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偉
在中國當代詩壇上,昌耀憑借其獨一無二、非同凡響、無可復制、無可替代的經(jīng)典詩歌篇章而成為大家公認的“詩人中的詩人”。
而昌耀之所以能成為“詩人中的詩人”,除了與他多舛的命運、苦難的經(jīng)歷、浪漫的氣質(zhì)、愛詩的情懷、獨特的才華、探索的精神、創(chuàng)新的意識、勤奮的創(chuàng)作分不開之外,還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那就是在他的生命中,尤其是結束“右派生涯”重新復歸詩壇之后,十分幸運地遇見了一批關心他、敬重他、欣賞他、支持他、幫助他的“貴人”。
人生最難得的是有幸碰到“貴人”。而昌耀無疑是一位幸運者,他不但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遇到了“貴人”,而且還有幸得到了長達20余年的“貴人相助”,從而成就了自己的詩歌偉業(yè),成就了自己的大家風范,成就了自己的經(jīng)典詩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詩名。
在眾多愛護昌耀的“貴人”中,有一位貴人對他的幫助最早、對他的扶持最多、對他的關心最久、對他的友情最深,并被昌耀視為“貴人中的貴人”。
那么,他是誰呢?
這位被昌耀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中的貴人”,就是曾經(jīng)擔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長的著名詩人、杰出詩歌編輯家韓作榮。
那么,韓作榮,這位昌耀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中的貴人”,又是如何給予昌耀“貴人相助”的呢?
沙中淘金
韓作榮和昌耀結識于1978年。
那時候的韓作榮已經(jīng)是成名的詩壇新秀,更是《詩刊》社編輯。那時候的昌耀卻還是一位尚未徹底摘掉“右派”帽子且在詩壇默默無聞、籍籍無名的詩歌作者。而那時候的《詩刊》,則是全國詩歌作者心目中神往的詩歌圣地,數(shù)以百萬計的詩歌愛好者將在《詩刊》上發(fā)表作品作為自己的夢想。
那一年的8月4日,昌耀完成了長達100多行的詩作《致友人——寫在一九七八年的秋葉上》,并向《詩刊》投了稿。
這首詩是昌耀的力作,融入了他的大量心血,因此,他格外看重并寄托了希望。
作為當年全國唯一一家公開發(fā)行的國家級詩歌刊物,《詩刊》的來稿量之大是外人無法想象的。每天收到的稿件是以麻袋為計量單位的。有一天,韓作榮來單位坐班看稿。面對眼前的詩山稿海,他十分認真而耐心地一件一件審閱著。突然之間,一首題為《致友人——寫在一九七八年的秋葉上》的稿件映入了眼簾??粗瓕懝すふ脑姼?,韓作榮像往常一樣讀著。讀著讀著,韓作榮的眼睛一點點地亮了起來,心跳一點點地快了起來。
讀完了這首詩,韓作榮才注意到作者的名字:昌耀。
昌耀?這是一個對于韓作榮來說十分陌生的名字。作為《詩刊》編輯,應該說,韓作榮對全國各地主要詩歌作者的情況是了如指掌的,但是這個叫昌耀的作者,卻是他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對于這位陌生的昌耀和他充滿了“陌生化”的詩歌力作《致友人——寫在一九七八年的秋葉上》,韓作榮本著“好詩至上,好稿優(yōu)待”的編輯原則,通過了初審,并呈給領導復審,最終通過了終審。
大約是1979年6月,昌耀收到了韓作榮寫來的親筆信。在信中,通知了他的詩稿《致友人——寫在一九七八年的秋葉上》被留用,準備發(fā)表在第10期《詩刊》上。
這是一封令人激動的來信,這是一封令人驚喜的來信,昌耀捧讀著這封留用通知,翻來覆去地讀著,喜不自禁,徹夜不眠,猶如范進中舉一般。作為一個詩歌作者,還有什么能比在《詩刊》上發(fā)表作品更讓人高興的喜事呢?
1979年10月,在昌耀日思夜盼、翹首期待中,《詩刊》第10期刊登了昌耀的詩作《致友人——寫在一九七八年的秋葉上》。收到韓作榮寄來的兩本樣刊后,昌耀愛不釋手地捧著刊物一遍一遍地讀著自己印成鉛字的詩作,并為自己的詩作能刊登在全國最大的詩歌刊物《詩刊》上而激動萬分。
《致友人——寫在一九七八年的秋葉上》是昌耀“歸來”后在國家級詩歌刊物上發(fā)表的第一首力作。這首詩作的發(fā)表,對于昌耀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使原來沒有名氣的昌耀在詩壇“初露頭角”,而且更因為這首詩的編發(fā)而結識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知音、最重要的好友韓作榮。
從此之后,韓作榮和昌耀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彌足珍貴、彌足難得的詩友情誼,書寫了一段足以載入中國詩歌史冊的精彩的、美好的知己佳話。
慧眼識珠
《致友人——寫在一九七八年的秋葉上》的發(fā)表,在昌耀的詩歌生涯里,絕對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不但激發(fā)了昌耀的詩歌創(chuàng)作激情,而且還增強了昌耀詩歌創(chuàng)作的信心。1979年8月9日至10月14日,昌耀完成了他個人詩歌史上最重要作品之一的長詩《大山的囚徒》。
《大山的囚徒》書寫了一個曾經(jīng)擔任過州委宣傳部長的“囚徒”的苦難和不幸,表達了詩人對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的憤怒和批判,可謂是振聾發(fā)聵。
韓作榮收到這首長達500余行的長詩之后,頓時被震撼了。憑借他的職業(yè)敏感和審美眼光,他認定了這是一首非同凡響的詩歌佳作。由于此詩涉及的題材比較敏感,部分詩句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向《詩刊》社領導匯報之后,編輯部經(jīng)過研究,做出了請昌耀來北京修改這首詩作的決定。
在《詩刊》創(chuàng)辦史上,邀請作者來北京修改詩作,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現(xiàn)象。而昌耀能成為極少數(shù)被邀請到北京改稿的作者,充分說明了昌耀的《大山的囚徒》是當時那個年代極為少見、極為難得、極為優(yōu)秀的一首詩歌佳作,更說明了韓作榮的慧眼識珠和《詩刊》編輯部領導的遠見卓識。
收到《詩刊》社的邀請信,昌耀欣喜若狂。1979年10月的一天,他滿懷著喜悅的心情,滿懷著充足的信心,踏上了前往首都北京的列車,從此開啟了一位詩歌作者成為杰出詩人的成功歷程和輝煌旅程。
在《詩刊》社修改長詩《大山的囚徒》的日子,是韓作榮和昌耀一生中相處時間最長、交流思想最多、談話范圍最廣的一段美好時光。面對比自己年輕十一歲的責任編輯同時也是青年詩人的韓作榮,昌耀對于他提出的修改意見極為尊重,同時,對于他發(fā)表自己詩作《致友人——寫在一九七八年的秋葉上》的知遇之恩,也深表感謝。而韓作榮對這位比自己年長十一歲、經(jīng)歷坎坷的兄長也表現(xiàn)出了心服口服的敬重。他們在一起共同研究修改意見,一起探討主題、結構,一起推敲詩句、段落,時而為幾句詩的修改爭論得面紅耳赤,時而為改出好句子而高興得眉開眼笑。11月23日,當修改完畢的《大山的囚徒》經(jīng)過編輯部審閱決定刊登在1980年第1期《詩刊》上之后,兩個人開心不已。
而在《大山的囚徒》修改過程中,由于互相欣賞、互相敬重、互相知音、投心對意,惺惺相惜,兩個人從此之后成為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音。
在時隔二十年后,韓作榮回憶了他們當年初次相見的過程:
最初知道昌耀其人其詩,是在1978年。當時,我作為分管西北詩稿的責任編輯,從稿堆里選出了他復出后的第一首詩《致友人》,發(fā)表在《詩刊》上。后來,又收到他的長詩《大山的囚徒》,編輯部研究后請他來京修改這首詩作,于是便有了我們的第一次會面。
那是1979年清冷的初冬,在虎坊路甲15號只有一磚厚的小平房里,我見到了個子不高,戴一副寬邊眼鏡的昌耀。詩人有些消瘦,面色清癯,上嘴唇微微翹起;雖然他當了多年“囚徒”,不大考究的衣衫仍遮不住一身書卷氣?;蛟S是神光內(nèi)斂之故,他顯得有些木訥,話語極為吝嗇。相識了,雖交談不多,但我對能寫出好詩的人心里總多出一份敬重,便免不了書來信往。由于職業(yè)的緣故,也賴于信任,我常常能較早讀到他的新作,并經(jīng)手發(fā)表他成組、成批的作品。讀到那些有血液流注的漢字,典雅、莊重且意味深長的詩行,我為之心儀、驚嘆,并為詩歌而慶幸。而淡然的文字之交,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感到友情日深。
1980年1月,是中國當代詩歌黃金時代的開局之年,昌耀的長詩《大山的囚徒》配插圖隆重刊登在《詩刊》第1期上。
《大山的囚徒》既是昌耀真正進入中國詩壇的開門之作,更是中國詩壇1980年的開年之作,發(fā)表之后,頓時在中國詩壇,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大家一致公認為這首長詩是一首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yōu)秀詩歌作品。昌耀因此一舉成名,從此躋身中國詩壇優(yōu)秀詩人行列。
連發(fā)佳篇
1981年2月,由于工作需要,韓作榮從《詩刊》社調(diào)轉到被譽為“中國文學國刊”的《人民文學》編輯部擔任詩歌編輯。
韓作榮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工作以后,對昌耀的創(chuàng)作更加關注,對他的詩作更加青睞。而昌耀呢,每次完成新作,他第一個想到和自己分享創(chuàng)作成果的人,便是韓作榮。
1982年12月,《人民文學》第12期刊登了由韓作榮擔任責任編輯的昌耀三首詩作《高原行旅》,從此拉開了昌耀在《人民文學》連續(xù)20年發(fā)表作品的序幕。
自1981年開始至2000年,韓作榮先后擔任了詩歌編輯,編輯室副主任、主任,副主編等職務,無論擔任什么職務,對于昌耀寄給他本人的作品,他都親自審閱、親自修改、親自編輯、親自發(fā)排(部分作品交由陳永春責編)。
據(jù)統(tǒng)計,從1982年至2001年,昌耀共計在《人民文學》發(fā)表了下列作品:
1982年第12期《高原行旅》——《風景:湖》、《丹噶爾》、《關于云雀》;
1983年第12期《西北角》(三首)——《峨日朵雪峰之側》、《墾區(qū)》、《家族》;
1985年第9期《忘形之美》——《秦陵兵馬俑館古原野》、《邂逅——贈南海G君》、《芳草天涯》;
1987年第3期《青銅之美》(九首)——《稚嫩之為聲息》、《在雨季:從黃昏到黎明》、《黑色燈盞》、《美目》、《剎那》、《周末囂鬧的都市與波斯菊與女孩》、《冷太陽》、《造就的時代》、《白晝的結構》;
1996年第6期《昌耀近作》(詩與隨筆)——《前記》、《有感而發(fā)》、《勿與詩人接觸》、《復仇》、《人:千篇一律》、《享受鷹翔時的快感》、《近在天堂的入口處》、《小滿夜夕》、《憑吊:曠地中央一座棄屋》、《靈語》、《答詩人M五月惠書》、《火柴的多米諾骨牌游戲》、《街頭流浪漢在落日余暉中遇挽車馬隊》、《地底如歌如哦三圣者》、《深巷?軒車寶馬?傷逝》、《混血之歷史》、《純粹美之模擬》、《迷津的意味》、《與蟒蛇對吻的小男孩》、《答深圳友人HAOKING》、《戲劇場效應》、《意義的求索》、《劃過欲海的夜鳥》、《淘空》、《鐘聲啊,前進!》、《戲水頑童》、《感受白色羊時的一刻》、《荒江之聽》、《圯上》、《一個青年朝覲鷹巢》、《夢非夢》、《悒郁的生命排練》、《冷風中的街晨空蕩蕩》;
1998年第8期《昌耀近作》(詩與詩論)——《在一條大河的支流入口處》、《靈魂無蔽》、《玉蜀黍:每日的迎神式》、《噩的結構》、《兩只龜》、《人境四種》、《告喻》、《主角引去的舞臺》、《面對“未可抵達的暖房”》、《致史前期一對嬌小的彩陶罐》、《語言》;
1999年第4期《昌耀近作(隨筆)——《裸袒的橋》、《醒來》、《載運罐裝液體化工原料的卡車司機》、《今夜,思維的觸角》、《我的死亡——傷情之一》、《無以名之的憂懷——傷情之二》、《寄情崇偶的天鵝之唱——傷情之三》、《我的懷舊是傷口》、《蘇動的大地詩意》、《權且作為悼詞的遺聞錄》、《一個早晨——遙致一位為我屢抱不平的朋友》、《音樂路》;
2000年第6期《昌耀遺作》——《菊》、《一十一枝紅玫瑰》、《《昌耀詩文總集》后記》、《致朱乃正》;
2001年第7期《熱苞谷》。
一個作者,在跨度長達20年的時間里,連續(xù)發(fā)表79首(篇)詩歌和隨筆,據(jù)我所知,在《人民文學》長達70年的辦刊史上,昌耀是絕無僅有的一位紀錄創(chuàng)造者。他創(chuàng)造的這項連續(xù)20年發(fā)表作品79篇的紀錄,已經(jīng)是空前的,更可能是絕后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96年第6期上,韓作榮居然一次性用19個頁碼編發(fā)昌耀的作品多達33首(篇),實在是大手筆、大氣魄!
作為昌耀作品的責任編輯,韓作榮20年如一日地關注并編發(fā)他的優(yōu)秀作品,像他這樣的杰出編輯家,在中國文壇無疑屬于“鳳毛麟角”。
昌耀的一生,大約發(fā)表了300百余首作品。而《人民文學》給他的發(fā)稿量,居然占據(jù)了四分之一,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shù)字,在這個令人震驚的數(shù)字背后,我看到的是令人感動的韓作榮對昌耀的付出、對昌耀的扶持、對昌耀的鼓勵和對昌耀的幫助。
而對于20年連續(xù)發(fā)表昌耀作品這件事,韓作榮的解讀卻是令人感動和敬佩的:“其實,面對昌耀,我倒真心感謝他對刊物、對我這個編輯的有力支持。對他這樣的詩人而言,即使給他頒了獎,也不僅是刊物給他的榮譽,他的作品,也給了刊物以榮譽?!?/p>
1997年4月29日,由《人民文學》編輯部主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96昌達杯人民文學獎”頒獎大會上,昌耀刊登在1996年第6期《人民文學》的作品《昌耀隨筆》(共計33篇詩文)榮獲了優(yōu)秀獎,獎金一萬元。對于昌耀來說,無論是這個榮譽還是這份獎金,都是第一次獲得。當接到編輯部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到北京領獎的時候,手握聽筒的昌耀激動得語無倫次……
這是昌耀一生中榮獲的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更是他一生中榮獲的最多的一筆獎金。他深知在這個分量極重的獎項背后,韓作榮為此所做的大量工作。
說到昌耀榮獲“96昌達杯人民文學獎”這件事,還有一件題外的趣事呢。據(jù)韓作榮講述說,“前年,請他到京領取人民文學詩歌獎,在西寧車站購票時,錢包和身份證均被人搶走,遭受搶劫而又失去“身份”的昌耀驚魂不定,打來電話,讓我到某次車某車廂某座號處去領他?!?/p>
雪中送炭
1993年6月,鑒于出版界存在的詩集出版難現(xiàn)狀,昌耀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自費出版自己的詩集《命運之書——昌耀四十年詩作精品》。然而,想要自費出版談何容易啊,何況對于昌耀這樣一位清貧的詩人來說。于是,他想到了采用預訂書的方式,向全國各地讀者進行征訂。為此,他向全國各地的詩友郵寄信件,求得大家的幫助和支持。8月初,昌耀給韓作榮寄去了一封信,說明了自己自費出版詩集的困難,希望能得到好友的支持。同時,附錄一份由昌耀自己執(zhí)筆寫的題為《蹇作跛驢說命運》(原題:詩人們只有自己起來救自己)的詩集廣告宣傳單:
人總難免說些蠢話、干些蠢事,如果此說尤可成立,那么智與愚又是什么意思?因為即便是“北山愚公”那樣的智者也曾廣被世人嘲笑,被后世愚弄。那么成功者才是聰明的了,須知有位年少無知蹲窩孵蛋的發(fā)明家其逸事就在咱們小學生課本明白記著而被當作“大智若愚”的范例。如此,有關智與愚的表態(tài)還是宜于持謹慎態(tài)度“三緘其口”,然則這一主張本身莫不同樣有欠謹慎、明智?
真感糊凃:好容易有了一種認識的飛躍,上升為理論,并覺其精確堅硬之至,絕對無懈可擊,何以一旦形諸語言其所涵容恍又明顯留有疏漏不可自圓?人的思考是多么可憐可悲,總是命該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總是命該優(yōu)柔寡斷,無怪哈姆雷特王子要說“是死是活這是一個問題”。
好了,教訓已經(jīng)夠多、夠慘,但我好長歲月依舊難得狡猾,譬如為出版事就一再輕信、盲從、盲聽,貽誤時機,直到幾天前才警覺然,才重又記起鮑狄埃的詩句“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詩人們只有自己起來救自己!
好了(又是一個“好了”),一通窮聊,現(xiàn)在該是“圖窮而匕首見”了,——我誠望此舉不該被解釋成詩人已到窮途末路,不,我誠望我的感嘆、吁請以及我擬自救的詩集能夠帶給諸君某種意義的思考(或者美其名曰“審美感慨”)。那么,請再耐心讀完我如下一則“書訊”(如蒙本報編者見允):
鄙人昌耀,為拙著事預告讀者:出版難。書稿屢試不驗。現(xiàn)我決心將《命運之書——昌耀四十年詩作精品》自費出版“編號本”以示自珍自重自愛自足(序號以收到定金先后排列,書于版權頁并加蓋戳記)。本“編年體”自選集收長短詩作近三百首并作者就藝術與生活及生平撰寫的短論、信札約三十件,還兼收有詩評家評介文章多篇。大型開本,四百余頁,內(nèi)文小五號字連排。本書僅是為酬答知音而編輯的一本資料緊湊的紀念集。本書只印一千冊,現(xiàn)已辦理預約,每冊收款十元,愿上鉤者請速告知通信處并將書款匯青海省文聯(lián)昌耀(郵編810008)。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三日
收讀昌耀的來信,面對好友的難處,重情重義的韓作榮毫不猶疑地慷慨解囊,出手相助,預訂了大批詩集,解決了昌耀的一部分“燃眉之急”。
對于韓作榮支持昌耀出版詩集《命運之書》這件事,著名作家、原《人民文學》副主編肖復興至今還記憶猶新:“我來《人民文學》之前,看到雜志上刊發(fā)有青海詩人昌耀的組詩,來到《人民文學》后知道那一組詩是作榮的編輯,并知道他和昌耀關系很好。因我也很喜歡昌耀的詩,并在青海和昌耀有過接觸,還曾經(jīng)寫過昌耀的一篇很長的報告文學在上海的《文匯月刊》上發(fā)表過,便和作榮聊過昌耀。他告訴我昌耀現(xiàn)狀,說他很不容易,面帶憐惜之情。后來,為幫助昌耀把好不容易才自費出版的詩集賣出去,他拉來了很多昌耀的詩集,放在辦公室?guī)椭u。我看得出,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執(zhí)筆寫序
昌耀生前,共計出版5本書:1986年3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昌耀抒情詩集》、1988年6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昌耀抒情詩集》增訂本、1994年8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命運之書——昌耀四十年詩作精品》、1986年3月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個挑戰(zhàn)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和1998年1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昌耀的詩》。而其中,出版周期最長、進度最慢的無疑是《昌耀的詩》。俗話說,好事多磨。對于昌耀來說,也是好書多磨。
能在全國最有影響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新書,始終是昌耀的一個夢想。但是,想要夢想成真,卻頗費了一番周折。
《昌耀的詩》出版構想最早要追溯到1990年。那時候,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有出版昌耀詩集的計劃,由詩人莫文征擔任責任編輯。為此,1990年夏天,昌耀專門到訪人民文學出版社面見莫文征,與他商談詩集出版事宜。沒想到,這本詩集的出版計劃經(jīng)過多次變化,歷時整整八年。1998年12月,作為人民文學出版社詩集品牌《藍星詩庫》之一的《昌耀的詩》終于出版了。在出版之前,昌耀給好友韓作榮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為這本“命運坎坷”的詩集寫序。韓作榮在為昌耀高興之余,欣然命筆,精心撰寫了一篇題為《詩人中的詩人》的序言。在這篇序言里,韓作榮詳細回顧了與昌耀相識的經(jīng)過,精準地評價了昌耀詩歌的藝術特色和詩學價值,并提出了一個十分精辟的觀點,稱贊昌耀是“詩人中的詩人”:
他的作品,即使和世界上一流詩人的詩相比,也不遜色。今天,我仍然認為此言并非夸飾,他是當代為數(shù)不多的、用漢語寫作最好的詩人之一。
讀昌耀的詩,你會發(fā)現(xiàn)真實的人生之旅、被放逐的游子尋找家園的渴意以及靈魂的力量?,F(xiàn)實精神、理性的燭照、經(jīng)驗與超驗,有如空谷足音,充滿了魅惑。那獨有的聲音既是堅實,也是虛幻,既有著古典的儒雅,又頗具現(xiàn)代意味;這讓我想到其詩由想象控制的抒情因素、深入事物內(nèi)部的象征品格、恰到好處的意象、出人意料的并置,以及反諷、帶一點兒小小惡作劇式的幽默。
昌耀就是昌耀,他不是任何藝術觀念的追隨者,他以虔誠、苛刻的我行我素完成了自己以“僅有的”不容摹擬的姿態(tài)樹起了詩的豐碑。而這些,所體現(xiàn)的恰恰是一個大詩人的特征。
讀昌耀的近作,我欽服于他對詩的敏感與發(fā)現(xiàn),對一首詩總體的詩性把握。對于詩人而言,有“有句無篇”者,有“有篇無句”者,但如昌耀這樣,每一句都是詩,且通篇又能創(chuàng)造出沁人心脾的情境和氛圍的詩人,確是少之又少了。當俗常的日子將詩意埋葬,人的顱骨已生出厚繭,昌耀正用榔頭一樣古老的漢字,敲醒未曾泯滅的詩心。
在詩壇,昌耀是廣受推重的詩人,而推重昌耀的,又多為頗有創(chuàng)造力的詩人和青年詩人中的翹楚。我常常收到一些年輕的、素質(zhì)較好的作者寫來的信,他們常常提到昌耀是其極少敬重的詩人之一。在這個詩意貧乏、詩心已渺的年代,詩受讀者的青睞頗為難得,而詩受詩人的青睞則更為難得。由此,稱昌耀是“詩人中的詩人”恐并不為過。
收到韓作榮寄來的書序,昌耀急不可耐地拜讀著。讀著,讀著,昌耀的內(nèi)心回響著激動的感慨:知我心者,懂我詩者,韓作榮也!
由于觀點新穎、見解獨到、解讀到位、論述精辟,韓作榮這篇專門為《昌耀的詩》撰寫的序言從此成為了昌耀詩歌研究領域里最有分量、最有見地、最有影響的詩歌評論佳作之一。與昌耀的詩作相比,韓作榮的這篇序言同樣精彩,堪稱珠聯(lián)璧合、日月同輝。
鼎力薦評
昌耀的一生,盡管創(chuàng)作了大量風格獨特的詩歌佳作甚至是經(jīng)典詩篇,但是,他在生前榮獲的詩歌獎項卻極少極少。除了《人民文學》雜志社1997年授予他“昌達杯人民文學優(yōu)秀獎”之外,在全國獲得最高的詩歌榮譽就是由中國詩歌學會1999年為他頒發(fā)的“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而韓作榮正是這個大獎的評委之一。
中國詩歌學會“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由于是首次舉辦,參加評獎的均為國內(nèi)著名詩人,詩壇高手云集,競爭異常激烈。作為國內(nèi)德高望重的著名詩人、詩歌編輯家、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的韓作榮,應邀擔任了評委。在評選過程中,他力推昌耀的詩集《昌耀的詩》,得到了其他各位評委的一致贊同,最終使昌耀成為了兩名獲獎者中的第一名。
在力推昌耀榮獲眾望所歸的“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之后,應中國詩歌學會之邀,韓作榮親自動筆為昌耀撰寫了授獎詞,對昌耀的《昌耀的詩》給予了中肯、精準、令人心服口服的評價:
昌耀對于詩壇而言,是個獨特的存在。當諸多的詩人在詩潮中隨波逐流,他卻卓然獨立于高原之上,以雄奇、高邈、博大、精微,塑造了自己的詩歌品格。他的長詩《慈航》是他詩歌高原的骨架,以愛與良知展現(xiàn)了對生命與靈魂的拯救,體驗了“愛的繁衍與生殖/比死亡的戕殘更古老/更勇武百倍”。他的多數(shù)詩章,都在苦難的摧折與生命的強勁、盛大中,形成了藝術的深度表達與完善;他讓我們領略了什么是詩歌意義上的高原,在他的詩中,大地與大地所繁衍的一切,那些原生性的品屬已與語言、心靈融于一體。他,是大西北無數(shù)生命的靈魂,讓我們感知精神的能量、傾聽穿透時空的聲音,以及經(jīng)驗與超驗,有如“空谷足音”,充滿了魅惑。
當好友韓作榮將昌耀榮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的喜訊轉告昌耀的時候,此時此刻的昌耀是有喜有悲。喜的是自己的作品榮獲了中國詩壇的大獎,悲的是,自己因為身患肺腺癌已經(jīng)無法親自到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
2000年1月20日,中國詩歌學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頒獎大會。會上,評委會將“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榮譽獎”授予世紀詩翁臧克家和卞之琳先生。同時,昌耀和朱增泉榮獲此次大獎的1998至1999年度優(yōu)秀獎。
由于罹患重病,昌耀未能到會。而將軍詩人朱增泉在即席發(fā)言中,表示了對獲獎的諸多感受。他最后宣布將5千元獎金委托中國詩歌學會轉贈給重病詩友昌耀,并祝這位未謀面的朋友早日康復。
探望訣別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就是面對與親朋好友的生離死別。
獲悉昌耀被確診為肺腺癌、生命正在慢慢地進入倒計時這個不幸的消息后,作為好友,韓作榮頓感晴天霹靂、五雷轟頂。十分震驚、十分悲傷的他,想到昌耀從年輕時代的命運多舛,到了晚年卻又身患絕癥,他忍不住悲從中來。為了能見好友最后一面,為了給病重的好友帶去些許的安慰,時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兼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的韓作榮在中國詩歌學會的支持下,決定親自奔赴西寧探望昌耀,為他補辦一個頒獎儀式,將獲獎證書和獎金頒發(fā)給重病中的昌耀,給他送去最后的榮譽、最后的慰藉、最后的友情,陪伴他度過人生中最后一段時光。
明知道這是生離死別,明知道從此陰陽相隔,明知道必將淚眼相對,明知道相見心如刀割,2000年2月7日,大年初三,韓作榮依舊踏上了去西寧的旅程,為這位老朋友、好朋友送最后一程。
“春節(jié)期間,我曾專程去西寧看望病重的昌耀,并為他帶去中國詩歌學會首屆年度詩歌獎的獎杯和獎金,還帶去了另一位獲獎者、將軍詩人朱增泉轉贈他用來治病的5000元獎金,以及眾多詩友的問候。面對榮譽和友情,情動于衷的昌耀哽咽著,像受了委屈的孩子,在被理解和撫愛中斷斷續(xù)續(xù)地傾訴,鼻孔仍插著輸氧軟管,靠在一把椅子上,艱難而又誠摯地表達了自己的心境。
可那時的昌耀已病入膏肓,幾近油盡燈枯。看他紙一樣單薄的身子,腿上的皮膚用手一捏便能合攏,原來方闊的臉已被病魔削成了三角形,且面色蒼白,身體極度虛弱,我已感到恐怕無力回天了。或許是回光返照,也許是一種精神力量的撐持,據(jù)說原來喘息著說不出一句完整話的昌耀,竟神奇地坐了起來,和我們交談了十幾分鐘。
在他的病榻前,我用里爾克的詩句激勵他——挺住就是一切,并叮囑他這一萬元獎金一定用來治病,錢不夠,朋友們再設法籌集,不要為錢而擔憂??伤宄约旱牟∏?,用他的話說,“癌癥在我的體內(nèi)突飛猛進”,但他答應積極治療,不辜負諸多朋友的心意。在談話間,我不愿涉及死亡這個字眼,他卻并不忌諱。我說堅持治療,未必不會有奇跡發(fā)生,他卻說,死也沒有關系,我不說過“士為知己者死”嗎?說這話時他臉上帶著難得一見的微笑,但眼里已是淚花晶瑩。這是四年前昌耀寫給我的信中的一句話,在這個時候說出來,讓我著實難過。
當我們的手握在一起、眼睛都已潮濕的時候,他床邊的鬧鐘響了。他告訴我,鬧鐘18點10分已響過一次,那是你下車的時間,這次響,該是你到賓館的時間,可你卻直接到了醫(yī)院……
正月初八,當我在昌耀的病榻前與他相擁而別,兩個人的眼里都盈滿了淚水。我不愿讓他看到我的眼淚,扭過頭只用手輕輕拍了拍他的背部,轉身離去便再也沒有回頭。我知道這是永別,淚眼模糊,整個世界都失去清晰,下樓時淚水隨著階梯一層層墜落,胸中頓有一種空失,也感到自己從未有過的軟弱?!?/p>
念念難忘
2000年3月23日上午9點45分,“昌耀走了,他是墜樓走的。這個源于土地,又與大地山川融于一體的詩人,是他擁抱泥土,還是土地敞開胸懷擁抱著他?他是那樣義無反顧,只在幾分鐘無人照看的時間里,便登上三樓的陽臺,奮身而下,窗前的樹枝都沒有扯住他”。
盡管,對于昌耀的去世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是,聽聞從西寧傳來的昌耀因難忍病痛折磨跳樓的噩耗,面對昌耀以這種決絕的方式離開人間,韓作榮還是難以接受好友的永別。那些日子,韓作榮沉浸在難以形容的悲痛中,白天眼前經(jīng)常浮現(xiàn)昌耀的面容,晚上常常夢見昌耀的身影。
更多的日子,韓作榮仰天長嘆,悲痛呼號著昌耀的名字:昌耀兄!昌耀兄!昌耀兄??!
在韓作榮的眼里和心里,“這是一個冰冷的日子,心臟疼痛的日子,一個活生生的人就此消失,讓人再也見不到他”。
2000年4月2日,在昌耀去世十天之后,韓作榮在北京家中眼含熱淚,飽蘸思念,揮筆寫下了一篇悼念昌耀的文章《受難的囚徒與垂首的玫瑰——懷念詩人昌耀》。
這篇散文,長達八千余字,詳細記錄了韓作榮奔赴青海探望昌耀的情景,生動地描述了昌耀歷經(jīng)人生坎坷、成就經(jīng)典詩篇的過程,高度評價了昌耀詩歌的輝煌成就、重要價值和卓越貢獻,講述了昌耀女友在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時光里的精心陪伴和細心照料。
這是一篇韓作榮用盡了力氣、用盡了情感的嘔心瀝血之作,更是一篇字里行間盈滿了悲傷、思念的散文。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寫得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昌耀走了,他實踐了死亡的自我保護,他的遺容神態(tài)安詳,卻無法體驗“長眠就是幸福”了。在親友的淚水里,在無數(shù)痛悼哀傷的嘆息里,一個詩人的肉體即將消失,化作前生命狀態(tài)的物質(zhì),真正和高原結成一體。他的詩魂,卻如同火焰中“一個燒焦的影子,從自己的衣飾脫身翱翔空際”,給空渺和蒼茫滲入金屬般瘦硬、堅實,湖水一樣澄明、幽深的詩意。
夜晚,他的女友從昏迷中醒來,手持一束花朵又來看他了。而這時的昌耀已成為停尸房里的一個編號??撮T的老人不知道哪一具尸體是他,說,把花放在凳子上吧。
女友用難忍的悲聲呼喚著——王昌耀,我來看你了!你走好啊……
我想,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呼號。
這篇悼念昌耀的文章寫完之后,刊登在2000年第6期《詩刊》上。許多昌耀的朋友和讀者讀完這篇情感真摯的散文都被深深地打動了,流下了眼淚。
昌耀逝世后,全國幾十家報刊刊登了大量悼念昌耀的文章,而韓作榮撰寫的這篇,被大家公認為是所有悼念昌耀文章中最有影響、最有感情、最有深度、最打動人心的最佳文章。
而在刊登悼念昌耀作品的報刊中,《人民文學》專門設立了“懷念詩人昌耀”專欄,刊登了由韓作榮執(zhí)筆撰寫的編者悼詞:一個卓越的詩人逝去了,他的肉體已經(jīng)與青海的大地、山川融為一體,但他的詩魂,仍留在無數(shù)生命之中。昌耀先生的許多作品,尤其是其后期的力作,最初都發(fā)表在本刊。在他生命垂危之際,又將一首僅有的未發(fā)表的詩作和絕筆詩及兩則短文,寄給《人民文學》?,F(xiàn)將其遺作及悼念詩文一并發(fā)表,表達我們對詩人的痛悼和敬意。同時,刊登了昌耀臨終前寄給韓作榮的未發(fā)表詩作《菊》和絕筆之作《一十一朵玫瑰》及《昌耀詩文總集后記》、《致朱乃正》等其他兩篇文章。另外,在這期刊物上,發(fā)表了著名詩歌評論家張同吾的悼詩《永遠的囚徒和最后的戀歌》和女詩人盧文麗的悼文《花在叫》,以此紀念昌耀。
2006年8月14日,昌耀的忘年之交——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燎原完成了《昌耀評傳》的書稿。在選擇為這部書稿寫序的人選時,燎原最先想到的最合適的人選便是韓作榮。因為,他深知韓作榮是昌耀生前最好的朋友,更是最懂昌耀詩歌的知音。在中國詩壇,沒有誰比韓作榮更適合寫這篇序言了。于是,燎原給韓作榮寄去了書稿,并請他寫序。“2007年3月,在昌耀逝世7周年之際,我收到了燎原歷時3年而寫就的《昌耀評傳》。捧著這一摞厚厚的書稿,我的心瞬間沉重起來。睹物思人,引起我對故去的友人的傷感和懷念,同時也深感這部心血之作沉甸甸的分量?!?/p>
那時候的韓作榮擔任著《人民文學》主編,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他還是欣然滿足了燎原的心愿,撰寫了題為《在謙卑而清澈的光亮中現(xiàn)身》的序言,以另外一種方式表達了對老友昌耀的緬懷和紀念。
2008年6月,《昌耀評傳》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在韓作榮撰寫的書序結尾,有這樣一段話尤其令人感動:燎原在書的后記中說,這是我對昌耀的還愿。他曾經(jīng)用謙卑而清澈的光束照耀了我,現(xiàn)在,我要將這一束光返還回去,使他從幽暗中豁亮現(xiàn)身。而我同樣作為昌耀的知心的朋友,能為這部即將出版的書寫序言,是我榮幸,能為昌耀的“現(xiàn)身”再做一點事兒,也是我的渴望和心愿。
人走茶熱
俗話說,人走”茶”涼。而對于韓作榮來說,自從好友昌耀走了之后,這杯”茶”不但沒有涼,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發(fā)越熱了。正如對昌耀的思念和懷念,變得日久彌深。
昌耀去世后,他的骨灰被送回到老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鄉(xiāng)下。
由于懷念日久,韓作榮始終想到昌耀的墓地去探望他,陪他說說話,和他聊聊天,以解這種深埋于心多年的對昌耀老兄的懷念。
2008年9月18日,應邀參加第四屆常德詩人節(jié)的韓作榮,在常德市文聯(lián)副主席楊亞杰和《常德日報》記者胡南的陪同下,抽出時間專程去了位于桃源縣三陽鎮(zhèn)王家坪的昌耀墓地祭拜他。臨行前,韓作榮為老友選購了一個花籃,上面寫著“詩人昌耀長在”。在昌耀墓地,韓作榮默然肅立,凝視老友沉睡的地方,喃喃自語:昌耀兄,我來看你來了!昌耀兄,我來看你來了!
2012年6月,韓作榮再次來到常德參加第六屆常德詩人節(jié)。這次由于時間太匆忙,日程太緊張,韓作榮無法前往昌耀的老家去探望昌耀老兄。這種遺憾,最終凝結成了一首寫給昌耀的詩歌《在桃花源懷念昌耀》,刊登在《詩刊》2012年第17期,再次抒發(fā)了對昌耀的思念之情,令人讀后怦然動容:
多年前你就想回到常德
可這里卻沒有立足之地
桃花源里已經(jīng)沒有桃花了
它只是文字里一場虛幻的夢
只有這里的荒山野嶺愿意收留你
像收留零落成泥的桃花
當你從樓窗墜落
在高原選擇了另一條回家的路
終魂歸故土
盡管回來的只是一缽骨灰
四年前兩個朋友陪我來看你
蛇行于起起伏伏的小徑
穿過竹林,傳來幾聲鳥的鳴叫
你的妹妹說——
哥哥,你的朋友來看你啦
那只鳥在替你說話呢
我的心戰(zhàn)栗了
想起你于極度衰弱之中
尖削的面頰上難得的笑容
在病榻前相擁而別
輕敲你的背部之后,我轉身離去
再不回頭,不想讓我們相互看見
那再也抑制不住的淚水……
或許,葉子落了方能歸根
如今,低矮的山丘環(huán)護之中
一處凸起的高地多么安靜
你依偎在母親身旁
連山巒都在波動中凝止
只有野草含青吐翠,如你生長的詩章
可我知道,你不寂寞
在這荒僻之地
總有相識或并不相識的詩人來看你
為你的墳墓培土,寄托哀思
是的,只有詩人知道你詩歌的價值
盡管你一生顛沛流離,一貧如洗
可我這次不能去看你了
來去匆匆
沒有機會再去你的墓前
只能寫下一點紀念的文字
昌耀兄,請你原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