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長薈
韓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如今教育更是被視為實現(xiàn)自我和促進社會進步的手段。韓國的“教育熱”現(xiàn)象使全世界都為之驚嘆,“教育立國”的觀念深入人心,民眾對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關注和參與度很高,這對韓國的教育事業(yè)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
和韓國人接觸的時候,一定能感覺到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種自豪感一方面來自國家經(jīng)濟建設的成功,另一方面則來自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驕傲。幾乎每個韓國人都認為韓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他們認為,一個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須有自己的底氣,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祖先。一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絕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進步,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豐富和滿足。
1.教育孩子以購買本國物品為榮
在韓國,培養(yǎng)孩子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民族,仿佛是每個幼兒園和學校的自覺行為。各個場所,都端端正正地掛有國旗——太極旗,另外教師和學生都以購買本國的物品為榮。
2.偏僻鄉(xiāng)村小學也有博物館
韓國的幼兒園和學校十分注重對幼兒進行民族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民族精神。許多地方都高高矗立著韓國歷史上民族英雄的銅像。即便一所偏僻的鄉(xiāng)村小學,也設立有一個十分規(guī)范的小博物館,里面陳列著韓國人自古到今的衣服、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從草鞋、布鞋到皮鞋的變化,從石器、陶器到精美的勞動工具的發(fā)展,可以讓孩子了解韓國社會進步的歷程。
3.給孩子買書首先考慮本土童話
大多數(shù)韓國家長給孩子買書時,首先會考慮自己小時候曾看過的傳統(tǒng)童話故事書。韓國有很多高質(zhì)量的兒童圖書,能通過漫畫講解知識。另外有很多數(shù)學、科學類書籍,都會使用圖解、漫畫等形式,將枯燥的學習內(nèi)容變得生動有趣,使孩子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韓國非常重視對兒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再到高中一年級都設有德育課,韓國學校中的禮節(jié)教育內(nèi)容包括:
1.個人生活禮節(jié)
如坐、立、走的姿勢,與人談話時的語調(diào)、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遞物品時的舉止;
2.家庭生活禮節(jié)
如對父母長輩、兄弟姐妹、親戚鄰里的禮節(jié);
3.學校生活禮節(jié)
如對老師、前輩、同窗的禮節(jié),上學、放學時的見面禮、告別禮;
4.社會生活禮節(jié)
如在社會交往中的鞠躬禮、舉手禮、注目禮、對拜禮以及各種稱謂;
5.國家生活禮節(jié)
如對國旗、國歌的禮節(jié)等。
至今韓國的每個家庭都會在家中懸掛教育子女品德、修養(yǎng)的家訓。如果有機會到韓國人家中做客,可以親身感受一下韓國小孩的待客禮儀。
韓國人認為,在未來社會,只做個“聰明人”或“好人”都還不夠,他們必須兩者兼?zhèn)洹?009年,韓國決定停止使用以往過度關注課本知識的教育體系,2010年,創(chuàng)新和品格教育更是被列為韓國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標。它的幾個特點是:實施強化課程和大課體系、削減每個學期的必修科目、識記性學習內(nèi)容總體減少20%、運用針對性的教學法、引入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
1.高中生每晚只睡5.5小時
韓國的教育制度既鼓舞人心,又令人生畏。美國《紐約時報》稱,韓國學生平均每天學習13個小時,普通高中生每晚只睡5.5個小時,以便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學習。
2.韓國是在家庭教育上花費最多的國家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表明,韓國是在家庭教育上花費最多的國家,韓國學生平均每人每年在私人教育上投入2600美元。許多韓國家庭近一半的收入會花在補習班和著名補習班附近的“學區(qū)房”上,因為它被視為成功的跳板。
3.補習班已成支柱產(chǎn)業(yè)
如今,已成“企業(yè)化規(guī)?!钡难a習班被《紐約時報》稱為“韓國教育體系的支柱”,75%的學生就讀于全國10萬個補習班。2012年,韓國在私人教育方面花費179億美元,占總體消費支出的12%。韓國教師年收入35,382歐元,高于OECD國家平均水平。在韓國,外籍教師不僅免費居住在舒適的大型外籍人士社區(qū),還可以免費得到回國機票。
4.教育帶來經(jīng)濟崛起
自1962年以來,韓國從民眾普遍文盲發(fā)展到識字率近98%,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GDP)也增長了4000倍,一躍成為世界第13大經(jīng)濟體,比歐盟平均水平更高。驚人的經(jīng)濟增長速度得益于巨大的教育投資。教育是韓國從經(jīng)濟廢墟中崛起的決定性因素,用狂熱來形容韓國人對教育的態(tài)度并不為過。正如美國《時代》周刊所說,沒有對教育的癡迷,韓國不可能成為今天的經(jīng)濟強國。
所謂自由學期制,是指在初中階段由學校指定一個學期,取消期中和期末考試,實施靈活彈性的教育課程,開展討論、實習等學生參與型的教學以及多樣化的體驗活動,從而幫助學生追逐夢想、發(fā)揮才能的一項制度。韓國政府近年來推進該教育改革舉措,力圖幫助學校扭轉(zhuǎn)過去以知識灌輸和應試競爭為主的教育,轉(zhuǎn)向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性、自主學習能力等未來核心能力為主的教育,并通過合作、信賴、積極參與及成果共享來實現(xiàn)學生、父母、教師等所有成員都滿意的幸福教育。
這一制度從2013年試行以來,不僅受到韓國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和學校的廣泛參與。2013年,韓國有42所初中作為研究示范校率先采取自由學期制,2014年研究校和志愿校增加到811所,約占全國初中的25%,2015年增加到2551所,約占80%,從2016年開始,韓國的3204所初中全部實施自由學期制。幾年來這一制度已成為韓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它給理念轉(zhuǎn)換、政策制定、學校教學、學生學習以及教育評價帶來的影響和變化,也同樣受到關注。