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宇晗
腫瘤帶給患者和家屬的痛苦是多維度的,除軀體的痛苦外,還包括心理、社會和靈性(精神方面)的痛苦。近年來,惡性腫瘤的治療逐漸走向整合醫(yī)學模式,強調(diào)身-心-社-靈并重的全人療護,將心理社會腫瘤學整合入惡性腫瘤的常規(guī)診療指日可待。本文從護理的角度談腫瘤患者的心理痛苦及需求。
談到心理護理,有些感悟與同道分享。
記得上大學時候,護理學院的老師幾乎每講到一部分課程都會提及心理護理,當時的理解就是當病人緊張、焦慮或心情不好時要去關心和安慰他們。從業(yè)多年以后,我慢慢地領悟到其實心理護理遠不止于此,尤其是面對惡性腫瘤患者時。
惡性腫瘤有發(fā)病隱匿、疾病進展快、治療周期長、癥狀復雜、預后差等特點,腫瘤患者有時焦慮,有時煩躁,有時沮喪,有時憤怒,有時孤獨,有時絕望,每一位腫瘤患者都像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心中充滿了痛苦和彷徨。一經(jīng)確診,他們就踏上了一段艱難而不尋常的旅程。
在臨床上,我們常能看到無法緩解的疼痛讓患者坐立不安、痛不欲生,甚至出現(xiàn)自殺傾向;疾病或治療引起的惡心嘔吐、吞咽困難讓他們無法進食情緒低落;呼吸困難讓他們難以入眠、焦慮不安;潰爛惡臭的癌性傷口讓他們不敢出門、孤獨沮喪……這些腫瘤患者的心理痛苦源自于他們的軀體癥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沒有軀體上的舒適,心理精神上的舒適就無從談起。
因此,積極控制軀體癥狀是緩解心理痛苦的關鍵。護士應在腫瘤癥狀管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包括癥狀篩查與評估、給藥護理、實施非藥物護理措施、患者教育、隨訪支持等。
診斷明確、疾病進展、預后不良,甚至死亡已臨近,但患者卻仍未被告知實情,疾病不確定感伴隨始終,因此他們猜疑、焦慮、煩躁、寢食難安……這些患者的心理痛苦源自他們的知情權(quán)被“善意地剝奪”。
護士作為患者的主要照顧者常常成為他們最信任的人,因此應主動為患者的權(quán)利進行呼吁,并恰當應用溝通技巧告知患者實情,引導他們面對當前的疾病狀況,在疾病全程主動為患者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使他們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積極地參與到自己的治療照護計劃中。
許多患者已是疾病晚期、時日無多,但仍無法面對和接受現(xiàn)實。有的患者在希望和絕望的矛盾心理中掙扎;有的患者在極度恐懼和絕望中選擇了自殺,留下了諸多遺憾;有的患者在瀕死期出現(xiàn)無法用生理因素解釋的譫妄……這些患者的心理精神痛苦源自他們對死亡的顧慮、擔憂及恐懼,源自死亡臨近而心愿未了。
對終末期患者適時進行死亡教育,促進優(yōu)逝,是醫(yī)護人員的責任。優(yōu)逝雖從字面上稱為“好死”,但實為生命終期的“好活”。護士以其獨特的照顧者角色有更多機會引導終末期患者理解和接納死亡,也由此成為陪伴和協(xié)助他們找尋人生意義的最佳人選,引導他們重整計劃、感恩惜福、活在當下,積極地活到最后一刻,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死亡。
我們在臨床上還看到許多患者充滿了憤怒情緒并以各種方式表達出來,或埋怨他人,或無端發(fā)火,或責罵家屬,或拒絕檢查和治療。很多家屬感到委屈,躲在走廊獨自落淚。
護士應了解隱藏在患者憤怒情緒下的是巨大的心理精神痛苦,而這些痛苦源自許多方面,包括疾病導致家庭社會角色改變或獨立自主能力喪失帶來挫折感;治療效果不佳疾病進展,期望與現(xiàn)實的落差帶來失望;堅信不疑的信念受到質(zhì)疑帶來靈性困擾;長期治療給家人帶來經(jīng)濟和照顧負擔引發(fā)的愧疚感……如此種種,患者無處傾訴和表達。
護士應通過陪伴和傾聽表達理解和尊重、傳遞溫暖和力量,同時在患者和家屬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導他們坦誠溝通,表達情感,互相支持,共同面對困境。
護理作為一門學科,應更多地關注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反應,這種反應表現(xiàn)在患者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全方位需求,當任一方面需求未被滿足時都會出現(xiàn)心理痛苦,且身、心、社、靈之痛苦緊密相連、互相影響。
護士作為醫(yī)療照護團隊的主要成員,不一定能解決患者所有的問題,但一定是最能發(fā)現(xiàn)患者需求和痛苦的人,及時準確地識別患者的心理痛苦和引發(fā)痛苦的原因,在他們無助和迷茫的時候用專業(yè)的照護能力、嫻熟的溝通技巧、真誠熱切的人文情懷幫助和引領他們走出困境,陪伴他們走過生命中最艱難的旅程。
我想,這就是心理護理!
(來源:醫(yī)悅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