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農(nóng)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姿勢,或坐,或站,或倚,或躺,或行走。
古時有“頭懸梁”的讀書姿勢?!稘h書》中有記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民間還流傳著宋朝學者歐陽修“三上”的故事:“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jīng)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其篤學如此?!嘁蛑^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歐陽修《歸田錄》)
歐陽公在馬上、枕上、廁上的讀書姿勢看似不雅,實則領略到了讀書的真諦。
我自小喜愛讀幾頁書,沒有許多的講究,一切隨心所欲,久而久之,讀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有時坐著讀。據(jù)說,古人在讀書之前,還有一道非常講究的程序:凈手焚香,沐浴更衣,尤其讀經(jīng)時這道程序非講究不可。我做不到這樣,我是怎么舒適怎么來。坐著讀書時,會先把書放在桌上,看一頁,翻一頁??粗粗蜁褧闷饋?,捧著讀。左手捧一陣,右手捧一陣,左側(cè)著坐,右側(cè)著坐,不停地更換著。要不就弓起身子讀。如果坐的是椅子,便可以倚在后面,讀起來后更舒適一點。
我體悟到,堅持坐著讀書的人應該是單純的、堅韌的,更是淡泊的,他們進入了范文瀾先生“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境界。
我的另一種讀書坐法是席地而坐。年輕時,夏天為了避暑,我每天下午都會帶上一本書、一個本、一支筆,去附近的公園,找一處僻靜的有陰涼的地方,席地而坐,時而讀書,時而寫作,煞是愜意。
我最多、也是最喜歡的讀書姿勢,莫過于躺著讀,乃至仰著讀,這是一種“享?!钡淖x書。無論是躺在椅子上還是躺在床上,都不需要骨骼支撐,全身血液流動舒緩,沒有一絲吃力的感覺,可仰可側(cè),或左或右,左右輪換,躺成最舒適的姿勢。似乎身體放松了,反而容易進入書中世界,心神更容易沉靜,也更能產(chǎn)生玄思妙想。我把紙筆置于床頭觸手可及之處,一有靈感之神光顧,馬上記下來,收獲頗豐。學者孫紹振曾評價說:“這種讀書姿勢聯(lián)系著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讀著玩的,讀得順就讀下去,讀不順干脆就睡著了也無所謂。這種讀法,是一種休息、消遣,也許還是一種享受。日積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長知識,豐富精神生活,領悟人生的意義。但是,除非是天賦特別好的個別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這樣輕松地達到目的的。”
有時,我也會蹲著讀書。這種讀書多半是在廁所里,拿上一本雜志,要不拿上一沓報紙,翻一通,看一通,直到腳蹲麻了為止。
中學時代,我常常走著讀書。我家離學校有兩三里路,這樣每天要走十里路左右。因此,走在上學的路上,也是我讀書的好時機。那時,春風楊柳、夏日艷照、秋高氣爽……
我也會趴著讀書。恐怕這種讀書的人不多見。高中階段,我一度因病在家治療,每天上下午除了各打一次針以外,其他時間便是休息,甚是無聊。于是,我偷偷地把父親從外面借來的書一本一本地看。為了不被父母發(fā)現(xiàn),我就躲在被窩里趴著,用被窩把頭蒙起來,僅留一點點光線,就這樣,我讀完了《紅巖》《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多部作品。
說了半天讀書的姿勢,其實我覺得,身體姿勢也許并不重要,但心靈的姿勢卻不可或缺。這種“心靈的姿勢”,既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經(jīng)典的敬畏,也是對讀書選擇性的把握。喜歡讀書是一種態(tài)度,而善于讀書則是一種能力。讀理論之書,打牢“基本功”;讀經(jīng)典之書,占領“制高點”;讀大家之書,開擴“大視野”;讀哲學之書,掌握“金點子”……讓心靈俯就于經(jīng)典,讓靈魂與靈魂對話,自能積累底蘊、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領悟時代使命,并進而篤行之。說到底,讀書的姿勢在于內(nèi)心。只要愿意讀書,不管什么樣的姿勢,都適合,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朗讀手冊》中有一句話:“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和絕望的終極武器?!笔澜缟虾茈y有東西永恒,作為精神財富的文字卻是特例?!案┒x,仰而思”,走進書香世界,撲下身子親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姿勢,一種世界上最美的姿勢,一種能給民族和我們個人帶來希望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