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鈴
40多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創(chuàng)辦了一個課程——父母效能訓練(P.E.T.),專門向父母傳授怎么和孩子有效溝通,怎么向孩子提出建議,來解決家庭沖突。還提出一個十分振奮人心的口號:“讓每個人都能在沖突中成為贏家?!?/p>
試問,做家長的誰不想和孩子好好相處,自己說的話孩子聽得進去,不和孩子針尖對麥芒。最后,經(jīng)過幾十年的實踐推廣,事實證明P.E.T.課程效果很好。至今已在50多個國家舉辦過培訓。
今天這本書《P.E.T.父母效能訓練:讓親子溝通如此高效而簡單》,便是根據(jù)P.E.T.課程總結(jié)而來。書中的方法都是通過大量測試,經(jīng)由無數(shù)家庭驗證,技巧明確,可操作性強。這個課程經(jīng)過幾十年的實踐驗證,充分說明了里面的方法是不受時代限制的。
在適用人群上面也沒有挑剔,無論是蹣跚學步的幼兒,還是叛逆孤僻的青少年,《P.E.T.父母效能訓練》都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幫助父母養(yǎng)育一個具有責任心的孩子,塑造一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
就像書中所說:P.E.T.就是可以協(xié)助我們把世界歸還給孩子的一套方法。
讓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對自己的需求負責。而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路,有他們的人生,有他們的精彩。讀后我發(fā)現(xiàn),書中許多關(guān)于溝通技巧對于成人同樣適用,只是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提煉。
不要因為成了父母,就覺得應該表現(xiàn)出完美父母的人設(shè)。在戈登博士看來,這種轉(zhuǎn)變不是好現(xiàn)象。任何時候都不應該一葉障目,因為身份一時的轉(zhuǎn)變,忽略更重要的東西:父母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完美無缺,都有局限性。
一些信奉“寬容教育”的父母,他們因為父母的責任感要求自己愛孩子、接納孩子、容忍孩子,以至于拋開自己的需求。比如有些時候,明明應該讓孩子早點睡覺,卻因為孩子想玩便陪伴到很晚,最后工作沒有完成、計劃沒有完成。
愛孩子,所以拋開了自己想要做其他事情的需求去滿足孩子,這樣的“愛”在戈登看來雖然意圖是好的,值得贊賞,但實際上并不利于親子關(guān)系。因為,你以為充滿愛意的耐心陪伴已經(jīng)出賣你:盡管強迫自己陪著孩子玩耍,但眼神以及細微的表情卻在表示拒絕。
不要懷疑,以孩子的敏感程度絕對可以察覺這種“虛假的接納”。然后他們就會陷入困惑、矛盾、局促不安、掙扎,然后猶豫不決自己到底應該怎么做。
就如戈登博士在書中所說:當孩子遇到虛假的接納的時候,他們也同樣覺得左右為難。如果他們經(jīng)常遇到這種情況,他們會感到自己不被父母喜愛。這會導致孩子不斷做出更多的“試探”,會使他們產(chǎn)生更深的焦慮感,缺乏安全感,等等。久而久之孩子開始對父母的誠實和真誠表示懷疑,嚴重傷害親子關(guān)系。
所以,父母最好不要違背自己的真實感覺,而試圖去擴大自己的接納范圍。當你感覺到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為時,絕對不要虛假地接納。這個建議我想送給《小歡喜》里的宋倩,高三分班考試中英子考了第二名,宋倩知道后嘴里說著 “沒事兒,下回好好考就行了”“那有什么好生氣的”但嘴角的笑意卻沒到達眼底。
孩子沒考好不高興是正常的,為了減輕孩子負擔隱藏情緒可以理解,但最好還是坦率表達、快速翻篇,不把事情記在心里就行了。孩子無疑都喜歡被接受,但是當父母發(fā)出的是明確而誠實、內(nèi)外一致的信息時,孩子也能根據(jù)情況處理父母的不接納,做出改正。重要的是,這樣真誠、直接的父母會更受孩子的喜歡。
可能會有人覺得傾聽不就是聽孩子說什么,實在是太簡單了。恰恰相反,要想成功使用它,是需要通過努力練習的。已經(jīng)是寶媽的讀者可以回想一下你平日在聽孩子述說自己遇到的問題、困難時,是不是會不由自主的給孩子提意見,或者把問題的解決方案告訴他們?
不僅如此,這個習慣甚至延申到對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在傾聽溝通過程中,我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回答帶著命令、警告、規(guī)勸、說服等12種不恰當回應方式:
兒子:我不想和小明玩了,他今天竟然不想和我一起玩積木。
媽媽:嗯,那你為什么不提議做他想做的事情?你應該學會為對方著想(建議、說教)
兒子:就是想玩積木嘛,哼!以后不想和他一起玩了。
媽媽:如果你繼續(xù)這么任性下去,沒有人會喜歡和你一起玩的。(批評、不贊同)
媽媽一直在傾聽,一直給出建議,但孩子似乎并不采納。相信隨著媽媽的的建議、說教、批評,母子倆談話的氛圍會變得緊張起來。
書里對所有家庭問題進行了一個區(qū)分,針對孩子自己的問題,家長做到積極傾聽就行了。而積極傾聽就是通過傾聽孩子的訴說,引導孩子自行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
兒子:我不想和小明玩了,他今天竟然不想和我一起玩積木。
媽媽:嗯,你在生小明的氣。
兒子:是的,哼!以后不想和他一起玩了。
媽媽:你非常生氣,以至于再也不想見他了。
兒子:沒錯,但是以后只有我一個人玩積木了。
媽媽:你不喜歡一個人玩。
兒子:是的,我覺得我可以用其他方式和他相處,但還是很生氣。
媽媽:你想換一個方式和他相處,但是又沒辦法不生氣。
兒子:對啊,我們可以待在一起,各玩各的,比如我玩積木,他玩卡車模型,他最喜歡那個了……
可以看到媽媽更多時候是在陳述孩子的話,并沒有給出什么建議、命令。但是最后,這樣積極傾聽后的回復更有可能引導孩子自主思考,想出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當然,根深蒂固的說話方式并不容易改變,這便是積極傾聽的難點。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把積極傾聽這一技巧用起來,與孩子的對話中少“扔石頭”,你和孩子的相處會更融洽的。
一些家長說,總和孩子聊不到一塊兒去,有時候甚至沒有辦法待在同一個空間。戈登分析了無數(shù)案例發(fā)現(xiàn):99%的父母在孩子干擾到他們生活時,使用了無效的溝通方法。父母說的話多是“你——信息”這一構(gòu)成,比如:“你不應該那樣做?!薄澳阏嫣詺狻薄澳汶y道不能……”。
父母在這些表達中對孩子發(fā)出“解決方案信息”,帶著命令、指揮、控制、警告、訓誡、威脅、規(guī)勸、說教、布道等意味;又或者對著孩子發(fā)出“貶損信息”,即帶有評價、批評、表示不贊同、責備、嘲笑、羞辱等意味的話語。
這些話語便是無效的溝通方式,因為誰也不想被人控制、評價,這樣的溝通便如一堵鐵墻,阻斷親子之間的溝通,傷害彼此的關(guān)系。
對此,戈登博士提出“我——信息”的解決方法:
步驟一,家長要摒棄所有帶傾向性的回應,內(nèi)心要不斷強化這一認識;
步驟二,不對孩子進行任何評價,只是從自身出發(fā),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給出的是“我——信息”,是我如何如何,而不是你如何如何。
很明了的方法,做起來卻很難。但是這樣的信息表達,能讓孩子放棄防御心態(tài)和抵觸情緒,敞開心扉,主動去感受你的想法、意愿與情緒,自己做主去做出調(diào)整或是給出解決方案。因為沒有誰愿意放棄自己的主動權(quán)。
當孩子調(diào)皮灑水在你身上,你說:“你這個壞孩子,不準灑水了”或者說“我身上都淋濕了,好冷呀!”哪一種說法更好?
孩子在房間里瞎跑鬧騰,你說“你怎么可以這么鬧騰呢?趕快停下來,不然不給你吃小熊餅干了”,或者說“我很擔心你,摔跤會很痛的?!?/p>
兩個例子中,是不是都是后一種表達更好?由“我”出發(fā),表達自己想法意愿,是不是更容易讓別人接受呢?當然,你也可能會碰到孩子接收到“我——信息”之后,效果不佳,拒絕主動調(diào)整的情況。
那時還有最后一招:就是書上說叫“沒有輸家”的解決方法。其實就是協(xié)商解決法,意味著放棄權(quán)威,與孩子一起以協(xié)商的形式共同找出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方法。熱播劇《小歡喜》中,學校便為了家長孩子們辦了一個“暢所欲言家長溝通會”,溝通會的核心便是協(xié)商解決法。大家背坐在一起,面前是一面可以看到自己的鏡子,暢所欲言的同時也放下做父母的權(quán)威、鼓勵孩子大膽表達,共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作者戈登是心理學專家,對于家長、孩子的心理的分析十分到位。盡管講的是課程,讀起來卻并不覺得枯燥,在案例與分析中家長可以充分理解書中的溝通方法。
這本書干貨滿滿,但我并不建議你像讀工具書那樣“索引閱讀”。因為這本書的上下關(guān)聯(lián)性比較強,如果你沒有通讀全文,理解一些特定詞語的含義,那么索引目錄進行閱讀會讓你感覺到很懵。另外,我建議讀者直接從第一章開始閱讀,前面的“致中國讀者”“譯序”“前言”等可以在你讀完全文有興趣再進行閱讀,在我看來那一部分可能是令你放棄閱讀的“前十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