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中都皇城奉天門及廣場空間組合考探

      2019-03-15 10:07:48夏玉潤
      滁州學院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北京故宮宮城皇城

      夏玉潤

      一、奉天門的歷史沿革

      奉天門,是外朝正南門,其名稱是根據(jù)奉天殿來命名的,是明中都皇城(宮城)①內(nèi)形制最大的門。

      明中都奉天門制度,來自“天子五門”?!抖Y記》曰:“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盵1]而奉天門相當于其中的路門。

      周天子制定的“五門制度”,自戰(zhàn)國以后的都城宮室制度中,循此制者無幾。從史料來看,最早可追溯至曹魏鄴城中的聽政殿、聽政門:

      劉澄之《宋初山川古今記》曰:魏武聽政殿前,有聽政門。[2]聽政門,南直升賢門,北直聽政殿。[3]

      聽政殿是曹魏鄴城的中朝主殿,是魏王行政辦事之所,是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宮殿。聽政門是其殿門。

      此后,隋朝京都大興城中的大興殿前,亦設置了大興門。唐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營建的,基本布局沒有較大的變化,只是將大興殿改稱太極殿,大興門改稱太極門(見圖1):

      宮城……其北曰太極門,其內(nèi)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焉,蓋古之中朝也。隋曰大興門、大興殿。[4]

      唐長安城在太極殿前建太極門的制度得以沿襲:如長安城大明宮內(nèi)的宣政殿前建宣政門[5],唐洛陽宮城內(nèi)的乾元殿前建乾元門[6]393。若向前推,則隋東都宮城內(nèi)的乾陽殿前亦建乾陽殿[6]392。

      圖1 唐長安太極宮平面復原示意圖②

      北宋東京宮城正殿稱大慶殿,在其前面亦建大慶門:

      北曰大慶門,而日精門左,升平門居其東;月華門右,升平門居其西;正殿曰大慶殿。[7]

      大慶門。外其門有三:中曰大慶,東曰日精,西曰月華。[8]

      從記載可知,大慶門居中,左右均有掖門,左掖門稱日精門,右掖門稱月華門。

      南宋亦有大慶門,其形制與北京東京相同:

      乾道六年庚寅正月一日壬子……由應天東門步入東廊幕次,中大安殿門,九間,兩旁……為日華、月華門,各三間。[9]

      在金中都宮殿中,大安殿為正殿,在其前面亦建大安門:

      大定七年,恭上皇帝尊號……百官習儀于大安殿庭……又設群官次于大安門外。[10]

      元大都亦沿襲前制,在大明殿之前設置大明門:

      大明門在崇天門內(nèi),大明殿之正門也……日精門在大明門左,月華門在大明門右。[11]251

      元大都大明門沿襲宋東京大慶門制度,亦有兩掖門:左為日精門,右為月華門。

      綜上所述,宮城正殿前建門,其名稱與正殿門相同,源自周天子“五門制度”。戰(zhàn)國以后,已基本廢棄。曹魏鄴城聽政門的設置,開啟宮殿設門、門與殿名稱相同的制度。隋唐以來,這一制度得以沿襲,如唐長安城太極宮內(nèi)的太極殿前設太極門、兩儀殿前設兩儀門、甘露殿前設甘露門、嘉德殿前設嘉德門等,唐洛陽宮內(nèi)的乾元殿前設乾元門,北宋東京內(nèi)大慶殿前設大慶門,金中都內(nèi)大安殿前設大安門,元大都內(nèi)大明殿前設大明門等等。

      此外,最遲自唐太極門開始,除正門外,兩側對稱地設置掖門各一座:左曰日精門,右曰月華門[12]。唐洛陽宮城內(nèi)的乾元門,左右亦對稱地設置左延福門、右延福門[13]。宋元沿襲唐制,北宋東京宮城內(nèi)的大慶門和南宋臨安宮城內(nèi)的大慶門,均左右對稱地設置日精門、月華門;金中都宮城內(nèi)大安門兩側掖門,卻稱之日華門、月華門[14];而元大都宮城內(nèi)的大明門兩側掖門,又恢復日精門、月華門之稱謂[11]251。

      明中都皇城奉天殿前設奉天門,是魏晉以來、尤其是唐宋以來沿襲下來的制度。

      二、明南京奉天門演變過程

      明中都奉天門之稱謂,來自吳元年(1367年)新建的明南京皇城(初稱“吳王新宮”)。

      明南京皇城(宮城)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于鐘山之陽”[15]。一年后,即吳元年九月“癸卯,新內(nèi)成。正殿曰奉天殿,前為奉天門?!盵16]此時的奉天門是一獨門,兩側并無掖門。直至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辛酉,朱元璋詔令改建南京宮殿,十年十月改建的“大內(nèi)宮殿成……午門內(nèi)曰奉天門,門之左右為東、西角門”[17]——奉天門兩側掖門才營建。由此引發(fā)了兩個問題:

      其一,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在下令“作新宮”時,僅建了奉天門,而奉天門兩側掖門為何未建?直至洪武八年九月才詔令改建南京宮殿時,才增補了“東、西角門”?筆者認為,這可能與朱元璋當時還是吳王、大明王朝尚未建立、尚未稱帝有關。吳元年建成的吳王新宮,還僅是“王城”而非“京都”。與之相同的是,曹魏鄴城也是一座王城,其聽政殿是王城內(nèi)的正殿,殿前的聽政門,僅是一獨門,兩側并無掖門。[18]王城與京都,在規(guī)制上可能有一定的區(qū)別,其中正殿前門的兩側是否設置掖門,應該是兩者不同之處之一。

      其二,自唐長安城以來,正殿前門兩側掖門均稱“日精門、月華門”,而南京奉天門兩側掖門為何改稱“東、西角門”?其實這與鳳陽明中都有關。

      洪武二年九月癸卯,朱元璋“詔以臨濠(鳳陽)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19]自此,朱元璋將大明王朝的京師,定于臨濠(鳳陽),并開始大興土木。營建明中都的工程持續(xù)至洪武八年,朱元璋于當年四月丁巳“詔罷中都役作”。[20]

      就在明中都營建期間,朱元璋賜家鄉(xiāng)之名曰“鳳陽”,《鳳陽新書》有載:

      有山焉,曰鳳凰山。其中峰者曰“萬歲山”,皇城宮垣枕焉;其東曰“日精”(舊名盛家山),其西曰“月華”(舊名馬鞍山)。三山相聯(lián),勢如鳳翔,太祖高皇帝之所都也。山之陽謂之鳳陽。[21]

      上述記載除去闡明鳳陽之名的來歷外,還提及鳳凰山由三山組成:中峰曰萬歲山,東曰日精,西曰月華。把唐代以來正殿前門兩側掖門——日精、月華之名,改用于山名。這樣一來,奉天門兩側的旁門,只能改稱他名:東角門、西角門。

      罷建中都后,朱元璋于洪武八年九月辛酉詔令改建南京宮殿,十年十月改建后的奉天門,沿襲了明中都的制度,增筑了東角門、西角門。改建工程竣工后,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稱南京為“京師”[22]。

      如果說吳元年營建的南京“新宮”只是一座王城的話,那么到了洪武十年改建,才正式成為大明王朝的“京師”。這也是南京奉天門東、西角門名稱的由來。

      三、明中都奉天門的尺度

      明中都奉天門于洪武六年至八年營建,宣德年間曾得以修繕:

      甲辰,修鳳陽皇城內(nèi)奉天等門及外廊。[23]

      奉天門毀于明末,今僅存遺址。王劍英先生于1981年5月撰寫的《明中都遺址考察報告》一文,對奉天門遺址有著詳細的調查記錄:

      南門隊陸尚武說,奉天門臺基遺址原是廢丘,比現(xiàn)在要高得多,是南門隊把它開了,扒去了5尺土,填了溝。奉天門墻基是1971年扒去的,寬1.2~1.5米,很堅實,洋鎬都刨不動。經(jīng)他認指,作了丈量,奉天門遺址東西寬72米,南北長23.3米。奉天門遺址西24米處,有南北長18米的墻基,當是奉天門左右的東、西角門……1969年,我看到的奉天門遺址原是一個很高的殿臺遺址,是一片荒丘,當?shù)厝朔Q他為“大宴臺”……[24]

      奉天門經(jīng)歷過兩次考古。第一次是1984年4月29日到5月29日,安徽省滁縣地區(qū)文物保護科研所所長劉樂山帶隊,采用“直流電法勘探”和“坑探”相結合的方法,對奉天門進行了考古,其結論是:奉天門面闊(東西)60米(±),進深25~28米,臺基墻寬1米。[25]

      第二次是自2013年6月到2014年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采用“洛陽鏟”作為主要勘探工具、以及普探與重點勘探相結合的考古方法,對奉天門進行了考古,其結論是:建筑基址……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55.0米,南北寬29.0米。[26]

      以上三種數(shù)據(jù)并不一致,但相差不大,我們且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與元大都大明門、北京太和門作一對比。

      元大都大明門的尺度:“大明門……大明殿之正門也。七間三門,東西一百二十尺,深四十四尺(六十尺)③,重檐。日精門在大明門左,月華門在大明門右,皆三間一門?!盵11]251

      北京太和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改稱皇極門,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它曾先后三次被焚、三次重建;最后一次焚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現(xiàn)存的太和門是光緒十五年重修的。其形制為:“一座,九間……房身橫廣七間,連左右廊通廣150.2營造尺,縱深分兩間,連前后廊通深64.2尺……貞度門、昭德門二座,每座三間,顯廊各二間……房身橫廣三間,連左右廊通廣62.9尺,縱深一間,連前廊通深41.4尺。”[27]

      元明清三代營造尺的尺度基本相同,現(xiàn)均按每1營造尺為0.32米計算,對以上三都城的尺度,作表1對比④。

      從表1中看出,明中都奉天門(包括東西角門)的尺度,大于元大都大明門和清北京太和門。

      明南京城奉天門的尺度,雖因沒有考古資料,但也可作如下推測:在明初三都的宮城中,南京規(guī)模最小,北京居中,鳳陽最大⑤。吳元年建成的南京奉天門,是按照“王城”的規(guī)制來營建的,兩側無旁門;直至洪武十年,才在奉天門兩側增建東西角門,因此其形制應該最小。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guī)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28],據(jù)此,永樂十八年營建的奉天門,其規(guī)制與南京相同,而比南京要“高敞壯麗”。

      表1 單位:米

      四、獨特的明中都奉天門廣場空間組合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北京故宮太和門廣場(見圖2)。

      圖2 北京故宮太和門廣場衛(wèi)星圖

      上圖是北京故宮太和門廣場(或稱庭院)衛(wèi)星圖。其范圍:北起太和門南墻,南至午門北墻;東起協(xié)和門,西至熙和門。中間是一道“弓”形金水河,河面豎跨著五座內(nèi)金水橋。

      太和門廣場是北京故宮中軸線上的第一個廣場,是進入午門后,前往太和殿途中的一個過渡性的廣場。在太和門廣場內(nèi),最顯目的是“弓”形金水河,以及河面豎跨著五座內(nèi)金水橋,是一個展示“水”文化的廣場。

      北京故宮太和門廣場,建于永樂十八年。其形制在明清兩代未曾改變,只是太和門及東西兩側廊廡門的名稱作了更改⑥。

      明南京故宮奉天門廣場的形制,與永樂間北京奉天門廣場相同。只是吳元年建成的南京奉天門,東西兩側并無廊廡門,到了洪武十年十月改建南京宮城時,才增建了左順門、右順門⑦。

      由于明中都尚未完全竣工,又經(jīng)過600多年的歷史滄桑,皇城內(nèi)建筑全部被毀。筆者只能對明中都奉天門廣場的形制做出判斷(見圖3),它與明南京奉天門及清北京的太和門的形制有著很大不同,主要表現(xiàn)如下幾點:

      圖3 明中都皇城奉天門廣場示意圖

      1.有一條東華門至西華門大街。明中都皇城內(nèi)有一條筆直的東西大街,東起東華門,于奉天門前穿過,西至西華門止。這條大街跨越東華門內(nèi)大橋、奉天門東橋、奉天門西橋、西華門內(nèi)大橋(2座),全長810米。北京故宮內(nèi)卻沒有這條大街,如果從東華門前往西華門,所經(jīng)過的途徑是:首先經(jīng)過東華門內(nèi)大橋,然后道路漸向西南,穿過協(xié)和門后直西而行,沿著內(nèi)金水橋南側,再穿過熙和門,漸向西北,到達西華門。途中僅跨越東華門內(nèi)大橋1座。

      2.設置了4口水井。明中都皇城奉天門廣場,還設置了4口水井。其中位于金水河北側有兩口:其中東側井稱“奉天門廣場東井”(井口為4眼,見圖4),西側井稱“奉天門廣場西井”(井口為2眼,見圖5)。兩井相互對稱于中軸線,距中軸線均約為77米。

      金水河南側亦有兩口:其中東側井稱“內(nèi)金水橋東井”一口(今已被填埋)⑧,西側井稱“內(nèi)金水橋西井”⑨,估計早已被填實或未開鑿,它與東側井相互對稱于中軸線的兩旁,距中軸線均約為89米。

      圖4 奉天門廣場東井,井口為4眼

      圖5 奉天門廣場西井,井口為2眼

      3.除內(nèi)金水橋外,另外設置了4座橋。與南京故宮、北京故宮相同的是,在中都皇城午門內(nèi),亦設置了內(nèi)金水橋。共5座,分別正對著午門的5個城門洞。

      此外,另有4座金水橋自東而西分別是:奉天門東橋、奉天門廣場東井大橋、奉天門廣場西井大橋、奉天門西橋。其中,奉天門廣場東井大橋與奉天門廣場西井大橋距中軸線的距離分別是79米,對稱于中軸線的兩側;奉天門東橋與奉天門西橋距中軸線的距離分別是139米、159米,兩橋呈原則對稱狀。

      這4座金水橋為南京故宮、北京故宮所無。

      4.左、右順門的有無及位置。在2014年刊印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鳳陽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勘探報告》中,沒有發(fā)現(xiàn)左順門、右順門及兩門兩側的廊廡。筆者認為,有以下兩種可能:

      其一,在明中都皇城(宮城)規(guī)劃設計中,沒有左順門、右順門及兩門兩側的廊廡。而是突出金水河、內(nèi)金水橋及其他4座橋以及4口水井——圍繞著“水”景觀構成明中都奉天門廣場的特殊形制。

      其二,由于明中都工程并未完工,也不能排除左順門、右順門及兩門兩側的廊廡尚未營建的可能。因為明南京故宮內(nèi)的左順門、右順門,是洪武十年十月增建的,估計是參照明中都的形制而營建的。

      如果左順門、右順門及兩門兩側的廊廡是尚未營建工程的話,那么可以斷定,左順門、右順門的位置,估計不會像北京故宮那樣,設置在內(nèi)金水河的南側,而應該設置在內(nèi)金水河北側、東華門至西華門的大街上。東華門至西華門大街從左順門、右順門內(nèi)穿過。

      明中都奉天門廣場,南北深度為173米(北京故宮130米),東西寬度為213米(北京故宮200米),約36850米(北京故宮約為26000平方米),是“明初三都”中形制最大的廣場。

      五、結 語

      中都皇城(宮城)奉天門是沿襲唐宋以來宮城規(guī)制的建筑,是皇城內(nèi)最大的殿門。其形制(包括兩側的東角門、西角門),不僅大于元大都的大明門,而且在“明初三都”中規(guī)模居首位。宮城金水河制度,擬始于北宋東京,南京故宮內(nèi)亦有金水河、金水橋,但制度尚不完善,其中最大的內(nèi)金水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才改建成功⑩,可見南京故宮金水橋規(guī)制,也是參考明中都的。

      明初,朱元璋全面恢復漢制,把宋代風行的風水術引入都城陵寢營建之中。風水學認為,“汭鄓”是河流彎曲成弓形的內(nèi)側之處,其基地被水流左、右、前三面環(huán)繞。這種形勢稱之為“金城環(huán)抱”,按五行,金象圓,金生水;水亦為險阻,環(huán)抱之水故有“金城”“水城”之稱,風水學中又稱其為“冠帶水”“眠弓水”,是風水水形中的大吉形勢。所以明中都午門內(nèi)的金水河,即成“冠帶水”“眠弓水”之狀,即俗稱“弓”形。

      在“冠帶水”“眠弓水”之上布置五橋四井,亦有文化內(nèi)涵。《說文解字》曰:橋,梁者,宮室所以關舉南北者也?!兑住ぞ吩唬焊囊夭桓木>圆蛔?yōu)榈乱?。明中都設計者正是利用水、橋、井的文化內(nèi)涵,在風水術的規(guī)范下,在奉天門廣場上的“冠帶水”“眠弓水”之上,布局出一個大吉大利、象征至高無上皇權的禮儀圖典。這一布局,在中國歷代宮城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空前絕后的。北京故宮太和門廣場雖采用與明中都相同的形制,但僅有內(nèi)金水橋,遠沒有達到明中都皇城(宮城)的如此高度。

      [注 釋]

      ① 中都皇城,是明初的稱謂,明萬歷間改稱宮城。本文仍從明初之稱謂。

      ② 此圖節(jié)選于《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的《唐長安太極宮平面復原示意圖》。

      ③ 傅熹年在《元大都大內(nèi)宮殿的復原研究》一文認為,“四十四尺”應為“六十尺”(《考古學報》1993年1期)。本文從傅熹年之說。

      ④ 元大都大明門及日精門、月華門尺度數(shù)據(jù),來自傅熹年《元大都大內(nèi)宮殿的復原研究》,《考古學報》1993年1期。

      ⑤ 明中都皇城(宮城)南北長約966.8米(北京故宮約960米、南京故宮約824米),東西寬約884.8米(北京故宮約753米、南京故宮約804米),周長約3703.2米,面積約882000平方米,分別大于北京故宮約160000 平方米、大于南京故宮約220000平方米。是“明初三都”中形制最大的皇城(宮城)。

      ⑥ 太和門名稱的變更,前文有述。其左右旁門,明永樂時稱東角門、西角門,嘉靖中改稱宏政門、宣治門,清初改稱昭德門、貞度門,至今;其東西兩側廊廡門,明永樂時稱左順門、右順門,嘉靖中改稱會極門、歸順門,清初改稱協(xié)和門、熙和門,至今。

      ⑦ 關于增建的建筑,《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五(洪武十年十月條)有載:“奉天門外兩廡之間有門,左曰左順門右曰右順門?!?/p>

      ⑧ 1981年3月,王劍英先生考察明中都皇城時,此井尚存,并繪入《明中都皇城遺址踏測圖》中,見王劍英:《明中都研究》,第243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

      ⑨ 2014年刊印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鳳陽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勘探報告》中,未言有此井。

      ⑩ 《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二,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條:“戊子,改建大內(nèi)金水橋成?!?/p>

      猜你喜歡
      北京故宮宮城皇城
      北京故宮游
      北京故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10
      《宮城·紅色印象》
      人物畫報(2020年8期)2020-01-03 06:53:37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遺址新探
      東方教育(2018年22期)2018-08-23 11:11:22
      《長江奉節(jié)夔門》《北京故宮角樓》
      文化交流(2018年1期)2018-01-09 21:50:22
      山西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宮城
      中國收藏(2017年7期)2017-07-27 11:04:35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
      中國三峽(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06
      金朝修建燕京汴京宮城指揮家遼陽渤海張浩
      北京故宮
      新傳奇(2016年5期)2016-02-05 02:24:28
      遼上京宮城遺址
      大眾考古(2015年3期)2015-06-26 08:20:22
      丰镇市| 桦川县| 巴彦淖尔市| 新田县| 合阳县| 德江县| 合肥市| 武邑县| 冕宁县| 白朗县| 济宁市| 深泽县| 温州市| 文化| 延边| 岳普湖县| 册亨县| 金堂县| 瓮安县| 榆社县| 旬邑县| 铜川市| 富源县| 榆林市| 通渭县| 丹寨县| 石河子市| 明光市| 丰镇市| 海宁市| 丹巴县| 吉林市| 农安县| 张掖市| 枞阳县| 镇雄县| 鄂托克前旗| 石泉县| 柞水县| 鹤岗市|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