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葉孝忠
外國游客來新加坡,不少人對新加坡那些著名的設計及旅游景點不感興趣,卻說新加坡的樹長得真漂亮(如圖①②)。每次筆者由國外回新加坡,由機場沿著東海岸高速公路回家,一路健康而妖嬈的綠意先來迎接,回家真好。新加坡到底有多少棵樹?筆者上新加坡國家園林局的網(wǎng)站,找到了200萬這個數(shù)字,在高度城市化、人口將近540萬的新加坡,這意味著約毎兩個新加坡人就擁有一棵樹。據(jù)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調(diào)查,新加坡綠化覆蓋率約為30%,擊敗悉尼、溫哥華、舊金山等城市,居世界第一。新加坡種樹,不只為了綠化,在為國家贏得世界敬意,營造良好投資環(huán)境的同時,甚至還有軍事上的考量,可以說種樹背后有一套理性、甚至功利的思維。
綠化關乎國家形象
由機場沿著東海岸進市區(qū)的高速公路兩邊種滿雨樹和天氣越炎熱花開得越燦爛的九重葛,這不止是一條路,還是一條臨時的飛機起降跑道,遇到緊急情況,移走花盆,就能供戰(zhàn)斗機起降,平常它更像一份旖旎的見面禮,這一切其實都在當初設計的考量之中。
李光耀在回憶錄里說,當外國領袖和投資人來到新加坡,沿著這條綠色公路一路抵達總統(tǒng)府和他會面時,肯定會對新加坡產(chǎn)生好印象。國家能打理得那么好,自然也是一個經(jīng)商的好地方。第一印象即是永恒,新加坡深諳這點,而新加坡的綠化就是最可靠的代言人。
上世紀60年代,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政府要應對就業(yè)、住房、醫(yī)療和教育等更嚴峻的問題,但李光耀極力主張種樹,在他眼中,綠化和建設平等社會關系密切,他在《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說:“除了財政和國防,建立平等社會一直是我治國時優(yōu)先考量的事項之一。如果無法讓所有新加坡人都享有干凈和綠化的環(huán)境,就無法貫徹這種平等的觀念?!?/p>
每年11月第一個星期日是新加坡的植樹節(jié),植樹運動自1963年開始,至今已經(jīng)有50多年歷史,政治人物和學校及鄰里社區(qū)等機構也會安排植樹活動。植樹節(jié)原本安排在7月份,但當時李光耀認為11月份雨水較多,安排植樹更為合理,這樣也能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建筑內(nèi)也有小森林
在新加坡,行人天橋上都有專門為綠化所設計的空間,公路兩旁及中間的安全島都會種上長青街樹,這能美化環(huán)境,同時減少噪音和空氣污染。公交車站棚頂、建筑內(nèi)也有小森林,政府鼓勵開發(fā)商在建筑內(nèi)設計綠色空間,并給予津貼等。
新加坡街道種了不少能開出斑斕花朵的街樹,比如風鈴木。風鈴木也俗稱“喇叭花樹”,因花朵形似喇叭而得名,原產(chǎn)自墨西哥等美洲國家,而新加坡炎熱多雨的氣候也適合風鈴木生長。
風鈴木的花朵有白色和粉紅色兩種,通常在4月和8月開花,而且一開就滿樹燦爛,可惜花期很短,幾天后就會隨風飄落,頗似日本的櫻花,因此風鈴木也被譽為新加坡的櫻花樹。
外國友人經(jīng)??滟澋臉?,是烏節(jié)路上總統(tǒng)府門口那幾棵壯麗的雨樹,它們確實長得風姿綽約。雨樹的枝干交錯,像網(wǎng)狀的迷宮伸向天空,偶爾有流浪的種子,落在樹干上找到了家,特別是鳥巢蕨,像雨樹身上開著的大型花朵。這個世界看起來那么相似,但看久一點,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還是有差異的,就算只是一棵樹。
雨樹是天然遮陽傘
雨樹能長到30米高,樹冠也能延展至30米,是天然的遮陽傘,因此新加坡街道多種植雨樹。在新加坡街頭最常見的是雨樹,這也是筆者最喜歡的樹。它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永遠站在街角等你,你知道它的存在,卻甚少多看它一眼,但一路有陰涼,有斑駁樹影,是因為它們。偶爾想看漂亮的雨樹,我就開車駛入阿卡迪亞路,這條約1公里長的小路,有許多樹齡約40年的老雨樹,將熱帶天空染成賞心悅目的綠。
雨樹在日落前都會合上葉子,這也是為什么馬來人稱雨樹為PukulLima(5點鐘之意,指下午5點)。烏云密布風雨欲來時,雨樹宛若沉默的天氣播報員,也會悄悄地合起葉片,所以俗稱雨樹。還有一種說法,雨樹在清晨時舒展葉片,收集了一晚的露水就會如雨滴落,這些俗名來自人們的觀察。
雨樹原產(chǎn)自中南美洲,于百年前經(jīng)殖民統(tǒng)治者引入馬來西亞,一點沒有水土不服。在這土壤和陽光中長著長著,它甚至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態(tài)。在植物園演奏亭附近有一排長著黃色葉子的雨樹,是綠葉雨樹基因突變的結果,據(jù)說也只有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能找到黃葉雨樹。每次經(jīng)過這排雨樹,在常年如夏,綠意盎然的新加坡,這一黃色的葉海,在風中翻騰著,竟然也給了我秋天的錯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