率實證分析。測算結果顯示,2000-2015年間,陜西省金融支持第三產(chǎn)業(yè)增長效率測度結果可以分為2000-2005年和2006-2017年兩個階段。2000-2008年之間,陜西省金融支持第三產(chǎn)業(yè)增長效率經(jīng)過一段波動調(diào)整時期,表現(xiàn)為2002-2005年,投入指標和產(chǎn)出指標分別都有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技術效率均小于1,均無效。金融支持第三產(chǎn)業(yè)增長效率低這一現(xiàn)象在2003年前后表現(xiàn)最明顯。以2004年為例,該年綜合效率指數(shù)為0.862,投入指標中第三產(chǎn)業(yè)勞動力的松弛變量為101.943,產(chǎn)出指標的松弛變量163.086。

      (三)要求英美法等國持“不干涉”立場,主張中國“自力更生”

      對于國民政府備忘錄中所提中國“準備以國際公約與條約所有之和平方法”同日本解決七七事變,英國政府表示歡迎。7月19日,德國駐日領事詢問英國駐日代辦杜茲(Dodds),英國對中日爭端采取什么措施,杜茲未予回答[注]793.94/8842: Telegram, “The Ambassador in Japan(Grew)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kyo, July 19, 1937”,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37, Volume III, the Far East: China,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4,p.207.。但在7月20日,英國外交大臣艾登(Eden)對美國駐英大使賓厄姆(Bingham)指出:“遠東局勢已經(jīng)到了嚴重的轉折關頭”,盡管德國、意大利對“遠東局勢都不會采取直接的興趣”,但還是對它們指出了這一點[注]793.94/8875: Telegram, “The Ambassador in the United Kingdom(Bingham)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London, July 20, 1937”,F(xiàn)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37,Volume III, the Far East: China, p.225.。7月21日,艾登對日本駐英大使吉田茂表示“愿斡旋中日時局”[注]《艾登向吉田表示愿斡旋中日時局》,《中央日報》1937年7月22日,第1張第3版。,遭到吉田茂反對。同日,日本駐美大使齊藤拜訪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要求美國不要介入中日爭端。德國駐美大使狄考夫也拜會赫爾,支持齊藤的要求,“保證德決不干預遠東方面之爭端,且希望他國亦能如此,因恐遠東之戰(zhàn)事或引起世界戰(zhàn)爭”。至于赫爾的回答,《中央日報》稱他“對德‘不干涉’政策殊為歡迎,蓋近年來德對國際危機能與美采相同態(tài)度,猶為第一次”[注]《德大使訪美當局商談遠東時局》,《中央日報》1937年7月23日,第1張第3版。。但是據(jù)艾登7月28日對賓厄姆所說,意大利外長齊亞諾(Ciano)稱:“意大利和德國均同意英國關于向日本抗議的提議,要求緩和局勢?!盵注]793.94/9043: Telegram, “The Ambassador in the United Kingdom(Bingham)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London, July 28, 1937”,F(xiàn)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37,Volume III, the Far East: China, p.287.《盛京時報》7月23日登載“柏林二十一日電”,列舉“德國政府方面對于華北情勢”之幾點“觀測”,宣稱:日軍作戰(zhàn)區(qū)域限于華北,“日華兩國在華北一戰(zhàn)殆難避免,而交戰(zhàn)區(qū)域縱擴大至北平南方,結局亦止于華北耳”;如果英美蘇等國介入,就會“作成國際紛爭禍根”,德國必然反對[注]《德對華北事變標榜中立方針》,《盛京時報》1937年7月23日,第1版。。

      在日本對平津地區(qū)發(fā)動總攻時,德國輿論7月31日大篇幅地討論遠東問題,提出中國只能“自力更生”,表示德國支持中國自力更生,“相信英美對中國絕不致有何袒護,故中國之奮斗,全賴其自力與其固有之智慧”[注]《華北的炮聲驚醒了中國》,《中央日報》1937年8月2日,第1張第4版。。日軍攻占平津地區(qū)后,《德意志總匯報》8月18日討論“中日沖突之最近發(fā)展”,認為遠東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歐美列強在華均勢已經(jīng)終結;九國公約壽終正寢,英美須承認遠東局勢“新”變化,須聽任東亞民族“自決”[注]《中華民族自決獲得正當途徑》,《中央日報》1937年8月20日,第4版。。

      二、德日反共協(xié)定與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反對日本開戰(zhàn)與中蘇結盟

      德國駐華使節(jié)指出,七七事變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對峙形勢于此時已具雛形”[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173頁。。在這之下如何應對七七事變,是德國面臨的又一問題,其核心是如何處理德國與中蘇日三國的關系。德國既反對日本對華全面戰(zhàn)爭,又反對中國與蘇聯(lián)結盟。

      國民政府多次對德國政府強調(diào)反共立場。程天放1936年1月出任駐德大使后,就“備德文本中國反共斗爭書籍數(shù)百部,分贈德政府要人及在野名流”。他還在各種場合的談話及公開演講中,“隨時宣傳中國反共經(jīng)過”。德國朝野“對此頗為明了”[注]《程天放致外交部》(1937年7月16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5頁。。在德國與日本談判并于1936年11月25日簽訂《德日反共產(chǎn)國際協(xié)定》時,在德國“療養(yǎng)”的前行政院長汪精衛(wèi)企圖加入,中國國內(nèi)傳聞他“和希特勒正就中國加入反共協(xié)定以換取德國提供鐵路和軍用物資進行談判”。陶德曼要求德國政府證實,德國政府回答“該傳聞并不確實”[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 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57頁。。

      國民政府對德國與日本簽署反共協(xié)定不滿。德國政府強調(diào)此協(xié)定“全為防御赤化陰謀”[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德外交秘檔(1927—1947)》,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50頁。,“并非針對中國,也不會導致德日意三國同盟”。因此,在西安督促張學良“剿匪”的蔣介石發(fā)表講話,保證“德日協(xié)定不會影響遠東政治”。但是,后來蔣對陶德曼強調(diào),正是他的保證導致西安事變發(fā)生,張學良和中共指責他“想使中國加入法西斯強權的陣營”。他指出:盡管德國保證反共協(xié)定不針對中國,但是“德中關系仍因此而受創(chuàng),蓋中國人民無法諒解德國此舉”[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57頁。。為了平息國民政府的不滿,德國政府反復稱反共協(xié)定不會影響對華關系。1937年6月上中旬,德國外交部對來訪的孔祥熙、翁文灝“鄭重說明,德國雖同日本訂有防共協(xié)定,但決沒有絲毫妨礙中國的意思,相反的,德國方針是極愿與中國增加聯(lián)系”[注]翁文灝:《一九三七年訪問英、德和蘇聯(lián)的回憶》,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60頁。。德國外交部副部長麥根生(Von Mackensen)特別強調(diào)“德日協(xié)約不侵及中國”[注]李學通、劉萍、翁心鈞整理:《翁文灝日記》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48頁。,希特勒更是親自對孔祥熙解釋:“德、日條約針對的是第三國際。因為中國本來是反共的,英國是反對搞集團的,法國和蘇聯(lián)是結盟的,這樣,德國就去跟日本交朋友。不過,這種作法對中國并無惡意,并且德國還愿意增進和中國的友誼?!盵注]《顧維鈞回憶錄》第2分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98頁。不過,德國空軍部長戈林(Goering)“指摘中國共黨……頗烈”[注]李學通、劉萍、翁心鈞整理:《翁文灝日記》上,第148頁。。

      日本在制造七七事變前試探了一下蘇聯(lián)的態(tài)度。6月下旬至7月上旬,日蘇兩國為爭奪黑龍江上乾岔子島、金阿穆河島發(fā)生軍事沖突。德國各大報“均支持日本方面之舉措,并指摘蘇聯(lián)不遵守協(xié)約及不撤回軍隊等點”[注]《柏林各報支持日方之舉措》,《盛京時報》1937年7月3日,第2版。。在斷定蘇聯(lián)不會武力介入中日沖突后,日本制造了七七事變,并蠱惑德國,謂此舉是基于反共協(xié)定,因為國民政府“造成中蘇連系”,“與共黨妥協(xié)友好”[注]《程天放致外交部》(1937年7月16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5頁。。國民政府外交部對陶德曼批評“日本利用反共協(xié)定而不正當?shù)貙Ω读怂^共產(chǎn)中國,卻不去對付俄國”,陶德曼認為日本“確是如此”[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58~59頁。。德國對于日本蠱惑的反應,《盛京時報》稱:“德國政府關于今次華北事變,雖先接到華方公報,但仍對日方情報置于重點,關于事態(tài)今后之推移,具有重大關心。按德國政府及德國輿論界,充分諒解日本在華北特殊權益,對于今次事變,對日方表明好意的態(tài)度,就中伴同中國抗日戰(zhàn)線之擴充,認為今后人民戰(zhàn)線勢力愈形擴大,對此甚具重大關心,故中國如與莫斯科強化聯(lián)系關系時,德政府認為有重新檢討對華關系之必要?!盵注]《德對日表示好意,注視事態(tài)之推移》,《盛京時報》1937年7月14日,第1版。如此,日偽不僅強調(diào)德國承認其在華北享有特別權益,還說德國因為國民政府聯(lián)蘇而要改變對華關系。程天放報告國民政府,日本的蠱惑在7月16日前對德國“未生效力”[注]《程天放致外交部》(1937年7月16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5頁。。依此,德國是7月16日轉變態(tài)度的。

      國民政府曾要求德國政府改善對蘇關系,締結中德蘇三國互不侵犯協(xié)定。在與陶德曼的談話中,陳立夫批評“德國由于締結反共協(xié)定而給予了日本道義支持”,要求“德國應該通過與俄親善以改善國際局勢”,并說斯大林也曾對其“表明過對此迫切的希望”。他強調(diào):“德俄交戰(zhàn)只會使日本和意大利坐收漁利,而對德國只能帶來失敗和災難。”他提議:“締結中俄德三國互不侵犯條約,若有可能,美國也應加入。廢除日本從國聯(lián)得到的對前德國殖民地的權利,并將殖民地歸還德國。以三民主義作為‘紐帶’使民族社會主義原則與共產(chǎn)主義原則相互修好?!碧盏侣枰跃芙^:“德國是共產(chǎn)主義無可妥協(xié)的敵人,德國或許愿意與蘇俄建立正常關系,但卻得不到回應。”[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 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91頁。國民政府的提議不可能得到采納,德意駐蘇大使7月25日左右均對中國駐蘇大使蔣廷黻強調(diào):“如果蘇聯(lián)站在中國一邊進行干涉”,則德意兩國“就不得不站在日本一邊”[注]793.94/9045:Telegram, “The Ambassador in France(Bullit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London, July 28, 1937”,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37,Volume III, the Far East: China, pp.288-289.。

      不過,德國反對日本利用反共協(xié)定對付中國。7月20日,德國外交部指示各駐外使團:“為了我們在遠東的經(jīng)濟利益并考慮到我們的反共產(chǎn)國際政策,我們對勢態(tài)的發(fā)展極為關注,并真誠地希望這一事件能早日得到和平解決。中日之間的決戰(zhàn)將使蘇聯(lián)政府得利,它很樂意看到日本在其它地方受到牽制,并由于軍事作戰(zhàn)而受到削弱?!敝甘緩娬{(diào):“根據(jù)我駐莫斯科使館的觀察,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蘇聯(lián)正在以各種方式煽動沖突,以轉移日本對蘇聯(lián)的壓力?!盵注]《德國外交部致德國各駐外使團》(1937年7月20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6頁。指示表明反對日本在華擴大事態(tài),要求日本注意反共協(xié)定是針對蘇聯(lián),認為蘇聯(lián)對日本轉向中國而感到壓力減輕。德國駐日大使館武官對日本陸軍省次官強調(diào):“日本在華北完全出乎意料的行動嚴重地影響了德國與中國的經(jīng)濟關系,德日條約只是用以應付由俄國所引起的局勢的?!盵注]《狄克遜致德國外交部》(1937年7月27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7頁。

      而日本則要求運用反共協(xié)定侵略中國?!妒⒕r報》7月23日宣稱:“日本之進出華北,乃日軍對蘇作戰(zhàn)上,為‘滿洲國’右翼援助之必要事?!盵注]《德對華北事變標榜中立方針》,《盛京時報》1937年7月23日,第1版。強調(diào)侵占華北是對蘇作戰(zhàn)前提,適用反共協(xié)定。在香月清司對宋哲元發(fā)出最后通牒時,日本外相廣田弘毅7月27日宣稱:“帝國客歲曾與德國訂立日德防共協(xié)定,刻下政府正專心致志于該協(xié)定之有效運用,且將來更欲增進兩國之緊密關系?!盵注]《關于對外關系,廣田外相演說》,《盛京時報》1937年7月28日,第2版。這是宣布要利用反共協(xié)定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如果德國承認,則日德關系就會增進。日本議員杉浦武雄宣稱:“關于日德協(xié)定,德國對今次事變之好意的態(tài)度,頗感欣快?!盵注]《日眾議院本會議展開關于華北事變質(zhì)問》,《盛京時報》1937年7月29日,號外第2版。

      在日本決計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關鍵時刻,德國外交部7月28日分別電示駐中日兩國大使表達反對立場。在致陶德曼指示電中,德國外交部強調(diào):“我們已經(jīng)清楚地使日本人了解到,他們不能在對中國的行動中要求適用反共產(chǎn)國際協(xié)定,因為這一協(xié)定并沒有把在第三國的領土上與布爾什維克主義作戰(zhàn)作為其目標?!薄澳銓κY介石的說明甚為適當”,雖然“我們曾一再勸告日本人應緩和局勢”,但是“反共產(chǎn)國際協(xié)定并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對日本施加影響的基礎”[注]《德國外交部致德國駐華大使館》(1937年7月28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7頁。。德國既反對日本利用反共協(xié)定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又對國民政府表示不能利用此協(xié)定勸說日本停止戰(zhàn)爭。陶德曼贊成德國外交部的指示,在8月1日的報告中批評日本利用反共協(xié)定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日本關于共產(chǎn)黨在華北進行反日煽動的報告“是日本人的宣傳。日本曾同樣地以進行反共斗爭的名義作為其建立冀東政權和進行綏遠作戰(zhàn)的理由,但實際上卻毫不相干。這種宣傳是日本人的陳詞濫調(diào),在遠東沒有任何人相信它”。他特別指出,由于日本的逼迫,國民政府只能與蘇聯(lián)簽訂協(xié)定:“我認為,中國完全可能正在被日本人的行為推向蘇聯(lián)的懷抱。在國內(nèi)的政治戰(zhàn)線上,中國政府停止了它對左翼力量的斗爭。蔣介石長期以來一直反對與蘇聯(lián)簽訂協(xié)定,現(xiàn)在他不能再完全拒絕這一想法了,孫科現(xiàn)在可以公開地鼓動聯(lián)俄?!盵注]《陶德曼致德國外交部》(1937年8月1日),章伯鋒、莊建平主編:《抗日戰(zhàn)爭》第4卷《外交(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十三,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915~916頁。

      在致狄克遜的指示電中,德國外交部更是強調(diào):“日本人把他們在中國的行動解釋為履行反共產(chǎn)國際協(xié)定而與共產(chǎn)主義作戰(zhàn),這是故意曲解?!薄皡f(xié)定的目標不是在第三國的領土上與布爾什維克主義作戰(zhàn)”,“相反,我們認為日本的行動是與反共產(chǎn)國際協(xié)定背道而馳的,因為它將阻礙中國的團結統(tǒng)一,導致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蔓延,其最后結果將驅(qū)使中國投入蘇聯(lián)的懷抱”?!笆Y介石在與陶德曼大使的會晤中回答這一問題時說,晚些時候俄國對可能出現(xiàn)的戰(zhàn)爭進行干預的可能性是必須考慮的,他長久以來不想與蘇俄訂立任何協(xié)定,但現(xiàn)在情況不同了?!薄耙虼?,日本人沒有任何理由期望我們贊同他們的舉動。我們倒是希望他們不要在中國引起任何麻煩。我們認為,所謂的‘造成明確的戰(zhàn)略形勢’,對日本準備未來與俄國的可能的攤牌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日本在華北得到的地盤越多,它所激化的中國人對日本人的仇恨的結果將越多,并將長期延續(xù)下去。因此,日本人可能必須面臨兩線作戰(zhàn)?!盵注]《德國外交部致狄克遜》(1937年7月28日),章伯鋒、莊建平主編:《抗日戰(zhàn)爭》第4卷《外交(上)》,第914頁。

      這樣,德國外交部明確指出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不僅與反共協(xié)定背道而馳,而且迫使國民政府最終決心同蘇聯(lián)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將使日本陷于兩線作戰(zhàn)的境地。它還特別指出,“日本在中國若得寸進尺,中國人對日本之仇恨情緒必將加深”[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248頁。。因此,德國不能贊成日本的舉動。大概是因為狄克遜的立場傾向于日本,德國外交部對他電示的口氣更為明確而堅定。

      隨著中蘇加快談判,德國輿論對華“態(tài)度漸變”,時登不利于中國之“新聞或言論”[注]《中華民國駐德大使程天放呈外交部轉行政院蔣兼院長中正報告戰(zhàn)事愈延長德方態(tài)度愈不利于我電》(1937年8月13日),秦孝儀主編:《盧溝橋事變史料》上冊,“革命文獻”第106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6年,第358頁。。8月10日,德國國防部長布倫堡(Von Blomberg)、經(jīng)濟部長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外交部副部長懷邑克對孔祥熙、程天放表示:“德國希望中日糾紛能和平解決,曾以此意勸告日本,如不幸發(fā)生戰(zhàn)事,德國必保持絕對的中立。惟如范圍擴大,蘇聯(lián)卷入漩渦,則形勢復雜,恐影響歐洲。”[注]《中華民國駐德大使程天放呈外交部報告德希望和平解決及保持中立態(tài)度等情電》(1937年8月11日),秦孝儀主編:《盧溝橋事變史料》上冊,第358頁。言下之意,如果中國與蘇聯(lián)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就要改變“中立”立場。

      8月13日下午,程天放拜訪麥根生“談一小時”,借對德國輿論表示不滿,要求德國注意對華關系。麥根生表示“報紙登載失實,允轉達宣傳部”,強調(diào)不會改變對華政策。但是,程天放報告蔣介石:德國輿論的態(tài)度“系國社黨之政策”,國社黨“重要人物向主親日,訂日德防共協(xié)定后尤其甚”;“現(xiàn)在世界大勢,英、法、俄與日、德、意已形成兩大集團”,英法俄對中國“極表同情”,德國“傾向日本之色彩遂益濃厚”,“英、法、俄及德、意兩方面之同情,勢難兼得”?;谶@兩點,程天放指出:雖然麥根生表示德國不會改變對華政策,但是隨著“戰(zhàn)事愈延長,英、法、俄對我愈同情,德方態(tài)度將愈不利于我”[注]《中華民國駐德大使程天放呈外交部轉行政院蔣兼院長中正報告戰(zhàn)事愈延長德方態(tài)度愈不利于我電》(1937年8月13日),秦孝儀主編:《盧溝橋事變史料》上冊,第359~360頁。。英法等國要求國民政府明確立場,與法國關系密切的國民黨元老李煜瀛即指出:“法國的想法有兩個基本點。一、中國必須打定主意,站在德、意一邊還是站在美、英、法、蘇集團一邊。二、中國必須決定并表明其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盵注]《顧維鈞回憶錄》第2分冊,第442頁。因此,國民政府勢難兼得德國的同情。

      8月21日22時,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雙方商定“8月29日交報界,以便使條約文字在30日晨揭載報端”[注]《鮑格莫洛夫致蘇聯(lián)外交人民委員會》(1937年8月21日),章伯鋒、莊建平主編:《抗日戰(zhàn)爭》第4卷《外交(上)》,第766頁。。在中蘇談判過程中,德國、日本一直設法了解中蘇關系進展情況,《盛京時報》8月26日登載柏林《安格里夫報》8月24日的一篇文章《蔽掩中國之莫斯科陰影》,宣稱“德報痛烈加以評論蘇聯(lián)對華援助”[注]《德報痛烈加以評論蘇聯(lián)對華援助》,《盛京時報》1937年8月26日號外,第1版。,反映了德國敏感地注視著蘇聯(lián)的動向。中蘇條約簽訂后,國民政府多方對德國政府解釋:蔣介石對陶德曼“重申中國態(tài)度”。程天放對德國外交部強調(diào)“中蘇所簽署的文件,系純粹的互不侵犯協(xié)定,并未涉及結盟,旨在全心對抗日本”,“保證中國將盡一切努力,保持中德雙方的友好關系”[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249頁、248頁、249頁。??紫槲踔潞L乩?,就條約性質(zhì)和中國簽訂目的作出解釋:“中國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始終為反共產(chǎn)主義而斗爭,并作出了很大犧牲,而將來仍將繼續(xù)反共。與俄國簽訂條約并不即是向共產(chǎn)主義靠攏或容忍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存在,而毋寧是為了預防蘇日同盟,并借由中蘇關系來消除可能是由于共產(chǎn)國際的宣傳所引起的中國西北地區(qū)的騷亂,以便能專心致力于全民抗日戰(zhàn)爭?!盵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 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58頁。在程天放解釋時,德國外交部認為“國際間簽署此類條約,其政治用意與背景往往較條約內(nèi)容更具意義”,因此“對中蘇簽署互不侵犯協(xié)定極感意外,并十分擔憂”[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248頁。。日偽報紙《盛京時報》8月31日登載“柏林三十日電”,稱德國政府“早經(jīng)料及將成問題”,“立即召開關系當局者會議”,大體認為:“一、中國側所主張因日華事變造成之窮局,殊不足為蘇華提攜之理由。一、中國所謂之聯(lián)蘇,不外默認中國赤化工作。一、蘇聯(lián)即將與對西班牙政府軍取同樣手段,從事對華援助?!庇蛇@幾點反對國民政府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妒⒕r報》進而宣稱:“自日德防共協(xié)定成立后即對蘇華兩國關系抱重大關心之德國政府,將決定如何對策,固難預料,惟其緊急措置,諒當促令英國注意,不使默認蘇聯(lián)之對華干涉,并接近美國,以加強防共之軸心。”[注]《蘇聯(lián)將積極援華,德國政府之見解》,《盛京時報》1937年8月31日,號外第2版。按此,日偽強調(diào)德國必然針對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而采取應急的防共措施,軸心國關系必將發(fā)展。

      國民政府繼續(xù)爭取德國的理解。針對日本所稱德國認為國民政府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就是“赤化”,孔祥熙9月8日在德國發(fā)表談話予以反駁,強調(diào)國民政府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并非等于“赤化”[注]《孔祥熙在德談話》,《中央日報》1937年9月11日,第3版。。不過,德國駐華外交官指出,在兩個陣營初步形成之下,“德國外交部的中立政策很顯然已行不通”,陶德曼得知中蘇兩國進一步協(xié)商蘇聯(lián)的援助時表示,“中蘇若親密合作,將帶來巨大影響”[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249頁。。所謂“親密合作”,指建立同盟關系,德國強烈反對。如此看來,德國可以理解國民政府簽署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對建立中蘇同盟則不以為然。它強調(diào)德日并非同盟,亦即強調(diào)不會參加日本對華戰(zhàn)爭;但是,如果中國與蘇聯(lián)結盟,德國就必然改變政策。這樣,國民政府暫時放棄了與蘇聯(lián)建立同盟的計劃。

      三、爭霸歐洲與犧牲在華利益:全球戰(zhàn)略考慮下對日本的支持

      七七事變的發(fā)生,對德國爭霸歐洲與維護在華戰(zhàn)略地位具有重大影響。這是德國應對七七事變的又一出發(fā)點。由于相互配合的需要,德國支持日本的行動;由于要維護在華利益,德國反對日本發(fā)動對華全面戰(zhàn)爭,但是最終出于全球戰(zhàn)略的考慮而對日本讓步。

      德國與日本具有相互配合的戰(zhàn)略需要。德國與意大利需要利用日本牽制蘇聯(lián)和英法,以便爭霸歐洲與地中海地區(qū);日本為了侵占全中國,需要利用德意牽制蘇聯(lián)和英法。在這個角度下,德國支持日本制造七七事變。希特勒在事變發(fā)生次日即決定“一面將德國黨軍集中奧邊,迫令奧人承認德國最近要求之四項條件,一面于漢堡運出大批軍火接濟西班牙國民軍,更積極干涉西國之內(nèi)亂”。就此以觀,德國不僅“大有利用遠東局勢乘機向歐陸進展之嫌”[注]上?!缎侣剤蟆?937年7月19日社論《華北事件所予歐洲國際之影響》。,而且有與日本配合共同震動世界之嫌。曾任越南總督的法國社會黨眾議員范連尼對此有深入分析:“日本雖曾力謀避免墮入德國術中,然今不免落入德國之圈套矣,日本被卷入于三角同盟(按即指德意日三國),其所擔當之任務無他,僅在牽制俄國一部分兵力,使其駐守遠東而已。蓋此際歐洲政治局勢,異常復雜,大戰(zhàn)有隨時爆發(fā)之可能,故德意兩國乃欲利用日本以分蘇聯(lián)之兵力,此就最近蘇聯(lián)與滿洲邊境之事端可以證之。日本既蓄志蠶食中國,乃先在蘇聯(lián)邊境,作聲東擊西之計,蘇聯(lián)倘出而與日本作戰(zhàn),則其在歐洲之地位,將因之而削弱,反之蘇聯(lián)倘不加干預,則日本將益無所忌憚,以征服華北之全部,而日后大戰(zhàn)爆發(fā)之際,日本可擁有鞏固根據(jù)地,以對我作戰(zhàn)矣?!盵注]東序:《華北戰(zhàn)爭擴展后之國際反響》,秦孝儀主編:《盧溝橋事變史料》上冊,第387~388頁。

      然而,德國在華利益也是巨大的。蔣介石“希望借德國軍事顧問之助,加強三軍實力,使日本不敢輕易犯華”[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172頁。,他指示孔祥熙、翁文灝到德國“探聽對日本的態(tài)度,并相機爭取資金和軍火的支援”[注]《錢昌照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1頁。。依據(jù)6月28日的一份報告,雙方商定“中德合作之主要各點”如下:“(甲)雙方一致同意,所有德方供給中國之軍器,統(tǒng)由中國軍政部,或由其指定機關,接洽辦理。(乙)代表德方實施一切貨運供給之機關,仍為國營合步樓公司。(丙)德國政府再度說明,愿將軍事及技術方面認為必要之專門人員,隨時調(diào)遣來華服務之誠意。(丁)國防部部長柏龍白上將軍已準備遵照委員長意旨,調(diào)遣軍官來華服務,為首人物當系年事稍長之軍官,率領國防組織,連同空軍方面及軍事技術方面所應有之軍事專家。(戊)中國政府再度聲明,同意所有德國軍器及其他各貨之由德政府供給中國者,均由中國以國內(nèi)農(nóng)礦產(chǎn)品抵償?!盵注]《克蘭代表自柏林上蔣委員長報告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暨所率領之代表團與德國政府洽商軍火貨物交換及聘用德國軍事技術專門人員等事之經(jīng)過電(譯文)》(1937年6月28日),《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三編《戰(zhàn)時外交(二)》,第705~706頁。派遣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來華、軍火貿(mào)易,體現(xiàn)了德國在華兩大戰(zhàn)略利益。

      (一)德國在華經(jīng)濟戰(zhàn)略利益

      艾登曾對賓厄姆指出德國維護在華經(jīng)濟利益與應對七七事變的關系:“德國由于其對華貿(mào)易僅次于日本、美國而列第三,對中國局勢極為關心。因此,德國對于維持中國現(xiàn)狀具有利益上的需要?!盵注]793.94/9043: Telegram, “The Ambassador in the United Kingdom(Bingham)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London, July 28, 1937”,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37,Volume III, the Far East: China, p.287.

      中德雙方經(jīng)濟關系因德日反共協(xié)定的簽訂受到影響,至孔祥熙等人訪德時得到改善。法國《共和報》的一篇文章清楚地描述了這一變化:“德國曾于一九三五年杪派遣經(jīng)濟考察團赴華,原已有所成就。厥后德日忽成立反共協(xié)定,中德兩國因而趨于冷淡,直至德政府努力安定中國人心后,始言歸于好。迨本年初間,德國對華商務即又大見進展?!笨紫槲踉L問德國,德國朝野大為歡迎,“德國各報既云中德兩國命運相同,雙方均抱有復興國家之意愿。又謂各國能與中國密切合作者,實以德國為最宜”[注]《法國名記者論中德經(jīng)濟關系》,《中央日報》1937年7月19日,第1張第4版。。沙赫特對翁文灝強調(diào)“兩國聯(lián)絡交誼的重大意義,認為決不只是供給少數(shù)槍炮,實需要為經(jīng)濟發(fā)展前途爭取遠大效果”[注]翁文灝:《一九三七年訪問英、德和蘇聯(lián)的回憶》,《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第60頁。。在此經(jīng)濟利益下,德國希望七七事變和平解決。希特勒對孔祥熙談到“德國對華貿(mào)易的額度和價值”,強調(diào)“德國關心華北要避免敵對沖突”[注]793.94/9043: Telegram, “The Ambassador in the United Kingdom(Bingham)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London, July 28, 1937”,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37,Volume III, the Far East: China, p.287.。日偽輿論看到此點,宣稱:德國雖然仍然維持“中德貿(mào)易關系及其他從來關系”,但是“與日本確保情報之連絡不斷”[注]《德對華北事變標榜中立方針》,《盛京時報》1937年7月23日,第1版。。這一態(tài)度在中國輿論看來就是袒護日本侵略。7月中旬,德國外交部得到一份《廣州輿論報告》。報告對德國“明顯的親日態(tài)度表示遺憾”,認為“這種親日態(tài)度已給德國在華利益造成諸多不利”。報告強調(diào):“人們不相信,——主要是在經(jīng)濟領域——‘借反華態(tài)度可以從日本獲得在中國失去的東西’。‘對德國將來的出口貿(mào)易而言,中國顯然比日本重要得多?!盵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 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59頁。

      在加緊調(diào)兵部署對平津地區(qū)發(fā)起攻擊時,日軍未采取劇烈行動。德國《政治經(jīng)濟通信》7月23日評論“謂華北形勢似已緩和,可慶幸,幸望雙方以外交途徑解決此事”[注]《中華民國駐德大使程天放呈外交部報告德官方報對華北事件之評論》(1937年7月24日),秦孝儀主編:《盧溝橋事變史料》上冊,第353頁。。德國政府卻很清楚日本的部署,一方面針對“法國無線電臺所稱德意兩國,現(xiàn)因西班牙內(nèi)戰(zhàn)關系,極愿中日沖突趨于劇烈之說,以強硬詞句提抗議”,一方面要求中日兩國“避免敵對沖突”,尊重德國在華經(jīng)濟利益:“德國自始即以深切之關懷注視遠東兩大國家在政治關系方面之紛擾,誠以德國在該區(qū)雖未進行政治目標,但有相當經(jīng)濟利益在是,自不免受此種紛擾之嚴重影響也,因此德國渴望在東亞文化區(qū)內(nèi),可獲足以保證經(jīng)濟建設與國際貨物交換之解決辦法?!盵注]《德對遠東時局再發(fā)聲明》,《中央日報》1937年7月25日,第1張第4版。這一態(tài)度引起程天放的關注,他在給國民政府的報告中指出,德國強調(diào)在華“有經(jīng)濟利益”,而“任何國際糾紛均可影響此利益,故愿東亞能于和平中復興經(jīng)濟,保障國際貿(mào)易”[注]《中華民國駐德大使程天放呈外交部報告德官方報對華北事件之評論》(1937年7月24日),秦孝儀主編:《盧溝橋事變史料》上冊,第353頁。。

      日軍攻占平津地區(qū)后,《柏林交易報》8月5日從經(jīng)濟角度闡述了“德國對華北局勢之意見”:“日本在軍事方面,目的在設立‘華北自治國’,然此種冒險實得不償失,蓋如‘滿洲’在被占領后,原料方面并不如當初預想之豐富也。日本最后目的,固欲樹立一亞洲經(jīng)濟集團,壟斷東方市場,使其出口工業(yè)可不受世界貿(mào)易消長之影響,而獨自繁榮。故欲在此經(jīng)濟集團中,居于絕對領導統(tǒng)治之地位,而使中國為被動之一員,聽其支配。但現(xiàn)在中國經(jīng)濟,已有一度之喘氣與恢復,頗欲力圖掙扎,以謀獨立而脫外國之羈絆,對日本之任意宰割而非合作,自難忍受。”“此次華北事件,無非使中國有進一步之醒覺,為保全其經(jīng)濟命脈而奮斗?!盵注]《德報揭發(fā)日閥野心》,《中央日報》1937年8月7日,第1張第4版。這一意見譴責日本對華經(jīng)濟侵略,指出中國必然為保全經(jīng)濟命脈而戰(zhàn)。顯然,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損害了德國在華利益,《中央日報》8月25日登載8月23日柏林電,稱:德國人士“關于中日戰(zhàn)事,尤其是出口業(yè)人士,深以中日沖突范圍擴大為慮。并謂德對華貿(mào)易,在德國全部國外貿(mào)易中占重要地位,但現(xiàn)已因戰(zhàn)事完全停頓,即如中國最近曾向德國訂購大批鐵路材料,均無法運往中國,乃其一例。若干觀察家現(xiàn)以為德國對遠東事變?nèi)蘸笏蓱B(tài)度,或?qū)⒁陨鲜鼋?jīng)濟觀點為依歸”[注]《德對華貿(mào)易已全部停頓》,《中央日報》1937年8月25日,第4版。。

      孔祥熙抓住機會爭取德國。8月10日,他同德國經(jīng)濟部長沙赫特、國防部長布倫堡、外交部副部長麥根生討論“德國在經(jīng)濟上協(xié)助中國”[注]《中德談判經(jīng)濟合作問題》,《申報》1937年8月12日,第4版。,雙方對“談話經(jīng)過情形極足滿意”[注]《孔與瑞荷銀團成立協(xié)定》,《中央日報》1937年8月14日,第1張第4版。。在8月下旬致希特勒函中,他提請注意“日本在東亞的強權政策所給德國造成的不利經(jīng)濟后果,德國將在東亞失去原料來源和銷售市場”,表示“為了進一步發(fā)展德中經(jīng)濟關系,中國愿意相對于德國商品供應,而特許德國在華開采重要礦藏并平衡外匯交易逆差”[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 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60頁。。孔祥熙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其秘書自柏林致函顧維鈞說:“戈林對中國的態(tài)度有轉變,已下令加速運送去中國的物資?!薄翱渍J為德國這次改變態(tài)度部分原因是他在柏林對戈林作的‘宏論’所起的作用。”[注]《顧維鈞回憶錄》第2分冊,第421頁。希特勒指示德國政府有關機構:“原則上堅持同日本進行合作的意見,但在目前的中日沖突中,德國仍須保持中立。關于與中國所訂合同物資的交貨問題,只要中國方面用外匯購買或提供相應的原料,這些物資就應該繼續(xù)出口,當然對外應盡量加以偽裝。中國方面對軍事物資的新的訂購要求,則盡可能地不予接受?!盵注]《牛拉特備忘錄》(1937年8月17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45~246頁。

      (二)德國在華軍事戰(zhàn)略利益

      七七事變甫一發(fā)生,武者小路即拜會牛賴特抗議援華武器,牛賴特回答“他本人‘非常樂意’停止向中國出口武器”。7月15日,武者小路再次交涉,牛賴特“重申了這一允諾”。日本駐德大使館參贊矢內(nèi)對德國外交部官員魏澤克抗議:牛賴特允諾停止援助中國武器,然而“根據(jù)報告,有一大批戰(zhàn)爭物資正在運往中國的途中。有7艘船正在海洋航行,3艘以上的船只即將啟程”。他要求德國“采取新的措施非常重要和迫切”,并“威脅要扣留任何繼續(xù)向中國運送武器的船只”。魏澤克回答:“我對他提及的外交部長的允諾毫無所知,我不是軍火商人,我不知道在公海上運輸戰(zhàn)爭物資的情況。如果這類物資中有一些正運往中國,人們甚至也不知道誰對此擁有所有權。因此,在作出更為仔細的檢察之前,我無法保證德國政府會作出干預。”[注]《魏澤克備忘錄》(1937年7月21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45頁。武者小路對此不滿,7月19日再次要求德國政府注意在華軍事教官及對華武器援助問題[注]《蘆溝橋事件日誌》,《支那事変関係一件第一巻》,A-1-1-0-30_001,所蔵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狄克遜7月27日報告德國外交部說:日本陸軍省次官對德國駐日武官聲稱,日本“對德國政府停止向中國提供武器感到高興,但是考慮到通過德日條約所建立起來的友誼……對只是在日本提出了抗議之后德國才作出這一決定表示遺憾”。日本陸軍省次官將話題轉到德國軍事顧問上來,指責:“德國軍事顧問在目前的緊張局勢下協(xié)助中國的行動,嚴重地損害了日本軍官們對德國的情感。盡管日本軍隊的指揮官無法在法律上對德國軍事顧問提出反對,但德國的行為極大地危害了德日合作的政策,因為已經(jīng)存在于一部分軍官中的反對意見有擴展到整個軍隊中去的危險?!钡聡涔賱t“列舉了一些事情來證明德國軍隊對日本軍官的非常積極的友誼”,表示德國“期望日本的軍備計劃能夠?qū)崿F(xiàn)的愿望,因此,日本軍隊實在不能抱怨我們?nèi)狈酚趲椭恼\意”[注]《狄克遜致德國外交部》(1937年7月27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27頁。。

      依此,德國政府已決定停止對華提供武器,只是尚未同意撤回軍事顧問。但是,德國政府7月28日指示狄克遜:“德國已善意向日方展示最新武器,日方無意購買,不能責怪德國對華軍售;從中國撤回軍事顧問表示對中國系采敵對態(tài)度,德國并不考慮如此作;再者,撤回軍事顧問將導致蘇聯(lián)勢力再度進入中國,日本亦不樂見有此結局?!盵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248頁。按此,德國政府不僅說明不能撤回軍事顧問,而且并未同意停止提供武器,同意的可能是狄克遜。的確,德國駐中日兩國大使的態(tài)度不同,陶德曼認為“撤回德國軍官有損中德雙邊關系”[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140頁。;一些軍事顧問、教官也反對撤回,并志愿以個人資格留在中國服務。

      日軍占領平津地區(qū)后,德國政府的立場轉變?!妒⒕r報》8月8日宣稱:“現(xiàn)今多數(shù)德人,為軍事教官充華軍指導,德國政府以為德人教官之滯留對日關系,異常不佳。若日華紛爭延長時,擬命令撤退,現(xiàn)考慮中。該德人教官,以個人資格而在華,仍為德國國民,毫無變化,故德國政府對日華紛爭維持嚴正中立方針,故傳謂命令撤退德國教官為妥當?!盵注]《德對在華教官將發(fā)出命令撤退》,《盛京時報》1937年8月8日,第1版。《中央日報》8月9日對此否認:“德籍顧問并無撤回之意,前此傳說純屬無稽?!盵注]《德籍顧問并無撤回之意》,《中央日報》1937年8月9日,第1張第3版。但是,希特勒“迫于日本施加壓力”,“以沒收財產(chǎn)及刑事責任為要脅,下令召回德國軍官”。德國駐華使節(jié)統(tǒng)計,“德國軍事顧問團前后共為蔣介石工作十年,其中為中國政府服職的軍官計一百三十七名”[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140頁。。

      德國最終撤回軍事顧問,停止對華貨物貿(mào)易,不僅僅是因為日本施壓,還在于:(1)日本對德國許諾,中國產(chǎn)生了顧慮。8月上中旬,國民政府得報“日德之間已有密約,由德籍顧問供給日方關于我國軍事之秘密,日方允于事后與德以青島及山東之權益”[注]《軍事委員會辦公廳致軍政部密函》(1937年8月12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37頁。。是否存在此密約,需要探討,但是何應欽8月25日下令軍政部所屬機關“注意防范”[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德外交秘檔(1927—1947)》,第132頁。。(2)德國要求中國服務其全球戰(zhàn)略,中國不可能同意。德國國防部對翁文灝提出:“中國目前軍隊要同日本正式作戰(zhàn),條件相差極多,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采取守勢;守,又必須能久,必須在工事上和設備上準備十分充足,才能有效。”為此,“中國宜聘用一整批德國軍事顧問,包括各部門專門軍官,歸一個德籍總顧問統(tǒng)率,這個軍事總顧問歸蔣指揮,對蔣負責。這個德國軍事顧問團的任務,是幫助中國政府選定地區(qū),建筑對抗日軍進犯的堅固防線。這種防線應當能夠固守兩年,使日軍不能越線內(nèi)犯。在這個時間內(nèi),中國應努力作國際活動,以期轉危為安;至于防線以外的地區(qū),只好暫時放棄”。這里透露出極其重要的兩點:首先,“防線以外地區(qū)”即華北,德國要求中國放棄,日本對德國所稱占領華北是對蘇作戰(zhàn)前提的說法對德國產(chǎn)生了影響。其次,德國要求掌握中國軍隊指揮權,強調(diào)如果“中國要德國幫助抵抗日本”,就“必須相信德國對中國的真正好意,不可懷疑”。陸軍元帥賴世瑙(Walter von Reichennau)直接向蔣介石提出這一要求。蘇聯(lián)擔心國民政府同意,強調(diào)“中國應了解蘇聯(lián)和納粹德國是不能合在一起的,所以中國軍隊不能交給德國軍官指揮”。蔣介石拒絕德國要求:“德政府推薦優(yōu)良軍官做顧問是可以的,但每個顧問應訂立個人愿為中國服務的受聘合同,中國政府有權直接指揮,并有權聘用和解聘,總顧問統(tǒng)籌重大的事情,但不能因此使蔣斷絕對其他顧問的直接關系,所有顧問都應對中國負責,不是對德國政府負責。”[注]翁文灝:《一九三七年訪問英、德和蘇聯(lián)的回憶》,《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第60~61頁、60頁、63頁、62頁。(3)“當今世界分成兩個陣營的事已強加在民主國家頭上”,中德兩國關系必然變化。就中國來說,蔣介石雖然“對柏林仍有很大信任和信心”,但是認為“中國應該和莫斯科發(fā)展更為密切的關系”。尋求德國援助的孔祥熙與駐法大使顧維鈞、駐英大使郭泰祺也“一致同意,唯一的辦法是以爭取與蘇聯(lián)的軍事合作為第一步,以英、美、法三國的物資援助為中國繼續(xù)抗戰(zhàn)的支柱”[注]《顧維鈞回憶錄》第2分冊,第418頁、443頁、418頁。。就德國來說,《盛京時報》8月12日宣稱:孔祥熙“十日午后訪見德國經(jīng)濟相沙赫特博士,說明遠東狀勢后,要求德華經(jīng)濟提攜之緊密化,互相貿(mào)易之增進,及一九三六年德華軍械借款之擴充,然沙赫特博士似質(zhì)問國府容共政策及對日政策。觀測孔祥熙于十一日訪問外務省,努力德華接近工作。然德國政府注視英美法三國之對華態(tài)度,就中國關于華北事變,堅持嚴正中立之關系上,故對軍械借款擴充似反對之”[注]《孔祥熙對德國政府要求擴充軍械借款》,《盛京時報》1937年8月12日,號外第1版。。這也是對德國“中立”的注解!對比程天放的回憶,沙赫特的回答的確如此[注]程天放:《抗戰(zhàn)初期之中德關系——使德回憶之十四》,《傳記文學》第7卷第1期,1965年7月,第18頁。。10月10日,日方盛傳德國、意大利“均允援助日本”[注]林美莉編輯校訂:《王世杰日記》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第52頁。。

      四、小 結

      德國對七七事變的態(tài)度基于兩個前提:第一,七七事變標志著世界上兩個陣營的初步形成,德國作為歐非戰(zhàn)場的策源地,日本作為亞太戰(zhàn)場的策源地,雙方具有共同的戰(zhàn)略利益,需要相互配合。第二,雖然與意大利和日本同在一個陣營,但是德國在華利益極大。陶德曼對德國外交部指出:“在遠東問題上,把我們的政策和意大利的政策混為一談是毫無益處的。意大利在中國扮演了一個相當消極的角色,被認作為日本的盟國。他們能夠?qū)嵭羞@樣的政策,而我們卻必須保護我們在中國的僅次于英、美、日的重大經(jīng)濟利益?!盵注]《陶德曼致德國外交部》(1937年10月30日),《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7卷上,第230頁。

      在這兩個前提下,德國對七七事變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它雖然清楚事變是日本制造的,卻不能譴責日本。國民政府努力爭取德國支持,德國則聲稱持“中立”態(tài)度,反對英美法等國介入,要求中國“自力更生”,主張東亞民族“自決”。它雖然反對日本運用反共協(xié)定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卻又利用日本的侵略配合自己在歐洲的行動,同時為維護自己在華利益而與日本討價還價。隨著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德國認識到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國。陶德曼和國民政府軍事顧問團團長法根豪森(Falkenhausen)對德國政府指出:“戰(zhàn)爭的結局如何,無人能預見,但中國的勝算不小。日本唯有將全國軍力全數(shù)投入中國戰(zhàn)場,才能打敗中國。然鑒于蘇聯(lián)的立場,日本不可能如此冒然行動。設若日本只投入部分軍隊,則無法全盤擊潰中國,更遑論輕取中國。中國士兵斗志高昂,奮力抗日,不至最后一兵一卒絕不放棄?!盵注][德]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第249頁。國民政府對陶德曼表示:“中國不會與日本進行直接談判,但是準備在第三國的調(diào)解下,在談判結果保證兌現(xiàn)的前提下,接受談判?!盵注]郭恒鈺主編:《德國外交檔案 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第91頁。于是,陶德曼在1937年10月29日告訴國民政府:“與日本覓取解決的時機,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我們愿意做聯(lián)系的途徑。”[注]施子愉譯:《抗戰(zhàn)初期德日法西斯誘降的陰謀》,《近代史資料》總14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第69頁。這樣,德國轉到調(diào)停中日戰(zhàn)爭上來。

      猜你喜歡
      德國政府德國日本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軍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德國棄煤的煩惱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泌阳县| 安岳县| 凯里市| 香格里拉县| 寿宁县| 碌曲县| 宜都市| 潍坊市| 昆山市| 苍溪县| 嘉荫县| 龙海市| 翁源县| 万宁市| 兴国县| 邯郸市| 德兴市| 兴仁县| 松原市| 彭泽县| 富平县| 临海市| 汶川县| 栾川县| 大洼县| 凯里市| 辉县市| 昌都县| 中卫市| 杨浦区| 玉龙| 古交市| 阿拉善左旗| 广昌县| 开鲁县| 广平县| 巴彦淖尔市| 罗山县| 张家港市| 绍兴市|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