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名
在人手一部手機的“滑時代”,臺灣人的閱讀能力堪憂。島內最新調查顯示,5個人中就有2個人一整年沒看過一本書。
臺灣聯合報系“愿景工程”推出“尋找臺灣閱讀力”專題,其進行的“民眾閱讀行為調查”發(fā)現,即使將紙質書和數字閱讀均納入,且包括漫畫與雜志,仍有高達21%的受訪者去年一年完全沒閱讀;若進一步限縮在書籍閱讀,更有高達近41%的人,去年一本書都沒看過,其中有四成是因為沒時間或看書太花時間,21%是因為本身不喜歡閱讀,其他原因還包括年齡/生理因素局限等。
“愿景工程”民調同時發(fā)現,去年沒看過紙質書的受訪者中,有32%的人最近一次看紙質書已是1到3年前,甚至有近兩成人超過十年沒讀書。平均而言,這些人最近一次看紙質書已是7年多前。一些輿論驚呼,臺灣或已進入“不讀時代”。而在閱讀紙質書的人群中,去年33%的人平均一周花1到3個小時看書,也有一成人整年看了超過20本書。
《聯合報》13日稱,臺灣“教育部”已注意到民眾閱讀力不足的問題,先后推出各種閱讀計劃,如2001年的“全臺兒童閱讀計劃”以及2005年的“國民小學閱讀推動計劃”等,但效果不佳。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策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每3年測驗評估15歲青少年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yǎng)。臺灣學生自2006年起開始參與,與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等華人社會相比,臺灣的PISA閱讀成績僅贏過上海一次,其余皆敬陪末座。其中,香港PISA閱讀成績遠超臺灣,始終保持全球前五名。板橋莒光國小教師朱平瑜認為,臺灣推動的多為短中期閱讀計劃,“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各計劃間缺乏銜接與延續(xù),而香港則制訂長遠計劃,推動前也做好細膩規(guī)劃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