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好看不過社火,好吃不過油果?!庇凸?,其實(shí)就是眾所周知的油條,我們山西平定人將其稱為油果?,F(xiàn)在看,油果十分普通。然而,在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鄉(xiāng)鄰只有在趕集或婚禮喜宴上才能吃到油果。
我最近去后石窯村參加婚宴,又吃到了油果。遺憾的是,好多院子都人去屋空,偌大的村子顯得有些冷清。我剛有悵然若失之感,便聽到了喜慶的孩童喧鬧。原來,路上不少小孩子都拿著金黃酥香的油果在吃。不用問路,循著香味我就找到了辦喜事的人家。在一個大門上貼有雙喜字的院里,油果攤早已擺開陣勢——有人炸,有人看,有人吃,有人樂。
婚宴油果的供應(yīng)量比較大,所以炸油果變成了一項大工程,需要多人配合:切面坯的有兩人,炸油果的有兩人,端油果上桌的又有若干人。大家工作有條不紊,配合得非常默契。大師傅見有客人進(jìn)門,熱情地拿起油果遞給我說: ? “嘗嘗。”我伸手接住金黃、個大、酥脆的油果,咬一大口使勁兒嚼起來。那感覺,過癮極了。
聽我夸贊油果好吃,師傅們明顯更賣力了。切坯師傅將一團(tuán)油津津的面團(tuán),放在案板上反復(fù)揉搓。不多時,圓滾滾的面團(tuán)仿佛變戲法一般,像潔白的哈達(dá)鋪在了案板上。這時,只見師傅手起刀落,砰砰砰砰地一刀接一刀剁在面坯上,然后再在切好的每塊面中間補(bǔ)兩刀,但不切斷,隨后雙手拿起切好的油果面坯,兩手用力拉成一條弧線,并迅速下入油鍋。面坯在油鍋里只翻1次,撈油果的幫手便用長長的筷子翻轉(zhuǎn)油果。剛才還瘦癟的油果迅速膨脹起來。
今天的婚宴上,油果不限量供應(yīng),人們吃得很暢快。一位大姐說起了20年前她哥哥為娶媳婦打家具的故事。哥哥請鄰居二大爺幫忙打家具,待客美食就是油果——把碗洗凈,把油果掰成塊,上面撒一勺紅糖,倒上開水。油果紅糖水的香味伴著甜味,彌漫在屋里的各個角落。二大爺一邊吃油果,一邊感慨地說: ?“你說這油果加紅糖,吃起來咋那么香呢?神仙吃的東西也不過如此吧?”
那時候,村里人只有家里來了比較尊貴的客人,才會買上幾斤油果。再有,就是看望剛生孩子的產(chǎn)婦,買些油果作為補(bǔ)身體的營養(yǎng)品。油果也不是隨處可見的,只有村里的供銷社才有出售。想買油果要早點(diǎn)去排隊,去晚了就沒有了。買油果的任務(wù)一般會交給家里的半大孩子。接受任務(wù)的小家伙往往非常開心,因為能得到吃1個油果的獎勵。吃完油果,不僅嘴上油汪汪的,連手上都是油光光的。孩子們舍不得擦手,就直接把油抹在頭上。在學(xué)校里,如果哪個同學(xué)嘴上有油、頭上有油,身上飄油味,準(zhǔn)是剛吃了油果。不僅同學(xué),連老師都嫉妒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