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

      2019-03-16 13:56:08周葉中林駿
      江漢論壇 2019年1期

      周葉中 林駿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黨法關系、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等各方面提出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論述,既是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和建設法治中國的行動指南,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重大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與我國的經(jīng)濟基礎、社會制度、哲學根基、根本價值等方面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對維護我國法治意識形態(tài)安全、指導中國法治實踐以及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等具有重要影響和深遠意義。

      關鍵詞:法治話語;法治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法治理論

      中圖分類號:D920.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19)01-0130-07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等的講話,多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通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以破除“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輿論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由一系列重要分支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沒有正確的法治理論引領,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法治實踐”,“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有自己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和優(yōu)勢。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雹?這一重要論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們必須站在中國法治實踐以及世界法治文明發(fā)展的戰(zhàn)略制高點上,梳理和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之處,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實踐基礎,以及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功能和實踐意義。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重大創(chuàng)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法治建設以及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首次在黨的中央全會層面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問題并作出重要決定。黨的第十九大在總結五年來全面依法治國的成就時指出:“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② 法治實踐構成法治話語的內在基礎,法治話語是法治實踐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就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提出和闡述的重要觀點、重要概念以及重要論述,既是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和建設法治中國的行動指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重大創(chuàng)新。

      1.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經(jīng)驗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實踐凝練和科學總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和根本遵循。其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應當堅持的第一根本原則,而且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基石話語。③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針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失誤進行了深刻反思和總結,明確提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他關于改善黨的領導方式,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以及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思考,構成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理論的雛形和思想基礎。江澤民同志在吸收鄧小平同志這一思想的基礎上,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隨后,又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對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進行了概括,強調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臨世情、黨情、國情的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以新的內涵和意義:其一,強調黨的領導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原則和基本經(jīng)驗。他指出,“我們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④,“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jīng)驗”。⑤ 其二,明確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基本舉措。即要“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于運用民主集中制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tǒng)一”。⑥ 其三,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⑦ 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的最新論述是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既具繼承性更具創(chuàng)新性的智慧結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提供了基石性支撐。

      2. 黨法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命題

      怎樣正確認識和處理黨與法的關系、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的關系,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中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必須妥善解決的核心問題。針對一些人在此問題上的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對黨法關系進行了深刻闡述,從而消除了思想分歧,統(tǒng)一了認識,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和法治理論的發(fā)展。其一,明確提出“黨大還是法大是個偽命題”的觀點。針對實踐中存在的一些人試圖以“法治”為突破口,對黨的領導和執(zhí)政地位提出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黨大還是法大”是個偽命題,“權大還是法大”才是個真問題。在黨法關系上,我們既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堅持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拔覀冋f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是把黨作為一個執(zhí)政整體而言的,是指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領導地位而言,具體到每個黨政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就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⑧ 其二,強調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包h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⑨ 一方面,“我們必須牢記,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們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最大的區(qū)別。離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建不起來”⑩;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有著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zhí)政,要保證國家統(tǒng)一、法制統(tǒng)一、政令統(tǒng)一、市場統(tǒng)一,要實現(xiàn)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3. 以良法保善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目標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2011年,吳邦國同志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這是我國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事件。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并不意味著其已完美無缺,實際上,它仍然需要隨著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十九大、十九屆二中全會上都曾有針對性地提出過諸多新論斷、新要求以及新觀點,成為指引新時代我國立法工作的重要指南。其一,將“依法立法”上升到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并重的立法原則?!耙婪⒎ā币罅⒎ɑ顒颖仨氉袷亍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等有關立法的原則、程序、方式、時限等各種規(guī)定。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依法立法”原則,不僅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有法律框架和法律秩序的恪守與尊重,彰顯了法律權威,而且切實有利于維護法制統(tǒng)一、規(guī)范立法行為。其二,強調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以切實提高立法質量。針對有些立法質量不高,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茖W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體現(xiàn)客觀規(guī)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眥11}從形成法律體系到注重提高立法質量,體現(xiàn)了全面依法治國新形勢下立法理念、立法政策的重大創(chuàng)新,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和改進立法工作。其三,強調全面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眥12} 為此,強調通過設立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完善憲法監(jiān)督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等提高憲法實施水平。其四,明確闡述了改革與法治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召開,使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呈現(xiàn)出法治與改革“雙輪驅動”的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立法與改革決策相銜接,將改革成果法制化,以法治預防和化解改革風險等論述,為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合法有序健康地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

      4. 建設法治政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無論對法治作何理解或詮釋,其核心都在于對公權力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以確保公權力在法治軌道上平穩(wěn)運行,從而切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堅持依法行政,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建設法治政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正因為如此,所以無論是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還是黨的十九大,都將法治政府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法治政府建設目標、措施等的論述,不僅豐富了法治政府建設理論,而且科學詮釋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法治政府,以及怎樣建設法治政府的重大問題。其一,明確了法治政府的標準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13} 法治政府標準的提出,既堅持了普遍規(guī)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方法論原則,又突出了以中國問題為導向,努力克服法治政府建設短板的方針。其二,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的主要措施。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zhí)法體制改革、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等六個方面,就如何建設法治政府進行了全面闡述。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事權法律制度、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重大決策終身責任制、行政執(zhí)法責任制等制度和機制,強化政府的責任感、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以提升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便捷性為目標,逐漸形成權責統(tǒng)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從而開創(chuàng)依法治權、簡政放權的新局面。

      5. 保證公正司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追求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而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倘若司法不公,其所造成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犯罪更嚴重。因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司法不公則會污染“水源”。因此,保障公正司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追求。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公正司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全面依法治國和司法改革穩(wěn)步推進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司法方面的論述,既立足于中國實際和實踐,直面中國現(xiàn)實,又遵循法治規(guī)律,不僅為司法改革提供了正確的方向指引,而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一,突出強調了“司法公信力”。黨的十八大、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都提出,要把“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法治領域的重要指標以及全面依法治國的核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執(zhí)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兩點,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潔不廉潔。”{14} 司法廉潔是構成司法公信力的基本前提,司法公正構成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條件,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二,明確提出了司法規(guī)律論。我國學術界和實務界對司法規(guī)律的認識眾說紛紜,難以形成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對司法規(guī)律內涵、外延的分析,不僅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理論,而且凝聚了社會共識。他強調,司法權依法獨立公開行使是司法權運行的根本規(guī)律,司法規(guī)律包括“權責統(tǒng)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尊重程序、裁判終局性”等五項基本內容。{15} 其三,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司法責任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確保案件處理經(jīng)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16} 黨的十九大要求“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司法責任制的落實,對于全面提高司法質量,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局面的形成。

      6. 法治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社會基礎

      法治社會是全面依法治國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的堅實社會基礎。法律的權威不應只鐫刻在銅鼎上,更應鐫刻在人民心里。只有當法律權威得到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并切實轉化為日常行為時,才會形成厲行法治的社會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法治社會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設法治社會的論述,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理論。其一,強調從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黨的十八大以后,“社會管理”被“社會治理”的概念所取代。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盡管“管理”和“治理”僅一字之差,但其蘊含的理念卻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吧鐣卫怼斌w現(xiàn)的是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的戰(zhàn)略定位。這一轉變是中國共產(chǎn)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治國理政上的又一重要創(chuàng)新。其二,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人民權益需要法律保護,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只有“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才能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才能在社會層面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才能使全體人民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從而為社會主義法治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其三,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信訪問題。信訪問題是當代中國建立法治社會過程中突出的社會問題。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guī)定和程序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17};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干部要把好信訪第一道崗,領導干部要積極下訪,要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這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轉變,一種工作思路的創(chuàng)新,一種行之有效的機制,一種發(fā)揚民主、體察民情、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渠道。{18} 堅持信訪制度,創(chuàng)新信訪方式,將信訪納入法治軌道的做法,既符合當下中國人民的現(xiàn)實需求,又契合中國法治發(fā)展的規(guī)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實踐基礎

      實踐是理論的來源,歷史決定話語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法治話語是歷史沖刷留下的痕跡,是法治實踐的集中反映。一套成熟的法治話語體系,與一國經(jīng)濟基礎、社會制度、哲學根基以及根本價值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努力開拓中國法治實踐進程、總結中國法治經(jīng)驗基礎上,長期積累并主動創(chuàng)造的結果,因而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和歷史根基。

      1. 以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為經(jīng)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受制并決定于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由于各國法治的經(jīng)濟基礎存在差異,導致各國法治實踐存在不同進路,進而導致各國法治話語存在不同。以中西方自由觀的差異為例,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聯(lián)系直接而緊密”。{19} 西方自由主義法治以體現(xiàn)資本主義精神的個人自由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應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問題為目的。他們認為,私有制能夠保障經(jīng)濟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實現(xiàn),凡是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就不必求助于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以防止政府“監(jiān)守自盜”。在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條件下,人的自由首先表現(xiàn)為對財產(chǎn)的占有關系,但自發(fā)市場經(jīng)濟秩序下不受外界強制的個人自由只是一種自發(fā)的、個體的、片面的自由,是被分工所桎梏和物化的個人自由,也是在對立階級兩極分化下的自由。由于資本主義社會既以生產(chǎn)資料的私人占有為基礎,又以市場競爭為原則,其結果必然導致作為強勢群體的少數(shù)人對財富的壟斷,而多數(shù)人則淪為底層的弱勢人群。這樣的經(jīng)濟自由所造成的公民不平等地位的巨大差距,必然會影響人們對于政治權利所需要的各種實物性和非實物性條件的擁有。{20} 但在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基礎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為原則,既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動搖,又注重發(fā)揮政府對經(jīng)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其原因在于,社會主義本質上要求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基礎上的自由觀是具體的、歷史的、實踐的,強調人的自由是隨著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其關注每個人在生活領域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前景,注重發(fā)揮政府的能動作用,提供合乎人的尊嚴的必要社會補償和救助措施,及時消解對抗性利益關系和分離性利益關系,避免社會分裂成為二元對立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充分協(xié)調個體自由發(fā)展與社會整體進步之間的關系。

      2. 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依托

      法治從本質上說即制度之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xiàn)形式?!眥21} 由于各國制度體系所要達成的目標、蘊含的價值、運作的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因而各國法治實踐以及各國法治實踐的抽象化表達即法治話語也必然存在差異。在西方國家中,西方自由主義法治理論與市場資本主義、西方民主制度耦合,包含著對市場資本主義以及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充分認可。因此,西方自由主義法治話語中的“法治”,必定是“三權分立”政權體制下的法治。但是,“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深刻總結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生活慘痛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一百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fā)展的歷史結果,是中國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22} 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依托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主張實現(xiàn)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以及依法治國的“三者有機統(tǒng)一”;主張在中國共產(chǎn)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下,實現(xiàn)國家權力之間的分工責任和相互配合,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勢能,避免相互扯皮、相互牽制;主張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jiān)督體系來實現(xiàn)對權力的制約,而不是采取“野心對抗野心”的權力制衡模式。目前,我國已經(jīng)形成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體制內的各項具體制度,共同筑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實踐證明,這套制度體系與我國的基本國情、歷史傳統(tǒng)、文化基因等高度契合,必將有力地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也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

      3. 以集體主義為哲學根基

      哲學根基決定法治話語的理論核心。眾所周知,西方自由主義法治崇尚自由,反對強制,以個人主義原則為其根本理論前提。而且其自由的首要立足點和歸宿都是個人,個人自由構成社會立法和政策的基礎。但是盡管自由主義對于西方社會戰(zhàn)勝封建專制制度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肆意滋生,因而已滑向狹隘的個人主義,并引發(fā)諸多價值沖突。由于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和短期利益至上,導致社會整體利益和長期利益的罔顧,使西方社會陷入“福利陷阱”和激烈的動蕩沖突。{23} 但對中國而言,集體主義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哲學根基。與西方強調個體、差異和競爭不同的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調整體、綜合與和諧。“共”、“統(tǒng)”、“和”、“合”、“同”等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中的高頻詞匯和核心思想。以集體主義為哲學根基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一方面,強調矛盾解決中的“求同模式”。無論是地區(qū)矛盾、官民矛盾、還是企業(yè)間矛盾、勞資矛盾的處理,并不主張采取矛盾雙方競爭、對抗的模式,而是積極尋求各方共同利益,力求將法治凝聚成社會廣泛共識的“最大公約數(shù)”。另一方面,堅持法治建設的“整體思維”。注重法治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思考,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注重由整體入手推及個人的方法,妥善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力求改革成果、發(fā)展福利能夠通過法治方式最大程度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4. 以人民為中心為根本價值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根本價值,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根本追求。在中國歷史上,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馬克思主義以全人類的自由解放為宗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其中的“民心”就是一段時間穩(wěn)定的、深刻的、廣泛的民意。多年來,中國法治建設和發(fā)展的一條重要經(jīng)驗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民為本,民生為重,將一段時期人民群眾最廣泛、最普遍、最現(xiàn)實的利益訴求作為法治工作的重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都深刻反映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情懷和責任擔當?!耙匀嗣駷橹行摹钡母緝r值,塑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三個基本面向:其一,法治依靠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確保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jīng)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其二,法治為了人民。堅持法治為民,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作為法治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法治建設的根本任務。其三,法治保護人民。通過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等各環(huán)節(jié)的制度創(chuàng)新和機制建設,貫徹以民為本的理念,切實保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使法律成為人民保護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功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創(chuàng)新不僅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而且對于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法治實踐發(fā)展、以及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等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功能。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功能,既有助于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實踐意義,也有助于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xù)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

      1. 維護我國法治意識形態(tài)安全,提升我國的國際軟實力

      話語權是指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的權利以及表達內容被重視的程度。一國的話語權與一國的綜合國力密切相關。與我國在國際上的經(jīng)濟地位相比,我國的國際話語權還是與之遠遠不相稱的。“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認為:“美國擁有龐大的軟實力資源,而且能夠有效地利用它們并進而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眥24} 法治話語體系是承載著符合特定階級利益的完整的、嚴密的思想體系,與一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條件緊密聯(lián)系,“尤其是當話語權掌握在特定人群、階級和國家甚至是國際集團手中時,就有可能對維護其經(jīng)濟、政治利益產(chǎn)生極為重要的作用”。{25} 在全球化的今天,“西強東弱”“資強社弱”的不利局面依舊存在。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時刻維護法治意識形態(tài)安全,謹防資本主義國家在法治思想領域“不戰(zhàn)而勝”。因此,對于那些關涉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法律制度、法律理念,不能通過法律移植的方式從其他國家引入,而只能通過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來推進法治意識形態(tài)的自主化建設。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以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形態(tài)的本土性為名,拒絕進行全球法治對話和對外交流合作。相反,我們必須積極投身世界法治文明發(fā)展,通過不斷“發(fā)聲”,以及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平臺,增強國際法治話語權的“中國成分”,維護我國法治意識形態(tài)安全。

      2. 凝練中國法治理論,推動中國法治實踐發(fā)展

      就法治話語與法治理論的關系而言,法治話語是法治理論的表現(xiàn)形式,法治理論是法治話語的基本內核。成熟的話語體系是成熟法治理論的重要標志,而成熟的法治理論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來予以表達和傳播。一方面,就法治實踐與法治話語的關系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諸如“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tǒng)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治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等等話語表達,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淀,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長期實踐發(fā)展的結果。對這些話語進行精細化的學理解釋和理論建構,形成科學嚴密、邏輯自洽、內在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成為當前學界不應回避的重大課題。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凝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來指導。目前,我國法治建設正從“追仿型”法治進路向“自主型”法治進路轉變。這一階段的法治扎根于現(xiàn)實土壤和實踐場域,注重法治對社會需求的回應。這就要求我國法治實踐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認真審視西方傳統(tǒng)法治思想和法治話語,系統(tǒng)性和體系化地創(chuàng)造自己對于法治的基本認識,以指導我國法治實踐,更好地回應社會需求。{26}

      3. 重振社會主義法系,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20世紀80年代末,以蘇聯(lián)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法律被普遍認為是與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并存的世界三大法律體系之一。但是,隨著蘇聯(lián)的解體,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這個法律體系也隨之消失。這并不是指蘇東國家法律制度消亡或者放棄走法治化道路,而是這些國家的法律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加快和法治推進的深入,在面臨社會轉型和社會發(fā)展的矛盾和問題時,急需切合我國實際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而經(jīng)過改革開放40年的法治建設實踐,我們有足夠的經(jīng)驗教訓去感悟和認知法治建設中的諸多是非問題。但是,國外敵對勢力借助西方法治話語體系傳播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甚至打著超階級、超歷史的普世價值論旗號,企圖對我國進行西化和分化的圖謀從未停止。國內一些學者或“挾洋自重”,將西方法治理論奉為圭臬,認為西方法治理論更先進以至于更具普世性;或“削足適履”,套用西方法治概念和法治話語來解釋中國道路、中國經(jīng)驗,以期解決中國問題,預測中國未來。{27} 面對這種形勢,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成為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無法回避的重大現(xiàn)實任務。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務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立場,以樹立和提升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為己任,在國際舞臺上整合與宣傳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重振社會主義法系的地位和影響。

      注釋:

      ① 《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的講話(摘要)》,《吉林人大》2017年第5期。

      ②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頁。

      ③ 參見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論》,《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第3期。

      ④ 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頁。

      ⑤⑥⑨{16}{17}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158、158、170、174頁。

      ⑦{22} 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51、53頁。

      ⑧⑩{21}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央廣網(wǎng)2015年2月2日。

      {11}{13}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40、150頁。

      {12}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88頁。

      {14} 習近平:《嚴格執(zhí)法 公正司法》,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718頁。

      {15}{18} 參見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下)——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的核心觀點》,《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第4期。

      {19} [美]布雷恩·Z·塔瑪納哈:《論法治:歷史、政治和理論》,李桂林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頁。

      {20} 參見徐俊忠:《“人民主體地位”再強調的深遠意義》,《光明日報》2016年4月16日第1版。

      {23} 參見孫來斌:《西方之亂凸顯制度缺陷》,《人民日報》2018年1月21日第5版。

      {24} [美]約瑟夫·奈:《軟實力》,馬娟娟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頁。

      {25} 羅會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建構》,《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第5期。

      {26} 參見顧培東:《當代中國法治話語體系的構建》,《法學研究》2012年第3期。

      {27} 參見王偉光:《建設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2月20日第3版。

      鸡东县| 淮滨县| 通城县| 永和县| 民县| 楚雄市| 邛崃市| 怀安县| 宝丰县| 海晏县| 井陉县| 射阳县| 即墨市| 迁西县| 辽阳县| 平湖市| 平舆县| 中江县| 龙里县| 丹凤县| 黔西| 额济纳旗| 黄山市| 东乡县| 衡南县| 惠水县| 监利县| 辽宁省| 洪洞县| 吴江市| 额济纳旗| 台江县| 溆浦县| 成武县| 正镶白旗| 木里| 若尔盖县| 利津县| 静乐县| 嘉义市|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